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26歲女工作太忙少食一餐當減肥 食慾變差大便全黑揭晚期胃癌

 三餐不定時,隨時可引致胃病。內地一名女子因工作關係,經常不按時吃飯,還將少食一餐當減肥。近日她覺得肚子異常疼痛,大便很黑並伴有便血,服藥一周後仍無改善,求醫後確診晚期胃癌。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表示,胃癌病徵並不明顯,發現時可能已是後期,並提醒長期吃用醃製食物、少吃菜或遺傳等可致胃癌外,三餐不定時等亦有機會導致慢性胃炎,可間接引致胃癌。

大便變黑無食慾  26歲女確診晚期胃癌

據內地媒體報道,內地一名26歲女子小溫(化名)近日晚上加班時,覺得肚子異常疼痛,上廁所時發現大便很黑並伴有便血。初以為只是吃壞肚子,遂自行服食能治腹瀉的藥物,一周後情況卻未有改善,且食慾愈來愈差,驚覺有異立即求醫,並確診晚期胃癌。

醫生經詳細問診後發現,小溫已不太記得自己多久沒按時吃飯,即使食飯都是點最便宜的外賣。小溫坦言有時工作太忙,有一頓沒一頓,更當做是在減肥,「有時候早上剩的饅頭,中午就拿來配榨菜吃,非常節省。」據悉,現時小溫已辭去工作,每天往返家裡及醫院接受治療。

胃癌病徵不明顯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接受《晴報》訪問時曾表示,胃癌病徵並不明顯,患者發現時可能已是晚期。他指胃部腫瘤有很多種,一般所指的胃癌為胃腺細胞癌,患者通常會感到飽滯、胃痛,容易出現貧血,大便呈黑色,徵狀與胃炎相似,主要以手術切除治療。

4大飲食壞習慣  可間接引致胃癌


陳醫生表示,胃癌高危因素較多,例如長期吃太鹹、醃製食物,少吃菜等,都可與胃癌有關。此外,不少都市人的生活習慣都有影響,例如三餐不定時有機會導致慢性胃炎,可間接引致胃癌。










參考資料: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501114/26%E6%AD%B2%E5%A5%B3%E5%B7%A5%E4%BD%9C%E5%A4%AA%E5%BF%99%E5%B0%91%E9%A3%9F%E4%B8%80%E9%A4%90%E7%95%B6%E6%B8%9B%E8%82%A5%20%20%E9%A3%9F%E6%85%BE%E8%AE%8A%E5%B7%AE%E5%A4%A7%E4%BE%BF%E5%85%A8%E9%BB%91%E6%8F%AD%E6%99%9A%E6%9C%9F%E8%83%83%E7%99%8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免疫細胞療法|亡妻曾接受涉嫌非法天價療程 林子博開腔呼籲警惕

林子博太太董燕君,2020年10月因為罕有的「平滑肌肉瘤」癌症病逝,她生前曾接受「免疫細胞療法」。她做的療程,是《香港01》揭發過的老人科醫生楊斌負責,當中涉嫌用非法藥劑制品、走私、非法輸入血制品、非法器官買賣等多宗罪。

報道刊出時,董燕君已經離世,林子博近日接受《香港01》獨家專訪,坦言已無法回頭判斷是否應該接受療程,但希望其他人有所警惕,勿錯失正常治療的機會。他稱寧願是一包鹽水,只是謀財不會害命,又說太太當時打針後精神跌得很快,並無起色,並在同月離世。

記者進一步追查,發現注射液,是從深圳實驗室先運到文錦渡口岸附近的一個舊式屋苑,而送到香港診所時,更是從有乾冰、類似「冰皮月餅袋」的保溫袋中取出。

斥謀財害命 擔心其他病人

林子博的太太董燕君,接受過老人科醫生楊斌負責的「免疫細胞療法」,他看完《香港01》的偵查報道後,接受訪問講述療法經過。「看完報道的第一反應是有點嬲,其次是擔心之後找他們的病人。我不知道不合法,更不知道去到走私那麼嚴重。」

