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個人化治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個人化治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肺癌治療「個人化」



要數沉默的癌症殺手,肺癌當之無愧,因它出現時的病徵不明顯,往往令患者至晚期才發現就醫。過往晚期肺癌患者只能接受化療和局部性電療,但近年則可按患者腫瘤不同特性,採用針對性標靶藥物,達到「個人化治療」境界。


肺癌是本港最常見癌症,病徵包括氣促、咳嗽、深呼吸時胸口隱隱作痛等,但如腫瘤不超過半邊肺部的四分三大小,肺部可以持續運作而沒有明顯病徵,令患者錯失治療黃金機會。


不少患者被確診時都已屬晚期,可能無法接受手術,需配合其他不同的治療方法控制病情,73歲的陳婆婆便是期中一個例子。她早前被確診患上第4期肺癌,肺部更因積水經常氣喘。婆婆最初接收化療控制病情,但腫瘤未有縮小,肺積水問題一直無法紓緩。


現時,針對這類個案,醫生會先為病人抽取腫瘤細胞,了解該腫瘤的種類,例如約有15% 肺癌病人屬於小細胞肺癌,其餘的85% 屬於非小細胞肺癌,而兩種不同種類的肺癌的治療方法亦有所不同。

以較常見的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當中有不同的基因分類,包括表皮生長因數受體 (EGFR)、EML4-ALK、BRAF等,醫學界已有不同的針對性標靶藥物,直接針對癌細胞獨有的快速生長訊號以控制腫瘤。


陳婆婆屬於無基因突變患者,醫生在她原有化療藥物之上,加入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之後其腫瘤開始縮小,肺積水情況亦終於獲得解決。最初,醫生評估陳婆婆只能存活約10個月,但治療開始至今,已有兩年半,陳婆婆閒時還可與朋友家人出外旅行及打牌耍樂。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香港經濟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肺癌與個人化治療



常說近年醫療技術進步,放諸癌症治療上,醫療技術與藥物得到顯著改良,對癌症患者來說,亦是一大喜訊。以肺癌為例,一直以來此「頭號癌症殺手」在治療上總是困難重重,過往病情一旦出現擴散,醫生只能一概通過傳統化療,嘗試減慢病情惡化速度,但實際上,腫瘤明顯縮細機會僅三至四成,在用藥一段時間後,病情亦很快會出現反覆,而且舊式化療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多,對病人生活質素帶來負面影響。

隨着醫學界對肺癌基因突變的種類與形態日漸掌握,相關的「個人化治療」亦逐漸興起,所指的就是針對病人肺癌的基因突變種類,安排針對性的標靶藥物。舉例,對有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使用口服標靶藥物如「吉非替尼」,有助縮小腫瘤,延長無惡化存活期。研究發現,此類肺癌患者適當使用口服標靶藥物後,其無惡化存活期可增長一倍甚至更多,臨牀上亦有一些患者,在十年前此類藥物推出時開始使用,至今仍能維持一定程度的健康狀態。由於口服標靶藥物的副作用較溫和,病人在用藥後仍能維持理想生活質素,為晚期癌症患者,繼續保存治療希望。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




參考資料: http://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headline 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300732&section_name=wtt&kw=13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