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5日 星期二

首款獲批毋須接受生物標記測試 復發性卵巢癌維持治療新突破

卵巢是女性的重要生殖器官,雖然大小只有2至4厘米,卻掌管了女性荷爾蒙分泌和生育能力,說是女性的「大本營」並不為過。然而,當有不速之客,例如癌細胞入侵大本營,女士們便要面對卵巢癌這場硬仗。

卵巢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最新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卵巢癌位列本港女性常見癌症第六位,死亡率則位居第七。2016年發病個案為598宗,死亡個案為229宗。換句話說,約三分二患者能夠戰勝卵巢癌,三分一患者最終因卵巢癌而致命。

發現往往屆中晚期

迄今為止,卵巢癌並無理想的篩查方法。所謂篩查,是指在未出現任何症狀之前及早識別和診斷,提高治癒機會,減低死亡率。卵巢癌不像子宮頸癌可透過抹片有效篩檢,而癌指標CA125水平容易受其他身體狀況影響,故其靈敏度和特異性有限。另一方面,早期卵巢癌幾乎沒有症狀,直至患者因尿頻、腹脹、消化不良和食慾不振等症狀求醫時,病情往往已屆中晚期,增加治療的難度。

卵巢癌的特性是生長速度快,手術是重要的治療方法,化療則按個別需要在術前或術後給予,標準用藥為紫杉醇和卡鉑,療程每隔3星期一次,患者多數需接受6個療程。大部分卵巢癌個案對化療的反應不俗,惟中晚期卵巢癌復發率高達六成以上,這是由於肉眼看不見的微量癌細胞已在腹腔遊走,化療未必能完全將之消滅。因此,如何及早發現卵巢癌並有效防止復發,一直是臨床上的大難題。

以往,臨床上見過不少患者在熬過辛苦的化療後,癌細胞在短時間內死灰復燃,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只能再次接受化療,不但身心俱疲,更甚的是病情受控的時間亦愈來愈短,惟化療毒性較強,不宜長期使用。如何使化療的藥效維持更長時間?醫學界由此衍生出「維持治療」的概念,希望利用毒性較低的藥物控制腫瘤,讓患者在保持生活質素的大前提下帶病延年。

第一種應用於卵巢癌維持治療的藥物是透過靜脈滴注的抗血管新生標靶藥「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貝伐珠單抗的作用是抑制新血管的增生,藉此截斷癌細胞的養份供應,使其無法生長。換句話說,即是使癌細胞「斷糧」,無力再靜極思動,壯大聲勢。

令癌細胞無法修復

近年,醫學界研發出另一種新「武器」:PARP抑制劑。PARP是一種蛋白,作用是修復細胞DNA損傷。古語有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完成鉑類化療後病情成功受控的患者,由於癌細胞DNA被化療破壞,若在此時乘勝追擊用藥抑制其修復功能,就可以控制病情。簡而言之,原理是令癌細胞「回唔到氣」,繼而自我萎縮及凋亡。

目前本港可用的兩款PARP抑制劑包括於2016年註冊的「奧拉帕尼」(Olaparib)和於2018年註冊的「尼拉帕利」(Niraparib),兩者均為口服藥物。兩者療效和副作用相若,普遍是疲倦和可控的血球數量下降。而尼拉帕利的突破之處,是適用對象更廣泛,乃第一款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毋須接受BRCA基因測試也可採用的PARP抑制劑。

大型臨床研究證實,具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服用尼拉帕利作維持治療,無惡化存活期由5.5個月延長至21個月;沒有 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也呈雙倍增長,由3.9個月延長至9.3個月。由於在控制病情、延緩復發及降低死亡風險三方面均具顯著的臨床效益,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及英國國家健康暨臨床卓越研究所(NICE)已將尼拉帕利納入治療指引,是復發性卵巢癌維持治療的突破性進展。尼拉帕利每顆膠囊為100毫克,對醫生而言便於調校劑量;對患者而言便於用藥,只需每天口服一次,亞洲人通常每次兩顆膠囊,減低漏服藥物的機會。


個案分享

年約60歲的黃女士(化名)確診第三期卵巢癌,手術後接受化療和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惟腫瘤受控僅18個月便復發。黃女士經檢測證實並無出現BRCA基因突變,遂接受第二線化療,這次僅相隔半年,癌細胞便再度肆虐。陳醫生為她處方PARP抑制劑,用藥至今已7個月,期間幾乎全無副作用,病情亦成功受控。

最後,女士們如出現持續腹部不適或消化不良,未必是腸胃問題,及早求醫方為上策。

陳亮祖醫生_臨床腫瘤科專科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2月19日 星期三

愈癌愈痛 新嗎啡減少副作用

隨着醫學進步,各種癌症也有不同治療方法,惟癌痛卻令病人難以忍受,需要使用嗎啡類的鎮痛藥物止痛。然而,嗎啡在紓緩癌痛患者不適的同時,亦有逾半患者在 用後會出現便秘副作用,需同時使用通便劑,嚴重者甚至需要放便。有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新一代嗎啡類鎮痛藥物降低患者出現便秘的機會,有效提高癌痛患 者對藥物的接受程度及依從性。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出,癌細胞較易擴散至骨骼,引起劇烈癌痛,常見出現骨轉移的癌症包括肺癌、乳癌及前列腺癌。另外,腸癌及卵巢癌患者或會出現腸塞,亦會造成痛楚。此外,胰腺癌容易直接侵入腹腔神經叢,引致劇痛。

