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乳癌治療及飲食禁忌 (上)



乳癌位列本港十大癌症第三位、女性常見癌症首位。據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顯示,2011年本港共有3440宗乳癌新症,當中女性患者佔3419宗。根據乳癌發病的走勢預測,至2020年,乳癌新症將多達4300多宗,升幅驚人。

乳癌共分四期。踏入第一期前,有一種稱為0期的原位癌狀態。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解釋:「0期乳癌,癌細胞只局限在乳腺管內或小葉內,未侵食基膜,惡性細胞理論上不會入侵附近的淋巴及血管。經手術治療後,擴散機會亦不高。」乳癌踏入第一期,患者總體生存率約為八成五以上,十年存活率相當高;及至第四期則只有8%患者十年仍生存,反映愈早治療,治癒可能愈大。


輔助治療降復發風險






治療乳癌,外科手術為唯一根治方法,視乎情況會輔以化療、電療,亦會視乎癌細胞性質而加入荷爾蒙或標靶治療。陳醫生舉例:「治療零至三期乳癌,手術是必須的,另會加上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機會。乳房組織經切除後會進行女性荷爾蒙染色化驗,如驗出腫瘤細胞帶有女性荷爾蒙受體,可以服用抗女性荷爾蒙藥物進一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以降低復發機會。」

對於癌細胞已擴散至身體其他地方,或復發患者,現時的治療目標為減少腫瘤體積,緩解徵狀,盡量延長整體存活期。有個別患者接連使用不同的荷爾蒙藥物,病情仍會慢慢惡化,這是因為藥物抑制雌激素的路徑慢慢出現擴藥性。「不同細胞因子尤其是mTOR蛋白份子在作怪,令荷爾蒙藥物失效。mTOR蛋白能刺激細胞內蛋白合成,增加細胞、血管生長,從而刺激腫瘤細胞生長。最近醫學界研究出專門對付mTOR蛋白的標靶藥物 ─ mTOR激酶抑制劑Everolimus。它能阻截抗藥性荷爾蒙受體陽性之癌細胞的生長訊息傳遞,臨床上具一定成效。」研究發現,以Everolimus及荷爾蒙藥物雙管齊下,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患者無惡化存活期可由4.1個月增至10.6個月。
  ...................續



 陳亮祖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紓緩癌症治療副作用有辦法

癌症治療方案包括手術、電療、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不少人一聽到化療,便覺得它比手術更可怕,因為化療會伴隨不少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往往令患者被迫中止療程。到底目前是否有方法減少癌症治療副作用?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2011年,本港共有26,998宗癌症新症及13,241宗死亡個案。癌症中以大腸癌最為常見,其次是肺癌、乳癌。此三大癌症個案數字相加,佔所有腫瘤個案逾一半比例。


癌症確實成因至今未明,肯定的風險因素包括吸煙、飲酒及長期進食高脂及醃製食物。亦有個別腫瘤由病毒引起,例如七成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突病毒引起。部分腫瘤亦與遺傳有關,即家族中有成員患癌,其他成員患癌可能會機會較高。
 

切除後仍會擴散


腫瘤是惡性細胞,經切除後,仍會擴散。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解釋:「單單一粒腫瘤細胞,已可沿著血管、淋巴,游走至身體其他地方,例如肝臟,肺部等,潛伏一段時間。手術未能將之切除,此腫瘤細胞處於休眠狀態,久而久之,待其甦醒後,便會再於身體其他地方重生,引起復發及擴散。」

常見癌症首位大腸癌,最常於乙狀結腸及直腸發病。「超過一半腸癌個案均在此發病,逾一半發現時為第二、三期,亦有逾1/5患者發現時已為第四期。」手術為目前根治腸癌的有效方案,主要針對一至三期,但二期以上患者單做手術並不足夠,需接受術後輔助治療,包括化療。


術後化療減復發
 
化療是利用抗癌藥物殺死癌細胞。陳醫生表示:「癌細胞的增殖會快於正常細胞,而抗癌藥的作用通常是阻斷細胞分裂機制,以抑制癌細胞生長。研究發現,單做手術而不作任何輔助化療,三年後不復發者僅為數一半,效果並不理想;但術後接受化療針注射,則有近六成患者沒有復發;而使用混合化療針,於術後進行為期半年的療程,則七成三患者並無復發。」
化療常見副作用包括噁心及嘔吐,口腔黏膜炎、肚瀉、脫髮、白血球低等,當中又以噁心嘔吐最令患者感不適,並因而抗拒治療。陳醫生解釋:「身體的保護機制如腦部的嘔吐中樞、腸胃等會將不適合身體的異物透過嘔吐逐離體內,故患者接受化療時會出現嘔吐等副作用。」


