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癌症康復者重踏職場路難行

近年治癌藥物成效更好,癌症病人有更高存活率,可是活下來,卻要面對職場上的難關。有曾任職物業管理的癌症康復者,完成治療後,求職時主動「降職」,人工要求大減一半,可是面試來到最後階段,僱主卻因她過去的癌病而「變臉」。有癌症關注組織直言,近年愈來愈多康復者需面對「第二人生」,可是花光積蓄治病後,才發覺已經無法重踏職場,生活更艱難。 

八十後唐天鳳原在物業管理公司擔任高級物管助理,有四年工作經驗,主要負責接收電話投訴、查詢、文書等工作。一三年,她確診何傑金氏淋巴癌,花了一年多時間治療,直到一五年再度求職時,發現重拾昔日生活波折不斷。

求職薪金減半 仍難求一職

她為求重投物管行業,刻意申請人工較以往低一半、職級降一級的職位,未向面試人員表達自己的病歷時,順利過了第一關,「面試過程一直都好正常。」不過,來到第二輪面試,她提到自己是康復者時,面試人員立即「變臉」,問她長時間工作會否有問題、要不要經常請假等。唐天鳳說:「其實我相隔兩三周朝早才去看中醫一次,請假不會太多,而且我工作能力根本無問題。」

物管常被指是朝陽行業,唐天鳳也說行內經常請人,不料該物管公司仍然轉軚不請,「見完工之後覺得自己好失敗,哭了出來,以後不敢再見工。」她坦言,人力資源部為免被老闆質疑聘請原因,自然不會嘗試聘請癌病康復者,在此情況下,康復者求職之路寸步難行,「有得請都揀個正常的。」

唐天鳳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社企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說,以往患癌等於生命走上了末路,惟近年隨着醫療技術進步,病人有更大機會康復,也有更多康復者踏上求職路,「十年前很多病都無藥醫,我們不用討論康復者的求職之路,但現在存活率高了,康復者如何面對第二人生,成為重要問題。」

社企指配套不足 難重投社會

近年病人可以得到精準醫療,針對性藥物也愈出愈多,吳偉麟說,病人為求延續生命,會採取更好的治療方法,惟光是買針對性藥物,每月花費已達五至六萬元,部分治療方法,更要月花十萬元,在工作缺乏保障下,生活更為艱苦,「近幾年新藥愈出愈多,效果理想,可是價格高到中產都付不起。」

他認為,癌症病人及康復者,更需要工作,以支持其經濟收入,而不少癌症康復者患病前是專業人士,康復後工作能力無大分別,只是不想再像以往一樣承受壓力,長時間工作,而會更着重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例如以前做老師的人,康復後或不能再企足一日,但教學生其實無問題。」

不過,他認為本港各大機構,仍未有足夠配套讓康復者重投社會,「各公司老闆還是覺得打工仔應該二十四小時工作。」他續說,政府外科病如肢體殘障,尚能得到政府支援,惟內科病康復後,社會反而會歧視,「如果政府能帶頭宣傳和聘請癌病康復者,社會上各機構會更留意這個問題。」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亦說,癌症病人經治療後,仍然會擔心自己「異於」常人,將來會復發,對自己失去信心,「找工作時要面對僱主都好困難。」對於治癌藥物,他則表示新出的藥物價格高昂,惟為了治療順利,病人也只能盡力試用,經濟負擔變得沉重。








參考資料: 星島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大腸癌徵兆易被忽略

早期大腸癌通常沒有症狀,到了第二、三或四期癌症,患者才會因為出現徵兆而求醫。不過,大腸癌的症狀並不明顯,常被誤為便秘或痔瘡而被忽略。如腫瘤位於直腸,靠近肛門,便會有大便帶血或大便有黏液的情況;若腫瘤距離肛門較遠,患者或只感到腹痛。倘若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臟,患者便會常感疲倦,並有黃疸、貧血及氣喘等症狀。因此,如身體突然出現變化,便應及早求醫;另外,接受大腸癌檢查亦有助於早期確診。


進行手術將腫瘤切除是根治大腸癌的最佳方法;部份第四期已轉移到個部分肝臟的患者亦可接受手術。不過,三期大腸癌患者於手術後,仍有四成至六成復發風險,須接受化療輔助。若確診時已達四期,不宜進行手術,便會使用化療加標靶藥物作治療。患者必須先進行KRAS/NRAS基因測試,如無基因變異,便可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EGFR)標靶藥。如有基因變異,則只能採用抗血管生長標靶藥。


