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祖醫生, 癌症資訊網, 腫瘤教育, Dr. Chan Leung Cho
癌症,往往使病人感到徬徨無助,如能把握時機,接受適切的專業治療,就能大大提升治癒機會。陳亮祖醫生,會定期到非牟利團體,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專業意見,並緊貼醫學發展,出席國際性的醫學會議,了解最新的醫學資訊。除此之外,陳亮祖醫生亦會在健康講座擔任主講嘉賓,以及向其他醫生演講,分享醫學知識及經驗。
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是全球腫瘤界熱議的話題,而且正在不少先進國家開始使用。要了解免疫治療,必先了解免疫系統。免疫系統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製造白血球來對付不同外來入侵例如細菌,病毒等,而腫瘤細胞亦被視為是外敵的一種。當少量腫瘤細胞出現時,身體多數能自行清除,但若數量增多,或腫瘤巧妙地「掩飾」自己的身份,腫瘤便有機會避過免疫系統的偵測,繼續發展成癌症。
腫瘤為何可以避開免疫系統呢?原來,腫瘤會分泌 PD-L1、CTLA-4等蛋白,它會「欺騙」免疫系統,逃避偵測。研究人員針對這一點,以藥物抑制 PD-L1、CTLA-4,令免疫系統可回復攻擊腫瘤的功能。
目前,醫學界已有多個大型研究證實免疫治療的成效,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及歐盟均已批准應用於皮膚黑色素瘤、肺癌 (包括肺腺癌及鱗狀細胞癌) 及腎癌等。黑色素瘤過往極為棘手,但研究顯示,末期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後,四分一到五分一病人存活期可長達10年,是重大的突破。至於免疫治療可否應用於其他腫瘤,仍有待第三期的臨床研究結果。
免疫治療以靜脈滴注進行,一般情況下,療程每隔2至3週一次,每次注射時間約30至60分鐘。患者可選擇於腫瘤科專科診所或醫院內接受治療,並定期覆診。療程進行期間,醫生會密切監察患者的身體情況,藉此調配合適的注射劑量。部分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後,可能會出現輕微副作用,例如疲累,但在罕有情況下,會引致嚴重肺炎和腸炎等。
相比香港的免疫療法,近年中國內地流行採用的免疫治療「細胞因子激活的殺手細胞」—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CIK),在醫學上明顯跟香港有別。 CIK 免疫療法有一定風險,嚴重甚至會致命。由於需要從患者體內抽取白血球細胞作培植之用,當中的消毒過程非常重要,故此實驗室的規格十分嚴謹,否則會令患者感染細菌。過往,香港便曾有美容中心因實驗室感染而導致患者死亡的個案。另一方面,此方法是否可真的培養出針對癌症的殺手細胞仍然存疑。更重要的是,到目前為止,未有任何嚴謹的「臨床第三期」研究証實CIK療法有治癌的效果。
參考資料:https://cancerdoctor.hk/biologic-therapy.html
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肝癌的成因
肝硬化是導致肝癌的其中一個主因,肝硬化可以由多種不同的病毒引起,在香港,最普遍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估計香港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是乙型肝炎帶菌者,或曾經感染過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可以演變成肝癌,而毋須經過肝硬化的階段。丙型肝炎亦可引起肝硬化,不過在香港較為少見。
乙型肝炎在香港十分普遍,大部分患者都是在孩童時代感染的,有小部分在成年後才感染。差不多九成感染乙型肝炎的小孩不能將病毒清楚,而變成長期帶菌者;但成年人感染到乙型肝炎病毒,則有差不多九成的人能夠康復及在體內產生抗體。
乙型肝炎可以毫無病徵,也可以出現急性肝炎,患者會感到右上腹疼痛、嘔心、食欲不振、黃疸、非常疲倦和小便變茶色等。大部分患者都會痊愈,小部分人會出現肝衰竭而需要接受肝臟移植。小孩方面,部分會痊愈,但大部分會成為長期帶菌者。75%的長期帶菌者日後健康是完全無問題的,但25%則會有慢性肝炎,他們經常感到疲倦、沒精打采和偶爾出現黃疸。
長期帶菌者的情況在香港十分嚴重,這群人中有四分之一的會演變成肝硬化或因此而導致肝癌。病變並非一朝一夕發生,而是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發展;感染到乙型肝炎的人約在十年後才會出現慢性肝炎;大概再到二十一年後才會演變成肝硬化;肝硬化之後約二十九年才會變成肝癌。這都是估計的時間,病情的實際因人而異,視乎肝炎病毒的活躍程度。研究發現病毒的活躍性高時,肝細胞被破壞的速度會更快,所以病人很快便有肝硬化或慢性肝炎。
整體來看,由感染到乙型肝炎病毒至演變成肝癌約需五十至六十年的時間,若一個初生或一、二歲的小孩感染到乙型肝炎的話,他/她可能會在六十歲後出現問題,所以大部分肝癌患者都是成年人。另外,很多時乙型和丙型肝炎的患者都有吸煙的飲酒的嗜好,這些嗜好會加快乙型和丙型肝炎演變成肝癌的速度,故此要避免患上肝癌就一定要戒除煙酒。
