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生命有理】【第三號殺手】主因:乙肝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食無定時,當感覺腹脹、飽滯時,往往誤以為消化不良,卻忽視一個極大的警號——肝癌。專科醫生指出,八成肝癌皆由乙型肝炎演變而成,即使不煙不酒,若缺乏適當監察,亦可能轉化成癌症。


乙型肝炎在本港十分普遍,約為每12人中,便有1人患有「乙肝」,當中4分1人,會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而肝癌是香港第三號殺手,根據衛生署數字,2013年超過1,500人死於肝癌,每年新症多達1,700宗,發病的年齡中位數大約為60歲,大部分患者由乙型肝炎演變成肝硬化,再變成肝癌,稱為「肝癌三部曲」。

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出,東方人跟西方人的肝癌成因明顯不同,東方人多由乙型肝炎引致,而西方人的致肝癌主因則為酗酒。而肝臟細胞特性,生長較其他器官快,因此一旦罹患癌症,擴散速度亦較快,「幾個月(腫瘤)已經可以長大一至兩倍。」

陳亮祖強調,肝癌初期並沒明顯病徵,患者偶爾會覺得右上腹脹痛,心口作悶,因此經常誤以為胃痛,而掉以輕心,及至出現眼白帶黃,腳腫等現象才求醫,往往已經太遲,曾有病人首次求診,腫瘤已達20cm,最終3個月後離世。

目前,最有效治療肝癌的方法為手術切除,而餘下的肝臟會自行再生長,但若腫瘤出現擴散,患者只能接受化療或局部性放射治療,惟翻發機會很高,亦不適合進行肝臟移植,「移植後需服食抗排斥藥,抑制免疫系統,免疫力減低同時,惡性細胞會相對活躍咗,增加翻發機會。」

雖說乙肝演變成肝癌的風險相當高,惟香港肝壽基金發現,港人對肝炎警覺性明顯偏低,很少會定期檢測,而基金從去年初與港大合作,推行全港性抽血驗肝炎行動,至今已為9,000多名、15至75歲市民服務,驗出兩成參加者為乙肝帶菌者,建議肝炎患者,每個月至半年作超聲波驗查,監察肝功能情況。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breaking/20160705/5531667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卵巢病人驗癌 屯院遺失樣本

公立醫院3個月內2度發生遺失病人組織的醫療事故。屯門醫院為51歲女病人進行卵巢、輸卵管及子宮切除手術,原擬取樣化驗是否有患癌,術後卻遺失其左邊卵巢和輸卵管的腫瘤組織樣本。

雖然院方指病人左卵巢有癌的機會低,毋須再開刀抽樣,但有婦科專家直言,不能完全排除病人患癌的機會,直言今次是低級錯誤。

有關手術在上周一進行,屯門醫院指出,因患婦左右卵巢均患有皮樣囊腫,子宮亦患有肌瘤,婦科醫生先為患婦切除右邊卵巢及輸卵管等組織,其後再為患婦切除左邊卵巢、輸卵管、子宮及肌瘤等組織,並將患婦的左邊卵巢及輸卵管放置在一個容器內,以及切開組織上的皮樣囊腫觀察;而子宮及肌瘤則被放入一個樣本膠袋內。

病理實驗室職員於上周四(16日)準備切片化驗左邊卵巢、輸卵管、子宮及肌瘤等組織樣本時,發現密封樣本膠袋只放有病人的子宮和肌瘤組織,未能找到左邊卵巢和輸卵管的樣本。院方雖曾嘗試尋找遺失的組織樣本,惟未能尋獲。而化驗病人其餘組織樣本後,證實病人的子宮肌瘤和右邊卵巢的皮樣囊腫均屬良性。

根據手術紀錄,患婦的右邊卵巢良性硬塊,較已遺失的左邊硬塊直徑大數倍,醫生術後曾切開左邊卵巢的硬塊,及於病人體內子宮附近組織進行檢查,均無發現癌症徵狀,故院方認為病人左邊卵巢的皮樣囊腫,屬惡性的機會較低。

