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EGFR大腸癌標靶藥物治療引起的皮膚反應



根據醫院管理局轄下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顯示,2012年香港大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佔據第二位,兩者皆僅次於肺癌,而有大約兩成屬晚期患者,即癌細胞已轉移至身體其他地方。雖然已確診患上晚期大腸癌,醫生還是有很多治療方法包括使用標靶藥物,以幫助患者控制病情,延長壽命。

九成病人有皮膚反應


雖然大腸癌標靶藥物治療反應良好,副作用一般較化療為少,但其中使用EGFR大腸癌標靶藥物的患者超過九成3出現皮膚反應,普遍來說這些反應都是輕度至中度,只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的皮膚反應。

有些患者皮膚會出現類似粉刺的紅腫,常見於面部、上胸部及背部,亦有可能出現於身體其他部位。部份患者皮膚會有發紅、痕癢、脫皮情況。同時患者的手指或腳趾皮膚會變得乾燥,甚至裂開。手指甲床或腳趾甲床亦可能會受到感染而出現甲溝炎或其他炎症症狀。

有某些嚴重個案,患者可能會因感染而引起痛楚,需要接受額外相關治療或外科手術,更嚴重者會因為皮膚感染而需停止治療。如有發現嚴重皮膚反應,應立即求診。預防皮膚反應,對接受EGFR大腸癌標靶藥物的病人是非常重要,以確保醫生可以處方一定強度的藥物劑量,同時保持患者的生活質素。

護理皮膚減輕副作用

病人在接受醫生處方藥物前,在醫生建議下可作出以下的皮膚護理措施,以減低藥物引起的皮膚反應:每天早上塗抹保濕霜,反應嚴重者醫生會處方外用類固醇,患者可以於患處塗抹。由於長時間接觸陽光會加劇患者的皮膚反應,所以患者不宜暴曬及長期身處戶外。如果皮膚反應嚴重,醫生會為病人處方抗生素,以舒緩病人的不適。 




參考資料: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骨轉移引致癌痛



癌症病人身體出現疼痛,最普遍的原因是骨轉移,即癌細胞擴散至骨骼而產生疼痛。原發性骨癌較為少見,如果在骨骼發現癌細胞,通常是癌細胞由病灶開始,隨血液及淋巴系統擴散到骨骼。骨轉移多數發生於癌症晚期病人身上,偶有例子於癌症初期出現,但不常見。

任何種類的癌症,都有出現骨轉移的機會。當中尤其以乳癌、前列腺癌、腎癌、甲狀腺癌及肺癌較為常見。出現骨轉移的地方,大多數是中軸骨骼,包括肋骨、脊椎、盆骨、股骨、大腿骨、肱骨及上臂骨等。

忽視痛症 延誤治療

骨轉移會令病人出現痛楚,是因為腫瘤分泌的RANK-L因子,會刺激骨質增生,亦會刺激蝕骨細胞去侵蝕骨骼,破壞骨骼正常的自然生長代謝平衡,因而引發骨痛。骨轉移引發的疼痛通常是持續的,而且多數於夜間出現。不過「周身骨痛」是年紀較大的人常見的身體問題,所以部分年紀較大的病人或運動員,會誤以為骨轉移是風濕引起的痛楚,忽視疼痛病症。到確診骨轉移的時候,通常病人的癌病已屬於晚期階段,較難根治。身體出現痛楚時,應該立即求醫,尋求醫生診斷及協助。

檢查骨轉移的方法,包括X光檢查、骨掃描以及正電子掃描。通常骨掃描、正電子掃描會掃描全身骨骼,全面地檢查病人骨骼,診斷病人有沒有出現骨轉移。





參考資料: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骨轉移加重病人負擔



癌症晚期病患出現骨轉移的情況可算常見。一旦出現骨轉移,對於病人的生活有一定影響,對於要接受對抗癌症治療的病人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骨轉移最明顯的徵狀是痛症,中軸骨骼尤其背部最常出現痛楚。日間出現的痛楚會影響病人社交生活,而晚間出現的長時間痛楚,會嚴重影響病人休息,對於要接受癌病治療的病人來說,會對身體做成額外負擔,甚或影響復原能力。

