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食道癌5年內40%機會復發! 長期食熱嘢增風險




屢與廉政公署交手、有「廉署剋星」之稱的大律師艾勤賢(Kevin Egan),因食道癌復發,昨晚在瑪麗醫院病逝,終年70歲。食道癌並非本港最常見癌症,亦不入本港十大癌症。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顯示,2015年有426宗食道癌新症個案,過去10年數字平穩;去年死亡個案則有299宗,當中242人為男性,為男性癌症死亡排名第8位。


食道癌可發生在咽喉到胃部任何一部份的食道位置,在上部、中部的癌症多為鱗狀癌,下部位的則多為腺癌。臨床腫瘤科醫生張寬耀表示,食道癌本身屬於較惡的癌症,內地患者較多,香港較少見,病人一般確診較遲,「好多時吞唔到嘢先發現,嗰時已經晚期,成個食道塞晒」。食道癌復發率亦很高,他指,如中期患者即使完成化療及做手術,5年內復發率仍達四成。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補充,食道癌與長期吸煙、飲酒及進食醃製和燙熱食物有關,而近胃部的食道癌則與胃酸倒流亦有一定關係。至於病者初期則徵狀不多,可能飲水會「哽住」,心口翳痛,之後會發現吞食物會有困難,如食菜食肉會咳出來,但流質食物仍能進食,但再後期會連飲水也不行。


陳指,若食道癌出現在近頸部食道上部份位置,只能以放化療治療;在中部至下部份近胃位置,則除放化療外,再加上手術切除部份食道治療。但他指,食道癌手術有一定風險,因為手術期間要暫停病人其中一個肺的功能,讓外科醫生能伸手入食道將腫瘤切除,若病人肺功能太差則會有危險,手術對麻醉的要求亦很高。


參考資料:https://cancerdoctor.hk/esophageal-cancer.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新藥截擊BRAF變異基因 肺癌治療現曙光

BRAF 基因突變可發生於不同腫瘤,包括黑色素瘤、甲狀腺癌、大腸癌、卵巢癌,以及本港第二常見的腫瘤-肺癌。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指出:「肺腺癌在肺癌中最為普遍,雖然吸煙人數下降,但肺腺癌患者卻有增加趨勢。」


研究顯示,目前由BRAF 基因變異引起的肺腺癌個案,占所有非小細胞肺癌或肺腺癌約1至2%,而當中約有70%為BRAF V600E型,即BRAF V600E位置出 現突變。「由BRAF基因變異引起的肺腺癌,與其他類別的肺腺癌,病理學上相差無幾。不論是吸煙還是非吸煙者,均有可能患上BRAE基因突變肺癌。」


BRAE肺癌愈後較差


BRAF基因變異肺腺癌一般愈後較差,在還未有針對此類癌症的標靶藥物面世前,只能依賴化療控制腫瘤,不過腫瘤對化療的反應並不佳,因此成效並不理想。「幸好現時有專門針對BRAF基因變異的新藥,根據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路(NCCN)最新指引,當確定患者的腫瘤帶有BRAF變異基因,便可應用。」


另亦有最新研究發現,將針對BRAF 基因變異及抑制MEK的標靶藥物合並使用,能提升存活期,成效亦更佳。「BRAF變異基因透過刺激連串通道去激發腫瘤生長,引起連串反應。除了針對 BRAF基因變異的藥物,亦有專門抑制 MEK的藥物,研究發現,兩種藥物雙管齊下,效力更佳之余,亦可延遲藥物抗 藥性出現的時間。」


合並用藥成效更佳

臨床研究數據證實,單獨使用針對BRAF基因變異的藥物治療BRAF V600E肺腺癌,總體生存可延長12個月,但合並兩種標靶藥物使用作二線治療,總體生存則增至18個月。「美國最新研究更發現,如一開始已確定癌症帶有BRAF基因變異,第一線就可使用兩種標藥物,患者的生存率可長達25個月。另外,此藥物組合對縮小腫瘤的效果亦非常好,臨床可見有2/3病人的腫瘤明顯縮小,效果比傳統化療更為優勝。」


不過副作用相信是不少患者擔心的問題,藥物組合同時應用兩種藥物,副作用會否因而增加,令患者不適?陳醫生解釋:「藥物組合的副作用亦不算太嚴重,亦有方法可以處理。常見副作用包括發燒、腹瀉、惡心、胃口減少,這類不良反應目前亦有很多藥物可以幫忙改善。」





參考資料:https://cancerdoctor.hk/BRAF-mutation.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藥不可亂服

古時帝王千方百計煉丹以求長生不老,結果事與願違。彈指之間到了廿一世紀,時間的長河並沒有改變生老病死的定律,但醫學的進步卻改寫了癌症治療的歷史。昔日被視為藥石無靈的第四期癌症,如今已可利用藥物將其控制成慢性疾病,患者的存活時間也由僅以月計延長至以年計。


藥廠巨額投資開發新藥

以肺癌為例,自十多年前第一代標靶藥物面世,至今已發展至第三代,不但為患者開拓了更多治療選擇,同時也為他們燃點了活著的希望。余作為腫瘤科醫生,欣見藥物推陳出新,讓更多病人受惠。然而,新藥價格高昂是不爭的事實,因為藥廠要成功研發出一種新藥,耗時長、耗資巨,必須經過無數次實驗室測試和反覆的臨床試驗,在不斷的挫折與修正中,計算出藥物的化學成分、劑量、劑型和適應症等,到最後安全地用在人類身上,過程可謂千錘百鍊,一仗功成萬骨枯。這種通過重重臨床考驗而成功上市的藥物,被稱為「原廠藥」(Branded Drug),一般享有十年專利期保護,其他藥廠不得在專利期內生產該藥物;同時,藥廠必須收回龐大的開發成本,才能投資開發更新的藥物,因此藥價在專利期內自然較高。