院方已向病人及家屬致歉,同時密切跟進和監察病人情況,上周五向總部呈報事件,將調查遺失樣本事發經過及成因,作出改善建議,避免再發生同類事件。

醫管局婦產科中央統籌委員會主席張德康認為,今次事故屬低級錯誤,而依照院方醫生在手術後的檢查及判斷,他相信病人患卵巢癌的機會應低於百分之一。但他亦坦言,一般而言,醫院需透過顯微鏡下的檢驗方可百分百準確知道病人的樣本組織屬良性抑或惡性,從而清楚診斷病人是否患癌。他指,今次事故嚴格來說,難以判斷該名女病人是否真的沒有患上癌症。

張續稱,現階段不會為病人進行化療,以免引致不必要的副作用;為安全起見,其中一個治療方案可是院方當病人屬初期癌症患者進行治療,包括病人每半年到醫院作覆檢,了解會否有覆發迹象,以減低延誤治療的風險。被問及病人會否不斷思疑自己患癌,張稱惟有靠病人自己抱持正面想法,不要覺得自己已患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亦指,今次事故病人在手術後的檢驗報告結果或不全面,同時亦增加了醫生判斷病人進行化療的需要性的難度。















參考資料: http://topick.hket.com/article/1450361/%E5%8D%B5%E5%B7%A2%E7%97%85%E4%BA%BA%E9%A9%97%E7%99%8C%20%E5%B1%AF%E9%99%A2%E9%81%BA%E5%A4%B1%E6%A8%A3%E6%9C%A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鼻咽癌上眼 螺旋電療保視力(下)

 

損聽力視力 反應遲鈍

病人都會擔心電療很多副作用、後遺症。

陳﹕電療有一定副作用。電療第一二周,感到口乾,味覺轉變;至第三四周出現口瘡,吞嚥困難;到第五六周,電療範圍的皮膚被灼紅灼傷,像太陽曬傷;最後兩周嚴重口腔潰瘍和喉嚨腫痛,並會持續至療程後一兩周。但這些不適大都會逐漸減退,口腔潰瘍、皮膚損傷會康復。

然而,有些後遺症會出現,口水腺和鼻黏膜分泌減少,容易有鼻竇炎,頸部活動和牙骱開合拉緊,亦有病人因而聽力下降,若是較後期的鼻咽癌,腫瘤接近視神經或顱底骨,可能導致一隻眼失明,反應遲鈍,記憶力衰退。

 

如何避免這些後遺症?

陳﹕電療不斷改進,傳統是二維,只用兩張X光片做電療設計,80年代開始利用電腦掃描三維設計,90年代引入調強放射治療,可以增加放射線的劑量,副作用已大大減低,最新的螺旋放射治療,進一步控制放射線的劑量。

第三四期鼻咽癌,傳統的電療容易影響腦葉和視神經,新的螺旋放射治療,可以針對腫瘤釋放高劑量,而減少周邊主要器官的劑量,減低各種後遺症,保住視力。

 

痊癒機會 五至八成

 

接受治療後,多少病人可以痊癒?

陳﹕第一二期鼻咽癌,痊癒機會相當高,達七成半至八成,第三四期也有一半機會。

 

癌症治療,經常需要手術,鼻咽癌是否需要手術?

陳﹕鼻咽癌對電療相當敏感,所以治療首選是電療,不會考慮手術;另外,因為鼻咽位於鼻腔最後方,相當隱蔽,手術相當困難;加上鼻咽癌特性是喜歡「捐窿捐隙」,容易擴散至頸淋巴、顱底骨,手術創傷面大,亦無法切除。不過,當鼻咽癌局部復發,就會考慮手術。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Lif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鼻咽癌上眼 螺旋電療保視力(上)

癌症標靶藥愈來愈多,微創手術也愈做愈精細,但對付頭頸腫瘤如﹕鼻咽癌和喉癌,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仍是首選;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殺死癌細胞。 然而,電療範圍與眼耳口鼻、大腦、呼吸道等重要器官接近,副作用和後遺症最令病人憂慮。短暫副作用,如﹕喉嚨疼痛,口腔潰瘍,失去味覺;長遠後遺症,如﹕ 口鼻分泌減少,記憶力減退,甚至失明,影響日常生活。

拆解謬誤

謬誤:經常流鼻血,可能是鼻咽癌。

陳﹕最早期的鼻咽癌,未必有徵狀;當病情發展至中期,病徵不單是流鼻血,病人還會感到頸淋巴核脹大,耳鳴,聽力下降,吞口水時感到吞下酸稠的痰液或鼻痰等,當病情到了後期,病人會感到頭痛、重影、面部麻木等徵狀。
當懷疑是鼻咽癌,如何確診?

