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腸癌手術大躍進 95歲患者仍可切除

今時今日,腸癌的手術及藥物愈見先進,可針對患者特定需要而制定個人化方案,即使是昔日被認為不適合進行手術或化療的個案,例如患者年紀老邁或健康狀況欠佳,今天亦可有更多選擇,增加根治或延長壽命的機會。

腸癌一至三期患者均可接受根治性手術,臨牀腫瘤科陳亮祖醫生指出,確診腸癌的患者多是年長的一群,部分長者及其家屬以為已無法接受手術,但事實並非如此。「以我的外祖母為例,她於90歲時接受腸癌手術,十分成功,所以不應因年紀而放棄治療。」有賴進步良多的麻醉及手術技術,現時手術安全性已大大提高,有助減輕症狀帶來的痛苦。

95歲仍可動手術

外科專科黃博熙醫生認為,現時的手術限制已大大減低,術前醫生必須按患者的年齡、健康及營養狀況、腫瘤位置及大小等因素,來評估手術的成功率,並度身訂造治療方案。他指,曾有一名95歲的腸癌患者,因急性腸塞而被送進急症室,由於情況緊急,未有足夠時間作詳細檢查,幸好患者本身有運動習慣,體格較佳,經初步評估後,生理年齡為70歲,可立即進行紓緩腸塞手術,事後他順利出院。所以動手術與否,不能單純看年齡,而是要綜觀整體健康因素而定。

「以往沒有微創手術,手術屬開放式,傷口較大,失血較多,部分患者因年老、有其他疾病或出血風險高而無法做手術。但微創手術的出現,有助降低上述風險。」他指即使是晚期患者,無法根治,但在衡量風險後,仍可透過植入金屬支架,打通堵塞位置,紓緩腸塞帶來的痛苦。黃博熙醫生提醒,若患者心肺功能較差,未能接受腹腔充氣程序,便無法進行微創手術,但仍可選擇其他方式代替。

標靶藥加化療效果倍增

晚期腸癌主要以藥物為治療方案,陳亮祖醫生解釋,患者接受RAS基因測試而無發現變異,可選擇抗表皮生長因子(EGFR)標靶藥或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如有基因變異,則只能接受抗血管生長標靶藥。有研究指,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配合化療,比單用化療的治療反應上升一倍,縮小腫瘤機會更可增加一倍。

「此外,很多患者擔心化療藥帶來副作用,特別是長者;其實現時已有很多輔助藥物如止嘔藥及增加白血球的針劑等,可減輕副作用。」陳亮祖醫生表示,患者於手術後,一般要進行輔助治療如注射針劑化療藥,長者亦可選擇口服化療藥,醫生可將劑量減至七至八成,減少副作用之餘,同時降低復發風險,與較年輕患者的治療後效果相若。








參考資料: 都市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電腦掃描驗肺癌比X光準

短短三星期內,病人王永寬由無事到肺部出現大量肺積水,更確診肺癌末期,當初在聯合醫院肺部X光片卻未有任何發現,是否涉及人為錯誤?有專家指出,判斷肺癌最準確的方式是肺部電腦掃描。若肺片中未有發現病徵,公立醫院一般不會為病人安排電腦掃描。肺癌病徵不明顯,容易被忽視,發現時多數已是末期,返魂乏術。

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梁廣泉表示,病人在三星期內肺積水爆增是有可能的,病情急劇變差與其年紀大及急性肺炎有關,肺炎等細菌感染會導致病情急劇變化。他續說,肺癌病徵不明顯,一般表現為咳嗽、氣喘及胸口痛,容易被忽視,病情可以發展得很急,通常發現時已是末期。

另一名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丘德芬指出,判斷肺癌的最準確方式是透過肺部電腦掃描,解像度較X光片高,更能清晰地看到肺部情況。但由於公立醫院病人衆多,若未有明顯病徵時,未必能每個病人都可以做詳細的電腦掃描。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一般診斷肺癌的方法是先照肺部X光片、若發現白影,再做電腦掃描,若白影位置不近氣管則會選擇抽取組織化驗,若近氣管則照氣管鏡。
















參考資料: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70629/bkn-20170629001603718-0629_00822_001.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大腸癌徵兆易被忽略

早期大腸癌通常沒有症狀,到了第二、三或四期癌症,患者才會因為出現徵兆而求醫。不過,大腸癌的症狀並不明顯,常被誤為便秘或痔瘡而被忽略。如腫瘤位於直腸,靠近肛門,便會有大便帶血或大便有黏液的情況;若腫瘤距離肛門較遠,患者或只感到腹痛。倘若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臟,患者便會常感疲倦,並有黃疸、貧血及氣喘等症狀。因此,如身體突然出現變化,便應及早求醫;另外,接受大腸癌檢查亦有助於早期確診。


