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標靶藥治腸癌

大腸癌為一種常見的癌症,近年更超越肺癌成為香港頭號癌症。儘管政府積極推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仍然有約四分之一患者在確診時已屬第四期,即癌細胞出現了遠處轉移。幸而癌症治療方法推陳出新,晚期患者仍可透過標靶藥物配合化療,縮小腫瘤,控制病情。

  
腸癌擴散並非等同於被判死刑。當出現局部擴散,例如肝臟轉移,仍有一部份病人可通過局部肝腫瘤切除而達到根治目的,以此挽回生機的關鍵在於新一代標靶藥物。現時腸癌患者可用的標靶藥有兩類,分別是抑制表皮細胞生長因子(anti-EGFR)標靶及干擾血管新生(anti-VEGF)的阻截劑。有研究顯示,如患者出現肝臟轉移,使用anti-EGFR標靶藥如西妥昔單抗(Cetuximab)不但成效快速,而且比單用化療更能提高局部肝切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根治機會。

  
五十三歲的保羅在確診腸癌後,經過一連串檢查,發現癌細胞已擴散到骨骼及附近淋巴,引致嚴重骨痛。強烈的痛楚使保羅行動不便,只能使用止痛藥稍作緩解。筆者為保羅做了基因測試,確認為RAS野生型,適合使用anti-EGFR標靶藥物。保羅接受一個月的標靶藥配合化療後,骨痛已明顯改善,毋須再使用止痛藥,行動也回復自如。經過四個月的治療,在跟進的正電子掃描(PET)裏顯示骨擴散的跡象已不復見,病情也因而受控。

  
治療晚期腸癌,選擇成效快的標靶藥配合化療,以及早控制或消滅腫瘤的局部擴散,是增加康復機會的關鍵所在。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











參考資料: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11/20170120/534416/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第三代標靶藥 約一年或失效? 肺癌再變種打長期戰 (下)






免疫治療成效 視乎PD-L1多寡

3. 近年常提及的「免疫治療」是什麼,是未來治癌的新希望?目前進展至什麼階段?
陳亮祖醫生說,腫瘤細胞於人體內,被視為敵人;若腫瘤細胞數目很少,可被免疫系統清除,但當數目眾多,腫瘤細胞好狡猾,可分泌PD-L1蛋白來抑制免疫系統,令免疫系統「受騙」,將癌細胞誤當成朋友。而免疫治療原理是以藥物抑制PD-L1蛋白及其受體,令免疫系統回復攻擊癌細胞的能力。

近年,醫學界發現免疫治療可用於肺癌。不過研究發現,有些病人成效不佳,若病人腫瘤細胞內的PD-L1多於50%,免疫治療效果不錯;若少於1%,效果則不理想。現時在肺癌治療上,免疫治療會放於比較後的位置,當病人適合使用口服標靶藥,對第一、二代標靶藥出現抗藥性,但驗不到有T790M基因變異,或有T790M基因變異而對第三代標靶藥出現抗藥性的人士,可考慮化療,但若驗出PD-L1多於50%,則可考慮免疫治療。

他說,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主要是疲倦,另外有約3%至5%人出現嚴重副作用,如腸炎、肺炎、肝炎、腎炎等。免疫治療於肺癌的效果要視乎PD-L1的多寡,反而用於黑色素瘤病人,效果較佳,其次是用於腎癌。

新化療藥毒性減 嚴重嘔吐少


4. 當一切治療皆失效,病人需接受化療。化療副作用多,好恐怖?

