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針對HR+ / HER2-擴散性乳癌的突破性標靶新藥,煞停失控癌細胞以助乳癌患者延伸存活期






女性的「頭號癌症」— 乳癌,一般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高達99%,所以許多時被認定為最容易醫治的癌症,但若病情惡化至第四期,5年存活率會急跌至15%。經驗所得,患者在手術後往往會掉以輕心,忽視了乳癌的5-25年的復發期,倘若不幸復發並惡化成擴散性乳癌,它的治療難度便變得高了。曾經有一香港案例,患者確診時已是第四期,她的存活期可短至不足一年,相信對於許多患者是一個警惕。


 
香港乳癌有年輕化趨向

自1993至2015年間,香港女性確診乳癌個案由每年1,152宗增至3,900宗,病發年齡組別是40-59歲為最多(最年輕確診者竟然是19歲),確診年齡中位數為51.3歲,較美國和澳洲等地患者年輕約10年。不過,目前醫學界仍未能找出本港患者較年輕病發的成因。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以下簡稱「陳醫生」)道︰「本港乳癌個案增加,相信與人口老化、飲食轉趨西化、工作壓力、飲酒和缺乏運動有關。」

為了避免情況惡化,陳醫生建議女性們應該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例如多菜少肉、減吃高脂肪食物、避免飲酒、每天或每星期抽空運動,最重要保持心境開朗。


針對HR+及HER2-的新藥能延續存活期


陳醫生述說乳癌分為不同的生物特徵,早年僅第二型人類上皮因子受體呈陽性(HER2+)的患者有一線標靶藥可用,約佔入侵性乳癌患者約20%,可是全港卻有超過六成的患者屬於雌激素受體呈陽性(HR+)及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呈陰性(HER2-)的類型,她們過去沒有一線標靶藥可供選擇,僅能接受荷爾蒙療法或化療。

2015年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以「突破性治療」(breakthrough therapy)批核哌栢西利Palbociclib,是首個適用於雌激素受體呈陽性HR+及HER 2-擴散性乳癌的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其藥物原理像一個煞車系統,煞停導致癌細胞失控的CDK 4/6蛋白酶。一項臨床研究將HR+及HER 2-乳癌患者分為兩組︰每天服用哌栢西利及傳統荷爾蒙藥來曲唑(letrozole),或使用安慰劑及傳統荷爾蒙藥來曲唑。以哌栢西利及來曲唑「前後夾擊」癌細胞的情況下,有服食哌栢西利的組別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長達27.6個月,較只服用傳統荷爾蒙藥組別延長超過一年,效果令人欣喜。慶幸香港亦已在2017年引入該藥供乳癌患者使用,乳癌患者能得到更多嶄新的治療選擇。




參考資料: http://cancerdoctor.hk/breast-cancer-hongkong.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化學治療 (化療)



化療乃利用抗癌藥物破壞癌細胞並使其凋亡。由於化療藥物主要針對迅速生長及分裂的細胞,因此在摧毀癌細胞的同時,亦有機會破壞生長速度快的正常細胞,例如骨髓、毛囊細胞、口腔及腸胃黏膜細胞等,造成以下常見的副作用:

(i) 脫髮:部分化療藥物會影響毛囊,引起不同程度的脫髮。脫髮屬暫時性,療程結束後, 毛髮便會重新長出。建議患者可使用質地柔軟和透氣的頭巾或帽子,亦可配戴假髮。

(ii) 噁心嘔吐:現時使用的化療藥物,出現噁心嘔吐的副作用已愈來愈少,並且可透過醫生處方的特效止嘔藥予以控制。此外,患者應少吃多餐,避免進食煎炸、油膩、脹氣和刺激性的食物,需要時可飲用為癌症病人專用的免疫營養配方飲品補充身體所需之養份。

(iii) 白血球減少:化療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白血球數量減少。當白血球數目偏低時,患者的扺抗力便會下降,容易發生感染。因此,患者在接受化療期間,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避免進食隔夜及未經煮熟的食物,並盡量少到人煙稠密的地方。另外,患者要注意營養,多攝取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使白血球數量回升。醫生亦可根據個別患者的需要為其注射升白血球針以策安全。

(iv) 血小板減少:某些化療藥可能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副作用,因而限制了用藥的劑量。血小板數目減少,最明顯的後果是增加出血的風險。臨床徵狀包括容易出現瘀傷、瘀斑、紫癜、牙肉出血和月經過多。要防止或盡量減少有中度至高風險的病人出血,建議做法如下:1.避免肌肉注射;2.避免創傷;3.減少活動;4.避免使用會改變血小板功能或凝血功能的藥物;5.宜用電鬚刨剃鬚。

