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乳癌的高危因素



在香港,乳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由八十年代的每年 700 多宗新症,飆升至現時每年約 2,300 宗。現時已超越肺癌,成為婦女最常見的癌病。發病年齡方面,50 歲以上婦女患乳癌的機會較高,不過近年 40-50 歲的病人增幅顯著,情況令人關注。

高危因素

東方人乳癌的病發率一向低於西方人,不過近年很多亞洲地區婦女的乳癌個案卻不斷上升,飲食習慣改變相信是主要原因,而和基因變異等先天性因素關係不大。經多年研究所得,醫學界確定了一些患乳癌的高危因素,詳列於下:


相對高危因素

年齡→風險隨年齡增加

乳房組織密度→X-光造影顯現乳房組織廣泛性稠密

初經→第一次月經出現在11歲之前

絕經→更年期發生於54歲之後

生育→第一次生育在40歲以後

乳房良性腫瘤→曾患非典型乳腺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

曾患乳癌→另一側乳房患癌的風險增加

家族傾向、遺傳→直系親屬(母親、姊妹)曾患乳癌

過度肥胖→閉經後肥胖,風險更高

嗜飲酒→每天飲酒者風險更高

不必要的輻射、X-光→風險增加

餵哺人乳→從沒有母乳餵哺嬰兒

賀爾蒙補充療法→接受超過5年者風險增加

口服避孕藥→現正使用者風險增加


醫學界很早便察覺到女性賀爾蒙會刺激乳癌細胞的生長,因此很多高危因素都和女性賀爾蒙有關,例如早開始有經期,或遲收經的婦女,身體受女性賀爾蒙影響的時間便比一般婦女長。那麼與懷孕又有什麼關係呢?原來在懷孕期間,正常的女性賀爾蒙分泌受到干擾,在這段期間,月經亦會暫時停止。這麼大家亦不難想像,為什麼男性患乳癌的比率,連女性的百分之一也不到。(男性身體亦有女性賀爾蒙,不過份量很少罷了。)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乳癌和某些職業或工業化學品有關。上述很多因素,一般只會令患乳癌的風險輕微增加,而我們亦不大可能因而作出人為干預。因此,我們會集中討論一些我們能夠避免或干預的因素。




參考資料: www.cancerdoctor.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運動可防癌絕對無呃你



運動可以防癌?是!已經有有力的科學證據顯示運動可以減少大腸癌及乳癌的發病率,很大機會可減少子宮內膜腫瘤、肺癌及前列腺癌。

英國癌症期刊在二○○九年發表一項整合分析,研究人員分析了過去有用的廿四個病例對照研究及廿八個隊列研究。發現適量的運動,可以減少患大腸癌的機 會達24%,而且愈多運動,愈能減低大腸癌的風險。一般相信,運動能協調身體能量的平衡,調節賀爾蒙的代謝,減少胰島素,增加腸蠕動時速度,以減少有毒物 質對腸臟的損害。此外,運動亦能增強自身免疫系統反應,清除形成中的腫瘤細胞。以上種種因素,解釋了為甚麼運動可以減少患上大腸癌的機會。

至於乳癌,二○○七年已有整合分析,總結出運動可以減少乳癌病發率達15—20%,而且,每周每多做一小時運動,平均可以多減6% 病發率。而最新一項由美國長島超過一千五百個個案作病例對照的研究顯示,女性在生殖年齡做運動,能減少患乳癌風險達33%;而在更年期後做運動能減少患乳 癌風險30%。要知道,脂肪是賀爾蒙的儲存庫,多做運動能減少脂肪,從而減少雌激素,亦能減低胰島素及類似胰島素的生長激素,故能減低患乳癌的機會。
呼籲大家,現在起為自己的健康着想,每天至少抽半小時做運動。

香港防癌會麥紹堅伉儷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顧問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中西合璧化療中心 免藥物相沖

浸會大學中醫藥中心駐診醫生劉宇龍展示中心內煎藥的情況。

治療癌症,可以中西醫結合,香港防癌會為讓癌症病人獲得合適治療,去年開設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避免病人因錯誤服用中藥損害肝、腎功能,首次診斷費900元。