注射補骨針防骨折

另外,癌細胞會破壞病人的骨骼系統,令骨骼變得脆弱,普通日常生活都可能引致骨折,以致行動不便,影響往後的治療。骨轉移亦會引致血鈣過高。血鈣過高會導致病人身體乏力、嗜睡、便秘,有部分嚴重病人會出現腎功能減退、意識不清、心律不正的情況。

一旦發生骨折,只好透過手術接駁斷骨。額外的手術會影響病人接受其他治療。如發現骨轉移,應該接受補骨針注射,保持骨骼結構,盡量避免骨折發生。癌病病人亦應同時接受癌症治療,對抗腫瘤。





參考資料: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標靶藥預防骨轉移併發症



對癌症病人來說,預防骨轉移併發症是非常重要的,以免妨礙進行針對癌症的治療。運用標靶藥物,可以預防骨轉移併發症。

以標靶藥去預防骨轉移併發症,副作用溫和,若非引起其他併發症,可以長時間使用。有少量病人在接受標靶藥後,會有輕微的副作用,包括有發熱感覺,亦有機會導致血鈣過低,所以要同時服用鈣片及維他命D補充劑以作對策。另外,有極少數長期接受標靶藥的病人,牙骹會出現骨枯現象。病人應該保持口腔清潔衛生、定期到牙醫診所檢查,可以減低牙骹骨枯的機會。

新標靶藥物療效理想

預防骨轉移所用的標靶藥,包括唑來磷酸及地舒單抗。唑來磷酸需要以注射時間較長的吊針方式注射,而部分腎功能較差的病人並不適合使用。較新的標靶藥地舒單抗可以從肚皮注射,注射時間較短。地舒單抗相對唑來磷酸的補骨能力較高,對腎功能較差的病人來說亦相對安全,不過引致病人血鈣過低的機會較大,需要同時服食鈣片及維他命D。

曾有肺癌病人有骨轉移情況,癌細胞已擴散到中軸骨骼,令骨骼變脆之餘,已經轉移到中軸骨骼的腫瘤壓着神經線,令到病人出現痛症。我們安排病人先接受補骨針,然後再接受電療去抑止骨痛。開始電療後,盡快以標靶藥物去控制病情。一開始,我們都擔心病人會出現骨折情況,但開始治療後,病症明顯得到紓緩,主要因為針對腫瘤的治療收效。另外,補骨針亦令骨質密度明顯增加,令病人可以更容易接受往後針對癌症的治療。這位病人長期注射補骨針,加上電療、標靶治療的反應很好,存活時間十分理想。



參考資料: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癌痛何來?


一直以來,都市人聞癌色變,除了是被「癌症是不治之症」這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所影響之外,也是源於對癌症所引起的痛楚產生恐懼。


根據研究顯示,77%的晚期癌症病人患有癌痛。癌痛可以是由腫瘤本身導致的,當中以胰腺癌較常引起痛症。然而,癌痛最普遍的原因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引起骨痛。各種癌症當中,最常見發生骨轉移的是肺癌、乳癌及前列腺癌。另外,亦有部分癌症的腫瘤會導致腸塞,因而造成痛症。痛症大多於晚間發生,雖然一般不會持續疼痛,但無論如何也會影響病人作息及睡眠質素。


部份病人誤以為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會引起痛症,這其實是誤解。上述治療本身並不會直接引起痛楚,然而,倘接受放射治療期間,放射線觸及口腔或咽喉,會導致黏膜損傷而引起痛楚。


引導病人量化痛楚



相信每個人都曾經承受過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是主觀感覺,也是難以量化的抽象概念。醫生通常會引導病人為痛楚評分,以火燒的痛楚為十分,沒有痛楚為零分作標準,病人一般可以一至十分表達其疼痛程度。唯對於未能清楚表達其疼痛程度的少數病人,醫生仍可根據臨床診斷時病人的症狀和表情去估計病人所承受的疼痛程度。