陳亮祖醫生說,這是很多人對化療的誤解,常因過分恐懼,將化療判作「死刑」。他指,化療最令人難受是作嘔作悶,但新式的化療藥毒性減低,亦有新止嘔藥配合,現時甚少病人在化療後出現嚴重嘔吐。另外如白血球低引起細菌感染的問題,亦可注射升白血球針減低風險。不少病人完成第一個療程後,發覺沒有想像中辛苦。此外,以往長者接受化療,傳統為每三星期做一次,現時可每星期做一次較低劑量的化療,療效相若但副作用相對較低,較易接受。

知多啲

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 非吸煙女性高危

高危人士﹕亞洲地區,約5至6成肺腺癌患者帶有EGFR基因突變,常見於非吸煙女性
基因突變原因﹕不明

檢測﹕由腫瘤細胞抽取活組織作基因檢測,若無法抽取活組織,可做血液檢查,準確率達7至8成

首選治療﹕第一線標靶藥物(包括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與阿法替尼),干擾EGFR基因變異蛋白傳遞生長信號,令癌細胞縮小及死亡

衍生問題﹕病人在服食一線標靶藥物後9至13個月,開始出現抗藥性,藥力失效,當中逾半為T790M基因突變

目前新方案﹕服食針對T790M基因突變的第三代標靶藥物。AURA3研究結果顯示,病人的「無惡化存活期」平均逾10個月,是傳統化療(約4個月)的兩倍多,副作用亦較低;即使癌細胞出現腦轉移,藥物亦有療效







參考資料: 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0102/s00005/1483293530409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第三代標靶藥 約一年或失效? 肺癌再變種打長期戰 (上)

昔日,一旦確診晚期肺癌,患者可能在數月內離世。近十數年發展出一代又一代標靶藥,不斷為病人「續命」。記者上月中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的亞洲會議,香港中文大學發表對付肺癌EGFR基因變異的第三代標靶藥的最新研究結果。

可是,癌細胞好狡猾,不斷進化令藥物失效,又需要新一代標靶藥來解救,這場仗似乎無止境。隨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推陳出新,肺癌已經成為慢性病?

肺癌是香港第二常見癌症,2014年新症逾4600宗。

歐洲腫瘤醫學會的2016亞洲會議中,由中大醫學院領導一項名為AURA3的最新國際研究,證實帶有EGFR基因變異的肺癌患者,接受一線標靶藥後若出現抗藥性,如驗出屬於名為T790M的基因突變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Osimertinib),成效比化療理想,病人「無惡化存活期」平均逾10個月,是化療(約4個月)兩倍多。

新一代標靶藥是否肺癌患者的「救命稻草」或「續命丹」?近年醫學界常提及的「免疫治療」,又會否是將來治療肺癌的新希望?由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兼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莫樹錦、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解答。

「無惡化存活期」為化療兩倍多


1. 確診晚期肺癌,就適合服用標靶藥抗癌?

不是,肺癌分為不同類別,不是每類都適合用標靶藥治療。標靶藥只針對某些基因突變而使用,常見是EGFR基因變異。

早期肺癌的徵狀不明顯,不少病人確診時,已屬第四期,陳亮祖醫生說﹕「第一、二期時尚可藉著外科手術處理,但進展至第四期,腫瘤已轉移及擴散,傳統上會用化療控制。」但十多年前發展了標靶藥物,形勢大變,確診肺癌後會抽驗腫瘤基因,若發現是EGFR基因變異,首選用標靶藥物,因治療效果比化療佳;若沒有發現基因變異,病人便需要接受化療。

莫樹錦教授說,現時肺癌治療屬「個人化治療」,沒有統一模式,每個病人的治癌之路亦不完全相似;但起點一定是先做基因測試,先了解腫瘤基因。暫時香港最常見的肺癌腫瘤基因變異是EGFR和ALK,其次是Ros-1,所以理論上一發現肺癌,會先檢查腫瘤細胞是否屬此三種基因,再訂立治療方案。

產生抗藥性 可試免疫治療

2. 肺癌細胞好狡猾,不斷進化,難以殲滅?

