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第三號殺手】主因:乙肝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食無定時,當感覺腹脹、飽滯時,往往誤以為消化不良,卻忽視一個極大的警號——肝癌。專科醫生指出,八成肝癌皆由乙型肝炎演變而成,即使不煙不酒,若缺乏適當監察,亦可能轉化成癌症。


乙型肝炎在本港十分普遍,約為每12人中,便有1人患有「乙肝」,當中4分1人,會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而肝癌是香港第三號殺手,根據衛生署數字,2013年超過1,500人死於肝癌,每年新症多達1,700宗,發病的年齡中位數大約為60歲,大部分患者由乙型肝炎演變成肝硬化,再變成肝癌,稱為「肝癌三部曲」。


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出,東方人跟西方人的肝癌成因明顯不同,東方人多由乙型肝炎引致,而西方人的致肝癌主因則為酗酒。而肝臟細胞特性,生長較其他器官快,因此一旦罹患癌症,擴散速度亦較快,「幾個月(腫瘤)已經可以長大一至兩倍。」


陳亮祖強調,肝癌初期並沒明顯病徵,患者偶爾會覺得右上腹脹痛,心口作悶,因此經常誤以為胃痛,而掉以輕心,及至出現眼白帶黃,腳腫等現象才求醫,往往已經太遲,曾有病人首次求診,腫瘤已達20cm,最終3個月後離世。


目前,最有效治療肝癌的方法為手術切除,而餘下的肝臟會自行再生長,但若腫瘤出現擴散,患者只能接受化療或局部性放射治療,惟翻發機會很高,亦不適合進行肝臟移植,「移植後需服食抗排斥藥,抑制免疫系統,免疫力減低同時,惡性細胞會相對活躍咗,增加翻發機會。」


雖說乙肝演變成肝癌的風險相當高,惟香港肝壽基金發現,港人對肝炎警覺性明顯偏低,很少會定期檢測,而基金從去年初與港大合作,推行全港性抽血驗肝炎行動,至今已為9,000多名、15至75歲市民服務,驗出兩成參加者為乙肝帶菌者,建議肝炎患者,每個月至半年作超聲波驗查,監察肝功能情況。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breaking/20160705/5531667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癌病人食得營增免疫力

【東方日報專訊】坊間誤傳癌症病人吃營養食物會加快癌細胞生長,應減少進食「餓死」癌細胞。註冊營養師昨反駁說法毫無科學根據,癌症病人應多進食肉、蛋,甚至甜品,以美味的高熱量、高蛋白質食物補充營養,減少化療及電療期間的肌肉流失,調整心情打場勝仗。專科醫生亦提醒,癌症病人應多儲備營養及攝取「免疫營養」精氨酸、核苷酸及奥米加-3魚油,預防治療期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副作用。

湯志盛○六年五十三歲時確診第二期鼻咽癌,接受七周電療過程引發口腔黏膜炎,令他難以下嚥,「喉嚨損晒,要食流質食物。」治療期間及康復初期,阿湯只能飲太太的湯水、果汁、營養奶等,勉強補充營養。


治療期間 多吃肉類奶類果仁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接近口腔的腫瘤包括鼻咽癌、口腔癌,病人接受電療或化療期間口腔黏膜較易受破壞,感到口腔灼熱疼痛、吞嚥困難。治療第四周起漸漸要轉吃流質食物,令體重及免疫力下降。他說,病人接受治療前應多進食以儲備營養,治療期間可從魚、肉類或營養配方攝取「免疫營養」精氨酸、核苷酸及奥米加-3,加速傷口愈合及增強免疫力,減低嚴重口腔黏膜炎風險。

註冊營養師林思為表示,營養不良只會令病情更易惡化、增加死亡風險及降低病人生活質素,「餓死癌細胞前,病人已經餓死咗,一定要夠營養先可以打贏場仗。」她建議接受外科手術、電療或化療的癌症病人,成年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應進食至少一點五克蛋白質及三十五卡路里熱量,例如體重六十公斤人士每天應攝取九十克蛋白質及二千一百卡路里,以維持體重及營養,避免肌肉流失及貧血。食物選擇應以優質蛋白質為主,如肉類、奶類、豆類及果仁;小食如麵包、餅乾可加入花生醬、蜜糖等,提升營養價值;飲品亦可選果汁、牛奶及營養奶類補充品。


