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4日 星期三

化學治療 (化療)



化療乃利用抗癌藥物破壞癌細胞並使其凋亡。由於化療藥物主要針對迅速生長及分裂的細胞,因此在摧毀癌細胞的同時,亦有機會破壞生長速度快的正常細胞,例如骨髓、毛囊細胞、口腔及腸胃黏膜細胞等,造成以下常見的副作用:

(i) 脫髮:部分化療藥物會影響毛囊,引起不同程度的脫髮。脫髮屬暫時性,療程結束後, 毛髮便會重新長出。建議患者可使用質地柔軟和透氣的頭巾或帽子,亦可配戴假髮。

(ii) 噁心嘔吐:現時使用的化療藥物,出現噁心嘔吐的副作用已愈來愈少,並且可透過醫生處方的特效止嘔藥予以控制。此外,患者應少吃多餐,避免進食煎炸、油膩、脹氣和刺激性的食物,需要時可飲用為癌症病人專用的免疫營養配方飲品補充身體所需之養份。

(iii) 白血球減少:化療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白血球數量減少。當白血球數目偏低時,患者的扺抗力便會下降,容易發生感染。因此,患者在接受化療期間,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避免進食隔夜及未經煮熟的食物,並盡量少到人煙稠密的地方。另外,患者要注意營養,多攝取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使白血球數量回升。醫生亦可根據個別患者的需要為其注射升白血球針以策安全。

(iv) 血小板減少:某些化療藥可能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副作用,因而限制了用藥的劑量。血小板數目減少,最明顯的後果是增加出血的風險。臨床徵狀包括容易出現瘀傷、瘀斑、紫癜、牙肉出血和月經過多。要防止或盡量減少有中度至高風險的病人出血,建議做法如下:1.避免肌肉注射;2.避免創傷;3.減少活動;4.避免使用會改變血小板功能或凝血功能的藥物;5.宜用電鬚刨剃鬚。

(v) 腸胃反應:化療藥物可影響腸道黏膜細胞,引起腸胃不適,當中最常見的是胃痛、腹瀉或便秘。如出現腹瀉,患者應減少攝取奶類、高纖維和肥膩的食物,需要時醫生會處方止瀉藥。如出現便秘情況,則應多攝取水份和膳食纖維,同時保持適量運動。如情況持續,應儘快求醫。至於胃痛方面,醫生可處方胃藥緩解不適。

(vi) 口腔潰瘍:化療藥物或會破壞口腔黏膜,引起潰瘍及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炎,患者會感到口腔疼痛和吞嚥困難。患者應選擇溫度合宜、柔軟和易於吞嚥的食物,同時需注意口腔衛生,勤用生理鹽水或醫生處方之漱口水漱口。倘情況嚴重影響患者進食及營養攝取,必須尋求醫護人員的意見和幫助。

不少人對化療存在根深蒂固的誤解,認為化療是洪水猛獸,副作用嚴重,因此尚未開始治療便十分抗拒。事實上,近年化療藥物不斷改良,副作用已愈來愈少,加上現時有不少藥物可預防或處理化療所引起的副作用,故患者實在無需過慮,被自己固有的錯誤觀念嚇倒。只要保持正面的情緒,積極面對治療,與醫生坦誠溝通,化療並不可怕。







參考資料: http://www.cancerdoctor.hk/chemo.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肌肉癌會隨血擴至肺和腦

俗稱肌肉癌的軟組織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屬本港較少見的惡性腫瘤,根據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每年平均有191宗新個案,發病率為每10萬人中兩人患此病。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肉瘤常見手腳原發,呈微熱但不感痛楚,多隨血管擴散至肺部及肺膜,他指如邱旻誼般擴散至腦部已屬末期,根治機會接近零,若有效控制病情,存活時間預計約半年至一年半。

陳亮祖表示,傳統電療及化療對軟組織肉瘤的治療效果均不理想,最有效是以手術切除惡性腫瘤,涉及範圍為肉瘤周邊最少3厘米的組織,以防擴散復發,但若肉瘤太大及接近血管或神經,或需於手術前進行前置電療或化療,縮小肉瘤,個別肉瘤倘接近關節部位,甚至需要折肢。而有別於一般癌症大多隨淋巴擴散,軟組織肉瘤多數隨血管擴散,常見擴散部位為肺及腦。


免疫治療屬研發階段

早發性的軟組織肉瘤可能與基因缺憾有關,陳亮祖指一旦復發或擴散,死亡率高,若擴散至腦部則屬末期,情況絕不樂觀。至於邱旻誼接受的免疫治療,陳指屬進取治療方式,透過治療鞏固病人免疫系統,引導白血球攻擊癌細胞,由於仍屬研發階段,對軟組織肉瘤的治療效果,現時仍未有確切及足夠的數據支持。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1006/2017399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7月9日 星期二