許多癌症病人為提升生存或紓減化療不適,也會中西醫同時求診。防癌會化療中心顧問醫生陳亮祖說:「很多癌症病人會私下選擇中西醫結合治療,卻沒告知醫生,往往待為病人覆診時,才發現他們白血球不足,肝及腎功能轉差。」

陳續指:「成立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讓中、西醫交換病人資料,按病情調配西藥分量,避免與中藥相沖,防止不當服用中藥致腎衰竭問題。」

作為非牟利抗癌機構,該會收費較一般私家醫院便宜。陳亮祖說:「由於醫治化療藥物昂貴,未能免費提供,但會主要以成本價收費,以達至收支平衡,首次中西醫結合診斷收費900元。」

首次診斷收費900元


該會亦設有浸會大學中醫藥中心及康服中心,康服中心由08年10月始開始提供住院照顧服務,設單人、三人及六人房間,110張病床,為病友提供療養或康服、短期護理及臨終前的紓緩治療。

中心護理主管鄧丹妮指,至今共服務600名病人,費用按不同房間收費,二萬多元至五萬元不等。

青年曬燈 未來恐患皮膚癌


防癌會癌症探測及預防委員會主席應志浩說,近年多了20多歲青年流行曬燈,估計10至20年後,中年人患皮膚癌機會有明顯上升趨勢。

應志浩說:「有曬燈中心的紫外綫指數強過正午12時的陽光,曬燈次數及強度高,會增加患皮膚癌機會;同時身體會累積長期吸收的紫外綫,有機會出現曬幾次就出事的危機。」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www.skypost.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新藥減頭頸癌治療副作用







香港每年有近1600宗頭頸癌(包括鼻咽癌)新症,大部分患者介乎40至59歲。頭頸部支配視覺、聽覺、嗅覺及味覺,而電療、化療和手術是傳統的治療方法,其副作用可影響病人的溝通及進食能力。因此須找出具療效治療方案,同時不影響其生活質素。


經 研究發現頭頸癌細胞有過多的表皮生長因子,而新標靶治療藥物——西妥昔單抗,能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有效殺死癌細胞。一項有424名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 細胞癌症患者參加的III期國際臨床研究證明,與接受電療的患者相比,接受西妥昔單抗與高劑量電療聯合治療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長近20至49個月,而且局 部控制延長9.5至24.4個月,避免化療的副作用。


曾有一名喉癌復發病人,因害怕傳統化療的副作用,拒絕接受治療。在我詳細解釋新標靶藥的療效和副作用,他完成兩至三個療程後,其症狀得到緩解,淋巴結轉移也消失。最重要是治療期間,除皮疹外,並沒有任何明顯副作用,可如常生活。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www.skypost.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悉心呵護 癌後康復



現代醫學昌明,若能早期發現癌症,根治的機會相當高。不過,經過一連串的治療抗戰,對患者的身心都會構成影響,治療後的康復期是重建生活的重要時間,就如 種子初萌芽,特別需要充沛陽光、足夠水分和愛心打理。除要按時覆診,以監察身體康復進度、提防復發外,最緊要保持積極態度,擁有像小草一樣的生命力,盡快 投入生活。

辛苦完成治療,癌症病人於身體和精神上都需要時間恢復狀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出,視乎不同腫瘤,復康護理可能會稍為 有異,不過,最重要是病人態度正面,情緒樂觀,有助鞏固各項治療效果。「隨着醫學進步,癌症若能及早發現,可以完全根治。患者接受治療後,應該明白自己的 病已經康復,與正常人無異。若身體情況許可,應該重拾患病前的工作,盡快投入正常生活。另外,家人和朋友應給予適當關心,康復後亦讓病者感到關懷,但切記 毋須過分緊張。」
均衡飲食為本

一些癌症,如腸癌和乳癌,於接受切除手術後,很多時候亦需要利用輔助化療,進一步消滅殘留癌細胞; 另有某些癌症,例如因為胃癌需要切除胃部,於吸收維他命B12的功能較差,容易引起貧血,因此醫生會按需要為病人注射維他命B12;而賀爾蒙受體呈陽性的 乳癌患者,亦需服用抗女性賀爾蒙5年,以減低癌症復發的風險。受病情影響,加上治療時容易食欲不振,令體重下降,身體感覺虛弱,一般認為病人需要多「進 補」,但陳醫生指出,除了要戒除吸煙、喝酒,癌症康復者飲食與一般人無異,以均衡為原則。