(v) 腸胃反應:化療藥物可影響腸道黏膜細胞,引起腸胃不適,當中最常見的是胃痛、腹瀉或便秘。如出現腹瀉,患者應減少攝取奶類、高纖維和肥膩的食物,需要時醫生會處方止瀉藥。如出現便秘情況,則應多攝取水份和膳食纖維,同時保持適量運動。如情況持續,應儘快求醫。至於胃痛方面,醫生可處方胃藥緩解不適。

(vi) 口腔潰瘍:化療藥物或會破壞口腔黏膜,引起潰瘍及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炎,患者會感到口腔疼痛和吞嚥困難。患者應選擇溫度合宜、柔軟和易於吞嚥的食物,同時需注意口腔衛生,勤用生理鹽水或醫生處方之漱口水漱口。倘情況嚴重影響患者進食及營養攝取,必須尋求醫護人員的意見和幫助。

不少人對化療存在根深蒂固的誤解,認為化療是洪水猛獸,副作用嚴重,因此尚未開始治療便十分抗拒。事實上,近年化療藥物不斷改良,副作用已愈來愈少,加上現時有不少藥物可預防或處理化療所引起的副作用,故患者實在無需過慮,被自己固有的錯誤觀念嚇倒。只要保持正面的情緒,積極面對治療,與醫生坦誠溝通,化療並不可怕。







參考資料: http://www.cancerdoctor.hk/chemo.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晚期腸癌治療,進可攻退可守

在中國,腸癌是第四常見癌症,而在個別較富裕的地區如香港及廣州,更分別位列第一及第二。由於在早期未必有明顯徵狀,有四分一患者確診時已屬晚 期,增加治療難度。幸好,隨着治療技術不斷演進,即使癌細胞已經擴散,部 分晚期腸癌仍可以手術根治,或透過化療和標靶藥物控制腫瘤。不少患者治療期間可如常工作,甚至出門旅遊,維持理想生活質素,打破傳統治療的局限。


癌症治療趨向個人化

一旦確診晚期腸癌,不少病人可能就到絕望。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表示,癌症治療近年趨向個人化,即使是晚期腸癌,仍可因應腫瘤的大小,生長位置、患者年齡、身體狀況和病者的期望,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絕非無藥可醫。「如腸癌病人只出現一邊肝臟轉移,仍有機會透過手術切除根治; 但假如 已擴散至兩邊肝臟、肺部以至腹膜,則不宜進行手術,治療的目標是控制病情,希望減慢惡化的同時,盡量減少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令他們感到舒適、如常生活,維持病人的生活質素。」


術前化療提升根治機會


事實上,藥物不斷進步,不只有效延長病人的壽命,亦有助醫生制定更具彈性的治療方案。「一般來說,如病人年紀較輕,即使有兩處擴散,只要範圍不算太大,都會傾向做手術。方法是以化療藥物合併標靶藥物,以縮細腫瘤,令原本無法接受手術的病人,也可透過手術根治。」



新一代化療藥副作用大減

目前晚期腸癌的標準治療方案,是以化療藥草酸鉑(Oxaliplatin)、伊立替康(Irinotecan)、5FU或卡培他濱(Capecitabine)等,結合標靶藥物使用。陳醫生補充,化療至今仍是晚期腸癌的骨幹治療方案,因為僅用標靶藥物,效果不太顯著,必須結合化療才能增加療效。而免疫治療僅適合治療MSI-H 基因突變的腸癌病患(僅佔腸癌病患的5%)。

對於不少病人擔心化療的副作用,他解釋,化療藥物的作用是破壞癌細胞,「傳統上,化療藥的確毒性較高,原理亦都較簡單,但近已發展出不同的作用機制,例如藥物可以在深入腫瘤後才發揮效能,又或者透過抑制酶减慢藥物的分解速度,從而增加腫瘤內部化療藥物劑量,令成效增加。」



口服藥有助持續控制病情


他以新一代口服化療藥TAS-102為例:「口服藥的好處是使用方便,病人可以在家中接受治療。以國際研究數據而言,其成效可媲美口服標靶藥物。」至於副作用,他強調,標靶藥物不一定沒有副作用,化療的副作用亦非想像中嚴重, 「標靶藥物會導致血壓高、皮疹手足綜合症,及在極少數情況下,引致有腸臟穿破等; 至於新一代口服化療TAS-102,則容易引致白血球降低,疲倦,腹瀉,但簡單的止瀉藥物或俗稱「升白針」的白血球生成素已可舒緩。臨床上,大部分採用新一代化療的晚期腸癌病人仍可如常生活,外出、 工作,甚至旅行也不成問題,真正做到與癌共存。」










參考資料:  http://www.cancerdoctor.hk/bowel-cancer-treatment.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

螺旋刀 (Tomotherapy)