陳 ﹕必須做鼻咽內窺鏡檢查,將一條幼軟的纖維鏡伸入鼻腔,觀察有沒有腫塊,當懷疑有不正常細胞,就要抽取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和診斷。 一旦確診鼻咽癌,需要進一步檢查有否擴散,包括磁力共振、全身正電子掃描,看看癌細胞有沒有擴散至頸淋巴,甚至肺、膀胱和骨,尤其當頸淋巴偏大,擴散可能 性較高。
知道第幾期,如何治療?

陳﹕鼻咽癌治療,主要是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以高能量的射線,照射鼻咽和頸部,每日電一次,一星期電五天,整個療程電33至35次,約七星期;一期以上的病人,還要輔以化療,鞏固電療的效果。

.......續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Lif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罕見腎上腺分泌瘤 初期病徵不明顯

聰仔所患的「腎上腺惡性分泌瘤」十分罕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出,據外國醫學研究,每百萬人中才有一至兩人患上該病症,現時成因不明,部份可能與遺傳有關。腎上腺(adrenal gland)是腎臟上方的腺體組織,可分泌荷爾蒙如腎上腺素,以調節身體的電解質、血壓、男女性徵,以及讓身體反應突發狀況。



腎 上腺素(Epinephrine)由腦下垂體控制分泌,當感受壓力,我們會感到不安、煩燥、而交感神經受刺激會分泌腎上腺素,出現心跳加速、呼吸加劇、肌 肉繃緊等反應,同一時間生理機制亦自動調節令血壓上升、降低內臟血液量,並增加心臟和腦部血液量等,讓人體處於戒備狀態。


陳亮祖解釋,腎上腺分內外兩層,即皮質及髓質,皆有機會發現腫瘤,而腎上腺腫瘤分為良性及惡性,若是良性瘤有機會影響腎上腺荷爾蒙分泌,人 體會出現面腫、癡肥、血壓高及糖尿,惡性瘤未必影響荷爾蒙分泌,但病變細胞會明顯擴散,但發病初期病徵不明顯,至癌細胞擴散時變大,或腹漲至有血管增生而 成暗紅班及肚有硬塊時才發現。


陳亮祖補充,腎上腺腫瘤發病初期若及時發現,可施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但若腫瘤到末期擴散階段,患者需接受化療或服用藥物進行內輻射進行治療。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免疫治療可「癌消失」?! 本港肺癌實例:腫瘤縮小3成」(下)



免疫治療神奇作用之謎

講到免疫治療用於黑色素瘤可能「癌消失」,用於晚期肺癌又可縮細腫瘤約30%,有助改善病人生活質素,作用非常咁神奇,你當然想知原因,原來一切都與此療法可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對付腫瘤有關。

陳醫生解釋:「近年,科學家在腫瘤入面發現到一些特別的蛋白細胞(例如PD-L1蛋白),這些蛋白是腫瘤為了避免被人體免疫系統攻擊,因而製造出來,目的是令免疫細胞誤認這些腫瘤細胞是自己人,故此不作出攻擊,讓腫瘤可伺機愈長愈大。」

由此,免疫治療亦開創了新的方向:針對抑制腫瘤製造的蛋白細胞,使重新激活人體本身的免疫系統,令免疫細胞活躍返,恢復正常攻擊腫瘤的功能,產生縮細、控制腫瘤的作用。

「本港可應用的免疫治療藥物有3種,分別是Nivolumab、Pembrolizumab及Ipilimubab,主要都是針對皮膚癌的黑色素瘤,但其中前兩種免疫療法可用於非小細胞肺癌。」論肺癌種類,一是非小細胞肺癌,二是小細胞癌,而本港肺癌患者大約佔8成都是非小細胞癌,包括鱗狀細胞肺癌(約10%),以及最常見超過75%病例罹患的肺腺癌。「所以可選擇免疫治療作為二線治療選擇的病例,其實不少。而此療法最常見副作用是用藥後較累,另約有5%-10%的嚴重發炎可能性,病患如有引起嚴重的肺炎、腸炎、肝炎、腎炎、甲狀腺發炎、皮膚發炎等免疫系統相關反應,都會建議停藥。」