原廠藥與學名藥的差異

當專利期屆滿後,藥廠需公開當初申請專利時所提交的配方,其他藥廠就可以依照該配方生產具同樣療效和安全性的非專利藥物,這就是「副廠藥」,或稱「學名藥」(Generic Drug)。學名藥通常必須通過美國食物及藥品監管局(FDA)的嚴格審核,證實其與原廠藥具備相同的有效成分、劑量、藥性強度、服用方式和血中濃度,而血中濃度正是決定藥效的關鍵。「副廠藥」在香港使用,也必須經衛生處註冊。然而,藥物的賦形劑、外觀、顏色、味道及包裝等則不必跟原廠藥一樣。由於毋須經過漫長的臨床試驗和承擔巨額的科研費用,學名藥的生產成本比原廠藥低得多,故定價亦遠低於原廠藥,讓更多病人能夠負擔。


「水貨藥」無保障 當心弄巧反拙

近年,不法商人瞄準市場需求透過不同途徑銷售「水貨藥」。這些聲稱產地是印度和孟加拉等國家的水貨藥,價格低至原廠藥的十分一。根據香港法例第138章《藥劑業及毒藥條例》,銷售水貨藥屬刑事罪行,有關藥物沒有在本港衛生處註冊,其生產過程、品質、儲存及運輸均無監管及認證,藥效和安全性成疑;倘儲存的溫度和濕度稍有偏差,便可能令藥物失效和發霉。再者,水貨藥當中可能攙有雜質,甚至沒有真正藥物成份或成份不足,患者服用後不但沒有療效,影響病情,甚至有機會中毒或因細菌感染而引起敗血症,危及性命。事實上我曾遇過一位肺癌患者,在服用「標靶藥」一段時間後,病情不但沒有好轉,腫瘤反而愈長愈大,遂來我診所問診。我向他查問之下,他表示該藥是他「以自己的渠道」購得;同時,我發現藥盒上註明的產地是孟加拉,我便恍然大悟。我向他解釋此藥來歷不明,未經註冊,故藥效和安全性成疑。最終他服用我處方給他的正廠藥,腫瘤隨即迅速縮小。奉勸市民便宜莫貪,以免弄巧反拙,得不償失。


藥物沒有最好 只有最合適

目前,不少藥廠提供藥物資助計畫,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以肺癌為例,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的專利期屆滿後,公立醫院已為患者提供免費的副廠藥。雖然藥物有很多種,但並非最貴的就最好,也不是最新的就最好。治病的初衷是對症下藥,即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藥物,最穩妥的做法是聽取醫生的專業意見,平衡藥效、副作用和個人經濟負擔能力來選擇最合適的治療,避免陷入「最新、最貴的藥才是最好」的迷思。


最後,要提防並打擊水貨藥和假藥,市民若需要到藥房配藥,建議到信譽良好及有藥劑師監售的註冊藥房,購買時應檢查藥物是否有香港衛生處註冊編號及包裝是否完好無缺。如發現害群之馬兜售水貨藥和假藥,應挺身作出舉報,由海關嚴正執法,保障市民健康。


話說回來,古時帝王為求長生不老找來江湖術士煉丹,直至現代考古學家從古墓中發現的所謂「仙丹」或「丹藥」,才破解了讓人驚悚的真相——「仙丹」其實是超級大毒藥,主要成分是硫、砷和汞(水銀)等重金屬,不但不能令人長生不老,長期服用甚至會慢性中毒。史書也有記載,歷代不少帝王均死於丹藥中毒。由此可見,亙古通今,藥不可亂服。

 

 

 



參考資料:https://cancerdoctor.hk/target-drug.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註冊營養師倡接受癌症治療病人「大魚大肉」






坊間有不要進食營養食品,從而「餓死」癌細胞的傳聞。不過,澳洲註冊營養師林思為強調,至今沒有大型科學研究證實有關說法,並指癌症病人若營養不良,反而會造成免疫機能下降,增加感染,加速細胞分裂及生長,故「營養對癌症病人非常重要,要上好彈藥先可打仗!」  


 

她建議,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成年病人,每公斤體重所攝取的蛋白質,或卡路里熱量都要比一般人多50%,「他們每日需要攝取每公斤體重至少1.5克蛋白質,及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35卡路里熱量」。


有關病人從雞蛋、芝士、豆腐及果仁等食物攝取蛋白質,每日8至12兩,「相等於一日食3至4塊手掌大的豬扒」;至於高熱量食物,則可從甜品、雪糕、薑汁撞奶、麵包加花生醬、奶昔等攝取,「其實(接受癌症治療病人)唔洗食得太清淡」。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任何癌症的化療和電療都可致口腔黏膜炎,其中以頭頸癌病人居多,他們經高劑量的電療後患腔黏膜炎的機會達百分百,大部分情況嚴重,會感到口腔圴熱、紅腫和疼痛,還會出現咀嚼及吞嚥困難,甚至潰瘍,令病人食慾不振。他們若不能從正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營養,免疫力會因而下降,增加感染風險,甚至令治療被迫中斷,影響治療成效,「每延遲一周完成治療,復發率會增3至5%。」



參考資料:https://cancerdoctor.hk/cancer-diet.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