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可抑制腫瘤細胞增生血管的路徑,從而切斷營養供應;上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可阻截VEGF-A路徑生長,新一代的藥物則能同時阻截VEGF-A、VEGF-B和PLGF三個路徑,可更有效抑制癌症生長。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已將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納入標準二綫治療中,現時香港已可使用。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袓








參考資料: 智富雜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放射治療之副作用及其護理:腦部電療

常見副作用:


二維全腦電療設計
下列副作用會在放射治療期間出現,在治療完成後數星期逐漸消退:
  • 疲倦、有睡意、頭痛、噁心、食慾不振。
  • 照射部位的毛髮脫落,在治療完成後或會再長出,但會比正常稀疏。
  • 皮膚反應:頭部皮膚會乾燥及變紅。
  • 若電療範圍包括耳朵、可導致中耳炎。
  • 在治療腦腫瘤初期,電療可產生水腫而令病徵變壞,治療後則會改善。


不常見的副作用:

  • 腦組織壞死:徵狀根據腫瘤大小,位置和電療的劑量而異。
  • 腦垂體機能減退引致內分泌失調:可能需要長期服藥治療。 或失聰。
  • 對思考能力,記憶能力,集中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 腦血管病變如中風等的機會,可能輕微增加。
  • 若電療範圍包括中耳或內耳,可導致聽覺減弱或失聰。


腦部放射治療期間之特別護理


螺旋刀全腦電療合併
病灶區同步加強電療
  • 腦部的放射治療,多用於紓緩性治療,一般來說,電療的次數較少、治療期較短,故所產生的副作用相對不及根治性電療明顯。
  • 電療期間,病人會較易疲倦,要安排足夠的作息時間。
  • 放射部位頭髮脫落,治療完成後頭髮會再生長出來。
  • 因腦部電療可能對病人的記憶力、思考力有所影響,故鼓勵家人多陪伴和照顧。
  • 在電療初期,可能引致腦部水腫,令病徵加深,其後應逐漸改善;若病徵持續或惡化,應立即告知醫生再作評估。



參考資料: http://www.cancerdoctor.hk/radiotherapy-brain-cancer.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黑色素瘤致命率高 免疫療法開啟治療新頁

皮膚癌可分為非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瘤兩類,病因皆與長時間接觸紫外線有關。非黑色素瘤在皮膚癌個案中佔多數,致命性甚低,通常手術或電療已可治瘉。黑色素瘤則毒性頗高,有較高機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白種人發病部位常分佈在臉、頸、頭部,東方人則多長在指甲、手掌、腳板。


皮膚癌的典型症狀包括長出新生腫塊、腫塊愈來愈大或流血,若是黑色素瘤色澤多數偏黑,非黑色素瘤從外觀看則多有角質層組織。診斷方式是手術後取增生組織,或以微針穿刺取活組織置於顯微鏡下診斷。早期黑色素瘤治療以手術或加術後電療為主,晚期則用免疫治療。免疫療法所運用的原理完全不同,其特別之處在於,可讓因着癌細胞透過表面的PD-L1蛋白與PD-1受體結合而失效的T細胞功能重新啟動,這時T細胞可再次識別並清除原先的癌細胞,整個過程並非直接攻擊癌細胞,而是透過PD-1抑制劑阻斷PD-L1蛋白與PD-1受體的結合,繼而激活免疫系統來抗癌。


對於癌細胞已擴散、化療無法發揮功效的黑色素瘤患者而言,免疫治療無疑是一個新的出路。目前美國腫瘤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已將免疫療法列入轉移性或不能切除的黑色素瘤的第一線治療方案。


免疫治療的成效高低視腫瘤類別而定,以黑色素瘤來說部份個案存活期甚至可達十年。從研究中看到,接受傳統化療的患者總反應率約百分之四,接受免疫療法的患者總反應率為兩成一,整體治療成效可說相當顯著。免疫療法的副作用相比傳統療法或較低,有機會提升病人生活質素。惟免疫治療有機會因身體反應而在不同器官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症,因此治療期間患者如果出現發炎情況或任何不適,必須盡快求醫。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425/20160915/49352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