醫生無講解風險 絕望邊緣不想等死嘗試療法

林子博說當初經朋友介紹,認識到中介人馮小姐和醫生楊斌。他指醫生有解釋細胞來自深圳,但無講解副作用或排斥風險,亦指醫生說有人用此療法做「回春」、「保健」。

林子博說,當時在絕望邊緣,抱住試一試的心態,太太決定接受療法,每個療程四針,要50萬元,在2020年10月6日打了第一針。

打完針後精神跌得很快

記者早前放蛇的時候,楊斌和馮小姐亦用林子博太太的病例講解和招攬生意,馮小姐更說董燕君情況不太好,歸咎其飲食有問題。

林子博回憶說,當時董燕君打針時不舒服,「對我太太來說是辛苦的,一邊做一邊覺得不舒服。打完針後,我覺得她的精神跌得很快。」他說醫生曾指出這是正常反應,並游說他太太繼續打,「但我見我太太沒有好轉,就不再試了。」

太太同月病逝 無法回頭判斷

打了幾針之後半個月後,2020年10月21日,董燕君不敵癌魔病逝。到底當日接受療法決定是對是錯,林子博說現在無法回頭判斷,今日站出來現身說法,希望大眾求醫時有所警愓。

林子博亦坦言,當時面對很大壓力。

記者獲得針劑圖片 注射醫院為文錦渡旁屋苑

究竟這個醫生幫患者打了什麼針呢?記者獲得一張同樣在楊斌診所接受免疫細胞療法患者提供的相片,他當時注射的「NK細胞懸液」,注明要用2至8度的冷鏈運輸。「回注醫院」寫的「錦星花園」,是深圳近文錦渡口岸的舊式屋苑。

深圳公司只准培養體外診斷用細胞

記者早前放蛇已揭發,內地當局規定這間「深圳中佳生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免疫細胞,培養後只可用於體外診斷,執行董事曲壽康更說,不認識楊斌,不負責如何將制品運到香港,但亦說運送細胞制品對溫度、儲存要求嚴格,若走私會很危險。

冰皮月餅保溫袋乾冰運送

到底有多嚴格呢?林子博憶述,太太打針時要預計好時間,「醫生說要新鮮運過來,當日早上找人去深圳拿」。他更是過在診所等待針劑運到,「類似冰皮月餅袋的銀色袋裝著,裡面放乾冰,從裡面拿出來。」

現時香港衛生署唯一批准的免疫細胞療法,是港大或中大做的「CAR-T」療法,嚴格要求免疫細胞,要以液態氮冷凍及空運,規格與「冰皮月餅袋」、經文錦渡運送有天淵之別。






參考資料: https://cancerdoctor.hk/immuno-oncology.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27歲男常加班每晚食燒烤當宵夜 胃痛胃脹半年驚揭患末期胃癌

燒烤味濃香口,但經常進食恐增加胃癌風險。內地一名27歲男子因經常要加班,兩年來幾乎每晚下班後都會食燒烤當宵夜,直至今年上半年出現胃痛、胃脹後,經檢查發現患上末期胃癌。有腫瘤科醫生表示,煙熏、燒烤食物會造成亞硝酸鹽等致癌物質在體內積聚,誘發胃病,進而增加癌變風險。

據《楚天都市報》報道,湖北武漢漢陽27歲的林先生,兩年多前轉新工成為程序員(Programmer)後,經常要加班,導致飲食不規律,經常食宵夜,幾乎每天晚上10時下班後都會食燒烤犒賞自己,有時甚至把燒烤當正餐。

至今年上半年,林先生發現胃部經常不舒服,隱隱作痛,飯後會噁心腹脹。起初,他以為只是消化不良,自行服用成藥後,症狀越趨嚴重,上腹部疼痛難以緩解,食慾不振,人也越來越消瘦。近日,林先生因疼痛難耐到醫院求診,經胃鏡及腹部CT等檢查後,揭發患上晚期胃癌。醫生表示,很大程度是他長期飲食不良及大量進食燒烤食物所致。