進行手術將腫瘤切除是根治大腸癌的最佳方法;部份第四期已轉移到個部分肝臟的患者亦可接受手術。不過,三期大腸癌患者於手術後,仍有四成至六成復發風險,須接受化療輔助。若確診時已達四期,不宜進行手術,便會使用化療加標靶藥物作治療。患者必須先進行KRAS/NRAS基因測試,如無基因變異,便可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EGFR)標靶藥。如有基因變異,則只能採用抗血管生長標靶藥。


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可抑制腫瘤細胞增生血管的路徑,從而切斷營養供應;上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可阻截VEGF-A路徑生長,新一代的藥物則能同時阻截VEGF-A、VEGF-B和PLGF三個路徑,可更有效抑制癌症生長。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已將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納入標準二綫治療中,現時香港已可使用。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袓







參考資料: 智富雜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韓星金宇彬患鼻咽癌不罕見 港一成病例唔夠40歲

演出韓劇《繼承者們》爆紅的韓國男星金宇彬,年僅27歲確診鼻咽癌,消息令不少fans嘩然。本港腫瘤科醫生表示,鼻咽癌並非與年輕人無關的疾病,以香港為例,發病高峰雖為40至65歲,但每年有逾一成人確診時未夠40歲。鼻咽癌初期病徵不明顯,部份如耳鳴、鼻涕帶血或頭痛易與感冒混淆,若加上頸側淋巴腫大、視力變差等,代表癌症已經擴散,應立即求診。


鼻咽癌為香港常見癌症第十位,2015年鼻咽癌新症有834宗,較之前數年確診人數相近,對比2000年以前,每年逾千宗新增病例則略減,近七成人在癌症一至三期確診,但仍有近三成人到四期才發現患病。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袓表示,鼻咽癌在東南亞較普遍,有「廣東癌」之稱,本港約六成病人在40至65歲確診,但年輕病人並不罕見,過去約20年行醫生涯,曾遇過兩名10多歲的鼻咽癌病人,現時每年平均有一宗不足30歲鼻咽癌病人求診。

鼻咽癌成因未明,以往研究發現與進食鹽醃食物包括鹹魚等相關,其餘風險因素包括家族遺傳及曾感染EBV病毒(Epstein-Barr Virus)。陳指,鼻咽癌患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如耳嗚、鼻塞、鼻涕帶血等,或以為自己患上普通感冒,但隨著腫瘤增大及擴散病徵會增加,如擴散到單邊淋巴的二期鼻咽癌,頸側淋巴會腫大;若癌細胞侵蝕顱底骨的三期癌症就會有嚴重頭痛。

陳指,要確診鼻咽癌,需接受鼻腔鏡檢查,儀器會由鼻孔進入到鼻咽位置,觀察是否有腫瘤並抽取組織化驗,其後再磁力共振掃描及正電子掃描等,斷定癌症期數及是否有擴散至鎖骨以下位置。雖然鼻咽癌可影響大部份頭頸部位屬較惡的癌症,但電療配合化療的治癒率相當高,如初期治療九成會康復,二期治療率逾七成,三期醫得好機會逾六成,但到四期擴散至鎖骨以下如肝、肺等,治療就較棘手。

預防勝於治療,大眾應維持良好飲食習慣,避免進食鹽醃食物、鹹魚及醃菜等,如出現徵狀又持續兩周以上未見痊癒,尤其頸部有淋巴脹大又不會痛,應立刻求診。至於直系親屬有鼻咽癌患者就要特別留意,因為他們患鼻咽癌的機率較高,陳建議有家族史人士應在親屬患癌的前十年開始,每半年進行檢查,包括檢血進行EBV病毒測試及進行鼻腔鏡檢查。

年輕的鼻咽癌個案間中會出現,陳稱,曾有29歲女士受頭痛困擾兩、三個月,期間求診家庭醫生未見好轉,後來連聽力也出現問題,找專科醫生檢查始確診鼻咽癌,病情更已達第三期,癌細胞入侵顱底骨,顱底骨下亦出現腫瘤。她隨即展開化療及電療,約4個月治療後癌細胞消失,只需定期監察,可回復正常工作及生活。

【鼻咽癌常見病徵】
●流鼻塞
●鼻涕帶血
●聽力減退
●持續耳鳴
●頸側淋巴脹大但沒有痛楚
●頭痛
●視力受影響如有重影
●吞嚥困難及有酸味
●面部麻痺
(症狀持續出現逾兩周未有好轉應盡快求醫)