康復階段 少吃醃製焦燶食品

註冊營養師張翠芬表示,治療期間病人胃口通常較差,較高脂的甜品、肉類都可盡吃,維持充足營養。到康復階段,病人應避免較易致癌的醃製食品、焦燶或經高溫 烹煮食物、酒精等,以免復發。她建議病人在家自製薑汁撞奶、杏片香蕉忌廉芝士鬆餅等食品,美味之餘,吃一份已達每日熱量需求約十分一。













參考資料: 東方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癌患者易有口腔炎 攝高蛋白助維持體力

 癌症患者要「打勝仗」,需比常人攝取更多營養,但外國一項調查發現,頭頸癌患者接受高劑量電療均會出現口腔黏膜炎,影響進食。營養師建議,癌症患者應攝取高蛋白質及熱量,及選擇容易吞嚥的食物,以助治療時維持足夠體力。

歐洲腫瘤護理學會一項調查指出,四成癌症患者接受化療時會出現口腔黏膜炎;頭頸癌,如鼻咽癌、食道癌等患者接受高劑量電療時,口腔黏膜炎的出現率更達百分之百。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口腔黏膜炎的患者不但會感口腔灼熱及紅腫;所造成的疼痛及不適可導致吞嚥及說話困難,「有病人連喝水也有如『吞玻璃』般痛」,影響患者食慾和營養吸收。

澳洲註冊營養師林思為指出,營養不良為癌症患者最常見問題;加上「餓死癌細胞」、病人飲食應清淡等謬誤,令患者無法攝取足夠營養,情況嚴重可影響治療效果,令病情惡化。她表示,正接受治療的癌症患者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1.5克蛋白質及35卡路里熱量,相等於8至12両肉、魚、豆及蛋類,以防體重減輕及應付治療時的體力消耗。

她建議,烹調時可添加適量油分以增加熱量,飲品可選果汁及牛奶等,甚至可在飲品中加入補充劑,增加營養;患有口腔黏膜炎的病人,可進食如薑汁撞奶等容易入口及吞嚥的食物,薑亦有助減低患者接受治療時所引起的噁心及嘔吐不適。她提醒,患者選用市面上的營養補充品前,應先咨詢營養師及醫生意見。










參考資料: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2666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註冊營養師倡接受化療癌症病人「大魚大肉」

【星島日報報道】坊間有不要進食營養食品,從而「餓死」癌細胞的傳聞。不過,澳洲註冊營養師林思為強調,至今沒有大型科學研究證實有關說法,並指癌症病人若營養不良,反而會造成免疫機能下降,增加感染,加速細胞分裂及生長,故「營養對癌症病人非常重要,要上好彈藥先可打仗!」


她建議,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成年病人,每公斤體重所攝取的蛋白質,或卡路里熱量都要比一般人多50%,「他們每日需要攝取每公斤體重至少1.5克蛋白質,及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35卡路里熱量」。


有關病人從雞蛋、芝士、豆腐及果仁等食物攝取蛋白質,每日8至12兩,「相等於一日食3至4塊手掌大的豬扒」;至於高熱量食物,則可從甜品、雪糕、薑汁撞奶、麵包加花生醬、奶昔等攝取,「其實(接受癌症治療病人)唔洗食得太清淡」。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任何癌症的化療和電療都可致口腔黏膜炎,其中以頭頸癌病人居多,他們經高劑量的電療後患腔黏膜炎的機會達百分百,大部分情況嚴重,會感到口腔圴熱、紅腫和疼痛,還會出現咀嚼及吞嚥困難,甚至潰瘍,令病人食慾不振。他們若不能從正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營養,免疫力會因而下降,增加感染風險,甚至令治療被迫中斷,影響治療成效,「每延遲一周完成治療,復發率會增3至5%。」









參考資料: 星島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手臂淋巴水腫 治乳癌常見



部分乳癌病人手術後需接受放射治療,減低局部復發的風險。療程約五至六星期,每星期五次,每次二十至三十分鐘,毋須住院。照射部位的皮膚會發紅、乾燥甚至脫皮,皮下組織會腫脹,腋下毛髮也會暫時脫落,病人會感到疲倦。療程完畢後,短期副作用會漸消退。
不過,某些病人或出現長期副作用,例如放射部位皮膚硬化或色素轉變,二至四成患者會有手臂淋巴水腫,尤其已切除腋下淋巴結的人士會較顯著。肺組織也可能會有輕微纖維化,但對整體肺功能影響很小。

