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癌痛何來?


一直以來,都市人聞癌色變,除了是被「癌症是不治之症」這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所影響之外,也是源於對癌症所引起的痛楚產生恐懼。


根據研究顯示,77%的晚期癌症病人患有癌痛。癌痛可以是由腫瘤本身導致的,當中以胰腺癌較常引起痛症。然而,癌痛最普遍的原因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引起骨痛。各種癌症當中,最常見發生骨轉移的是肺癌、乳癌及前列腺癌。另外,亦有部分癌症的腫瘤會導致腸塞,因而造成痛症。痛症大多於晚間發生,雖然一般不會持續疼痛,但無論如何也會影響病人作息及睡眠質素。


部份病人誤以為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會引起痛症,這其實是誤解。上述治療本身並不會直接引起痛楚,然而,倘接受放射治療期間,放射線觸及口腔或咽喉,會導致黏膜損傷而引起痛楚。


引導病人量化痛楚



相信每個人都曾經承受過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是主觀感覺,也是難以量化的抽象概念。醫生通常會引導病人為痛楚評分,以火燒的痛楚為十分,沒有痛楚為零分作標準,病人一般可以一至十分表達其疼痛程度。唯對於未能清楚表達其疼痛程度的少數病人,醫生仍可根據臨床診斷時病人的症狀和表情去估計病人所承受的疼痛程度。


紓緩癌痛,一般以處方止痛藥物為主,有時亦會輔以放射治療,以放射線集中照射疼痛位置,減輕痛楚。例如癌細胞轉移到骨骼所引起的骨痛,會以放射線集中照射骨骼;倘癌痛是由胰腺引起的話,放射線便會針對胰腺。


事實上,經過適當的治療後,大部份病人的癌痛是可以受到控制的。而病人的睡眠質素大部份能有所提升,生活質素亦可以得到改善。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紓緩癌症治療副作用有辦法

癌症治療方案包括手術、電療、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不少人一聽到化療,便覺得它比手術更可怕,因為化療會伴隨不少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往往令患者被迫中止療程。到底目前是否有方法減少癌症治療副作用?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2011年,本港共有26,998宗癌症新症及13,241宗死亡個案。癌症中以大腸癌最為常見,其次是肺癌、乳癌。此三大癌症個案數字相加,佔所有腫瘤個案逾一半比例。


癌症確實成因至今未明,肯定的風險因素包括吸煙、飲酒及長期進食高脂及醃製食物。亦有個別腫瘤由病毒引起,例如七成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突病毒引起。部分腫瘤亦與遺傳有關,即家族中有成員患癌,其他成員患癌可能會機會較高。
 

切除後仍會擴散


腫瘤是惡性細胞,經切除後,仍會擴散。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解釋:「單單一粒腫瘤細胞,已可沿著血管、淋巴,游走至身體其他地方,例如肝臟,肺部等,潛伏一段時間。手術未能將之切除,此腫瘤細胞處於休眠狀態,久而久之,待其甦醒後,便會再於身體其他地方重生,引起復發及擴散。」

常見癌症首位大腸癌,最常於乙狀結腸及直腸發病。「超過一半腸癌個案均在此發病,逾一半發現時為第二、三期,亦有逾1/5患者發現時已為第四期。」手術為目前根治腸癌的有效方案,主要針對一至三期,但二期以上患者單做手術並不足夠,需接受術後輔助治療,包括化療。


術後化療減復發
 
化療是利用抗癌藥物殺死癌細胞。陳醫生表示:「癌細胞的增殖會快於正常細胞,而抗癌藥的作用通常是阻斷細胞分裂機制,以抑制癌細胞生長。研究發現,單做手術而不作任何輔助化療,三年後不復發者僅為數一半,效果並不理想;但術後接受化療針注射,則有近六成患者沒有復發;而使用混合化療針,於術後進行為期半年的療程,則七成三患者並無復發。」
化療常見副作用包括噁心及嘔吐,口腔黏膜炎、肚瀉、脫髮、白血球低等,當中又以噁心嘔吐最令患者感不適,並因而抗拒治療。陳醫生解釋:「身體的保護機制如腦部的嘔吐中樞、腸胃等會將不適合身體的異物透過嘔吐逐離體內,故患者接受化療時會出現嘔吐等副作用。」