參考資料: http://hkm.appledaily.com/detail.php?guid=56786984&category_guid=6996647&category=instant&issue=2017060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癌細胞侵顱底骨 OL頭痛耳鳴


年輕的鼻咽癌個案間中會出現,曾有29歲女士受頭痛困擾兩、三個月,其間求診家庭醫生未見好轉,後來連聽力也出現問題,找專科醫生檢查始確診鼻咽癌,病情更已達第三期,癌細胞入侵顱底骨,顱底骨下亦出現腫瘤。她隨即展開化療及電療,約4個月治療後癌細胞消失,只需定期監察,可回復正常工作及生活。

該女病人從事文職,出現頭痛病徵時仍可繼續工作,直至聽力出現問題,「左耳聽嘢矇,好似隔層聲」,檢查才確診患上癌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病人鼻腔及顱底骨也有腫瘤,頭痛問題是受顱底骨腫瘤影響,腫瘤脹大亦阻塞耳咽道,令中耳積水,聽力下降。


化療加電療 腫瘤消失

陳指,病人先進行兩至三次的前置化療將腫瘤縮細,之後再進行七周電療,完成治療後進行正電子掃描,發現已無腫瘤存在。不過治療過程很辛苦,因為病人會出現口腔潰瘍,痛到不能進食,其間只能飲用營養奶,平均體重更會下跌10%,情況會在電療完成後改善,這名女病人約一個月後能進食流質食物。鼻咽癌屬有可行治療又痊癒率高的癌症,病人不應諱疾忌醫。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08/2004819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復發性卵巢癌的治療

45歲的Amy早前被確診患上第三期卵巢癌,令她大受打擊。醫生建議先進行手術切除卵巢,希望達到根治效果,但由於病情屬較後期階段,所以需要術後化療,以減低復發機會。可惜,Amy在完成化療後4個月左右,便發現腫瘤有擴散跡象,檢查結果更顯示肺膜、肝臟均出現腫瘤細胞,令Amy非常擔心。

卵巢癌是本港女性十大常見癌症之一,每年新症約四百宗。由於卵巢癌的早期病徵不明顯,許多患者病發初期大多只覺得腹部不適,或誤以為自己胃痛或消化不良,因而耽誤診斷與治療,到腹部摸到明顯腫塊時,病情時多已屬於較後期階段,增加治療後再復發的機會。

數據顯示,約一半晚期卵巢癌病人會再次復發,當中部份人的復發原因可能與抗藥性有關,舉例來說,如果患者在使用第一線輔助化療後6個月內再次病發,醫生便會界定有關個案為抗藥性個案處理,會嘗試透過其他新的化療藥去協助控制病情。

一提到「抗藥性」,各位讀者均想到一定十分「棘手」、甚至「無藥醫」。其實,現時醫學界已有多種新一代化療藥物能有效協助患者控制病情,並同時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舉例來說,現時最少有三種二線化療藥物,包括Liposomal-Doxorubicin、Paclitaxel、Topotecan等,當中又以Liposomal-Doxorubicin的成效較理想。

有大型研究顯示,使用Liposomal-Doxorubicin的患者,其整體存活率較其餘兩種二線化療藥為高,而患者的存活期相較Topotecan的平均70星期,再多37星期,即達107星期。此外其副作用較少,患者較少出現脫髮、白血球過低的情況,令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療,達到有效控制病情的效果。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出現病徵前做癌症篩查

都市人愈來愈注重健康,市民參與身體檢查亦較以往積極。除了基本的身體檢查外,癌症篩查亦不容忽視,尤其是有家族史和高危因素的市民,更應主動跟家庭醫生商量及制定合適的檢查項目,在未有癌症病徵時發現癌症,不但能大大減低死亡率,更可增加治癒的機會。

癌症篩查是指通過有系統的方法,向沒有癌症病徵的人士進行檢測,在沒有癌症病徵的人群中找出患癌的人,希望可以及早治療,從而減低某種癌症的死亡率。目前,子宮頸癌、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均有篩查工具助市民及早進行檢測,當中以子宮頸癌和大腸癌篩查的成效得到肯定。雖然乳癌及前列腺癌篩查的成效於國際間仍具爭議,但市民可聽從醫生的建議看看是否有需要篩查。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一,不論做哪種癌症檢測項目,也應先跟醫生多作了解及溝通,由醫生建議並安排適合自己的檢測。首次篩查的時間會因應不同的癌症種類和是否有家族史而有所不同。