陳亮祖醫生說,如發現肺癌屬EGFR基因變異,多數先使用第一代標靶藥(吉非替尼Gefitinib或厄洛替尼Erlotinib),但部分患者服用約九個月至一年左右,會出現抗藥性,當中六成是因為腫瘤基因內出現T790M基因變異。這情況會令第一、二代標靶藥均無效,病情轉差,可能需接受化療。而近年出現第三代標靶藥(Osimertinib),針對T790M,為化療以外提供多一項選擇。

莫樹錦教授解釋T790M基因變異出現的成因﹕「當EGFR基因變異被鎖定為標靶點(target),癌細胞便會進化,導致另一個癌因子冒起,令病人對藥物出現抗藥性。醫學界稱這種情況為癌症進化(Cancer Evolution)。」

雖然第三代「戰士」已出現,但肺癌細胞愈戰愈勇,莫樹錦教授指,第三代標靶藥平均控制時間約11個月,亦有病人開始產生抗藥性,再出現新的基因變異。研究發現約兩成人服食該藥後,產生一種名為C797S基因變異。

他說不少病人問﹕「我正服用第三代標靶藥,何時會有第四代?下個月會有?這是一場與癌細胞打的仗,病人當然想快點有新藥,但目前仍在研究中,希望醫學界已開始籌備研究第四代標靶藥。」新藥面世前,病人多數以化療或嘗試免疫治療,控制病情。

莫樹錦教授說,現時肺癌治療很多元化,有標靶藥、化療、免疫治療,如何決策和選擇次序,則根據醫生的治癌策略,似與癌細胞「捉棋」。「未有標靶藥前,病人若確診時為晚期,可能很快已保不住性命,但現時服食一線標靶藥物,至少無惡化存活期有一年多,當出現抗藥性,再試第三代標靶藥,又可延續約一年壽命;加上還有其他療法可嘗試,無惡化存活期已延長了不少。」

........續












參考資料: 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0102/s00005/1483293530409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月18日 星期三

肺癌治療已有靶向藥對付EGFR和ALK突變



廣州日報訊(記者黃蓉芳)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同時,它又是最容易發生轉移的癌症。美國癌症學會期刊發表的中國2015癌症統計顯示,我國每年肺癌新發病例約73萬,全國發病率17%、死亡率22%,70%的患者在就診時已被診斷為晚期。日前,在一個針對肺癌治療的研討會上,來自香港的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介紹,肺癌的治療,越來越講究精准治療。有一些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藥物,可針對患者突變的基因,進行精准“出擊”。 同一腫瘤類型可擁有不同生物特征,如EGFR、ALK、KRAS、BRAF等,目前,已有靶向藥物對付EGFR和ALK突變。年輕、無吸煙史或輕微吸煙的腺性肺癌患者,可以做一下相關基因檢測。

  
針對EGFR和ALK突變已有靶向藥物


  
陳亮祖介紹,85%的肺癌是非小細胞肺癌,在第Ⅰ-Ⅲ期,可做手術的,治療可手術與輔助化療或前置化療結合;第Ⅰ-Ⅲ期不能做手術的,可進行放療或合並化療;第Ⅲb-Ⅳ期的,只能接受靶向治療,或化療,或化療合並靶向治療。

  
“同一腫瘤類型可擁有不同生物特征,如EGFR、ALK、KRAS、BRAF等。” 陳亮祖解釋,通常可從基因突變檢測中得知其生物標記。例如,在大部分癌症中,肺癌占癌細胞擴散上腦的人數最多,20%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出現“癌細胞腦轉移”,有50%的ALK+肺癌患者有可能出現“癌細胞腦轉移”。“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基因突變檢測,了解生物標記,從而更了解病情,再對症下藥。”

  
陳亮祖說,由於藥物研發的限制,目前只有針對EGFR和ALK突變的靶向藥物。年輕、無吸煙史或輕微吸煙的腺性肺癌患者,可做相關基因檢測,如果符合使用EGFR和ALK突變的靶向藥物,對症下藥,可起到比較好的效果。

  
陳亮祖還指出,對於未能鑒定出特定基因突變或未有針對性的靶向藥物可選的肺癌患者,如果檢驗出PD-L1的生物標記高反應,則可以考慮選擇采用免疫治療。

  
靶向藥物同樣也有耐藥性問題

  
“當然,靶向藥物同樣也有耐藥性的問題。” 陳亮祖說,就以ALK抑制劑來說,多數患者在接受克唑替尼治療後7.7~10.9個月便出現抗藥情況。

  
“克唑替尼出現抗藥性時,除了化療外,醫生可為患者采用二線靶向藥物色瑞替尼。” 陳亮祖說,二線靶向藥色瑞替尼結構上與克唑替尼有很大的不同,實驗室數據顯示在阻斷突變 ALK 蛋白質的能力上,色瑞替尼較克唑替尼強效20倍。而色瑞替尼作第二線治療比化療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增加四倍以上。還有研究更顯示,若患者未曾接受過克唑替尼而直接選用色瑞替尼,無惡化存活中位數可達18.4個月。“而色瑞替尼可以穿過血腦屏障,對腦轉移病人療效優於克唑替尼。”

