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黑色素瘤致命率高 免疫療法開啟治療新頁

皮膚癌可分為非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瘤兩類,病因皆與長時間接觸紫外線有關。非黑色素瘤在皮膚癌個案中佔多數,致命性甚低,通常手術或電療已可治瘉。黑色素瘤則毒性頗高,有較高機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白種人發病部位常分佈在臉、頸、頭部,東方人則多長在指甲、手掌、腳板。


皮膚癌的典型症狀包括長出新生腫塊、腫塊愈來愈大或流血,若是黑色素瘤色澤多數偏黑,非黑色素瘤從外觀看則多有角質層組織。診斷方式是手術後取增生組織,或以微針穿刺取活組織置於顯微鏡下診斷。早期黑色素瘤治療以手術或加術後電療為主,晚期則用免疫治療。免疫療法所運用的原理完全不同,其特別之處在於,可讓因着癌細胞透過表面的PD-L1蛋白與PD-1受體結合而失效的T細胞功能重新啟動,這時T細胞可再次識別並清除原先的癌細胞,整個過程並非直接攻擊癌細胞,而是透過PD-1抑制劑阻斷PD-L1蛋白與PD-1受體的結合,繼而激活免疫系統來抗癌。


對於癌細胞已擴散、化療無法發揮功效的黑色素瘤患者而言,免疫治療無疑是一個新的出路。目前美國腫瘤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已將免疫療法列入轉移性或不能切除的黑色素瘤的第一線治療方案。


免疫治療的成效高低視腫瘤類別而定,以黑色素瘤來說部份個案存活期甚至可達十年。從研究中看到,接受傳統化療的患者總反應率約百分之四,接受免疫療法的患者總反應率為兩成一,整體治療成效可說相當顯著。免疫療法的副作用相比傳統療法或較低,有機會提升病人生活質素。惟免疫治療有機會因身體反應而在不同器官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症,因此治療期間患者如果出現發炎情況或任何不適,必須盡快求醫。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425/20160915/49352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26歲女工作太忙少食一餐當減肥 食慾變差大便全黑揭晚期胃癌

三餐不定時,隨時可引致胃病。內地一名女子因工作關係,經常不按時吃飯,還將少食一餐當減肥。近日她覺得肚子異常疼痛,大便很黑並伴有便血,服藥一周後仍無改善,求醫後確診晚期胃癌。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表示,胃癌病徵並不明顯,發現時可能已是後期,並提醒長期吃用醃製食物、少吃菜或遺傳等可致胃癌外,三餐不定時等亦有機會導致慢性胃炎,可間接引致胃癌。

大便變黑無食慾  26歲女確診晚期胃癌

據內地媒體報道,內地一名26歲女子小溫(化名)近日晚上加班時,覺得肚子異常疼痛,上廁所時發現大便很黑並伴有便血。初以為只是吃壞肚子,遂自行服食能治腹瀉的藥物,一周後情況卻未有改善,且食慾愈來愈差,驚覺有異立即求醫,並確診晚期胃癌。

醫生經詳細問診後發現,小溫已不太記得自己多久沒按時吃飯,即使食飯都是點最便宜的外賣。小溫坦言有時工作太忙,有一頓沒一頓,更當做是在減肥,「有時候早上剩的饅頭,中午就拿來配榨菜吃,非常節省。」據悉,現時小溫已辭去工作,每天往返家裡及醫院接受治療。

胃癌病徵不明顯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接受《晴報》訪問時曾表示,胃癌病徵並不明顯,患者發現時可能已是晚期。他指胃部腫瘤有很多種,一般所指的胃癌為胃腺細胞癌,患者通常會感到飽滯、胃痛,容易出現貧血,大便呈黑色,徵狀與胃炎相似,主要以手術切除治療。

4大飲食壞習慣  可間接引致胃癌


陳醫生表示,胃癌高危因素較多,例如長期吃太鹹、醃製食物,少吃菜等,都可與胃癌有關。此外,不少都市人的生活習慣都有影響,例如三餐不定時有機會導致慢性胃炎,可間接引致胃癌。









參考資料: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501114/26%E6%AD%B2%E5%A5%B3%E5%B7%A5%E4%BD%9C%E5%A4%AA%E5%BF%99%E5%B0%91%E9%A3%9F%E4%B8%80%E9%A4%90%E7%95%B6%E6%B8%9B%E8%82%A5%20%20%E9%A3%9F%E6%85%BE%E8%AE%8A%E5%B7%AE%E5%A4%A7%E4%BE%BF%E5%85%A8%E9%BB%91%E6%8F%AD%E6%99%9A%E6%9C%9F%E8%83%83%E7%99%8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癌症100問之卵巢癌篇

卵巢癌位列香港女性常見癌症第六位,每年新症約五百七十宗,復發率亦當高,是一種甚具威脅性的婦科癌症,然而大眾對它的認識不及另一婦科癌症一子宮頸癌,於是產生不少誤解。有見及此,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從病徵、高危因素到治療各方面,解答一般女性對卵巢癌的疑問。



問:卵巢癌有何病徵?會否帶來下體出血?哪些女士患上卵巢癌的機會較高?

