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無聲癌症殺手】前女主播從不吸煙確診肺腺癌 腫瘤科醫生拆解病徵+成因

肺腺癌早期徵狀並不明顯,故被形容為「無聲殺手」。台灣前女主播蕭彤雯近日在社交媒體發文,指自己患上肺腺癌0期,即俗稱原位癌,目前已經接受手術。不過,她自問從不吸煙,亦沒有家族遺傳等因素,沒料到會患上此病。有本港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肺腺癌未必與吸煙有關係,患者相對較年輕,有個案僅30歲便確診。

現年46歲的前女主播蕭彤雯22日於Facebook專頁發文,指今年1月到醫院進行身體檢查,未料竟發現左肺葉有一個0.9厘米大小的陰影,屬於「毛玻璃狀結節」,惡性機率偏高,經病理檢驗確認為肺腺癌0期,俗稱「原位癌」,即癌細胞僅存於肺腺,無淋巴結轉移,也無遠處轉移。

蕭彤雯被轉介至另一間醫院,並安排在2個月後進行手術。所幸她在本月16日順利完成手術,目前已經出院。不過,她自問生活習慣良好,不解為何癌症會找上她。


從不抽菸、沒有家族病史、沒有明顯二手菸危害、不焚香拜拜、也不是天天下廚...這東西到底為什麼會來找我?

她又提到,確診肺腺癌後,自己對空氣污染、鄰居的油煙都比較注意,盡量選擇蒸煮方式煮食,並在廚房放置空氣清淨機。

腫瘤科醫生拆解病徵+成因

「肺腺癌」被形容為「無聲殺手」,本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接受TOPick訪問時指出,肺腺癌屬非小細胞肺癌之一,據統計數字顯示,本港平均每年有約3000宗肺腺癌新症確診個案。

陳亮祖指出,肺腺癌與一般肺癌略有不同,肺腺癌未必與吸煙有關係,患者相對較年輕,他曾接觸有患者僅30歲便確診;他直言,肺腺癌的起因至今未能確認,有機會與環境污染,空氣內出現放射性氣體有關。
    

經常待在辦公室,空氣不流通,空調內的「氡氣」會釋放幅射,市民吸入太多,會有可能引起肺部細胞變異造成癌症。

陳亮祖表示,肺腺癌早期徵狀並不明顯,確診時大多已達末期,並擴散至身體其他地方。患者的徵狀,亦已超越持續咳嗽和氣喘等一般肺癌的情況:
    

患者會感到骨痛或頭痛,四肢乏力,但其實當時癌細胞已由肺部擴散至肝﹑骨或淋巴。








參考資料: Topic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廖啟智病逝|年增千人患胃癌男性死亡率高1倍 拆解6大高危因素留意2大習慣

 資深演員廖啟智早前傳出不幸患上胃癌,需全面停工並入院接受治療。至昨晚(28日)廖啟智終不敵癌魔離世,終年66歲。綜合資料,胃癌主要由飲食習慣及吸煙引致,其中男性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出女性約1倍,年屆70歲的男性尤其高危。有醫生表示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有時會被誤以為單純胃痛,每每令患者延誤治療,到確診時已屆末期。

常見癌症中排第6 年增千人患病男性高危

綜合衞生署及醫管局資料,胃癌屬本港常見癌症之一,2017年共錄得1314宗新症,於常見癌症中排第6,佔當時癌症新症總數約4%。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2018年本港共有1277人患上胃癌,同時有687人因胃癌身亡,而按每十萬標準人口計算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則分別為男性的5.7及女性的3.2,男性患上胃癌及死亡比率約為女性2倍。

病徵不顯著易延誤治療

由於初期病症不明顯,不少患者誤將胃癌當成胃部不適而掉以輕心,延誤診治,因此過半患者到察覺患病接受治療時通常已擴散到其他組織,病情已到達中晚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早前接受《晴報》訪問時指胃部腫瘤有很多種,一般所指的胃癌為胃腺細胞癌,患者通常會感到飽滯、胃痛,容易出現貧血,大便呈黑色,徵狀與胃炎相似,主要以手術切除治療。

2大生活習慣增胃癌風險

醫管局資料指出,胃癌成因主要有6項,排除性別年齡及遺傳等先天因素外,主要高危風險屬飲食及吸煙習慣。資料指出,長期進食高鹽、醃製和燻製食物會增加患胃癌危險性,同時吸煙人士患胃癌機會亦較非吸煙人士為高。


要預防胃癌,醫管局建議應從飲食著手,包括少肉多菜,以及儘量少食油炸及醃製、燻烤類食物,避免攝取有關食物製作過程中形成的致癌化合物。




參考資料: 晴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拆解胃癌棘手之處

同樣是華人,但原來中國內地及香港的常見癌症排行榜,有頗大差別。其中一個例子,便是在香港排行第六的胃癌,在內地卻高居第二位,每年新症患者約有40多萬人,數字驚人。胃癌的成因主要與幽門螺旋菌感染及飲食習慣有關。醫學界相信,內地胃癌數字高企,與內地人常吃高盬份食物及常飲烈酒有關。要對抗胃癌,良好飲食習慣是不二法門,而亞洲醫學界亦積極研究如何改善手術及藥物,以提升治療成效,幫助患者擊退胃癌。

胃癌在亞洲地區十分常見,如日本、韓國,中國內地亦不例外。醫學界相信,亞洲各地的「共通點」,主要是幽門螺旋菌感染頗為常見,此外飲食習慣亦類似,包括常吃高鹽份食物、愛喝烈酒等,令亞洲人的患病率較白人高出許多。

