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大腸癌徵兆易被忽略

早期大腸癌通常沒有症狀,到了第二、三或四期癌症,患者才會因為出現徵兆而求醫。不過,大腸癌的症狀並不明顯,常被誤為便秘或痔瘡而被忽略。如腫瘤位於直腸,靠近肛門,便會有大便帶血或大便有黏液的情況;若腫瘤距離肛門較遠,患者或只感到腹痛。倘若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臟,患者便會常感疲倦,並有黃疸、貧血及氣喘等症狀。因此,如身體突然出現變化,便應及早求醫;另外,接受大腸癌檢查亦有助於早期確診。


進行手術將腫瘤切除是根治大腸癌的最佳方法;部份第四期已轉移到個部分肝臟的患者亦可接受手術。不過,三期大腸癌患者於手術後,仍有四成至六成復發風險,須接受化療輔助。若確診時已達四期,不宜進行手術,便會使用化療加標靶藥物作治療。患者必須先進行KRAS/NRAS基因測試,如無基因變異,便可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EGFR)標靶藥。如有基因變異,則只能採用抗血管生長標靶藥。


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可抑制腫瘤細胞增生血管的路徑,從而切斷營養供應;上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可阻截VEGF-A路徑生長,新一代的藥物則能同時阻截VEGF-A、VEGF-B和PLGF三個路徑,可更有效抑制癌症生長。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已將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納入標準二綫治療中,現時香港已可使用。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袓










參考資料: 智富雜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乳癌患者罨草藥延誤治療不治 醫生拆解乳癌謬誤 (下)




隆過胸更容易患上乳癌?

理論上不會。從前一種用作胸部整形手術的物料「矽膠」,因安全問題被回收;另外,某些物料因其化學物質容易滲入乳腺組織,增加乳腺發炎的機會,長久的慢性發炎會增加致癌風險。如使用一些通過國際品質認可的胸部整形物料,一般是安全的。


患上胸癌一定要切除整個乳房?


不一定,主要視乎腫瘤大小、數量及分布位置。一般而言,全乳房切除適合腫瘤較大或接近乳頭,或癌細胞出現於不同部位,或已影響皮膚的患者。醫生會將整個乳房,連同腋下的淋巴腺一併切除。

至於乳房保留手術,則適合腫瘤較小及生長在乳房外圍的患者,醫生會將腫瘤及周邊組織切除,並作腋下前哨淋巴取樣檢測,手術後輔以放射治療。

另外,部分患者可於手術前進行前置化療,縮小腫瘤後才以手術切除,可增加保留乳房的機會。

《癌症謬誤100解 ─ 把握治療黃金期》


癌症患者不可吃雞肉?鹼性體質可防癌?治療期間不可做運動?輻射跟著你回家?

市面上大量的癌症謬誤模糊了大眾對癌症的了解,甚至延誤了病人治療的黃金時間。因此癌症資訊網推出 2017 新作《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請來臨床腫瘤科陳亮祖醫生拆解 100 個常見的癌症謬誤,釐清各項相關資訊,讓病人不再錯過治療黃金期。此外,書中亦請來 8 位癌症同路人分享抗癌經歷,為一眾同行患者打打氣。本書收益將不扣除成本全數捐贈予香港防癌會。




參考資料: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60550/%E4%B9%B3%E7%99%8C%E6%82%A3%E8%80%85%E7%BD%A8%E8%8D%89%E8%97%A5%E5%BB%B6%E8%AA%A4%E6%B2%BB%E7%99%82%E4%B8%8D%E6%B2%BB%E3%80%80%E9%86%AB%E7%94%9F%E6%8B%86%E8%A7%A3%E4%B9%B3%E7%99%8C%E8%AC%AC%E8%AA%A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乳癌患者罨草藥延誤治療不治 醫生拆解乳癌謬誤 (上)

乳癌是繼肺癌和大腸癌之後,本港女性第三位致命的癌症。不過不少人對乳癌有疑問,如有傳穿戴不合適胸圍會增加患癌風險,或以為患癌就一定要切除整個乳房。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花大半年時間撰寫《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一書,希望為大眾,尤其是癌症病人釋除疑慮。


陳亮祖醫生指,曾有一名病人被診斷患上乳癌第一期,手術切除9成可根治,但她卻不願接受西醫治療,堅持看中醫及自然療法。

   
罨草藥幾個月,她的腫瘤由小於2cm增大至穿過皮膚,已擴散至第4期,最後一年多後就過身了。

因此把握時機接受治療十分重要,否則癌症擴散後就更難根治。以下為書中提及有關乳癌的迷思:


穿戴不合適胸圍會增加患癌風險?


這是沒有根據的說法,穿戴不合適胸圍只會令人不舒適,但不會增加患乳癌風險。患乳癌風險因素包括:

    近親中有50歲以下的乳癌患者,如母親、姊妹或女兒
    初經發生在12歲前、更年期停經出現在55歲後
    從未生育或35歲後才首次生育
    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達5年以上
    有吸煙或嗜酒習慣
    運動不足(每周少於3小時)
    帶有遺傳性的BRCA1或BRCA2基因變異

............續









參考資料: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60550/%E4%B9%B3%E7%99%8C%E6%82%A3%E8%80%85%E7%BD%A8%E8%8D%89%E8%97%A5%E5%BB%B6%E8%AA%A4%E6%B2%BB%E7%99%82%E4%B8%8D%E6%B2%BB%E3%80%80%E9%86%AB%E7%94%9F%E6%8B%86%E8%A7%A3%E4%B9%B3%E7%99%8C%E8%AC%AC%E8%AA%A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無聲癌症殺手】肥媽丈夫肺腺癌病逝 腫瘤科專科醫生:早期徵狀不明顯確診大多已晚期