以360度螺旋式方法,及同步治療床移動,使放射線在人體內猶如螺旋般前進,就如同會轉彎的子彈,可避開正常組織並攻擊癌細胞,再加上斷層回旋式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IMRT),結合3D電腦反算式優化治療處理計畫系統、影像導引(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IGRT)、精確的病患位置定位系統、品質確認(QA System)系統及治療系統,使得螺旋刀可以準確地區分病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療的範圍、計算最佳的射束分佈和劑量、追蹤癌腫形狀和位置的轉變,將射束集中在癌腫的位置,並儘量減低對周圍組織的損害和副作用。

傳統IMRT劑量分佈

傳統直線加速器,進行治療時,治療床必須固定,其治療範圍最多長25cm,對於大範圍的照射,如醫治神經管胚細胞瘤(Medulloblastoma),又或於全身有多處的腫瘤病灶,必須分段,分部位個別治療,費時費力又較不精準;而螺旋刀治療床邊治療邊移動的特性,令治療範圍多至 160cm,能一體化完成多處腫瘤病灶,或大範圍的治療,一氣呵成,而且準確度非常高。

此外,由於螺旋刀無須使用等中心(ISO-Centric)的概念,以及360度全方位調強的特性,劑量均勻分佈,比傳統IMRT更加優勝,對重要器官影響也更少。以下圖的乳房治療為例,螺旋刀能造出更好的弧形劑量分佈,以適合胸部 / 乳房的形狀,而肺部,心臟的劑量更少,以減低後遺症。

除乳癌外,螺旋刀亦適合肺癌、肺膜腫瘤、前列腺癌、鼻咽癌、食道癌等。對於複雜外形腫瘤,多病灶轉移,腦及脊髓神經系統電療,或腫瘤復發需要作二次電療,尤為適合。






參考資料: http://cancerdoctor.hk/tomotherapy.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癌症100問之卵巢癌篇

卵巢癌位列香港女性常見癌症第六位,每年新症約五百七十宗,復發率亦當高,是一種甚具威脅性的婦科癌症,然而大眾對它的認識不及另一婦科癌症一子宮頸癌,於是產生不少誤解。有見及此,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從病徵、高危因素到治療各方面,解答一般女性對卵巢癌的疑問。


問:卵巢癌有何病徵?會否帶來下體出血?哪些女士患上卵巢癌的機會較高?

答:不少人以為下體流血是卵巢癌的病徵之一,這乃是一大錯誤。反之,患者會感到下腹隱隱作痛、腹脹和腰痛 ,這些會令患者誤為以為是腸胃病或經期不適,容易掉以輕心。一般來說,超過四十歲、未曾生育和餵哺母乳、或帶有 BRCA1 或 BRCA2 基因變異的女士,都有較高機會患上卵巢癌。然而,不少卵巢癌患者並不具有上述風險因素,可見任何女士都需對卵巢癌提高警覺 。

問:一旦確診患上卵巢癌, 應如何治療?是否一定需要動手術?

答:倘若患者確診時腫瘤沒有出現大幅擴散的話,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案,也協助醫生在診斷上確定期數。手術需由接受相關專業訓練的醫生進行,先剖開盆腔切除卵巢及輸卵管,然後仔細檢查盆腔及腹腔,把其他可見的腫瘤切除,盡可能移除所有腫瘤。至於晚期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手術,則視乎情況而定。

問:完成手術後,是否代表治癒卵巢癌?

答:單靠手術,少部份患者可以痊癒,但大部份患者都有機會復發,特別是一些高復發風險患者,例如第二、第三期患者及未能透過手術清除所有腫瘤的女士。卵巢癌患者一旦復發,大多不能再接受手術,故此多數卵巢癌患者在完成手術後,會加上術後化療以降低復發機會。

問:晚期卵巢癌又如何治療呢?

答:過往晚期卵巢癌治療是以化療為主,現在則可在此之上加入抗腫瘤血管增生的標靶藥物。曾有一位五十多歲的第四期卵巢癌患者,確診時除了在卵巢發現主腫瘤外,還有腹膜擴散,腹股溝淋巴核更脹大至四厘米。她接受了化療聯合標靶藥物作為一線治療後,主腫瘤、腹膜擴散及腹股溝淋巴核均縮小了,顯示化療加上標靶藥物的聯合治療產生良好療效,與國際臨床研究結果相約。其後,她再接受外科手術把剩餘的腫瘤切除,她的癌指數由最初的三千多,下降至六十左右,病情進一步獲得改善。現時她繼續以標靶藥物單獨治療,病情持續受控。

問:同時接受化療及標靶治療,會否很辛苦?