避免用含香料護理產品

治療期間,可用蘆薈啫喱或水分潤膚霜滋潤發紅和乾燥的皮膚,於接受治療前以溫水洗掉便可,切勿擦掉照射部位紋點或刺線定位。

避免使用含香料、酒精或刺激性成分的皮膚產品,如香水、止汗劑等。穿着質地柔軟透氣和剪裁寬闊的上衣,會較舒適方便;避免穿緊身胸圍,以防擦損皮膚。皮膚必須保持乾爽,尤其是腋下皺摺位置。

已切除腋下淋巴結的病人,休息時可用軟墊承托上肢,並按物理治療師的指示進行適當運動,如爬牆運動、拉繩運動等,避免用患病一側的手臂提重物,亦盡量避免在該手臂量血壓或抽血,減低上肢水腫的機會。

歡迎病者或家人致電3921 3777,向本會「癌症家庭支援計劃」的註冊護士或社工諮詢放射治療期間的護理。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
腫瘤科及紓緩科專科護士朱嘉麗
香港防癌會






參考資料:  http://www.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410/00176_063.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電療前飽餐助抗鼻咽癌 不宜全戒口

 經常吃醃製食物、家族遺傳均增加患鼻咽癌風險,患者需接受放射治療(電療)及化療,期間患者受口腔黏膜炎副作用影響,難以吞嚥,甚至飲水都不能,導致營養不足及體重大幅下降。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認為,病人接受電療前應「食得就食」,盡量儲備大量蛋白質,以應對電療後食欲不振及口腔黏膜炎帶來的影響,不宜完全「戒口」。

香港鼻咽癌病發率偏高,按醫院管理局數字,2013年有841宗新症,死亡個案312宗,患者以男士為主。私人執業臨床腫瘤科醫生陳亮祖表示,受EBV病毒感染、家族遺傳以及常吃醃製食品,例如廣東人愛吃鹹魚、蝦醬、鹹蛋,均增加患鼻咽癌機會。這些食物含亞硝酸鹽,進食後改變人體基因,導致細胞難以修復致癌。

患者初期症狀不明顯,部分人會流鼻血、耳鳴、口水味道變酸,出現淋巴核,不少患者誤以為「痰火核」未有正視。直至後來頭痛、間歇性面部麻痹或複視,已屬二至三期鼻咽癌,晚期癌細胞可擴散至肺或骨。陳亮祖說,未擴散的鼻咽癌若及時電療及化療,有逾半機會可擊退。患者平均要進行30多次電療,以及3周1次或每周1次化療。期間受電療影響,逐漸味覺轉變、出現口腔黏膜炎。病人踏入第5至7周治療時最辛苦,連粥水也難吞嚥:「飲水都好似畀玻璃割口」,病人平均治療後體重下跌10%至15%。

陳亮祖鼓勵患者接受治療前盡量進食,儲備營養。他見過不少患者全面戒口,例如擔心雞肉含激素刺激癌細胞生長,其實只要將雞肉去皮,已能大大減低風險。他續指,電療過程有機會破壞體內細胞修復能力,病人治療前應盡量攝取蛋白質,對抗破壞,同時增加抗炎能力。他舉例,患者可多吃蒸水蛋、炆海參、花膠等補充蛋白質;若已生口瘡,要避免吃煎炸食物減低刺激。若口腔黏膜炎情況嚴重,或需飲營養奶補充。

為讓癌症病人了解飲食方法,「癌症資訊網」出版新書《有「營」同路人:癌症患者飲食手記》分享飲食貼士,該書收益不扣除成本全數捐贈香港防癌會,市民可致電9303 1978查詢詳情。











參考資料: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60818/bkn-20160818000157211-0818_00822_001.html?eventid=402882b04e4e523c014e6943a9e31f01&eventsection=hk_news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治療癌症也必須「投資」有道 (下)


 

化療月花過萬 非一般家庭可負擔

至於針對一些沒有基因突變的肺癌,現時醫學界會採用新一代化療,成效頗理想,「雖然化療較標靶藥物便宜,但若患者採用化療藥物,每月亦可能要花上過萬元,並須持續多月、甚至整年用藥,也非一般市民可以負擔。」

陳醫生坦言,隨著醫學進步,雖然不少癌症患者的存活期已大大延長,但其他問題卻伴隨而來,「在不少個案中,患者必須持續用藥,代表他們每月也要支付藥費,在他們未必能如常工作的情況下,必然造成很大財政壓力。」

