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KRAS是甚麼?

對於第四期大腸癌的病友,醫生會提出做一個名為KRAS基因變異的測試。KRAS到底是甚麼?為甚麼要做這個測試呢?

KRAS是一種原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它會製造一個叫RAS的蛋白份子,對細胞的生長、增殖和血管生長等起「開關」的作用。正常的 KRAS基因(即無變異)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倘若KRAS基因發生突變(即有變異),它製造出的RAS蛋白會持續刺激細胞生長,打亂生長規律,形成癌 症。

事實上,六成五或以上的胰腺癌,三成六的大腸癌及兩成的非小細胞的肺癌,都跟KRAS基因變異有關。

                                                                                
       
根據○七年臨牀第三期的大型研究,第四期大腸癌病人使用CETUXIMAB(一種標靶藥物),與標準化療FOLFIRI一併使用,若患者的KRAS基因是無變異,能增強化療的功效,一年內腫瘤沒有惡化而繼續存活的機率,幾乎是那些只接受化療者的兩倍。


KRAS基因測試,已是第四期腸癌個人化治療方案中重要一環。在歐美國家,亦成為第四期腸癌患者的標準檢查。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news.stheadline.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香港醫學專家:精準療法已成為治療肺癌的新趨勢

中新網廣州11月19日電 (記者 唐貴江)中國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榜首,肺癌也是容易發生「癌細胞腦轉移」的癌症,香港專科醫護基金聯網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19日在廣州表示,精準療法已成為治療肺癌的新趨勢。

  
香港專科醫護基金19日在廣州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肺癌治療的新趨勢,陳亮祖醫生介紹,肺癌分類從以往組織學發展至分子生物標記(如EGFR,ALK,KRAS,BRAF等等)。生物標記有助醫護人員根據癌症患者個人特有的基因變異來選擇最合適的治療策略,以提高癌症治療效果。

  
根據中國癌症統計,中國2015年有73萬人患上肺癌,其中約58.4萬人為非小細胞肺癌個案。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16.47萬屬於EGFR基因突變肺癌、3.27萬屬於ALK基因突變肺癌、0.58萬BRAF基因突變肺癌。肺癌屬於最易發生「癌細胞腦轉移」的癌症,兩成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出現「癌細胞腦轉移」,而近一半ALK基因突變肺癌患者有機會出現「癌細胞腦轉移」,大大威脅患者的生命。

  
陳亮祖稱,精準療法針對基因突變肺癌,每當患者確診患上肺癌時,均應該接受生物標記檢測,檢驗出其腫瘤是源自哪組生物標記發生突變,引發癌症。精準療法就是指醫生透過患者的生物標記檢測結果,可以為患者選取最合適的治療策略。


香港專科醫護基金是由一批知名的高級專業香港專科醫生於2011年3月在香港創立的非盈利機構。基金的宗旨是希望通過公益性的渠道為民眾提供更多集合全球具醫學實證的最新信息,提高市民對醫學知識及疾病的認識;2013年3月,香港專科醫護基金在深圳設立了代表處。










參考資料: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1119/19454348.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真正免疫治療




若果你對醫療新知有所留意,應該不難發現近期不少傳媒報道「免疫治療」已獲美國食品及藥物局(FDA)批准使用,甚至形容它是癌症治療的突破、有望取代化療等等;但另一邊廂,早前一宗內地新聞卻指一名患有晚期滑膜肉瘤的青年,在搜尋網「百度」上得悉有醫院推廣所謂「生物免疫療法」,傾盡家財接受治療,最終卻發現此方案在國外早被淘汰,從未獲准應用......究竟此「免疫治療」與彼「免疫治療」有何分別?真正的「免疫治療」成效又如何呢? 西方醫學一直講求研究、實證,擁有科學數據支持才能獲批應用。

「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是全球腫瘤界熱議的話題,而且正在不少先進國家開始使用。而要了解免疫治療,必先了解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製造白血球來對付不同外來入侵,而腫瘤亦是外敵的一種。當少量腫瘤細胞出現時,身體多數能自行清除,但若數量增多,或腫瘤巧妙地「掩飾」自己的身份,腫瘤便有機會避過免疫系統的偵測,繼續發展成癌症。


腫瘤逃避偵測

過往醫學界曾嘗試利用免疫系統來對付癌症,採用的是干擾素(Interferon),主要用於皮膚黑色素瘤或腎癌,僅部分個案或有少許成效,但卻同時帶來許多副作用,包括發燒、骨痛等,始終未如理想。 近年,醫學界開始研究新的免疫治療。科研人員一直研究:腫瘤為何可以避開免疫系統呢? 原來,腫瘤會分泌PD-L1蛋白,它會「欺騙」免疫系統,逃避偵測。