以大腸癌篩查為例,若市民的近親曾罹患此癌症,便需於其罹患的年歲提早10年開始首次大腸癌篩查;健康且沒有高危因素的市民則可於50歲時首次檢測;就算檢測結果正常亦應在日後定期檢測,同時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出現癌症病徵,亦應立即求醫,不該等待下次篩查才一併檢測。

然而,面對癌症篩查,很多市民會有所混淆,以為「無病無痛」應進行基本身體檢查,身體感到不妥並懷疑患癌時才需要進行癌症篩查,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不論是基本身體檢查還是癌症篩查,其實也有需要,市民應自發跟醫生商量,並依從其建議再決定應否進行癌症檢測。

此外,其實大部分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建立健康的飲食模式、適量運動、戒煙戒酒等都可減少癌症的發生。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鼻咽癌上眼 螺旋電療保視力(下)

 

損聽力視力 反應遲鈍

病人都會擔心電療很多副作用、後遺症。

陳﹕電療有一定副作用。電療第一二周,感到口乾,味覺轉變;至第三四周出現口瘡,吞嚥困難;到第五六周,電療範圍的皮膚被灼紅灼傷,像太陽曬傷;最後兩周嚴重口腔潰瘍和喉嚨腫痛,並會持續至療程後一兩周。但這些不適大都會逐漸減退,口腔潰瘍、皮膚損傷會康復。

然而,有些後遺症會出現,口水腺和鼻黏膜分泌減少,容易有鼻竇炎,頸部活動和牙骱開合拉緊,亦有病人因而聽力下降,若是較後期的鼻咽癌,腫瘤接近視神經或顱底骨,可能導致一隻眼失明,反應遲鈍,記憶力衰退。

 

如何避免這些後遺症?

陳﹕電療不斷改進,傳統是二維,只用兩張X光片做電療設計,80年代開始利用電腦掃描三維設計,90年代引入調強放射治療,可以增加放射線的劑量,副作用已大大減低,最新的螺旋放射治療,進一步控制放射線的劑量。

第三四期鼻咽癌,傳統的電療容易影響腦葉和視神經,新的螺旋放射治療,可以針對腫瘤釋放高劑量,而減少周邊主要器官的劑量,減低各種後遺症,保住視力。

 

痊癒機會 五至八成

 

接受治療後,多少病人可以痊癒?

陳﹕第一二期鼻咽癌,痊癒機會相當高,達七成半至八成,第三四期也有一半機會。

 

癌症治療,經常需要手術,鼻咽癌是否需要手術?

陳﹕鼻咽癌對電療相當敏感,所以治療首選是電療,不會考慮手術;另外,因為鼻咽位於鼻腔最後方,相當隱蔽,手術相當困難;加上鼻咽癌特性是喜歡「捐窿捐隙」,容易擴散至頸淋巴、顱底骨,手術創傷面大,亦無法切除。不過,當鼻咽癌局部復發,就會考慮手術。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Lif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鼻咽癌上眼 螺旋電療保視力(上)

癌症標靶藥愈來愈多,微創手術也愈做愈精細,但對付頭頸腫瘤如﹕鼻咽癌和喉癌,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仍是首選;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殺死癌細胞。 然而,電療範圍與眼耳口鼻、大腦、呼吸道等重要器官接近,副作用和後遺症最令病人憂慮。短暫副作用,如﹕喉嚨疼痛,口腔潰瘍,失去味覺;長遠後遺症,如﹕ 口鼻分泌減少,記憶力減退,甚至失明,影響日常生活。

拆解謬誤

謬誤:經常流鼻血,可能是鼻咽癌。

陳﹕最早期的鼻咽癌,未必有徵狀;當病情發展至中期,病徵不單是流鼻血,病人還會感到頸淋巴核脹大,耳鳴,聽力下降,吞口水時感到吞下酸稠的痰液或鼻痰等,當病情到了後期,病人會感到頭痛、重影、面部麻木等徵狀。
當懷疑是鼻咽癌,如何確診?

陳 ﹕必須做鼻咽內窺鏡檢查,將一條幼軟的纖維鏡伸入鼻腔,觀察有沒有腫塊,當懷疑有不正常細胞,就要抽取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和診斷。 一旦確診鼻咽癌,需要進一步檢查有否擴散,包括磁力共振、全身正電子掃描,看看癌細胞有沒有擴散至頸淋巴,甚至肺、膀胱和骨,尤其當頸淋巴偏大,擴散可能 性較高。
知道第幾期,如何治療?

陳﹕鼻咽癌治療,主要是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以高能量的射線,照射鼻咽和頸部,每日電一次,一星期電五天,整個療程電33至35次,約七星期;一期以上的病人,還要輔以化療,鞏固電療的效果。

.......續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Lif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