新藥物延長存活期 卻須面對病情惡化的可能性


另 一問題是,對於晚期癌症,即使患者存活期延長,他們仍要面對病情惡化的問題,「在過去尚未有有效藥物的日子,患者可能只能存活數月便離世,但現在,部分患 者的存活期可以以年計。不過,腫瘤是很『狡猾』的,時間一久,它對起始有效的藥物產生抗藥性,患者須要採用其他藥物,進行二線、三線甚至四線治療!」

真實個案

60多歲的周先生有吸煙習慣,年多前出現久咳不癒、氣促的情況,經檢查後,發現他兩邊肺葉有多粒腫瘤,確診為第四期肺腺癌。

「當時,醫生說我的腫瘤並無出現基因突變,應該選用化療藥物。但原廠化療藥物並不便宜,前後共6個療程,每次療程2萬多元。雖然,接受治療後,病情明顯好轉,但數月間,存款便『蒸發』了不少,令我不禁感到憂心。」

按國際研究建議,周先生在病情好轉後,應繼續長時間用藥作為「維持治療」,以減低病情惡化的機會。不過,周先生擔心醫藥費會對自己及家人造成沉重負擔,因此對是否接受「維持治療」始終猶豫不決。

幸 好,周先生所採用的化療藥物專利期已過,本港剛引入美國藥廠所產生的非專利藥物,藥費僅為原先的約六成,經過醫生詳細解釋,周先生決定選用非專利藥物。 「正正因為這種非專利藥物的出現,減輕了我的負擔,也能多留一點錢旁身,所以我決定把握進行『維持治療』的機會,否則等於白白浪費穩定病情的希望。」

周先生至今仍然接受「維持治療」,進度良好,「我現在有一定信心,即使復發,我經濟上也有能力,採用其他藥物,繼續對抗肺癌。」



陳亮祖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Next Megazin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治療癌症也必須「投資」有道 (上 )

近年,提起癌症治療,不少人的第一個反應是:「很昂貴」。作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不諱言,近年藥物推陳出新,每月藥費動輒數千至數萬元,對低 收入甚至中產患者及其家庭而言,的確會造成沉重負擔,「正因如此,部分患者可考慮選擇採用高質素的非專利抗癌藥物,以節省部分藥費,同時也能預留作其他治 療用途。」

陳醫生透露,過去曾有患者在短時間內耗盡所有積蓄,甚至不惜賣樓、借貸,為的就是繼續治療,「但此種種肯定會對患者及其家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有些患癌的父母更對自己花掉留給子女的教育基金而萬分自責!」

積蓄孤注一擲 或致無法負擔日後治療

正 因如此,陳醫生表示,患者在選擇治療方案時,除了治療成效外,更必須以「投資」的角度出發,「我所說的『投資』,是指如何利用有限的積蓄,應付漫長的治療 過程。患者必須謹慎考慮是否把全副積蓄『孤注一擲』在首輪的治療上,因為一旦醫生日後判斷患者須要長期用藥,或者日後不幸復發,便可能無法承擔,等於白白 放棄了日後的治療機會。」

「因此患者在與醫生商討治療方案是,應行得更長遠,不僅為眼前的病情著想也要考慮日後可能出現的治療機會,所需花費,才能精明地對抗癌症。」

非專利抗癌藥物價格相宜 減輕患者負擔

幸 而,隨著一些原廠抗癌藥物的專利已過,近年醫藥界積極研究出一些高質素、有效、安全的非專利抗癌藥物,不論對患者抑或整體醫療系統,都帶來莫大裨益,「非 專利抗癌藥物一般較原廠抗癌藥物便宜約三至四成,患者可以把節省起來的積蓄,用於延長治療時間,或留待日後一旦不幸復發時使用。」

以現時肺癌患者最常用的化療藥物為例,近年已有非專利抗癌藥物出現,患者每個療程可減少數千元藥費,「雖說是非專利抗癌藥物,但很多均是由外國知名大藥廠製造,質素能夠得到保證。」

陳醫生最後提醒患者及其家人,面對癌症,應保持冷靜,為日後情況作出多方考慮,才能作出最精明的抉擇。

陳醫生以現時本港常見的癌症一肺癌為例,「隨著基因醫學的出現,肺癌已可分為不同類型,醫生可按基因測試結果,為不同類型腫瘤的患者,作出針對性的治療,從而提升療效。」

舉例說,若患者被診斷腫瘤出現一種稱為ALK基因突變,便須服用針對性的標靶藥物,「其成效相當理想,但問題在於,患者每月須支付約5至6萬的藥費,而且為控制病情,患者可能須要一直用藥,當中的負擔可想而知。」
.....續


陳亮祖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Next Megazin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服雲芝、靈芝 礙癌症化療 (二)