研究人員針對這一點,以藥物抑制PD-L1,令免疫治療可回復免疫系統攻擊腫瘤的功能。 目前,醫學界已有多個大型研究證實免疫治療的成效,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及歐盟均已批准應用於皮膚黑色素瘤、肺癌(包括肺腺癌及鱗狀細胞癌)、腎癌等。黑色素瘤過往極為棘手,但研究顯示,末期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後,四分一到五分一病人存活期可長達10年,是重大突破;而美國腫瘤網絡(NCCN)亦於今年將免疫治療列入肺癌化療後的二線治療及第四期腎癌的二線治療,可見影響深遠。

早前,在一個國際大型學術會議上,更有專家預言免疫治療可望在未來數年間取代化療。事實上,醫學界正積極研究將免疫治療應用到其他癌症上,期待第三期臨床研究結果為更多患者帶來新希望。 當然,免疫治療並非完美,與其他藥物一樣,也有其副作用,主要因為免疫系統受刺激,有可能出現肺炎、腎炎、疲倦等,但這些副作用已被研究人員發現,好讓醫生及早預防,即使出現,也有法可治。

說到這裏,相信各位已對免疫治療的原理有所認識。那文首提到於內地相當流行的「生物免疫治療」又是什麼呢?「生物免疫治療」指的是「DC-CIK免疫細胞治療」,即「Dendritic Cell (DC)『樹突狀細胞』結合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CIK)『細胞因子激活的殺手細胞』」。其主要原理是,由醫生先將患者的DC細胞提取出來,在體外與經手術切除的腫瘤組織,或者是腫瘤相關抗原,進行培育,誘導DC細胞成熟。


臨床試驗失敗

與此同時,將患者的淋巴細胞提取出來,注射刺激白血球生長激素,在體外將腫瘤抗原誘導成熟的DC細胞及CIK細胞共同培養,激活腫瘤抗原相應的殺手淋巴細胞(Killer Cell),再將之注射入病人體內,希望這些特殊培植的細胞能控制腫瘤。 不過,這類DC-CIK療法雖已在歐美經歷多年研究,但相關臨床試驗基本上全告失敗,無一能繼續第三期大規模臨床研究,亦因此一直無得到應用許可。在本港,早前便曾有個案懷疑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將有關療法用於美容之上,最終導致病人因細菌感染而併發敗血症身亡。 如此一來,各位應該明白此「免疫治療」不同彼「免疫治療」吧。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提及的內地青年是於搜尋網「百度」上的廣告,得悉有關DC-CIK療法,卻未有向腫瘤科專科醫生徵詢意見。 病人在選擇治療方案時,必須確認有關方案已經過大型研究,尤其是第三期臨床研究,證實其療效,而且治療是由腫瘤科專科醫生進行。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新標靶藥成肺癌患者曙光


肺癌是本港頭號癌症殺手,不少人以為患者必定是吸煙一族,但事實上,不煙不酒的人士,也有機會成為肺癌的「襲擊目標」。

近年,基因突變型肺癌逐漸開始受到注視,因為此類肺癌也會發生在非吸煙人士身上,更有研究顯示亞洲人患此類肺癌的數字遠高於歐美國家人士。對於治療基因突變型肺癌,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的出現確實為患者帶來曙光,既能縮小腫瘤,又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亞洲多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

大眾對肺癌或許毫不陌生,但卻不知道肺癌可再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及小細胞肺癌,當中前者約佔85%,並以肺腺癌出現EGFR基因突變的情況較多。在亞洲地區,約有五至六成肺腺癌患者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而且大多為非吸煙女性;而在歐美國家,只約有一成多是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患者。

近年已出現治療基因突變型肺癌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Afatinib,在縮細腫瘤方面的療效有所提升,有效減慢病情惡化。事實上,10多年前標靶藥物的出現,在治療肺癌上是一大突破。以前第四期基因突變型肺癌患者大多只能接受化療,惟在治療效果及病情控制時間上未如理想,平均約4個多月便會出現惡化。當口服標靶藥物出現後,患者的受藥性大大提升,無惡化時間平均延長至9到10個月,而且副作用相對化療亦較少,因此成為另一理想的治療選擇。

曾有一名50多歲的非吸煙女士,確診患上第四期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腫瘤細胞已擴散至骨及肝臟。當她服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一個月後,病情現已穩定下來,而且副作用相對較少,只是長暗瘡及輕微腹瀉,情況之後亦會慢慢改善。


第二代口服標靶藥效顯著

為何標靶藥物能有效針對肺腫瘤細胞?隨着科技進步,醫學界找到導致基因突變型肺癌的主要原因。由於EGFR基因突變,產生錯誤訊息刺激細胞及不斷分裂,從而形成癌症。而現時的標靶藥物正正是專門針對變異的基因蛋白,不讓它傳遞訊息給細胞核,令腫瘤細胞未能生長並死亡。