 

BOX:免疫治療須知

本港可應用的免疫治療藥物有3種,分別是Nivolumab、Pembrolizumab及Ipilimumab,主要都是針對皮膚癌的黑色素瘤,但其中暫時只有Nivolumab療法被本港衛生署批准可用於鱗狀非小細胞肺癌。

據美國腫瘤網絡(NCCN)最新指引,可用於末期非小細胞肺癌二線治療的免疫治療藥物有Nivolumab及Pembrolizumab,後者病例應用前必須先接受PD-L1蛋白測試,證實有此蛋白才可應用。

另外,免疫療法是吊針針劑,但辛苦度較化療針低,平均一個月藥費超過4-5萬,視乎身高體重而調整,Nivolumab療法是每隔2周吊針一次。Nivolumab 有兩種包裝(40mg和100mg),適合不同體重人士。Pembrolizumab療法雖然是每隔3周吊針一次,聼起來比較方便,不需要經常復診,但只有一種包裝(100mg),某些病人藥費可能會因而倍增。例如Pembrolizumab的劑量是每公斤2mg,60kg患者 則需要120mg劑量,需要兩瓶藥品,白白浪費80mg藥物。但如果只用一瓶劑量就會導致不足,不能達到最佳血液含量。同樣體重個案Nivolumab的劑量是每公斤3mg,則可以用一瓶100mg, 兩瓶40mg。不需浪費任何藥物。因此,建議患者及家屬慎重選擇免疫治療。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經濟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免疫治療可「癌消失」?! 本港肺癌實例:腫瘤縮小3成 (上)

免疫治療因有美國前總統卡特作人辦,經7個月治療出現「癌消失」效果,一時成為熱話。 事實香港引入免疫治療約1年,現有3種藥物選擇,除了治療卡特總統所患的黑色素瘤皮膚癌, 實質用於肺癌病人的經驗更多……

純粹比對病人數字,本港的黑色素瘤皮膚癌病例不多,每年新症不過百例,而能夠像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般應用免疫治療後「癌消失」的幸運個案,專科醫生直言甚少。

至於十大癌症殺手病排名不是第一就第二的肺癌,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顯示,2013年本港總計有4,631例新症。而最新2016年美國腫瘤網絡(NCCN)發出指引,名正言順將其中兩種免疫治療藥物Nivolumab及Pembrolizumab,正式納入為末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二線治療選擇,論應用程度其實較黑色素瘤更普及。


平均每月藥費逾4-5萬


因早年酒樓工作關係,60多歲Amy曾吸入大量二手煙,是故非煙民的她,3年多前因咳嗽求醫,卻意外發現患了以吸煙為主要病因的鱗狀細胞肺癌(其中一種非小細胞肺癌),肺部主腫瘤達9厘米大小,淋巴核亦有很多擴散,確診為肺癌第三期。

經化療、電療醫治,其病情一度受控,可惜始終病灶腫瘤較大,年半前再復發,肺部左右肺葉出現許多數也數不清細細粒的腫瘤,X光影像檢查可見「成個肺差不多白晒花晒」,前後試過3種化療針劑藥物,但都失效,肺部給癌腫嚴重破壞,令她非常氣喘,幾乎要24小時吸氧氣。

病至去年初,剛好香港開始引入免疫治療的應用,復發又復發的她遂決定一試,接受了5個月免疫治療。藥費無疑是貴,平均一個月藥費超過4-5萬,但效果雖未致於癌腫消失那樣神奇,也最少可大減肺部細粒腫瘤的數量,部分較大腫瘤更可縮細約3成,肺部影像檢查可見「花的程度明顯減少」。其中,最指標性生活質素改善徵狀,顯見於吸氧氣量大減,她不用再日夜都帶著氧氣機活動,生活方便性增加不少。