【免疫治療】5%病人有嚴重副作用 殃及好細胞 致肝炎腦炎心肌炎



【明報專訊】免疫治療被捧為抗癌新星:療效高、副作用低,甚至可以消滅癌細胞!但陳亮祖直言:「不要過分神化免疫治療。」




3%至5%病人有嚴重副作用

雖然針對部分癌症,免疫治療效果較佳,也沒有像化療的副作用,令人疲勞、反胃、口腔潰爛、脫髮等;但免疫治療具一定風險,死亡率達1%。陳亮祖表示,約3%至5%的病人接受免疫治療後,白血球不但攻擊癌細胞,也攻擊正常細胞,導致嚴重副作用,如肝炎、腦炎、心肌炎等,或需要送往深切治療。

陳亮祖又說,醫生不能預測什麼病人會出現副作用,以及何時出現,有病人甚至停藥後一段時間才出現副作用。一名肺癌患者接受兩個月免疫治療,在停止治療3至4個月後才出現嚴重氣喘,雖然嘗試給予高劑量類固醇減低免疫反應,但病人最終死亡。


即使醫生用好強的抗免疫反應藥物都不能救治,所以免疫治療不是神奇子彈,是有代價、有死亡風險



免疫治療除了具一定風險,療效亦非人人顯現,例如上述的黑色素瘤,只有五分之一病人有效。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表示,據過往研究,免疫治療只對二至四成患者有效,因癌細胞生長時,牽涉多項基因物質,即使抑制癌細胞表面的PD-L1,癌細胞亦可繼續生長,令免疫治療無法控制病情。

陳穎樂又引述研究指出,約一至兩成已服用其他藥物的末期癌症病人,接受免疫治療後能控制病情;但醫生提供治療前會先評估患者存活時間,若預計少於1至2個月,一般不會建議病人使用免疫治療,因病情嚴重,治療亦難以產生效果。






用藥經驗淺 或難分「真假惡化」
另外,接受免疫治療後,病人的腫瘤會出現「真假惡化」的情况。陳穎樂解釋,「真惡化」是病人用藥後癌細胞擴散,需要停藥;而約5%病人會出現「假惡化」,即用藥後活化的免疫細胞聚集於腫瘤表面或內部,讓腫瘤在短期內增大;但期後治療奏效,腫瘤漸漸縮細。她說在這情况下,病人可續用免疫治療,但須定期檢查腫瘤有否縮小,觀察期可長至半年。
免疫治療面世不足10年,陳亮祖強調,醫生用藥經驗尚淺,未必輕易分辨出真假惡化,而藥物長遠效果和副作用仍屬未知之數。






參考資料: https://health.mingpao.com/%E3%80%90%E5%85%8D%E7%96%AB%E6%B2%BB%E7%99%82%E3%80%915%E7%97%85%E4%BA%BA%E6%9C%89%E5%9A%B4%E9%87%8D%E5%89%AF%E4%BD%9C%E7%94%A8-%E6%AE%83%E5%8F%8A%E5%A5%BD%E7%B4%B0%E8%83%9E-%E8%87%B4%E8%82%9D/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7月3日 星期三

食道癌5年內40%機會復發!長期食熱嘢增風險

屢與廉政公署交手、有「廉署剋星」之稱的大律師艾勤賢(Kevin Egan),因食道癌復發,昨晚在瑪麗醫院病逝,終年70歲。食道癌並非本港最常見癌症,亦不入本港十大癌症。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顯示,2015年有426宗食道癌新症個案,過去10年數字平穩;去年死亡個案則有299宗,當中242人為男性,為男性癌症死亡排名第8位。

食道癌可發生在咽喉到胃部任何一部份的食道位置,在上部、中部的癌症多為鱗狀癌,下部位的則多為腺癌。臨床腫瘤科醫生張寬耀表示,食道癌本身屬於較惡的癌症,內地患者較多,香港較少見,病人一般確診較遲,「好多時吞唔到嘢先發現,嗰時已經晚期,成個食道塞晒」。食道癌復發率亦很高,他指,如中期患者即使放完成化療及做手術,5年內復發率仍達四成。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補充,食道癌與長期吸煙、飲酒及進食醃製和燙熱食物有關,而近胃部的食道癌則與胃酸倒流亦有一定關係。至於病者初期則徵狀不多,可能飲水會「哽住」,心口翳痛,之後會發現吞食物會有困難,如食菜食肉會咳出來,但流質食物仍能進食,但再後期會連飲水也不行。

陳指,若食道癌出現在近頸部食道上部份位置,只能以放化療治療;在中部至下部份近胃位置,則除放化療外,再加上手術切除部份食道治療。但他指,食道癌手術有一定風險,因為手術期間要暫停病人其中一個肺的功能,讓外科醫生能伸手入食道將腫瘤切除,若病人肺功能太差則會有危險,手術對麻醉的要求亦很高。














參考資料: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realtime/article/20180618/5833305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