胃癌的「棘手」之處,在於大部分早期胃癌病徵,即使出現病徵,大多是胃部不適、胃痛、有消化不良之感,與一般都市病的症狀極之相似,令患者誤以為自己不過是壓力過大或欠缺休息等,無從及早發現患病,拖延病情,因此目前大部分患者都是於三期時才被確診,令治療難上加難。

現時,一至三期胃癌的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一般分為全胃及半胃切除;而有研究指出,二期以後的胃癌個案,應於手術後進行輔助化療,有助減低日後復發風險達一半,十分理想。

不過,另一「棘手」之處是,胃部是人體消化及攝取營養的重要器官,胃部一旦出現癌變,又或被切除,患者便難以攝取營養,身體會特別虛弱,而且即使少量進食,也會有為胃脹、噁心之感,容易嘔吐。因此,若要他們採用傳統高度致嘔的化療藥物,他們可能嘔個不停,對復原進度及生活質素造成嚴重影響,令患者對化療極之抗拒。

64歲的周先生便是其中一個例子。他早前被確診患上三期胃癌,癌細胞已擴散至附近淋巴,需要進行全胃切除手術。手術後,他食慾大減,足足消瘦了10多公斤,正因如此,當醫生向他提出進行手術後輔助化療時,他感到非常擔憂,害怕體重進一步下降。

事實上,有臨床研究指出,高達三成胃癌患者因無法承受傳統化療的副作用,而被迫中斷治療,等於白白失去降低復發風險的黃金機會。

因此,近年醫學界積極研究如何改善化療方案,其中一大進步之處,是採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物。新一代化療副作用較少,「傳說」中的副作用如脫髮、嘔吐等,極少機會出現,患者一般可以順利完成整個化療療程。

此外,由於患者只需口服藥物,無需頻繁來往醫院接受注射,對身體虛弱的患者而言,相對方便、輕鬆得多,更不會引致因注射所衍生的血管炎、針口發炎等問題。

醫生與周先生幾經商討後,決定採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物,為期一年。在療程期間,周先生從未出現嘔吐症狀,食慾亦慢慢回復。完成輔助化療後至今1年,各項指數正常,亦沒有任何復發跡像。

在多種癌症之中,胃癌頗多「棘手」之處,但是隨著醫學進步,醫學界已能逐一拆解,提升患者存活機會之餘,亦能確保他們的生活質素。






參考資料: 香港商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4月9日 星期五

打工仔壓力大致胃酸倒流 醫生拆解胃病成因

根據醫管局最新發布的數據,胃癌是本港第6大常見癌症,本港每年亦有逾千宗胃癌新症。有醫生表示,不少人誤以為胃癌一定會嘔血,但其實胃癌初期徵狀不明顯,都市人常見的胃痛,已可能是胃癌的警號。三餐不定時、精神壓力大等,均有機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胃痛屬病徵之一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胃癌的病徵不明顯,患者發現時可能已是後期, 部分人誤以為胃癌一定會嘔血,但其實未必,即使是都市人常見的胃痛,已可能是患胃癌的迹象,或要做胃鏡來確定是否患病。

此外,不少都市人的生活問題都有影響,例如三餐不定時有機會導致慢性胃炎,而精神壓力則有機會導致胃酸倒流、胃潰瘍等,均可能間接引致胃癌。









胃部的腫瘤有很多種,陳亮祖表示,常說的胃癌是胃腺細胞癌,此外常見的還有在胃部肌肉的腸胃基質瘤,以及在胃壁的胃淋巴瘤。他指出,幾種腫瘤有不同徵狀,胃癌患者常會感到飽滯、胃痛,容易出現貧血,大便呈黑色,徵狀與胃炎相似;胃淋巴瘤的徵狀與胃癌類似,會出現胃痛及胃炎徵狀;至於腸胃基質瘤,患者的胃、腹部感覺不明顯,大便亦未必有血。

三種腫瘤的成因及治療亦有不同,腸胃基質瘤成因不明,胃淋巴瘤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至於胃癌的高危因素則較多,例如長期吃太鹹、醃製食物,少吃菜,有吸煙習慣,體重過重,或遺傳因素等,都可能與胃癌有關。在治療方面,胃淋巴瘤以化療針為主,胃癌及胃腸道基質瘤則主要以手術切除。

食素無助防病

坊間對胃癌有不少謬誤,例如有指因少吃蔬菜容易有胃癌,有人卻稱全素可以預防胃癌;但亦有指食素容易缺乏維他命B12,反而容易導致胃癌。陳亮祖說,兩種做法都是誤解,

 
未有資料顯示食素可以防止胃癌,部分患者是因為遺傳因素,無法吸收維他命B12而導致貧血,而非因缺乏維他命B12而導致胃癌,所以也不能說食素就會導致胃癌。

此外,坊間亦有說法指,吃太熱的食物會燙傷消化道黏膜,長此以往有機會演變成癌症。陳亮祖指︰


理論上確是如此,但實際上應該是喉嚨和食道首先出事,其實食物到達胃部需要一段時間,通常都已冷卻。









 參考資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989089/%E6%89%93%E5%B7%A5%E4%BB%94%E5%A3%93%E5%8A%9B%E5%A4%A7%E8%87%B4%E8%83%83%E9%85%B8%E5%80%92%E6%B5%81%E3%80%80%E9%86%AB%E7%94%9F%E6%8B%86%E8%A7%A3%E8%83%83%E7%97%85%E6%88%90%E5%9B%A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