紓緩癌痛,一般以處方止痛藥物為主,有時亦會輔以放射治療,以放射線集中照射疼痛位置,減輕痛楚。例如癌細胞轉移到骨骼所引起的骨痛,會以放射線集中照射骨骼;倘癌痛是由胰腺引起的話,放射線便會針對胰腺。


事實上,經過適當的治療後,大部份病人的癌痛是可以受到控制的。而病人的睡眠質素大部份能有所提升,生活質素亦可以得到改善。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癌痛的治療方法

疼痛是癌症病人很常見的症狀,然而如能對症下藥,疼痛是可以受控的。


醫生會因應個別病人的情況處方不同的止痛藥。一般而言,簡單的有阿士匹林(Aspirin)、Paracetamol等消炎止痛藥;如較嚴重,醫生會處方嗎啡類止痛藥。同時亦可能會處方如類固醇及抑制神經痺痛的藥物,以加強止痛效果。


雖然止痛藥會有一定副作用,但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不同體質的病人會對藥物產生不同的反應。病人不宜隱瞞痛症情況,應直接告訴醫生身體的痛楚情況,提供足夠的資訊予醫生權衡利弊,採用合適治療方案。


正確服用,止痛藥不會上癮



坊間對止痛藥物存在不少誤解,最常聽聞的就是擔心病人會對止痛藥產生倚賴,甚至上癮。事實上,只要用得其所,配合醫生的指導和監察,止痛藥是不會上癮的。相反,正確使用止痛藥能幫助病人戰勝疼痛,提高生活質素。倘若腫瘤病情減輕,疼痛會隨之而減少,屆時或可調低止痛藥的劑量,甚至停用。



嗎啡可紓緩嚴重痛症


也有傳聞指出,服用止痛藥會因為疼痛緩解而掩蓋了病情的進展、模糊了病況。其實,病人不必太過杞人憂天。疼痛程度只是病情進展的指標之一,但並非唯一的根據,醫生會同時依據其他症狀,了解病人的情況,以整體來判斷病情的進展。


一般病人對嗎啡存在一定的恐懼,認為使用嗎啡會令病人神智不清,過早使用更會在癌痛後期再沒有合適的止痛藥物可用。事實上,嗎啡確實用於比較嚴重的痛症,但早期的癌痛亦有可能會使用。醫生會處方及按情況調整嗎啡的劑量,病人只要依足醫生指示按時按量服用,便無需過份擔心3。







參考資料: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兩標靶藥夾擊 乳癌瘤速萎縮



英國癌症研究協會資助的一項實驗顯示,患有一種容易復發乳癌的受測試者,在用兩種標靶藥雙劍合璧下,有近三成人的癌腫瘤迅速顯著萎縮甚至消失。倘若實驗結果可成功復制,意味能讓更多癌者免受化療副作用之苦。

治療易復發HER2乳腺癌


曼徹斯特大學、NHS信讬基金會南曼徹斯特大學醫院、癌症研究協會共同做的這項實驗,研究257名界乎初步確診至接受手術割除腫瘤這段短時期的HER2陽性乳腺癌婦女。起初,這批婦女分別隨機獲專門針對HER2受體的第一線藥物赫賽汀(Herceptin,學名叫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泰康達(Tykerb,學名叫拉帕替尼Lapatinib)或沒有任何治療。

實驗途中,因應有別的實驗佐證結合治療的效用,實驗設計變為讓服用泰康達的一組也同時獲處方赫賽汀。結果發現,這一混藥組別裡有17%人即使存留侵入性腫瘤,但都不足5毫米,另外11%人的乳房甚至沒有侵入性腫瘤的生物跡像,合共28%;只接受赫賽汀治療的組別,腫瘤縮小或消失的比例則只有3%。