答: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的患者有機會出現血壓偏高和蛋白尿,大多數患者沒有感到任何不適;有輕微機會出現血管栓塞、中風或腸道穿孔的情況等。事實上,上文提及的該位女士於治療期間,除了出現由化療帶來的手痺外,並沒有感到其他不適。相反,在治療前她因腫瘤緣故而食慾不振、出現腹水和腳腫,但完成兩個療程後,她食慾好轉,腹水消退,雙腿也因消腫而活動自如,生活質素明顯得到改善。

總括而言,由於卵巢癌的復發率高,手術後多數需要接受化療,以減低復發風險。近年化療的療效及安全性都有所提升,加上標靶藥物的出現,進一步加強對腫瘤控制,延長病情受控時間。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肌肉癌會隨血擴至肺和腦

俗稱肌肉癌的軟組織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屬本港較少見的惡性腫瘤,根據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每年平均有191宗新個案,發病率為每10萬人中兩人患此病。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肉瘤常見手腳原發,呈微熱但不感痛楚,多隨血管擴散至肺部及肺膜,他指如邱旻誼般擴散至腦部已屬末期,根治機會接近零,若有效控制病情,存活時間預計約半年至一年半。

陳亮祖表示,傳統電療及化療對軟組織肉瘤的治療效果均不理想,最有效是以手術切除惡性腫瘤,涉及範圍為肉瘤周邊最少3厘米的組織,以防擴散復發,但若肉瘤太大及接近血管或神經,或需於手術前進行前置電療或化療,縮小肉瘤,個別肉瘤倘接近關節部位,甚至需要折肢。而有別於一般癌症大多隨淋巴擴散,軟組織肉瘤多數隨血管擴散,常見擴散部位為肺及腦。


免疫治療屬研發階段

早發性的軟組織肉瘤可能與基因缺憾有關,陳亮祖指一旦復發或擴散,死亡率高,若擴散至腦部則屬末期,情況絕不樂觀。至於邱旻誼接受的免疫治療,陳指屬進取治療方式,透過治療鞏固病人免疫系統,引導白血球攻擊癌細胞,由於仍屬研發階段,對軟組織肉瘤的治療效果,現時仍未有確切及足夠的數據支持。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1006/2017399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癌痛何來?


一直以來,都市人聞癌色變,除了是被「癌症是不治之症」這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所影響之外,也是源於對癌症所引起的痛楚產生恐懼。


根據研究顯示,77%的晚期癌症病人患有癌痛。癌痛可以是由腫瘤本身導致的,當中以胰腺癌較常引起痛症。然而,癌痛最普遍的原因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引起骨痛。各種癌症當中,最常見發生骨轉移的是肺癌、乳癌及前列腺癌。另外,亦有部分癌症的腫瘤會導致腸塞,因而造成痛症。痛症大多於晚間發生,雖然一般不會持續疼痛,但無論如何也會影響病人作息及睡眠質素。


部份病人誤以為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會引起痛症,這其實是誤解。上述治療本身並不會直接引起痛楚,然而,倘接受放射治療期間,放射線觸及口腔或咽喉,會導致黏膜損傷而引起痛楚。


引導病人量化痛楚



相信每個人都曾經承受過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是主觀感覺,也是難以量化的抽象概念。醫生通常會引導病人為痛楚評分,以火燒的痛楚為十分,沒有痛楚為零分作標準,病人一般可以一至十分表達其疼痛程度。唯對於未能清楚表達其疼痛程度的少數病人,醫生仍可根據臨床診斷時病人的症狀和表情去估計病人所承受的疼痛程度。


紓緩癌痛,一般以處方止痛藥物為主,有時亦會輔以放射治療,以放射線集中照射疼痛位置,減輕痛楚。例如癌細胞轉移到骨骼所引起的骨痛,會以放射線集中照射骨骼;倘癌痛是由胰腺引起的話,放射線便會針對胰腺。


事實上,經過適當的治療後,大部份病人的癌痛是可以受到控制的。而病人的睡眠質素大部份能有所提升,生活質素亦可以得到改善。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百人中僅五人患上 ALK肺癌極罕見


 

修婆婆所患的「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異變」(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屬罕見肺癌病症,其實她本身患有的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但當中有5%患者會出現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異變。這種基因異變在癌症亦會出現在不煙不酒人士身上。醫學研究發現,ALK基因異變智產生異常的ALK蛋白質,引致細胞生長和擴散。

現時肺癌已成為本港癌症第二號殺手,每年約有4,000宗肺癌新症,腫瘤科醫生陳亮祖指,肺癌病者中約有5%屬由基因變異引發的ALK肺癌,醫學界目前仍未知其原因。

陳亮祖補充,目前醫療技術先進,有機會根治一至三期的肺癌,但對第四期肺癌, 只能以控制為主。至於非小細胞肺癌的死亡率,陳亮祖表示需視乎癌症屬第幾期,越早發現及醫治,治癒機會越高,目前對付該種癌症最有效的仍是標靶藥物。







 





參考資料: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breaking/realtime/article/20180913/58675758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