  
因此,要真正實現肺癌的精准治療,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參考資料:  http://news.sina.com.cn/o/2017-01-15/doc-ifxzqhka3051405.s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免疫治療 (下)

免疫治療以靜脈注射進行,一般情況下,免疫治療大約為4至6個療程,療程每隔2至3週進行,每次注射時間約30-90分鐘。患者可選擇於腫瘤科專科診所或醫院內接受療程,並定期復診。進行療程期間,醫生會緊密監察患者的身體情況,藉此調配合適的注射劑量,故此絕對不會允許患者自行以靜脈注射進行療程。部分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後,可能會出現輕微副作用例如疲累,但在罕有情況下,會引致嚴重肺炎、腸炎等。





相比香港的免疫療法,近年大陸流行採用的免疫治療CIK,在醫學上明顯跟香港有別。它是透過提取患者身上的白血球細胞,在實驗室環境下,利用刺激白血球的生長素及干擾素,再加上腫瘤的抗體,從而培養出可用作攻擊腫瘤的白血球細胞,然後注射至患者體內,達至控制腫瘤目的。然而,這些「殺手細胞」,至今仍未有確實臨床證據顯示可有效控制腫瘤。


CIK免疫療法帶有一定風險,嚴重甚至會致命。由於需要從患者體內抽取白血球細胞作培植之用,當中的消毒過程非常重要,故此實驗室的規格十分嚴謹,否則會令患者感染細菌;過去香港便曾有美容中心因實驗室感染而導致患者死亡的個案。另方面,此方法是否可真的培養出針對癌症的殺手細胞,仍然成為疑問,因為至今連英美的高規格實驗室,也未能成功培植。過去曾有一名肝癌患者,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後,初期療效不錯,惟隨後病情惡化,他自行到大陸花費約40萬元進行免疫療程,腫瘤卻依舊生長。




參考資料: http://cancerdoctor.hk/immunotherapy-hong-kong.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免疫治療 (上)

醫學進步下,癌症的治療方法不斷推陳出新,近年獲歐美醫學界證實其療效,以靜脈注射進行的「免疫療法」,在香港已被應用於第四期黑色素瘤的一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二線治療,以及其他癌症療程。免疫治療是透過針對腫瘤細胞發出的特別訊號,使被抑制的免疫系統恢復攻擊及控制腫瘤的功能。不過,在大陸同樣被採用醫治癌症的另一種免疫療法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CIK) “細胞因子激活的殺手細胞”,則至今仍未有臨床研究證實可控制腫瘤,且帶有不少風險。因此,癌症患者宜小心選擇。






在香港使用的免疫治療,是針對腫瘤細胞發出的特別訊號,包括PD-L1及CTLA-4,由於這兩種特別訊號路徑會抑制免疫系統對腫瘤發出攻擊,令腫瘤不斷增長,因此免疫治療專門針對這兩個路徑,藉此重新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使免疫細胞活躍,恢復攻擊腫瘤的功能,達到控制腫瘤的目的。

目前在香港可採用的三種免疫治療藥物,包括Pembrolizumab、Nivolumab、Ipilimubab及Atezolizumab,根據第三期臨床研究,主要作為第四期黑色素瘤的第一線治療、非小細胞末期肺癌(鱗狀細胞肺癌或肺腺癌)及腎癌的第二線治療。而免疫治療亦可應用於其他腫瘤,惟目前尚要等待臨床第三期的研究結果。

.......續




 參考資料: http://cancerdoctor.hk/immunotherapy-hong-kong.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香港與內地胃癌個案多 死亡率高 新抗血管標靶藥助提升治療成效(下)