一再復發腫瘤仍縮3成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直言,由於肺癌在第1期至第3期階段,多沒徵狀,就算有也只是咳嗽、氣喘等非特異性徵狀,病例通常都未能及時察覺。「超過一半肺癌病人求診時,病情已屆第3期或第4期,變了可配合手術切除根治的可能性大減,一線治療主要不外乎是化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一旦失效就只能考慮二線治療,包括其他不同的化療,或是化療+標靶藥,而免疫治療是最新的療法選擇。」

事實上傳統晚期腫瘤治療,基本都是用化療及標靶藥物。「整體而言,癌症病至第3期,病例一般有差不多50%會復發,復發或第四期患者,用過一至兩線化療藥,再用化療,腫瘤仍然明顯縮細的機會通常低過10%。」因此病人一二線治療失效後,透過免疫治療選擇,可以再有縮細腫瘤約3成的療效作用,醫學界多視之為突破。 「晚期肺癌病人應用免疫治療,效果都算明顯,除了可能氣喘徵狀有改善,亦有已擴散至骨骼的病人,本來骨痛都幾嚴重,出入亦要用手杖輔助,但接受免疫治療後,骨痛情況顯見改善,甚至可不用手杖亦行得很順暢。」

.......續













參考資料: 經濟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非專利抗癌藥減三成藥費

醫生: 留彈藥應付日後治療

癌症治療日新月異,過往許多「無藥醫」的癌症,如今已非不治之症,但伴隨而來的是高昂的醫療費用,非一般家庭能夠承擔。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表示,即使中產甚至較為富有的家庭,也未必能負擔數十萬甚至逾百萬元的抗癌療程,「近年,國內外都在探討如何在確保理想治療成效的情況下,減少藥物開支,其中一個方法是採用高質素的非專利抗癌藥物,可節省約三至四成藥物開支,讓患者有足夠『彈藥(指積蓄)』應付日後的治療開支。」
非專利藥物價格低三至四成

陳醫生表示,藥物有專利與非專利之分,「一般藥物有10年專利,當專利期過後,其他藥廠便可按照同樣的成份製作非專利藥物。由於節省了龐大的研究成本,非專利藥物價格較低。以非專利抗癌藥物為例,其價格約為專利藥物的六至七成。」

陳醫生指出,抗癌藥物推陳出新,療效越來越理想,但無可否認,大部份新一代藥物價格高昂,藥費動輒每月數萬元,如此一來,價格相宜的替代品 – 非專利抗癌藥物便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以第四期肺癌為例,若腫瘤沒有出現任何基因突變,醫生會安排患者使用化療藥物,新一代專利化療藥物每月藥費約為兩萬元,而且按照現時最新研究顯示,患者可能需要長期用藥,以延長腫瘤受控時間,換句話說,患者需要長期負擔藥物開支。這對本港大部份的家庭來說,都是極為沉重的負擔。」

非專利抗癌藥須獲FDA審批


幸而,近年本港引入該款藥物的非專利藥物,「有患者或家屬或會問:這些非專利藥物的質素是否較差,所以其價格才會較便宜?其實,這些非專利抗癌藥物的活躍成分、劑型、副作用等,均與專利藥物無異,且已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其品質有所保證。」

陳醫生又指出,非專利抗癌藥物並非一定由規模較小的藥廠生產,「剛剛相反的是,近年不少跨國大藥廠眼見病人需要,亦開始投入生產非專利藥物。他們擁有優秀的研究團隊及成熟嚴謹的生產線,產品有所保證。事實上,抗癌藥物的生產極之複雜,並非所有藥廠都能生產,因此在選用非專利抗癌藥物時,應重點考慮藥物生產商是否具有規模及經驗。」
患者可主動與醫生商討採用非專利藥

陳醫生最後提醒市民,若真的不幸患癌,可主動告知醫生經濟狀況,商討是否可採用高質素的非專利抗癌藥物以減低治療開支,好為未來的治療作出準備。












參考資料: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