腫瘤科主治醫生何威華表示,近年胃癌呈現年輕化趨勢,主要與年輕人不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有關。他指出,三餐不規律,經常食用煙熏、燒烤、油炸食物會造成亞硝酸鹽等致癌物質在體內積聚過多,再加上經常性熬夜、壓力過大、飲食過量等,容易增加胃的負擔,誘發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進而增加癌變機率。

何醫生表示,胃癌與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提醒平時應按時進食、少吃燒烤、油炸、醃製及煙熏食物、不吸煙、少喝酒。另外,60歲以上的人士、有胃病病史及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應定期行胃鏡檢查。

4個間接引致胃癌的因素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曾接受《晴報》訪問時曾表示,胃癌病徵並不明顯,患者發現時可能已是晚期。他指胃部腫瘤有很多種,一般所指的胃癌為胃腺細胞癌,患者通常會感到飽滯、胃痛,容易出現貧血,大便呈黑色,徵狀與胃炎相似,主要以手術切除治療。

以下為4大飲食壞習慣:


    1.長期吃太鹹

    2.醃製食物

    3.少吃菜

    4.三餐不定時











參考資料: 睛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打工仔壓力大致胃酸倒流 醫生拆解胃病成因

 根據醫管局最新發布的數據,胃癌是本港第6大常見癌症,本港每年亦有逾千宗胃癌新症。有醫生表示,不少人誤以為胃癌一定會嘔血,但其實胃癌初期徵狀不明顯,都市人常見的胃痛,已可能是胃癌的警號。三餐不定時、精神壓力大等,均有機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胃痛屬病徵之一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胃癌的病徵不明顯,患者發現時可能已是後期, 部分人誤以為胃癌一定會嘔血,但其實未必,即使是都市人常見的胃痛,已可能是患胃癌的迹象,或要做胃鏡來確定是否患病。

此外,不少都市人的生活問題都有影響,例如三餐不定時有機會導致慢性胃炎,而精神壓力則有機會導致胃酸倒流、胃潰瘍等,均可能間接引致胃癌。









胃部的腫瘤有很多種,陳亮祖表示,常說的胃癌是胃腺細胞癌,此外常見的還有在胃部肌肉的腸胃基質瘤,以及在胃壁的胃淋巴瘤。他指出,幾種腫瘤有不同徵狀,胃癌患者常會感到飽滯、胃痛,容易出現貧血,大便呈黑色,徵狀與胃炎相似;胃淋巴瘤的徵狀與胃癌類似,會出現胃痛及胃炎徵狀;至於腸胃基質瘤,患者的胃、腹部感覺不明顯,大便亦未必有血。

三種腫瘤的成因及治療亦有不同,腸胃基質瘤成因不明,胃淋巴瘤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至於胃癌的高危因素則較多,例如長期吃太鹹、醃製食物,少吃菜,有吸煙習慣,體重過重,或遺傳因素等,都可能與胃癌有關。在治療方面,胃淋巴瘤以化療針為主,胃癌及胃腸道基質瘤則主要以手術切除。

食素無助防病

坊間對胃癌有不少謬誤,例如有指因少吃蔬菜容易有胃癌,有人卻稱全素可以預防胃癌;但亦有指食素容易缺乏維他命B12,反而容易導致胃癌。陳亮祖說,兩種做法都是誤解,

 
未有資料顯示食素可以防止胃癌,部分患者是因為遺傳因素,無法吸收維他命B12而導致貧血,而非因缺乏維他命B12而導致胃癌,所以也不能說食素就會導致胃癌。

此外,坊間亦有說法指,吃太熱的食物會燙傷消化道黏膜,長此以往有機會演變成癌症。陳亮祖指︰


理論上確是如此,但實際上應該是喉嚨和食道首先出事,其實食物到達胃部需要一段時間,通常都已冷卻。









 參考資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989089/%E6%89%93%E5%B7%A5%E4%BB%94%E5%A3%93%E5%8A%9B%E5%A4%A7%E8%87%B4%E8%83%83%E9%85%B8%E5%80%92%E6%B5%81%E3%80%80%E9%86%AB%E7%94%9F%E6%8B%86%E8%A7%A3%E8%83%83%E7%97%85%E6%88%90%E5%9B%A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拆解胃癌棘手之處