港引入抗血管標靶藥治胃癌

隨著醫學進步,近年醫學界引入了針對胃癌的標靶藥物,「第一款是針對佔個案總數僅16%的HER2基因突變型胃癌,但仍未能針對大部分個案,幸而,近年醫學界再引入一款可抑制血管增生的標靶藥物,透過壓抑VEGF受體,阻止腫瘤血管生長,令腫瘤無法得到足夠養份,慢慢凋謝死亡。」

陳亮祖醫生引述一項大型研究指出,在原本的化療中,加入標靶藥物,可以避免進一步加重化療藥量,並能提升患者的整體存活期達三成;若患者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則可以只採用標靶藥物,亦能在提升整體存活期之餘,避免化療的副作用,「作為醫者,必須想方法平衡治療成效及患者提供生活質素,新一代標靶藥物的出現,可提供多一個選擇,讓醫生作出更有利患者整體健康的決定。」


國際權威組織將新藥納入治療指引


在去年,美國癌症權威NCCN指引已將化療及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物的組合,納入為胃癌治療方案,今年初,歐洲ESMO會議亦作出同樣決定。陳亮祖醫生最後提醒,市民一旦發現持續胃部不適,不應忽視,可接受胃鏡檢查。如本身患有幽門螺旋菌或胃潰瘍,則屬於高危一族,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防患未然。


個案:內地患者採用標靶藥 腹水消 可行走

一名40多歲的內地女性早前出現胃部不適,幾番求醫後,終確診患上胃癌。由於其癌細胞已擴散至腹膜及淋巴,屬第四期,無法以手術完全清除癌細胞。內地醫生安排她接受化療,惟病情持續惡化,出現腹部積水問題,令致腹脹,須要每周抽取積水一次。身體過度虛弱亦令她難以下床行走。

後來,她赴港求醫,醫生為她轉用新一代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物,兩個月後,腫瘤慢慢縮小,腹部積水問題改善,她的精神狀況、食慾亦見好轉,且能行動自如。






參考資料: http://www.cancerdoctor.hk/gastric-cancer-treatment.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香港與內地胃癌個案多 死亡率高 新抗血管標靶藥助提升治療成效(上)

 在香港,胃癌屬十大癌症,而在內地,更高居第二位,每年個案超過68萬宗新症, 十分驚人。胃癌個案數字高企,主要是因為內地居民飲食口味偏重,而且煙酒較多,加上可導致胃癌的幽門螺旋菌感染相當普遍,令個案持續增加。過往,胃癌的治療乏善可陳,幸而,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表示,近年醫學界引入針對胃癌的標靶藥物治療,明顯提升治療成效之餘,也能減少副作用,對身體特別虛弱的胃癌患者,特別具有裨益。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表示,胃癌最「棘手」之處,在於其病徵不明顯,「患者經常會感到飽膩、消化不良、噁心、胃痛,但他們大多會認為是一般都市疾病,未有多加理會。直至病情惡化,癌細胞擴散至其他部位,出現黃疸、大便黑色、貧血等症狀時,才發現不妥。可惜,屆時已屬第三、四期,增加了治療的難度。」


內地胃癌死亡率逾七成

此外,陳亮祖醫生指出,胃癌本身的惡性度較高,發展迅速,容易擴散,加上過往沒有有效的針對性治療,令胃癌的死亡率一直偏高,「在香港,胃癌的死亡率達六成,為第四號癌症殺手;而在內地,死亡率則達七成三,為第二號癌症殺手。」


胃癌患者營養吸收差 身體更虛弱

陳亮祖醫生解釋,就擴散性或復發性胃癌而言,患者無法接受手術,過往只能靠化療控制病情,「但由於胃癌患者本身難以消化食物,或過往曾接受過胃部切除手術,令他們身體無法吸收足夠營養,因此他們一般較虛弱。若再使用化療,可能更易出現噁心、嘔吐、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令他們更形虛弱。過往的研究亦顯示,中國人承受化療副作用的能力一般較差。」

.....續










參考資料: http://www.cancerdoctor.hk/gastric-cancer-treatment.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