目前較理想的止吐方法為三合一止吐療法,即採用三種藥物 ─ 神經激素受體對抗劑、血清素受體對抗劑及類固醇聯合治療;而阿瑞呲坦(Apreitant)為新一代神經激素受體對抗劑,能透過直接阻擋會引起噁心或嘔吐的神經傳遞訊號在腦部發生效用,而達止吐功效。」

除了用藥,生活上的調節亦很重要。陳醫生提醒:「患者注射化療針前可吃點簡單食物、盡量多喝液體及慢慢進食。一感到噁心就用口深呼吸。另類方法如鬆弛法、引導性視覺意象等,對預防噁心嘔吐亦有幫助。」


陳亮祖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考資料: http://www.healthaction.com.hk/html/node/4204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愈癌愈痛 新嗎啡減少副作用

隨着醫學進步,各種癌症也有不同治療方法,惟癌痛卻令病人難以忍受,需要使用嗎啡類的鎮痛藥物止痛。然而,嗎啡在紓緩癌痛患者不適的同時,亦有逾半患者在 用後會出現便秘副作用,需同時使用通便劑,嚴重者甚至需要放便。有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新一代嗎啡類鎮痛藥物降低患者出現便秘的機會,有效提高癌痛患 者對藥物的接受程度及依從性。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出,癌細胞較易擴散至骨骼,引起劇烈癌痛,常見出現骨轉移的癌症包括肺癌、乳癌及前列腺癌。另外,腸癌及卵巢癌患者或會出現腸塞,亦會造成痛楚。此外,胰腺癌容易直接侵入腹腔神經叢,引致劇痛。

傳統上,醫生會為上述嚴重癌痛患者處方嗎啡止痛,但嗎啡較常導致作嘔作悶及便秘等副作用。相對而言,作嘔作悶等副作用較易使用藥物解決,惟獨是便秘問題最為「棘手」,醫生一般會為患者處方通便劑,若便秘問題沒有改善,則可能要降低嗎啡劑量,影響癌痛控制。

便秘副作用持續,可影響癌病患者的情緒及食慾,若因此未能吸收足夠營養,更可能影響整個療程,特別是接受化療的患者,他們健康的細胞會於療程中受到破壞,所以特別需要充足的營養作修復。

考慮到以上情況,現時醫生在處方鎮痛藥物時,可視乎患者需要,處方新一代嗎啡類藥物,既有助紓緩癌痛不適,亦較傳統嗎啡類藥物較少引起便秘問題,較易為病人接受。


癌痛問題可由不同原因引發?

• 癌細胞較易擴散至骨骼,引起劇烈癌痛,常見出現骨轉移的癌症包括肺癌、乳癌及前列腺癌等。
• 腸癌及卵巢癌患者有機會因腸塞而引發癌痛。
• 胰腺癌容易直接侵入腹腔神經叢,引發劇痛。

陳亮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参考资料: Metro
以上所提供的资讯仅作为教育及参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医疗问题,
应向自己的肿瘤科专科医生查询,而不应单倚赖以上提供的资料。

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大腸癌六大真相(下)



Q:檢查係咪一定要做大腸鏡?
A:這是最好的方法,檢查形式 是用一支柔軟內視鏡,從肛門通入腸內,從而檢查整條腸道,當發現瘜肉,儀器可以取活組織樣本化驗,程序一般需時約二十分鐘至四十分鐘。至於簡單一點的檢 查,可以做糞便隱血檢查,從糞便樣本檢測出血液的含量,但準確度一般,如患者進食過豬紅等食物,就有機會出現假陽性;而大便沒有血則會有假陰性問題。另 外,有醫生會做直腸指檢,帶上潤滑手套,將手指伸入病人的直腸內,以手指感覺有否出現不正常,但這種做法只能做到近肛門位置,未能深入腸內,不夠全面。


Q:大腸癌一至四期點樣醫?

A:手術切除腫 瘤是根治大腸癌的主要方法,部分還會加上輔助治療,但對於局部晚期直腸癌病人,會考慮在手術前進行放射治療或化療。另外,如果腫瘤近直腸末端及肛門位置, 可能需要有暫時及永久性的造口,用來排便。第四期病人,則用化療加上標靶藥物治療。早期發現的大腸癌(第一、二期)接受治療後的五年存活率可達到八成以 上,但是拖到晚期(第四期)才發現的大腸直腸癌則五年存活率不到一成。


Q:大腸癌可以預防嗎?

A:癌一般經歷頗長 時間才形成,由正常細胞突變成瘜肉,再由瘜肉變成腸癌,可長達十年或以上,所以某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大家應該在五十歲開始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如發現有 瘜肉(數量一般由一、兩粒至幾十粒都有),可即時做手術切除及做化驗,其後每三年檢查一次;如無發現瘜肉,可以十年後先再檢查。


Q:浣腸排毒有無用?