跟其他乳癌種類相比,HER2陽性乳腺癌是一種更常在患者接受療程後復發的乳癌。本港罹患入侵性乳癌的女性中,約有20%屬於HER2陽性乳癌。患者一般需要經歷割除手術、化療、內分泌治療和標靶藥治療,通常要3、4個月療程。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第10屆歐洲乳癌會議上發表上述實驗數據的邦德雷德(Nigel Bundred)教授說:「這具突破潛力,因它讓我們確認出,有一批病人在11天內腫瘤消失,只用抗HER2療法且可能毋須後續化療。」





參考資料: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掀起肺癌治療的新篇章


無論在香港還是中國內地地區,肺癌均是癌症中發病率及致命率最高的一種。在香港,每年約新增四千五百名肺癌患者,在中國內地地區,每年則約新增六十五萬名肺癌患者。 由於早期肺癌的症狀不明顯,很多患者是在第三期及第四期才確診患上肺癌,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期,因此在香港及中國內地地區,肺癌均是頭號癌症殺手,死亡率亦最高。然而,隨著醫學進步,就算患者被確診患上第三或第四期肺癌,醫生也可以為其安排合適的治療方案,對抗病魔。


肺癌的成因:
根據臨床統計,香港的肺癌主要以腺瘤為主,而在內地地區,由於吸煙而引致的小細胞瘤及鱗狀細胞瘤患者較多,這可能與較多人吸煙有關。肺癌的成因很多,除了與吸煙有關外,空氣污染、接觸工業化合物鎘或石棉、受到輻射污染,以及曾患有肺癆等,均會增加患上肺癌的幾率。


普檢可以預防肺癌嗎?
目前普檢肺癌暫未有一個國際定案,因為沒有一個最合適的篩查方法能有效地預防肺癌。除非是煙齡很長的高危人士,可以定期進行低劑量的胸腔計算機掃瞄檢查,以降低因肺癌而引起的死亡率。


肺癌的症狀:
如上所述,早期肺癌並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可能會有咳嗽、咳血或肺炎(服用多次抗生素後仍然未能痊愈)等症狀。然而,也有部分晚期肺癌患者可能會出現骨痛,因為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骼;與此同時,也有一部分患者可能誤以為患上了中風,這其實是癌細胞擴散至腦部所導致的。


肺癌有哪些治療方案?
如果患者處於第一、二期肺癌,則有很大的痊愈機會。第一、二期肺癌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後通常進行輔助化療或放射治療; 而第三期肺癌,一般不建議患者做手術,通常會采用放射治療和化療的合並方案,以此來控制腫瘤的發展。在化療方面,患者可選擇以靜脈注射的傳統化療或口服化療藥物。以靜脈注射的化療,因應情況而定,每三星期一次,或每星期一次。年輕患者多采用靜脈注射的化療方法,年長患者則因血管較差,應當選擇口服的化療藥物。

事實上,現階段的放射治療技術已經發展得非常先進,調強放射治療(IMRT)及螺旋放射治療(Tomotherapy),都比以前的放射治療技術好,准確度高及副作用較少。以螺旋放射治療為例,香港的私家醫院有這種設備,螺旋放射治療可集中高劑量幅射到肺腫瘤,即使主瘤與中隔淋巴的相隔距離較遠,甚至腫瘤擴散至頸部,螺旋電療也可以准確地發射高能量輻射來擊退癌細胞。

談到第四期肺癌的治療方案,若患者出現基因變異,可服用口服標靶(靶向)藥物,其療效會優勝於比傳統化療,但不是每名患者都適合進行標靶治療。根據統計,香港的肺腺瘤患者中,有60%-70%的患者適合采用這種療法,內地地區則有40%-50%的肺腺瘤患者可選用該療法。若未能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也可采用化療方案。

另一方面,部分晚期患者也可考慮進行免疫治療,若肺部腫瘤擁有較多PD-L1的特殊蛋白,免疫治療的療效較佳。該療法通過注射進行,每二至三星期一次。


療程會有副作用嗎?
不論是哪一種肺癌療程,都會有副作用,當然這要根據患者自身身體情況以及藥物種類而決定的。一般情況下,化療可能會引起惡心嘔吐、脫發、皮膚暗黑、肚瀉或白血球偏低等症狀;免疫治療有可能會引發肺炎、腸炎、肝炎、腎炎或甲狀腺炎等免疫反應。