肥媽(Maria Cordero)丈夫Rick2017年確診患上末期肺腺癌,抗癌3年至11月5日離世。肺腺癌有「無聲殺手」之稱,有本港腫瘤科專科醫生直言,肺腺癌徵狀不明顯,確診時大多已達晚期。


肥媽與Rick結婚21年,可是Rick在2017年確診患上末期肺腺癌。Rick因抗病要經常出入醫院,去年的1月至9月間已留院6次,私家醫院高昂的醫藥費亦由肥媽負擔,她曾透露已支出超過600萬元。在今年8月,Rick因肺炎與血管閉塞而要留醫。當時肥媽曾在社交網站上載老公入院影片,肥媽更搬到病房全天候照顧丈夫。詳情即睇【下一頁】


「肺腺癌」被形容為「無聲殺手」,本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接受TOPick記者訪問時指出,肺腺癌屬非小細胞肺癌之一,據統計數字顯示,本港平均每年有約3000宗肺腺癌新症確診個案。


陳亮祖指出,肺腺癌與一般肺癌略有不同,肺腺癌未必與吸煙有關係,患者相對較年輕,他曾接觸有患者僅30歲便確診;他直言,肺腺癌的起因至今未能確認,有機會與環境污染,空氣內出現放射性氣體有關。

    
經常待在辦公室,空氣不流通,空調內的「氡氣」會釋放幅射,市民吸入太多,會有可能引起肺部細胞變異造成癌症。


陳亮祖表示,肺腺癌早期徵狀並不明顯,確診時大多已達末期,並擴散至身體其他地方。患者的徵狀,亦已超越持續咳嗽和氣喘等一般肺癌的情況:

    
患者會感到骨痛或頭痛,四肢乏力,但其實當時癌細胞已由肺部擴散至肝﹑骨或淋巴。


肺腺癌與肺癌有何分別?



肺腺癌(Adenocarcinoma)是由氣管內壁分泌黏液細胞變異引致,基本上,肺癌主要按癌細胞大小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前者的癌細胞較小、後者較大,而肺腺癌屬「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種。


肺腺癌的病徵一般難以察覺,可能有骨痛或頭痛,若慢性咳嗽持續3週以上、痰中帶有血絲、易氣喘、胸痛、體重異常減輕,頸部有淋巴結硬塊等症狀,要盡速就醫。


第1期肺腺癌患者5年存活率高達8成,若已擴散、進入3B期或第4期,癌細胞出現遠處轉移時,平均存活時間跌至6個月,但情況因人而異,若能及早發現及治療,仍有機會治癒。至於治療方式則視乎不同情況,一般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化療、電療,以及「標靶治療」等。






參考資料: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794865/%E3%80%90%E7%84%A1%E8%81%B2%E7%99%8C%E7%97%87%E6%AE%BA%E6%89%8B%E3%80%91%E8%82%A5%E5%AA%BD%E4%B8%88%E5%A4%AB%E8%82%BA%E8%85%BA%E7%99%8C%E7%97%85%E9%80%9D%E3%80%80%E8%85%AB%E7%98%A4%E7%A7%91%E5%B0%88%E7%A7%91%E9%86%AB%E7%94%9F%EF%BC%9A%E6%97%A9%E6%9C%9F%E5%BE%B5%E7%8B%80%E4%B8%8D%E6%98%8E%E9%A1%AF%E7%A2%BA%E8%A8%BA%E5%A4%A7%E5%A4%9A%E5%B7%B2%E6%99%9A%E6%9C%9F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3月5日 星期五

掌握正確資訊 癌症患者營養補充不容忽視

根據醫院管理局數據顯示,2014年有29,618宗癌症新症,對比之前一年新症增682宗的數據高出2.4%。75歲前每4位男性及每5位女性,就會有一位患上癌症;每9位男性及每15位女性患者,就有一位死於癌症。眾多癌症患者確診後都會特別注意日常起居飲食,當接收到聲稱可治療癌症的資訊後,更可能盲目跟從,希望藉此擊退癌魔。但坊間氾濫着似是而非的網絡資訊,及不少有關食物營養和治療的謬誤,以訛傳訛後,資訊孰真孰假,不能考究;有些人甚至誤信傳言,延誤治療,錯失治療黃金期。然而,治療時間對癌症患者十分關鍵,愈早接受正統醫學治療,愈能提升治愈率。有見及此,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編寫了《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一書,希望為大眾,尤其是癌症病人釋除疑慮,讓他們對癌症治療和營養吸收有正確及深入的理解

病人誤信謬誤,有可能延誤接受正統醫學治療

坊間與飲食有關的謬誤如過度戒口、斷食或沒有科學根據的療法等,病人誤信了可能引致抵抗力降低及身體出現炎症的機會增加,甚至會因白血球過低而需要暫緩治療,待白血球水平回升後才可繼續,嚴重的有機會被迫中斷治療,甚至因身體受感染而出現敗血症引致死亡。
白血球過低的預防,攝取營養尤為重要

預防勝於治療,陳醫生建議病人在確診癌症後應盡早攝取充足營養,有需要時還可以配合含有免疫營養的配方(尤其適合缺乏食欲的病人),提供高蛋白及高熱量,強化身體免疫力,為治療做好準備。

註冊營養師潘仕寶女士也指出:「高達八成晚期癌症患者會有營養不良問題,甚至有兩成癌症病人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死於患症本身。癌症可導致身體新陳代謝異常及營養攝取不足,令病人營養嚴重不良而形成惡病質(Cachexia):肌肉耗損、脂肪流失、體重減輕、免疫力下降、厭食、疲倦等。」她建議治療前攝取足夠營養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增加身體儲備,為治療做好準備。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東網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