3.抽血驗癌不準確

坊間不少體檢套餐會提供「腫瘤指數」血液測試,標榜可評估患癌風險,陳亮祖提醒市民不要盲目相信各式各樣的癌症測試,強調「唔會抽一次血,就可以了解自己有無患癌」,部份早期癌症患者的腫瘤指數更是完全正常,易出現假陰性情況,所以此指數不能完全反映有否患癌。


臨床上醫生主要運用腫瘤指數的測試,監察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的病情變化,常用的腫瘤指數,包括CEA(大腸癌及肺癌)、AFP(肝癌)、CA125(卵巢 癌)、CA15.3(乳癌)及CA19.9(胰腺癌)。這些測試並非用作癌症篩檢,一般市民做上述測試沒有效用,建議如出現懷疑症狀,應及早求醫。


 4.標靶藥治癌延壽



在10多年前,癌症病情若步入晚期或出現擴散,病人如同被判死刑一樣,平均生存期約一
年。隨著醫療技術發達,如標靶藥物推出,令晚期病人的生存期可延長到兩至三年。以腸癌為例,即使擴散至肝臟,若肝臟的病情不太嚴重,進行部份肝臟切除手術,約有三分一病人在手術後可康復。


陳亮祖表示,標靶藥物、免疫治療都是較新治癌方法,其中標靶藥專門針對腫瘤的變異基因作治療。免疫治療更新,可令身體培養免疫抗體,有效殺死腫瘤,本港正 逐步應用免疫治療,主要以黑色素瘤為主,對有關晚期病人來說,治療成功率由過往幾乎零增至25%。外國正研究針對各種癌症的免疫治療,當中針對肺癌的藥物 已成功研製。

 

5.服中藥小心相沖

諱疾忌醫為癌症病人大忌,不少人因害怕化療副作用,誤解「開刀會令腫瘤擴散」,拒求助
西醫,寧選擇抗癌偏方,或尋找神醫治療,致錯失治療最好時機。陳亮祖稱,西醫治療為癌症的最佳治療方法,中醫治療只屬輔助性質,其他治療如自然療法,或進食阿麻籽油、茅屋芝士等抗癌,皆無科學證據,市民須留意。


香港防癌會現有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癌症病人做化療期間,可服用中醫處方的中藥,舒緩化療帶來的不適。同時,病人至少每三星期進行驗血,測試肝、腎功能有 否受中藥影響。他建議癌症病人化療或電療期間要服用中藥,應同時告知中西醫,讓西醫監察身體狀況,中醫可避免處方毒性高的中藥,以免出現藥物相沖情況。

陳亮祖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028/1891520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服雲芝、靈芝 礙癌症化療 (一)






【本報訊】不少人聞癌色變,每當聽到身邊有人罹患癌症、病情踏入晚期、甚至出現擴散,

有人每日服用健康產品或中成藥希望防癌長壽。究竟坊間的防癌方法是否有效?腫瘤指數測試評估患癌風險、勤運動、少吃肉有用嗎?晚期癌症有得救嗎?種種癌症謎思由腫瘤科醫生逐一拆解。

1.健康產品勿亂服

市 面聲稱有抗癌功效的健康產品及中成藥眾多,如雲芝、靈芝、多種維他命及魚油,惟效用成疑。香港防癌會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醫學界暫沒有系統研 究,證實上述產品具抗癌功效,病人服用後感覺良好,多因心理作用造成,情況如安慰劑一樣,實際並無效用。維他命、魚油等營養補充劑,一般可從正常飲食中吸 收,市民無必要額外服用。


癌症病人在化療、電療間服用雲芝、靈芝等產品,認為舒緩不適。但臨床約一成病人因而影響肝、腎功能,或令白血球、血小板數目減少,須暫停治療,影響康復,曾有病人暫停近三個月化療,雖無危及性命,但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建議病人勿胡亂服用健康產品。



2.勤運動有助防癌

與其上網尋找防癌偏方,不如站起來,走出戶外做運動抗癌。原來進吃太多加工精製或糖份食物,身體會產生胰島素,同時釋放「類胰島素生長因子」。若此因子數量太多,可增加患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岑信棠表示,都市人生活繁忙,其實每日抽空急步行30分鐘,也是運動,癌症病人多做運動也可加快康復。陳亮祖引述多項外國研究指,每日運動至少30分鐘,可將乳癌風險降低15%至20%;大腸癌風險減低24%,市民可每日能運動一小時更佳。

陳亮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028/1891520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