 同樣是華人,但原來中國內地及香港的常見癌症排行榜,有頗大差別。其中一個例子,便是在香港排行第六的胃癌,在內地卻高居第二位,每年新症患者約有40多萬人,數字驚人。胃癌的成因主要與幽門螺旋菌感染及飲食習慣有關。醫學界相信,內地胃癌數字高企,與內地人常吃高盬份食物及常飲烈酒有關。要對抗胃癌,良好飲食習慣是不二法門,而亞洲醫學界亦積極研究如何改善手術及藥物,以提升治療成效,幫助患者擊退胃癌。

胃癌在亞洲地區十分常見,如日本、韓國,中國內地亦不例外。醫學界相信,亞洲各地的「共通點」,主要是幽門螺旋菌感染頗為常見,此外飲食習慣亦類似,包括常吃高鹽份食物、愛喝烈酒等,令亞洲人的患病率較白人高出許多。

胃癌的「棘手」之處,在於大部分早期胃癌病徵,即使出現病徵,大多是胃部不適、胃痛、有消化不良之感,與一般都市病的症狀極之相似,令患者誤以為自己不過是壓力過大或欠缺休息等,無從及早發現患病,拖延病情,因此目前大部分患者都是於三期時才被確診,令治療難上加難。

現時,一至三期胃癌的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一般分為全胃及半胃切除;而有研究指出,二期以後的胃癌個案,應於手術後進行輔助化療,有助減低日後復發風險達一半,十分理想。

不過,另一「棘手」之處是,胃部是人體消化及攝取營養的重要器官,胃部一旦出現癌變,又或被切除,患者便難以攝取營養,身體會特別虛弱,而且即使少量進食,也會有為胃脹、噁心之感,容易嘔吐。因此,若要他們採用傳統高度致嘔的化療藥物,他們可能嘔個不停,對復原進度及生活質素造成嚴重影響,令患者對化療極之抗拒。

64歲的周先生便是其中一個例子。他早前被確診患上三期胃癌,癌細胞已擴散至附近淋巴,需要進行全胃切除手術。手術後,他食慾大減,足足消瘦了10多公斤,正因如此,當醫生向他提出進行手術後輔助化療時,他感到非常擔憂,害怕體重進一步下降。

事實上,有臨床研究指出,高達三成胃癌患者因無法承受傳統化療的副作用,而被迫中斷治療,等於白白失去降低復發風險的黃金機會。

因此,近年醫學界積極研究如何改善化療方案,其中一大進步之處,是採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物。新一代化療副作用較少,「傳說」中的副作用如脫髮、嘔吐等,極少機會出現,患者一般可以順利完成整個化療療程。

此外,由於患者只需口服藥物,無需頻繁來往醫院接受注射,對身體虛弱的患者而言,相對方便、輕鬆得多,更不會引致因注射所衍生的血管炎、針口發炎等問題。

醫生與周先生幾經商討後,決定採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物,為期一年。在療程期間,周先生從未出現嘔吐症狀,食慾亦慢慢回復。完成輔助化療後至今1年,各項指數正常,亦沒有任何復發跡像。

在多種癌症之中,胃癌頗多「棘手」之處,但是隨著醫學進步,醫學界已能逐一拆解,提升患者存活機會之餘,亦能確保他們的生活質素。






參考資料: 香港商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乳癌患者罨草藥延誤治療不治 醫生拆解乳癌謬誤 (下)

 




隆過胸更容易患上乳癌?

理論上不會。從前一種用作胸部整形手術的物料「矽膠」,因安全問題被回收;另外,某些物料因其化學物質容易滲入乳腺組織,增加乳腺發炎的機會,長久的慢性發炎會增加致癌風險。如使用一些通過國際品質認可的胸部整形物料,一般是安全的。


患上胸癌一定要切除整個乳房?