A:沒有,亦不建議做。因為過程會令身體流失電解質,另外,程序上會有一定風險,如刺穿腸道。近年來人們生活不規律,多肉少菜,容易出現便秘,毒素在腸內時間長,也存在一定問題,建議每天至少食三份蔬果、多補充水分、規律作息以及多運動,幫助腸胃蠕動。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sunday kiss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大腸癌六大真相(上)

近年不少藝人因大腸癌離世,令人對它加倍警覺,但可惜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已是第三、四期階段,存活率自然降低。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表示,在2013年,大腸癌是香港癌症第一位,雖然成因仍然未明,但年過五十歲,最好做大腸癌檢查,看看腸內有否瘜肉或腫瘤。


大腸癌是甚麼?

人 體的腸道分為大腸及小腸,當中,大部分腸癌都是出現在大腸,亦即是結腸及直腸位置。大腸的主要作用是將未吸收的食物殘渣,形成大便再排出體外,而直腸就是 位於最後一段,連接肛門,有儲存糞便的功能。然而,如果腸道不健康,毒素積聚,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會。據陳醫生指目前大腸癌較肺癌、乳癌、肝癌的發病率 還要高,當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相差不大,每年平均也有近四千多個新案。但一般少見於廿多歲人士。


Q:大便有血是否已中招?

A:由於痔瘡同樣 會大便有血的情況,好多時都會令人混淆,分別上在於痔瘡由於在肛門,血是鮮色的,而大腸癌的腫瘤流血,大便沾上的血液被分解成啡色一點及藏於便內。大腸癌 的徵狀除了有血外,排便習慣也會有改變,好似持續便秘或腹瀉、糞便形狀變得幼條狀、腹部發脹或腸絞痛,情況持續就需要看醫生了。另外,貧血及體重下降等亦 是徵狀之一。


Q:高脂肪飲食容易出現大腸癌?

A:成因仍然未知 之數,好多癌病都是年紀大才有,大腸癌是其中之一,五十歲以上的人士發病率比較高。當中飲食習慣可能有部分影響,高脂肪飲食是風險之一,低纖維的飲食(多 肉少菜)、肥胖、缺乏運動、吸煙、飲酒也可能增加風險。除此之外,如果家族有人患過大腸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會較高。

.......續











參考資料: sunday kiss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新藥對腸癌療效高 兩類人士篩檢要早

大腸癌已成為本港頭號最常見癌症,每年新症有四千多宗,有腫瘤科醫生指出,不少大腸癌患者由於在初期忽略了病徵,發現有腫瘤時往往已屆晚期,腫瘤已經擴散至其他組織及器官,造成破壞。因此,隨著治療大腸癌的藥物不斷進步,及早檢查及診斷更形重要。


臨牀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指出,若醫生確診病人有大腸癌,可根據病情不同的階段,提供各種合適及針對性的診治。晚期大腸癌病人的健康會逐漸 惡化,「若癌細胞擴散到肝,病人右上腹會痛、易倦及有黃疸;如果擴散到肺,病人會有氣喘及咳血。有位五十歲病人最初右上腹經常隱隱作痛,又屙過血,以為系 胃炎無理,但原來已是大腸癌擴散到肝了。」


第二代抑制血管生長標靶藥

不過,目前治療癌症藥物已有重大突破,對於晚期大腸癌患者,透過化療配合針對性的標靶藥物治療,能更有效對抗癌症,陳醫生作進一步講解:「第二代的抑制血 管生長標靶藥,可以抑制三種可引致腫瘤血管生長的因子,比第一代藥物更能全面阻截癌細胞增生。研究更發現,相比起安慰劑,病人使用第二代抑制血管生長標靶 藥的30個月存活率,提升接近一倍,大大延長了存活期。」

陳亮祖醫生強調:「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美國國家癌症網絡(NCCN)早在2013年,已把第二代抑制血管生長標靶藥納入為大腸癌的第二線治療方案。希望隨著藥物進步,癌症不再是絕症,有朝一日晚期癌症都可以變成慢性病。」

隨著大腸癌逐漸受到社會大眾關注,陳亮祖醫生建議以下人士應盡早進行篩查,及早預防病情惡化:

  
  • 五十歲以上,即使沒有出現任何大腸癌徵狀,如大便出血、骹痛,胃炎等,都應該進行篩查。
        
  • 近親有大腸癌,更應提早十年做檢查,例如你有親人在五十歲發現有大腸癌,你就應該在四十歲時做檢測了。


陳亮祖醫生解釋,現時大腸癌篩查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大便隱血測試,這種測試十分方便,但可能會受其他因素影響測試結果,例如吃了豬紅後做測試,會可能出現假陽性,也有情況是病人大腸有腫瘤但沒有流血,檢測便會可能出現假陰性。