此外,食物的毒素如黃霉毒亦可誘發肝癌。黃霉毒是一種霉菌,在濕熱的天氣下將食物污染。現時食物衛生情況控制得很好,所以因黃霉毒污染而引致的肝癌的病例已逐漸少見。
資料來源: https://cancerdoctor.hk/breast-cancers.html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放射治療期間的皮膚護理
若照射部位有紋點或刺線定位,切勿擦掉或自行加深色。如顏色變淺,請告知放射治療技師
照射部位之皮膚會發紅、乾燥,可用蘆薈啫喱或水分潤膚霜(Aqueous Cream) 滋潤皮膚,只需於接受放射治療前,以溫水洗掉便可
切勿塗上含有果酸及刺激性之護膚品,或香水/古龍水
選取質料柔軟透氣、剪裁寬闊的衣物,防止擦損皮膚及以方便穿著為佳,如棉質衣物,女士可穿長袍或鬆身裙子
以花灑浴代替浸浴,水溫切忌過熱,以溫暖為宜
保持皮膚乾爽,尤其於腋下、腹股溝之皺摺位置。於沐浴後,以軟毛巾拭乾
放射部位毛髮脫落,但在治療完成數月後會再生長出來,不用擔心
外出時,可戴絲巾或打傘遮擋陽光,避免紫外線曬傷放射部位的皮膚
切勿大力擦皮膚;若皮膚有破損或潰瘍,應告知護士作無菌換症(洗傷口)以防感染
資料來源: https://cancerdoctor.hk/breast-cancers.html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乳房保留手術
部分腫瘤較細小的病人,可以選擇局部切除,即是將乳房內的腫瘤及旁邊部分組織切去而保留大部分的乳房,這樣做對乳房的整體外觀影響較少。但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婦女,其後必須接受放射治療,以消滅匿藏的癌細胞,減低復發機會。大量臨床研究證明,乳房保留手術計劃和乳房切除手術所達到的療效沒有分別,病人大可放心。不過,醫生挑選病人接受乳房保留手術,是根據一套非常嚴格的標準的,倘若然腫瘤實在太大而不適宜進行此療法,病人切勿「要靚不要命」。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是用輻射線照射患處,以殺死癌細胞。適用於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及部分復發風險高的全乳房切除病人。 切除腫瘤及附近淋巴結療程開始前,技師在病人身上劃上記號,以便每次都能準確地進行治療。病人接受治療的過程,就像照一張特別長的X光片,不會感到電流穿身或任何不適。每次治療只需十多分鐘,每星期五天,為期5至6星期。胸部接受治療兩三星期後會出現赤痛,一如被陽光灼傷般,除此之外,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很少。
資料來源: https://cancerdoctor.hk/breast-cancers.html
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
乳癌成因與高危因素
在香港,乳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由八十年代的每年 700 多宗新症,飆 升至現時每年約 2,300 宗。現時已超 越肺癌,成為婦女最常見的癌病。發病年 齡方面,50 歲以上婦女患乳癌的機會較高, 不過近年 40-50 歲的病人增幅顯 著,情況令人關注。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肺癌成因
吸煙無疑是引發肺癌的主要因素,本港男性的肺癌發病率大概佔世界排位的中上位,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病人是長期吸煙者,他們死於肺癌的危險比從不吸煙者高十至二十倍。肺癌細胞類別以腺癌和鱗癌最常見。
女性方面,肺癌在過去四十年一直是本港女性的頭號癌症殺手,發病率更是世界各地最高之一。但女性肺癌的原因比較複雜,肺癌細胞以腺癌最為常見;過去二十年的研究顯示吸煙仍是主因,但患者中有半數是從不吸煙的。縱觀多年來的研究所得,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一)二手煙或被動吸煙-女性長期吸入二手煙,患肺癌的危險比其他人高二至三倍。
(二)食物和營養因素-女性長期缺乏進食新鮮蔬菜、水果和含豐富維他命A的食物,但過量進食燒烤、醃製食物,患上肺癌的機會亦較高。
(三)煮食油煙-中國人烹煮講求【鑊氣】,但卻因此製造大量油煙,上海及台灣的研究顯示女性經常吸入這些油煙可能會增加患肺癌的危險。
(四)其他因素-長期用火水爐煮食或吸入燃燒香燭時產生的煙霧、室內氡氣、肺結核痊愈後的疤痕、遺傳基因突變(如K-ras致癌因子、p53抗癌因子和GSTT1去毒因子)等都是可疑因素,但仍待進一步研究才可確定。
最新研究顯示,從不吸煙的亞洲肺癌病人(尤其是女性病人,腺肺癌及細支氣管肺泡癌)較多有EGFR的基因突變。
至於長期暴露在石棉或含輻射性礦物質的環境,都不是本港肺癌的主因。
參考資料:lung-cancers.pdf (cancerdoctor.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