個案分享:

年輕時酷愛吸煙的鐘先生(化名),在右邊肺部上角位置長有五公分大的腫瘤,癌細胞已經擴散至頸部及中隔淋巴的位置。當時鐘先生已有七十多歲,比較適合進行化療配合螺旋放射治療方案,在進行了三十次放射治療及化療後,效果不錯。兩年後,癌病復發,由於他的癌細胞沒有基因變異,所以最開始時未能采用標靶藥物治療,只以靜脈注射方式進行化療,直至九個月後,少量癌細胞擴散至肝部,由於當時他已經八十歲,不想再做靜脈注射,故服用口服化療藥物S1,服用數月後,效果良好。鐘先生可以和患病前一樣生活,加上口服化療藥物的副作用較少,他沒有出現脫發的情況,因此不少朋友也不知道他患病,其實,鐘先生肺癌已經處於第四期了。



參考資料: 39健康網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腸癌最新治療趨勢


由癌症資訊網、香港醫護聯盟主辦及葛蘭素史克藥廠全力支持,於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七日舉辦的「腸癌最新治療趨勢及保健分享」,邀得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講解腸癌的最新治療方法。

病徵與痔瘡相似

腸癌為本港常見病症,是第二號癌症殺手。據統計,現時大腸癌的發病及死亡數字皆為第二位。大腸癌最常發生於腸臟後段,因此症狀會較明顯,例如大便有血,有剩便,身體會日漸消瘦,貧血,大便習慣改變,部份患者更會出現肚脹,壓著神經線。很多腸癌患者經常誤以為痔瘡,但其實腸癌與痔瘡可以同時存在。

部分腸癌具家族性及遺傳性,遺傳個案約佔百份之五至六,近親曾患腸癌人士,會較易患上腸癌。另外,飲食習慣,例如經常進食肥膩的東西,以及少食蔬果,都會增加患腸癌的機會。

都市人經常因為長期工作需要坐下,部份人更會出現便秘,亦會刺激糞便排出毒素。雖然大便隱血測試可檢查出大便中的血紅素,但陳醫生指,由於腸癌腫瘤未必出血,因此該測試非百分百可靠。

而目前最準確的大腸癌檢查方法為大腸鏡檢查,醫生會利用一條長約一點五至兩米,可彎曲柔軟的內窺鏡進行檢查。醫生指,進行檢查前,病人需要服用瀉藥清潔腸臟,以便進行檢查。
 
正電子掃描助查轉移細胞


腸癌病人,有約四分之一患者在確診時,癌細胞已出現遠處轉移,最常見是肝臟 轉移,而透過正電子掃描,可有效檢查到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細胞,準確率達九成。

治療方面,手術為主要治療方法,醫生除了切除腫瘤,更會切除周邊約五公分組織及附近淋巴,以避免肉眼看不見的潛在腫瘤細胞殘存。現時,大部分手術皆以微創方法進行,傷口較細,亦可減低患者痛楚,縮短住院時間。

除了以手術方法切除腫瘤外,還需要視乎情況進行跟進化療療程,甚至放射治療。部份患者由於腫瘤在直腸位置,接近肛門少於五公分,以往需以造口方式,接駁人工肛門排便。現時,有部分患者可以透過新型「直線加速器」,先以放射治療方法,縮細腫瘤,再進行手術,令醫生有足夠空間切除腫瘤,或可保留肛門,避免改以造口排便,維持生活質素,亦可減低局部復發機會。


混合治療提高存活率
混合治療方面,即先施手術切除腫瘤,再配合輔助化療,能有效提高存活率。陳醫生表示,以第三期腸癌為例,手術後以混合治療方式治療存活率較單以手術方式為高。近年更有標靶藥物治療,針對第四期患者腫瘤細胞生長因子抗體,抑制腫瘤生長。









参考资料: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资讯仅作为教育及参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医疗问题,
应向自己的肿瘤科专科医生查询,而不应单倚赖以上提供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