答:不少人以為下體流血是卵巢癌的病徵之一,這乃是一大錯誤。反之,患者會感到下腹隱隱作痛、腹脹和腰痛 ,這些會令患者誤為以為是腸胃病或經期不適,容易掉以輕心。一般來說,超過四十歲、未曾生育和餵哺母乳、或帶有 BRCA1 或 BRCA2 基因變異的女士,都有較高機會患上卵巢癌。然而,不少卵巢癌患者並不具有上述風險因素,可見任何女士都需對卵巢癌提高警覺 。

問:一旦確診患上卵巢癌, 應如何治療?是否一定需要動手術?

答:倘若患者確診時腫瘤沒有出現大幅擴散的話,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案,也協助醫生在診斷上確定期數。手術需由接受相關專業訓練的醫生進行,先剖開盆腔切除卵巢及輸卵管,然後仔細檢查盆腔及腹腔,把其他可見的腫瘤切除,盡可能移除所有腫瘤。至於晚期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手術,則視乎情況而定。

問:完成手術後,是否代表治癒卵巢癌?

答:單靠手術,少部份患者可以痊癒,但大部份患者都有機會復發,特別是一些高復發風險患者,例如第二、第三期患者及未能透過手術清除所有腫瘤的女士。卵巢癌患者一旦復發,大多不能再接受手術,故此多數卵巢癌患者在完成手術後,會加上術後化療以降低復發機會。

問:晚期卵巢癌又如何治療呢?

答:過往晚期卵巢癌治療是以化療為主,現在則可在此之上加入抗腫瘤血管增生的標靶藥物。曾有一位五十多歲的第四期卵巢癌患者,確診時除了在卵巢發現主腫瘤外,還有腹膜擴散,腹股溝淋巴核更脹大至四厘米。她接受了化療聯合標靶藥物作為一線治療後,主腫瘤、腹膜擴散及腹股溝淋巴核均縮小了,顯示化療加上標靶藥物的聯合治療產生良好療效,與國際臨床研究結果相約。其後,她再接受外科手術把剩餘的腫瘤切除,她的癌指數由最初的三千多,下降至六十左右,病情進一步獲得改善。現時她繼續以標靶藥物單獨治療,病情持續受控。

問:同時接受化療及標靶治療,會否很辛苦?

答: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的患者有機會出現血壓偏高和蛋白尿,大多數患者沒有感到任何不適;有輕微機會出現血管栓塞、中風或腸道穿孔的情況等。事實上,上文提及的該位女士於治療期間,除了出現由化療帶來的手痺外,並沒有感到其他不適。相反,在治療前她因腫瘤緣故而食慾不振、出現腹水和腳腫,但完成兩個療程後,她食慾好轉,腹水消退,雙腿也因消腫而活動自如,生活質素明顯得到改善。

總括而言,由於卵巢癌的復發率高,手術後多數需要接受化療,以減低復發風險。近年化療的療效及安全性都有所提升,加上標靶藥物的出現,進一步加強對腫瘤控制,延長病情受控時間。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百人中僅五人患上 ALK肺癌極罕見

修婆婆所患的「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異變」(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屬罕見肺癌病症,其實她本身患有的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但當中有5%患者會出現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異變。這種基因異變在癌症亦會出現在不煙不酒人士身上。醫學研究發現,ALK基因異變智產生異常的ALK蛋白質,引致細胞生長和擴散。

現時肺癌已成為本港癌症第二號殺手,每年約有4,000宗肺癌新症,腫瘤科醫生陳亮祖指,肺癌病者中約有5%屬由基因變異引發的ALK肺癌,醫學界目前仍未知其原因。

陳亮祖補充,目前醫療技術先進,有機會根治一至三期的肺癌,但對第四期肺癌, 只能以控制為主。至於非小細胞肺癌的死亡率,陳亮祖表示需視乎癌症屬第幾期,越早發現及醫治,治癒機會越高,目前對付該種癌症最有效的仍是標靶藥物。







 





參考資料: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breaking/realtime/article/20180913/58675758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