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復發性卵巢癌的治療

45歲的Amy早前被確診患上第三期卵巢癌,令她大受打擊。醫生建議先進行手術切除卵巢,希望達到根治效果,但由於病情屬較後期階段,所以需要術後化療,以減低復發機會。可惜,Amy在完成化療後4個月左右,便發現腫瘤有擴散跡象,檢查結果更顯示肺膜、肝臟均出現腫瘤細胞,令Amy非常擔心。

卵巢癌是本港女性十大常見癌症之一,每年新症約四百宗。由於卵巢癌的早期病徵不明顯,許多患者病發初期大多只覺得腹部不適,或誤以為自己胃痛或消化不良,因而耽誤診斷與治療,到腹部摸到明顯腫塊時,病情時多已屬於較後期階段,增加治療後再復發的機會。

數據顯示,約一半晚期卵巢癌病人會再次復發,當中部份人的復發原因可能與抗藥性有關,舉例來說,如果患者在使用第一線輔助化療後6個月內再次病發,醫生便會界定有關個案為抗藥性個案處理,會嘗試透過其他新的化療藥去協助控制病情。

一提到「抗藥性」,各位讀者均想到一定十分「棘手」、甚至「無藥醫」。其實,現時醫學界已有多種新一代化療藥物能有效協助患者控制病情,並同時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舉例來說,現時最少有三種二線化療藥物,包括Liposomal-Doxorubicin、Paclitaxel、Topotecan等,當中又以Liposomal-Doxorubicin的成效較理想。

有大型研究顯示,使用Liposomal-Doxorubicin的患者,其整體存活率較其餘兩種二線化療藥為高,而患者的存活期相較Topotecan的平均70星期,再多37星期,即達107星期。此外其副作用較少,患者較少出現脫髮、白血球過低的情況,令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療,達到有效控制病情的效果。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出現病徵前做癌症篩查

都市人愈來愈注重健康,市民參與身體檢查亦較以往積極。除了基本的身體檢查外,癌症篩查亦不容忽視,尤其是有家族史和高危因素的市民,更應主動跟家庭醫生商量及制定合適的檢查項目,在未有癌症病徵時發現癌症,不但能大大減低死亡率,更可增加治癒的機會。

癌症篩查是指通過有系統的方法,向沒有癌症病徵的人士進行檢測,在沒有癌症病徵的人群中找出患癌的人,希望可以及早治療,從而減低某種癌症的死亡率。目前,子宮頸癌、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均有篩查工具助市民及早進行檢測,當中以子宮頸癌和大腸癌篩查的成效得到肯定。雖然乳癌及前列腺癌篩查的成效於國際間仍具爭議,但市民可聽從醫生的建議看看是否有需要篩查。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一,不論做哪種癌症檢測項目,也應先跟醫生多作了解及溝通,由醫生建議並安排適合自己的檢測。首次篩查的時間會因應不同的癌症種類和是否有家族史而有所不同。

以大腸癌篩查為例,若市民的近親曾罹患此癌症,便需於其罹患的年歲提早10年開始首次大腸癌篩查;健康且沒有高危因素的市民則可於50歲時首次檢測;就算檢測結果正常亦應在日後定期檢測,同時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出現癌症病徵,亦應立即求醫,不該等待下次篩查才一併檢測。

然而,面對癌症篩查,很多市民會有所混淆,以為「無病無痛」應進行基本身體檢查,身體感到不妥並懷疑患癌時才需要進行癌症篩查,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不論是基本身體檢查還是癌症篩查,其實也有需要,市民應自發跟醫生商量,並依從其建議再決定應否進行癌症檢測。

此外,其實大部分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建立健康的飲食模式、適量運動、戒煙戒酒等都可減少癌症的發生。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認識腸癌徵狀 及早殲滅腫瘤

最近衞生署推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為合資格人士提供大便隱血測試,實在是一大福音。大腸癌已成為本港第一大癌症殺手,每年奪去近2,000人性命。但其實大腸癌的形成相對緩慢,只要及早發現,可避免被癌魔奪去性命。


大部分大腸癌是由瘜肉演變而成,一般來說,瘜肉大約5-10年可發展為癌症,病人其實有很多機會及早發現。為此醫學界近年積極建議無家族大腸癌史的市民,50歲起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一方面觀察有否出現癌症,另外如發現有瘜肉,也可在檢查時一併摘除,斬草除根。如有家族史的病人,更應提早開始檢查。


留意大便狀況有助發現腸癌

要及早發現腸癌,除了照大腸鏡外,也要留意每天的大便狀況。很多香港人都有便秘、痔瘡等腸道問題,對於大便的異常往往不以為意,結果太遲發現,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腸癌的徵狀會因應腫瘤部位而有不同,亦非所有病人都有明顯便血。


大部分的大腸癌出現在直腸及乙狀結腸,如出現在遠離肛門的右結腸,即使有出血亦已和糞便混合,只會令糞便顏色變深(黑便)而沒有鮮血。如腫瘤出現在左結腸,由於離肛門較近,糞便帶鮮血的機會較大。


相對於便血,大便習慣改變是一個更好的指標。病人可能會出現便秘、時便秘時腹瀉、排便不清感、大便帶有黏液或腹痛等,每個人的表現都不盡相同,但只要持續一星期以上,便應求醫診治。如病人忽視這些警號,腸癌擴散至其他器官如肝臟,則會引起右上腹(肝區)痛;長期出血亦會導致貧血,病人會氣喘、疲倦、冒冷汗等,但到出現這些症狀才求醫往往已太遲。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www.metrodaily.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黑色素瘤致命率高 免疫療法開啟治療新頁