「癌症康復者飲食以均衡為本,多進食蔬菜,少食辛辣,避免油膩、高糖分、鹽分的食物。值得一提,一些被認為與癌症有關的食物,如紅肉、經煙熏、燒烤或醃製 的食物,亦應該避免食用。癌症康復者毋須特別『增磅』,只要將體重維持於正常BMI水平即可,東方人的健康指數是18.5至22.9之間,利用飲食和運動 將體重保持於指標之內,持續穩定即可。」
勤覆診監察病況

積極完成治療,最怕就是癌症復發,故遵循定期覆診,並作自我觀察和檢查尤其重要。陳醫生指癌症的復發率,受癌症類型和期數影響,任何癌症都有機會復發,當中以腸癌、肺癌等風險較高;而愈早發現的癌症,根治的機會愈高,復發風險亦較低。

陳醫生解釋:「比如第1期乳癌在5年內復發率約為10%,第2期復發率則達20%至30%,而屬晚期患者復發率可高達6至7成,故遵循覆診時間尤其重要。 病愈後頭兩年,需要每2至3個月覆診1次,第2至5年則約4個月覆診一次,而逾五年後,情況較為穩定,延至約半年1次。」陳醫生又提醒,除覆診以外,自我 檢查亦重要。癌症康復者應留意病灶部位有否長出新生腫塊、破潰等,如乳癌患者應觀察胸部,以及頸項、腋下的淋巴核等。同時,亦要注意全身變化,例如身體疲 累、骨痛、氣喘、乏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而腸癌患者亦要留意大便習慣有否再次轉變、感覺腹脹、肚痛等,統統可能是癌症復發的警號,一旦出現上述情況應 及時去醫院檢查,以防萬一。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太陽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服雲芝、靈芝 礙癌症化療 (二)



3.抽血驗癌不準確

坊間不少體檢套餐會提供「腫瘤指數」血液測試,標榜可評估患癌風險,陳亮祖提醒市民不要盲目相信各式各樣的癌症測試,強調「唔會抽一次血,就可以了解自己有無患癌」,部份早期癌症患者的腫瘤指數更是完全正常,易出現假陰性情況,所以此指數不能完全反映有否患癌。


臨床上醫生主要運用腫瘤指數的測試,監察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的病情變化,常用的腫瘤指數,包括CEA(大腸癌及肺癌)、AFP(肝癌)、CA125(卵巢癌)、CA15.3(乳癌)及CA19.9(胰腺癌)。這些測試並非用作癌症篩檢,一般市民做上述測試沒有效用,建議如出現懷疑症狀,應及早求醫。


 4.標靶藥治癌延壽



在10多年前,癌症病情若步入晚期或出現擴散,病人如同被判死刑一樣,平均生存期約一
年。隨著醫療技術發達,如標靶藥物推出,令晚期病人的生存期可延長到兩至三年。以腸癌為例,即使擴散至肝臟,若肝臟的病情不太嚴重,進行部份肝臟切除手術,約有三分一病人在手術後可康復。


陳亮祖表示,標靶藥物、免疫治療都是較新治癌方法,其中標靶藥專門針對腫瘤的變異基因作治療。免疫治療更新,可令身體培養免疫抗體,有效殺死腫瘤,本港正逐步應用免疫治療,主要以黑色素瘤為主,對有關晚期病人來說,治療成功率由過往幾乎零增至25%。外國正研究針對各種癌症的免疫治療,當中針對肺癌的藥物已成功研製。

 

5.服中藥小心相沖

諱疾忌醫為癌症病人大忌,不少人因害怕化療副作用,誤解「開刀會令腫瘤擴散」,拒求助
西醫,寧選擇抗癌偏方,或尋找神醫治療,致錯失治療最好時機。陳亮祖稱,西醫治療為癌症的最佳治療方法,中醫治療只屬輔助性質,其他治療如自然療法,或進食阿麻籽油、茅屋芝士等抗癌,皆無科學證據,市民須留意。