傳統上,醫生會為上述嚴重癌痛患者處方嗎啡止痛,但嗎啡較常導致作嘔作悶及便秘等副作用。相對而言,作嘔作悶等副作用較易使用藥物解決,惟獨是便秘問題最為「棘手」,醫生一般會為患者處方通便劑,若便秘問題沒有改善,則可能要降低嗎啡劑量,影響癌痛控制。

便秘副作用持續,可影響癌病患者的情緒及食慾,若因此未能吸收足夠營養,更可能影響整個療程,特別是接受化療的患者,他們健康的細胞會於療程中受到破壞,所以特別需要充足的營養作修復。

考慮到以上情況,現時醫生在處方鎮痛藥物時,可視乎患者需要,處方新一代嗎啡類藥物,既有助紓緩癌痛不適,亦較傳統嗎啡類藥物較少引起便秘問題,較易為病人接受。


癌痛問題可由不同原因引發?

• 癌細胞較易擴散至骨骼,引起劇烈癌痛,常見出現骨轉移的癌症包括肺癌、乳癌及前列腺癌等。
• 腸癌及卵巢癌患者有機會因腸塞而引發癌痛。
• 胰腺癌容易直接侵入腹腔神經叢,引發劇痛。

陳亮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参考资料: Metro
以上所提供的资讯仅作为教育及参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医疗问题,
应向自己的肿瘤科专科医生查询,而不应单倚赖以上提供的资料。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針對HR+ / HER2-擴散性乳癌的突破性標靶新藥,煞停失控癌細胞以助乳癌患者延伸存活期






女性的「頭號癌症」— 乳癌,一般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高達99%,所以許多時被認定為最容易醫治的癌症,但若病情惡化至第四期,5年存活率會急跌至15%。經驗所得,患者在手術後往往會掉以輕心,忽視了乳癌的5-25年的復發期,倘若不幸復發並惡化成擴散性乳癌,它的治療難度便變得高了。曾經有一香港案例,患者確診時已是第四期,她的存活期可短至不足一年,相信對於許多患者是一個警惕。


 
香港乳癌有年輕化趨向

自1993至2015年間,香港女性確診乳癌個案由每年1,152宗增至3,900宗,病發年齡組別是40-59歲為最多(最年輕確診者竟然是19歲),確診年齡中位數為51.3歲,較美國和澳洲等地患者年輕約10年。不過,目前醫學界仍未能找出本港患者較年輕病發的成因。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以下簡稱「陳醫生」)道︰「本港乳癌個案增加,相信與人口老化、飲食轉趨西化、工作壓力、飲酒和缺乏運動有關。」

為了避免情況惡化,陳醫生建議女性們應該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例如多菜少肉、減吃高脂肪食物、避免飲酒、每天或每星期抽空運動,最重要保持心境開朗。


針對HR+及HER2-的新藥能延續存活期


陳醫生述說乳癌分為不同的生物特徵,早年僅第二型人類上皮因子受體呈陽性(HER2+)的患者有一線標靶藥可用,約佔入侵性乳癌患者約20%,可是全港卻有超過六成的患者屬於雌激素受體呈陽性(HR+)及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呈陰性(HER2-)的類型,她們過去沒有一線標靶藥可供選擇,僅能接受荷爾蒙療法或化療。

2015年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以「突破性治療」(breakthrough therapy)批核哌栢西利Palbociclib,是首個適用於雌激素受體呈陽性HR+及HER 2-擴散性乳癌的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其藥物原理像一個煞車系統,煞停導致癌細胞失控的CDK 4/6蛋白酶。一項臨床研究將HR+及HER 2-乳癌患者分為兩組︰每天服用哌栢西利及傳統荷爾蒙藥來曲唑(letrozole),或使用安慰劑及傳統荷爾蒙藥來曲唑。以哌栢西利及來曲唑「前後夾擊」癌細胞的情況下,有服食哌栢西利的組別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長達27.6個月,較只服用傳統荷爾蒙藥組別延長超過一年,效果令人欣喜。慶幸香港亦已在2017年引入該藥供乳癌患者使用,乳癌患者能得到更多嶄新的治療選擇。




參考資料: http://cancerdoctor.hk/breast-cancer-hongkong.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2月6日 星期四

港醫審慎樂觀 臨牀應用料需10年

 【明報專訊】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出,今次針對新免疫T細胞的研究只屬理論層面,專家需研製出相應藥物及作多重測試,才能應用於臨牀層面,估計或需時10年以上,但他與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均認同,今次發現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

免疫療法原理是激發自身免疫力消滅癌細胞。陳穎樂解釋,免疫治療的副作用相對較少,但費用遠高於傳統療法,例如化療每3星期的療程需要約1萬元,免疫治療則是2至3萬元。

陳亮祖指出,免疫療法亦有機會刺激白血球攻擊正常細胞,引發嚴重副作用,如肺炎、腸炎和荷爾蒙內分泌失調等。另外,現有免疫治療應用層面較窄,主要用於治療黑色素瘤、腎癌及肺癌等。若成功應用今次發現的新免疫T細胞,將有助更針對性打擊癌細胞,同時擴大現有免疫治療的應用層面。

至於目前患者會如何選擇療程,陳穎樂指主要有3個因素。首先是癌症種類及期數,她指免疫治療大多數都是用於第4期癌症,但亦有個別癌症會在第3期就開始使用,如肺癌。患者事前亦須測試PD-L1蛋白覆蓋癌細胞的比率,以評估對治療的反應。第3個因素則是患者本身是否有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









參考資料: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