目前較理想的止吐方法為三合一止吐療法,即採用三種藥物 ─ 神經激素受體對抗劑、血清素受體對抗劑及類固醇聯合治療;而阿瑞呲坦(Apreitant)為新一代神經激素受體對抗劑,能透過直接阻擋會引起噁心或嘔吐的神經傳遞訊號在腦部發生效用,而達止吐功效。」

除了用藥,生活上的調節亦很重要。陳醫生提醒:「患者注射化療針前可吃點簡單食物、盡量多喝液體及慢慢進食。一感到噁心就用口深呼吸。另類方法如鬆弛法、引導性視覺意象等,對預防噁心嘔吐亦有幫助。」


陳亮祖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考資料: http://www.healthaction.com.hk/html/node/4204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卵巢癌病徵不明顯,標靶藥物配合化療抗癌魔 (下)





標靶藥物也可治療子宮頸癌
由此可見,現時卵巢癌的治療有不少進步,陳亮祖醫生建議卵巢癌患者確診後,應與醫生積極商討,尋找適合及有效的治療方案。事實上,抗血管增生的標靶藥物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除了卵巢癌,子宮頸癌也成為另一種可使用標靶藥物來提高治療效果的婦科癌症,臨床研究顯示,子宮頸癌患者接受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物配合化療的治療後,存活期中位數增加至17 個月,明顯較只使用化療為長,為患者增加存活機會。


卵巢癌的高危因素及病徵
高危因素

•    從未生育
•    從未哺乳
•    有家族病史
•    帶有遺傳基因,如BRCA1, BRCA2
•    肥胖

病徵
•    腹部或骨盆疼痛
•    便秘
•    腹瀉
•    小便頻密
•    陰道出血
•    腹脹
•    乏力

 

擴散至肝臟的卵巢癌
五十多歲的張女士(化名)因腹脹求醫,結果證實患上卵巢癌。手術雖然能夠完成切除位於盆腔的腫瘤,可是正電子掃描發現在她的肝臟有3粒腫瘤。經過與醫生商討後,張女士接受化療配合抗血管增生的標靶藥物。經過約3個月四次化療後,醫生再替張女士安排正電子掃描檢查,已發現她肝臟的腫瘤已經消失,再完成剩下的兩個周期治療後,她現在接受單獨標靶藥物的治療,以鞏固療效。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Wen Wei Po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卵巢癌病徵不明顯,標靶藥物配合化療抗癌魔 (上)

據資料顯示,香港每年分別有五百多宗卵巢癌新症及二百多宗卵巢癌死亡個案。中國內地於2015年更估計有五萬二千宗新增的卵巢癌個案,而死亡個案更高達二萬二千宗,可見卵巢癌對華人女性構成不可忽視的健康威脅。近年卵巢癌的治療選擇新增了標靶藥物,以幫助提高治療效果,讓患者及醫生擁有更多武器對抗癌魔。

卵巢癌沒有特別病徵

卵巢癌是一種不容易被察覺的癌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指出:「卵巢位於盆腔深處,即使長出腫瘤也不容易產生明顯病徵;此外,卵巢雖然是女性生殖器官之一,但卵巢癌並不似其他婦科癌症般容易造成下體出血,反而,它所帶來的下腹痛與腸胃不適或經痛相似,容易被患者忽略。故此,當下腹不適持續兩星期,應找醫生進行檢查。」

儘管卵巢癌的病徵並不明顯,不過透過盆腔超聲波檢查,可清楚分辨卵巢囊腫的屬性—倘若囊腫屬清澈透明則多為良性,實心硬塊則屬惡性機會較大。

卵巢癌的主要治療方案是手術切除,醫生會為患者切除盆腔的腫瘤,即使未能完全移除,但如果能夠把腫瘤的直徑盡量減至5毫米以下,也對病情有莫大幫助。陳亮祖醫生指出,若醫生判斷腫瘤範圍過大,未能第一時間做理想清除手術(即殘餘腫瘤小於1厘米),可先進行化療縮小腫瘤,再進行手術。至於第四期,即出現肝臟、肺部等轉移,需要接受化療,以改善病情。