香港防癌會現有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癌症病人做化療期間,可服用中醫處方的中藥,舒緩化療帶來的不適。同時,病人至少每三星期進行驗血,測試肝、腎功能有否受中藥影響。他建議癌症病人化療或電療期間要服用中藥,應同時告知中西醫,讓西醫監察身體狀況,中醫可避免處方毒性高的中藥,以免出現藥物相沖情況。

陳亮祖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028/1891520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服雲芝、靈芝 礙癌症化療 (一)




【本報訊】不少人聞癌色變,每當聽到身邊有人罹患癌症、病情踏入晚期、甚至出現擴散,

有人每日服用健康產品或中成藥希望防癌長壽。究竟坊間的防癌方法是否有效?腫瘤指數測試評估患癌風險、勤運動、少吃肉有用嗎?晚期癌症有得救嗎?種種癌症謎思由腫瘤科醫生逐一拆解。

1.健康產品勿亂服

市面聲稱有抗癌功效的健康產品及中成藥眾多,如雲芝、靈芝、多種維他命及魚油,惟效用成疑。香港防癌會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醫學界暫沒有系統研究,證實上述產品具抗癌功效,病人服用後感覺良好,多因心理作用造成,情況如安慰劑一樣,實際並無效用。維他命、魚油等營養補充劑,一般可從正常飲食中吸收,市民無必要額外服用。


癌症病人在化療、電療間服用雲芝、靈芝等產品,認為舒緩不適。但臨床約一成病人因而影響肝、腎功能,或令白血球、血小板數目減少,須暫停治療,影響康復,曾有病人暫停近三個月化療,雖無危及性命,但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建議病人勿胡亂服用健康產品。



2.勤運動有助防癌

與其上網尋找防癌偏方,不如站起來,走出戶外做運動抗癌。原來進吃太多加工精製或糖份食物,身體會產生胰島素,同時釋放「類胰島素生長因子」。若此因子數量太多,可增加患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岑信棠表示,都市人生活繁忙,其實每日抽空急步行30分鐘,也是運動,癌症病人多做運動也可加快康復。陳亮祖引述多項外國研究指,每日運動至少30分鐘,可將乳癌風險降低15%至20%;大腸癌風險減低24%,市民可每日能運動一小時更佳。

陳亮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028/1891520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放射源包裹神秘失蹤



衞生署接獲醫療物資供應商Global Medical Solutions通知,遺失六十粒由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付運的一個載有用於治療前列腺癌的碘-125放射源包裹。包裹於本月二十三日從上海運港,擬轉運菲律賓,醫療公司昨提貨準備付運時未能尋獲,已將事件報告警方。機場空運貨站並無收到該包裹紀錄。衞生署呼籲任何人發現該包裹切勿打開並立即通知警方。臨床腫瘤科醫生指若包裹未開封,人體接觸後不會有影響,但若將該物質吞下則會致命。

包裹內有兩個共載有六十粒碘-125放射源的鉛製容器,這批總放射性活度為818兆貝可的碘-125放射源屬於國際原子能機構《放射源分類》第五類的放射源,按照國際安全規定,須放在密封的容器內,但若意外暴露在此強度的放射源,應不會對健康造成傷害。
用作醫治前列腺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出,碘-125放射源每粒約長半厘米,像原子筆芯粗幼的放射物,將它注射入前列腺瘤內,可釋出放射物質殺死癌細胞,但本港已沒有使用此方法治療前列腺癌。

他稱,此類放射性物質須使用鉛製盒包裹,以防放射物質洩漏。若鉛盒密封,一般人接觸不會有影響;若包裝已拆開,皮膚直接接觸,皮膚即時「好似被太陽曬紅咗」,甚至「甩皮」。若長時間暴露在該物質下,會令骨髓不能造血;如吞下該物質,腸胃會受傷,甚至死亡。

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客席教授曹宏威表示,放射性碘可經毛孔入侵皮膚,若誤服更可破壞身體正常細胞,但強調有關物質應妥善包裝及儲存,「唔拆開,危險性應該唔大」。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the-sun.on.cc/cnt/new/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