皮膚癌可分為非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瘤兩類,病因皆與長時間接觸紫外線有關。非黑色素瘤在皮膚癌個案中佔多數,致命性甚低,通常手術或電療已可治瘉。黑色素瘤則毒性頗高,有較高機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白種人發病部位常分佈在臉、頸、頭部,東方人則多長在指甲、手掌、腳板。


皮膚癌的典型症狀包括長出新生腫塊、腫塊愈來愈大或流血,若是黑色素瘤色澤多數偏黑,非黑色素瘤從外觀看則多有角質層組織。診斷方式是手術後取增生組織,或以微針穿刺取活組織置於顯微鏡下診斷。早期黑色素瘤治療以手術或加術後電療為主,晚期則用免疫治療。免疫療法所運用的原理完全不同,其特別之處在於,可讓因着癌細胞透過表面的PD-L1蛋白與PD-1受體結合而失效的T細胞功能重新啟動,這時T細胞可再次識別並清除原先的癌細胞,整個過程並非直接攻擊癌細胞,而是透過PD-1抑制劑阻斷PD-L1蛋白與PD-1受體的結合,繼而激活免疫系統來抗癌。


對於癌細胞已擴散、化療無法發揮功效的黑色素瘤患者而言,免疫治療無疑是一個新的出路。目前美國腫瘤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已將免疫療法列入轉移性或不能切除的黑色素瘤的第一線治療方案。


免疫治療的成效高低視腫瘤類別而定,以黑色素瘤來說部份個案存活期甚至可達十年。從研究中看到,接受傳統化療的患者總反應率約百分之四,接受免疫療法的患者總反應率為兩成一,整體治療成效可說相當顯著。免疫療法的副作用相比傳統療法或較低,有機會提升病人生活質素。惟免疫治療有機會因身體反應而在不同器官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症,因此治療期間患者如果出現發炎情況或任何不適,必須盡快求醫。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425/20160915/49352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獲贈肺部者患癌風險相對高

威爾斯親王醫院發現死者腎髒有初期惡性腫瘤時,已經將心髒及雙肺分別捐贈給兩位受助者。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昨日接受《成報》訪問時表示,癌細胞有可能轉移到肺及心髒,「獲贈肺部的受助者的風險比獲贈心髒者高」,但總體而言,兩位受助者在移植後患上癌症的風險較低。

感染癌細胞的機會極微

陳亮祖表示,如果人體內出現癌細胞,癌細胞會在體內不斷游走轉移,未必能在器官內落地生根。整體來說,他認為兩位受助者接受器官移植後,感染癌細胞的機會都是極微。「如果說相對上,腎的癌細胞極少轉移到心髒,所以獲贈心髒病人的風險相對較低。相比起心,癌細胞較多在肺部落地生根,如果患病初期,便有機會未檢驗到出來,故獲贈肺部的受助者的風險相對較高。」

陳亮祖又指出,撇除今次有可能接受移植了有問題的器官,就算接受沒有問題的器官,獲贈器官的人都要服用抗排斥藥,期間他們的抵抗力會較低,免疫系統受壓,無法殺滅剛形成的癌細胞。他形容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是「癌症高危分子,但到時可能不是肺癌、腎癌,而是其他癌症,如淋巴癌」。

無暇檢驗是否有腫瘤

談及有器官移植前,一般程序會否檢測該器官有沒有腫瘤,陳亮祖坦言醫護人員不會檢驗器官有沒有腫瘤。他解釋:「一般器官移植都是十萬火急的情況,找到一個都已經是萬幸,未必有時間去查看器官有沒有腫瘤,最主要都是看受助者血型等情況,看看適不適合器官移植,評估移植後會不會被他的免疫系統攻擊。」

而香港移植學會前會長周嘉歡表示,如果器官有腫瘤未必不能移植。她表示外國有一些較進取的醫院,有時會在移植器官之前,先切除留在器官的腫瘤,然後再進行移植手術。













參考資料: www.singpao.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肺癌病人需補益肺脾

西醫的手術、放療、化療擔負了主要及重要的治癌工作,早期癌症經過西醫治療,大多獲得治愈,中期和部分晚期癌症的腫瘤得到有效控制,晚期癌症患者經過西醫的各種紓緩治療減輕了痛苦。中醫藥長於整體調理,扶正固本,可增強腫瘤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有助延長患者生存期及改善癌症患者生存質素。

放射治療「火熱毒邪」

肺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時會感到作悶、疲倦及食欲下降,放射治療部位的皮膚出現紅腫及皮膚脫落等。期間切勿塗含有果酸及刺激性之護膚品,外出時可戴絲巾或打傘遮擋陽光,免紫外線曬傷頸部、前胸皮膚。如有惡心,可吃略帶酸味的糖果以刺激食欲。

中醫認為放射線是一種「火熱毒邪」,耗氣傷陰,損傷脾胃肝腎等,應養陰潤肺。「參蓍鯽魚湯」有補益肺脾之氣的功效。材料:黨參20克,黃蓍20克,淮山15克,鯽魚250克,香菇10朵。生薑2片。先把鯽魚起鍋煎香後,加入藥材等,水適量,大火煮沸,改小火煮30分鐘,吃肉飲湯。

為強化肺癌患者的抗癌能量,香港防癌會特別邀請腫瘤專科醫生陳亮祖於11月12日(六)下午假灣仔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講解如何監測復發徵兆及減低復發機會。歡迎肺癌患者及家人出席。除此,物理治療師還教導復康伸展運動,社工帶領同路人分享經歷。










參考資料: https://hk.news.yahoo.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