抑制腫瘤血管標靶藥物提高治療效果
近年,抗血管增生的標靶藥物開始被廣泛用於治療晚期卵巢癌,當它與化療一併使用時,可進一步提高病情的控制。研究發現,該標靶藥物與化療一併使用比單用化療更能延長對病情的控制,而且對於高危患者(完成手術後剩餘腫瘤大於1cm的患者)來說,加入標靶治療更可延長存活時間至39.7個月,較單獨使用化療的30.2個月長。陳亮祖醫生補充,有鑑於卵巢癌的惡性不低,所以高危患者於完成數個月的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的治療後,仍需接受為期12個療程的單獨標靶藥物治療,才能把治療效果發揮至最好。

此外,卵巢癌的復發率不低,約有五成第三期卵巢癌患者會在身體其他部位出現復發腫瘤。陳亮祖醫生表示,以手術切除腫瘤仍然是復發個案最理想的治療方法,但是大部份患者未必適合再次進行手術,她們需要以化療來控制病情,現在她們還可選擇在化療之上加入標靶治療來提升療效。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加入標靶藥物可以提高反應率一倍以上,協助患者延遲病情惡化。

.......續



















參考資料:  Wen Wei Po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乳癌治療及飲食禁忌 (下)

保持體重免降治療成效
治療期間,為免減低治療成效,乳癌患者應注意日常飲食。註冊營養師劉立儀指出,癌症引起的營養不良並不罕見。研究發現,它除了增加住院日數,減低治療效益,更會提升死亡率。「體重是癌症病人抗病的本錢。患病期間,患者應盡量保持體重。」


乳癌患者飲食策略

    ·         減少刺激性食物

    ·         少食多餐

    ·         多選易消化之食物

    ·         多選高蛋白高熱量食物

    ·         避免加工食物

    ·         增加抗氧化營養素



至於坊間流傳的一些乳癌患者禁吃食物如雞、黃豆類製品等,她指出:「目前並沒任何證據證實患者需禁止吃雞,但如擔心的話,可選吃脂肪相對少的嘉美雞。留意盡量別吃雞皮,亦應少吃雞翼,因為它較雞的其他部分高脂,而脂肪層最容易積聚殘餘毒素。」

黃豆類食品則較具爭議性。有指其所含的「大豆異黃酮」,能發揮猶如人體雌激素的刺激作用。「曾有動物研究指黃豆蛋白質攝取60克或以上,可能會提升動物致癌風險。但一杯豆漿及一塊豆腐分別只含8克及20克黃豆蛋白,只要不是大量攝取,並不會增加風險。患者反而需小心別自行服用黃豆補充劑。因為一粒補充劑所含的異黃酮分量很容易達危險水平,故從食物中攝取大豆蛋白,始終是較理想的做法。」



 陳亮祖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



 

參考資料: http://www.healthaction.com.hk/html/node/4195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乳癌治療及飲食禁忌 (上)

 乳癌位列本港十大癌症第三位、女性常見癌症首位。據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顯示,2011年本港共有3440宗乳癌新症,當中女性患者佔3419宗。根據乳癌發病的走勢預測,至2020年,乳癌新症將多達4300多宗,升幅驚人。

乳癌共分四期。踏入第一期前,有一種稱為0期的原位癌狀態。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解釋:「0期乳癌,癌細胞只局限在乳腺管內或小葉內,未侵食基膜,惡性細胞理論上不會入侵附近的淋巴及血管。經手術治療後,擴散機會亦不高。」乳癌踏入第一期,患者總體生存率約為八成五以上,十年存活率相當高;及至第四期則只有8%患者十年仍生存,反映愈早治療,治癒可能愈大。


輔助治療降復發風險

治療乳癌,外科手術為唯一根治方法,視乎情況會輔以化療、電療,亦會視乎癌細胞性質而加入荷爾蒙或標靶治療。陳醫生舉例:「治療零至三期乳癌,手術是必須的,另會加上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機會。乳房組織經切除後會進行女性荷爾蒙染色化驗,如驗出腫瘤細胞帶有女性荷爾蒙受體,可以服用抗女性荷爾蒙藥物進一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以降低復發機會。」