大腸鏡檢查最准確
大便隱血測試有不足之處,陳亮祖醫生認為最准確的檢測方法是進行大腸鏡檢查,方法是把直徑約一釐米的軟管由肛門進入大腸內,如發現有瘜肉可以用鉗即時切除,若檢查過程懷疑有腫瘤,可以抽取組織做化驗。

另外,亦有一種乙狀結腸鏡檢查,可檢測離肛門25釐米的結直腸內情況,並可在普通門診進行,對病人較方便。


陳亮祖醫生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http://www.metrohk.com.hk/?cmd=detail&id=31802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癌症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現今流行「個人化治療」,意思是為病人度身訂造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雖然「個人化治療」經常被解作「根據生物標記選擇標靶藥物」,實際上並不止標靶藥物,每一種治療都會因應病人的情況而調整,符合病人最適切的需要。


彼得在一四年確診鼻咽癌,當時在公立醫院以電療處理鼻咽腫瘤之際,發現癌細胞已出現骨骼擴散,引致嚴重骨痛,只好接受化療及每天使用嗎啡貼止痛。雖然化療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免疫系統,令白血球減少,但彼得的白血球和血小板數目卻下跌至不尋常的水平。經過進一步的檢查,才發現癌細胞已罕有地侵入骨髓,影響白血球和血小板的製造。由於白血球或血小板過低都能引起嚴重併發症,繼續使用化療恐怕弊多於利,彼得的治療唯有暫停。


有研究顯示,約八成的鼻咽腫瘤細胞會出現較多「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而「針對EGFR的標靶藥物」亦在鼻咽癌的臨牀研究中證實有一定療效。由於有關藥物對白血球及血小板的影響較小,在彼得不能使用化療的情況下正好適用。筆者接手後,單用標靶藥物治療,彼得的病情一直受控,白血球及血小板數目亦在一個半月後回復安全水平,此時再轉用較進取的治療方案,加入低劑量化療與標靶藥物一併使用,既可增強療效,亦不會大大影響剛回復的免疫系統。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併治療,彼得的白血球及血小板數目維持穩定,而隨著痛症舒緩,使用嗎啡貼的劑量亦降低了。

  
彼得活用標靶藥物治療及化療渡過難關,在療效和副作用之間取得平衡,正好是「個人化治療」的範例,亦是現今治癌的關鍵。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11/20160902/489423/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腫瘤指標非篩查癌症工具

港人對健康愈來愈重視,近年對身體檢查的意識亦有上升的趨勢。定期進行身體檢查能及早發現患有嚴重疾病,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坊間部分體檢套餐所包含的腫瘤指數檢測項目不應用作為診斷或篩查癌症的工具,因有機會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的結果,為市民帶來不必要的擔憂,分分鐘「無病都變有病」。

對於癌症病人來說,腫瘤指數是追蹤癌症的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原理是利用病人血液中的蛋白指數來評估腫瘤的活躍程度,適用於已出現癌症徵狀而未確診的病人、病人治療過程中用作監測治療的效果及監測癌症病人康復後復發的風險;當中較為常見癌症指數,包括癌胚抗原指數(CEA)、甲胎蛋白指數(AFP)、前列腺特定抗原指數(PSA)、癌抗原CA15.3、 CA125、 CA19.9及EBV DNA。

然而,對於普通沒有病徵的人而然,腫瘤指數不能直接用於診斷或排除癌症,因為指數數值升高不一定代表患癌,而數值正常也不代表沒有癌症。以前列腺特定抗原指數 PSA及癌抗原 CA125為例,不一定只有患有前列腺癌或卵巢癌的病人才會使指數數值上升,尿道炎、前列腺發炎可使 PSA值升高,而經痛、或腹痛發生時亦有機會導致腫瘤指數 CA 125出現短暫過高的現象,即為假陽性結果。

同時,腫瘤指數檢測對部分第一或第二期癌症的敏度不高,亦有出現正常指數數值的可能,即為假陰性結果;因此除非經醫生指示,否則不建議市民自行進行相關檢測。不少已確診癌症的病人誤以為腫瘤指數的高低反映病情的嚴重性,這不完全正確,因為腫瘤指數檢測的數值是因人而異,儘管同樣罹患同一種癌症及期數,不同病人腫瘤指數的數值可能有很大分別,故確定病情及其嚴重性仍須配合其他檢測工具,病人不要因為數值的多寡而為病情擔憂。

作者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