若比較第一代及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前者只針對ErbB蛋白家族其中一員,而後者則針對蛋白家族所有成員,效果更勝一籌。研究顯示,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物縮小腫瘤有效的機會只有56%,而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則有70%。患者服藥後兩年內,腫瘤受控的機會更由第一代的8%升至第二代的18%,因此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現已被醫學界採用作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一線治療。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Capital Health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HER2型 乳癌標靶藥 新突破 提升生活質素 患者佳音

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據2013年香港最新統計數字顯示,新個案達3,524宗,當中約四分之一的個案屬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二型)型乳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
指出,HER2型乳癌病情進展較為急和惡,復發率及擴散機會也較高。幸而,一種針對HER2型乳癌的標靶藥「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於十多年前面世,療效相對理想。倘結合化療藥物使用,不但能減低早期患者的復發風險達40%,更能提升晚期患者的整體存活期。自此,「曲妥珠單抗」結合化療藥物這治療方案,便成為過去十多年來對付HER2型乳癌的標準治療。「曲妥珠單抗」副作用溫和,但對心臟或有輕微影響。大部分患者於停藥後,心臟機能均可自行恢復。

過往,「曲妥珠單抗」以靜脈滴注形式進行,首次需使較大劑量(即速效劑:Loading Dose),隨後每隔一週或三週注射一次。倘用於早期乳癌輔助性治療,患者需接受為期一年的注射;倘用於擴散性HER2型乳癌,患者則需長期接受靜脈滴注。

長期的靜脈注射不免令患者的血管受損,醫護人員在患者的四肢找到合適的靜脈穿刺位漸形困難,這不但延長了每次治療的時間,同時也增添了患者的痛楚。近年,「曲妥珠單抗」的使用方法出現了新突破,由傳統的靜脈滴注改良為皮下注射。陳醫生稱,一般人認為藥物透過靜脈滴注較為直接及療效較佳,其實只是誤解。陳醫生強調,已有研究指出,「曲妥珠單抗」皮下注射與靜脈滴注二者的療效與副作用相若。

乳癌並不可怕!

傳統的靜脈滴注,每次治療時間一1小時,而皮下注射則僅需二至五分鐘,這縮短了患者逗留在醫院或診所的時間,生活質素得以改善;同時,皮下注射大大減輕患者因靜脈穿刺所引起的痛楚和恐懼,更避免了部份患者因找不到合適的靜脈而需要以外科手術設置中樞靜脈導管的情況,這無疑是患者的福音。

陳醫生給患者的話

乳癌並不可怕!過往,HER2型乳癌在治療方面的選擇較少,但隨着醫學的進步,藥物推陳出新,患者的選擇增加;新藥物有不同的用藥方法,提升了治療的方便度與患者的生活質素。因此,患者應積極面對治療,與醫生坦誠溝通,共同訂下最佳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參考資料: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癌症病人腫瘤指數

腫瘤指數又稱癌症指數,是一種評估及追蹤癌症的一項指標。醫生會為病人抽取血液,透過血液中的特定蛋白數量來評估腫瘤的活躍程度。因為癌細胞會多分泌一些特別的物質,當中大部分是蛋白質,使腫瘤指數高於正常數值。而較常見的癌症指數包括癌胚抗原指數(CEA)、甲胎蛋白指數(AFP)、前列腺特定抗原指數(PSA)、癌抗原CA15.3、CA125及CA19.9,適用於監察不同癌症。

癌胚抗原指數(CEA)主要為大腸癌、肺腺癌和乳癌的腫瘤指標,其正常值不多於5ug/L;若病人已確診癌症而指數超過10ug/L時,病人的腫瘤出現惡化的機會很大。

懷孕女士甲胎蛋白指數會升高,這是正常現象,而大部分肝癌病人的甲胎蛋白也會出現上升的現象,透過AFP能監測肝癌病人的情況。而癌抗原CA15.3及CA19.9則分別為乳癌及胃腸道、胰腺癌的指標,一般CA15.3的正常值少於26.5 IU/ml;而CA19.9的正常值則少於37 IU/ml。要注意不同化驗所所用的儀器及試劑可能不同,標準值會有分別。

前列腺特定抗原指數及癌抗原CA125,是前列腺癌及卵巢癌的指標;前列腺特定抗原指數的正常值少於4ug/L,而CA125應少於35IU/ml。腫瘤指數上升也不代表確診罹患癌症,因為一些炎症如尿道炎也有機會導致腫瘤指數出現短暫過高的情況,出現假陽性的結果。故醫生一般不會建議市民在沒有病徵或未經醫生指示的情形下,自行進行一些包含腫瘤指數的檢查項目,以免出現誤解,白擔心一場。

其實,腫瘤指數只適用於已有癌症病徵而需確診的病人、治療癌症過程中用作監測治療成效的方法,以及癌症病人康復後的監測以評估復發的風險,絕非篩查的指標,不應為體檢項目之一。再者,指數的高低亦不代表病人的病情嚴重程度,一切均須由醫生解讀並建議診治方案,所以姑勿論是否患有癌症,市民亦不應該自行解讀癌症指數,以免自製恐慌。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