對於癌細胞已擴散至身體其他地方,或復發患者,現時的治療目標為減少腫瘤體積,緩解徵狀,盡量延長整體存活期。有個別患者接連使用不同的荷爾蒙藥物,病情仍會慢慢惡化,這是因為藥物抑制雌激素的路徑慢慢出現擴藥性。「不同細胞因子尤其是mTOR蛋白份子在作怪,令荷爾蒙藥物失效。mTOR蛋白能刺激細胞內蛋白合成,增加細胞、血管生長,從而刺激腫瘤細胞生長。最近醫學界研究出專門對付mTOR蛋白的標靶藥物 ─ mTOR激酶抑制劑Everolimus。它能阻截抗藥性荷爾蒙受體陽性之癌細胞的生長訊息傳遞,臨床上具一定成效。」研究發現,以Everolimus及荷爾蒙藥物雙管齊下,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患者無惡化存活期可由4.1個月增至10.6個月。
  ...................續



 陳亮祖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


 




參考資料: http://www.healthaction.com.hk/html/node/4195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罕見腎上腺分泌瘤 初期病徵不明顯

聰仔所患的「腎上腺惡性分泌瘤」十分罕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出,據外國醫學研究,每百萬人中才有一至兩人患上該病症,現時成因不明,部份可能與遺傳有關。腎上腺(adrenal gland)是腎臟上方的腺體組織,可分泌荷爾蒙如腎上腺素,以調節身體的電解質、血壓、男女性徵,以及讓身體反應突發狀況。



腎 上腺素(Epinephrine)由腦下垂體控制分泌,當感受壓力,我們會感到不安、煩燥、而交感神經受刺激會分泌腎上腺素,出現心跳加速、呼吸加劇、肌 肉繃緊等反應,同一時間生理機制亦自動調節令血壓上升、降低內臟血液量,並增加心臟和腦部血液量等,讓人體處於戒備狀態。


陳亮祖解釋,腎上腺分內外兩層,即皮質及髓質,皆有機會發現腫瘤,而腎上腺腫瘤分為良性及惡性,若是良性瘤有機會影響腎上腺荷爾蒙分泌,人 體會出現面腫、癡肥、血壓高及糖尿,惡性瘤未必影響荷爾蒙分泌,但病變細胞會明顯擴散,但發病初期病徵不明顯,至癌細胞擴散時變大,或腹漲至有血管增生而 成暗紅班及肚有硬塊時才發現。


陳亮祖補充,腎上腺腫瘤發病初期若及時發現,可施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但若腫瘤到末期擴散階段,患者需接受化療或服用藥物進行內輻射進行治療。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癌症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現今流行「個人化治療」,意思是為病人度身訂造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雖然「個人化治療」經常被解作「根據生物標記選擇標靶藥物」,實際上並不止標靶藥物,每一種治療都會因應病人的情況而調整,符合病人最適切的需要。


彼得在一四年確診鼻咽癌,當時在公立醫院以電療處理鼻咽腫瘤之際,發現癌細胞已出現骨骼擴散,引致嚴重骨痛,只好接受化療及每天使用嗎啡貼止痛。雖然化療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免疫系統,令白血球減少,但彼得的白血球和血小板數目卻下跌至不尋常的水平。經過進一步的檢查,才發現癌細胞已罕有地侵入骨髓,影響白血球和血小板的製造。由於白血球或血小板過低都能引起嚴重併發症,繼續使用化療恐怕弊多於利,彼得的治療唯有暫停。


有研究顯示,約八成的鼻咽腫瘤細胞會出現較多「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而「針對EGFR的標靶藥物」亦在鼻咽癌的臨牀研究中證實有一定療效。由於有關藥物對白血球及血小板的影響較小,在彼得不能使用化療的情況下正好適用。筆者接手後,單用標靶藥物治療,彼得的病情一直受控,白血球及血小板數目亦在一個半月後回復安全水平,此時再轉用較進取的治療方案,加入低劑量化療與標靶藥物一併使用,既可增強療效,亦不會大大影響剛回復的免疫系統。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併治療,彼得的白血球及血小板數目維持穩定,而隨著痛症舒緩,使用嗎啡貼的劑量亦降低了。

  
彼得活用標靶藥物治療及化療渡過難關,在療效和副作用之間取得平衡,正好是「個人化治療」的範例,亦是現今治癌的關鍵。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11/20160902/489423/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