不一定,主要視乎腫瘤大小、數量及分布位置。一般而言,全乳房切除適合腫瘤較大或接近乳頭,或癌細胞出現於不同部位,或已影響皮膚的患者。醫生會將整個乳房,連同腋下的淋巴腺一併切除。

至於乳房保留手術,則適合腫瘤較小及生長在乳房外圍的患者,醫生會將腫瘤及周邊組織切除,並作腋下前哨淋巴取樣檢測,手術後輔以放射治療。

另外,部分患者可於手術前進行前置化療,縮小腫瘤後才以手術切除,可增加保留乳房的機會。

《癌症謬誤100解 ─ 把握治療黃金期》


癌症患者不可吃雞肉?鹼性體質可防癌?治療期間不可做運動?輻射跟著你回家?

市面上大量的癌症謬誤模糊了大眾對癌症的了解,甚至延誤了病人治療的黃金時間。因此癌症資訊網推出 2017 新作《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請來臨床腫瘤科陳亮祖醫生拆解 100 個常見的癌症謬誤,釐清各項相關資訊,讓病人不再錯過治療黃金期。此外,書中亦請來 8 位癌症同路人分享抗癌經歷,為一眾同行患者打打氣。本書收益將不扣除成本全數捐贈予香港防癌會。




參考資料: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60550/%E4%B9%B3%E7%99%8C%E6%82%A3%E8%80%85%E7%BD%A8%E8%8D%89%E8%97%A5%E5%BB%B6%E8%AA%A4%E6%B2%BB%E7%99%82%E4%B8%8D%E6%B2%BB%E3%80%80%E9%86%AB%E7%94%9F%E6%8B%86%E8%A7%A3%E4%B9%B3%E7%99%8C%E8%AC%AC%E8%AA%A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乳癌患者罨草藥延誤治療不治 醫生拆解乳癌謬誤 (上)

 乳癌是繼肺癌和大腸癌之後,本港女性第三位致命的癌症。不過不少人對乳癌有疑問,如有傳穿戴不合適胸圍會增加患癌風險,或以為患癌就一定要切除整個乳房。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花大半年時間撰寫《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一書,希望為大眾,尤其是癌症病人釋除疑慮。


陳亮祖醫生指,曾有一名病人被診斷患上乳癌第一期,手術切除9成可根治,但她卻不願接受西醫治療,堅持看中醫及自然療法。

   
罨草藥幾個月,她的腫瘤由小於2cm增大至穿過皮膚,已擴散至第4期,最後一年多後就過身了。

因此把握時機接受治療十分重要,否則癌症擴散後就更難根治。以下為書中提及有關乳癌的迷思:


穿戴不合適胸圍會增加患癌風險?


這是沒有根據的說法,穿戴不合適胸圍只會令人不舒適,但不會增加患乳癌風險。患乳癌風險因素包括:

    近親中有50歲以下的乳癌患者,如母親、姊妹或女兒
    初經發生在12歲前、更年期停經出現在55歲後
    從未生育或35歲後才首次生育
    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達5年以上
    有吸煙或嗜酒習慣
    運動不足(每周少於3小時)
    帶有遺傳性的BRCA1或BRCA2基因變異

............續









參考資料: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60550/%E4%B9%B3%E7%99%8C%E6%82%A3%E8%80%85%E7%BD%A8%E8%8D%89%E8%97%A5%E5%BB%B6%E8%AA%A4%E6%B2%BB%E7%99%82%E4%B8%8D%E6%B2%BB%E3%80%80%E9%86%AB%E7%94%9F%E6%8B%86%E8%A7%A3%E4%B9%B3%E7%99%8C%E8%AC%AC%E8%AA%A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掌握正確資訊 癌症患者營養補充不容忽視

 根據醫院管理局數據顯示,2014年有29,618宗癌症新症,對比之前一年新症增682宗的數據高出2.4%。75歲前每4位男性及每5位女性,就會有一位患上癌症;每9位男性及每15位女性患者,就有一位死於癌症。眾多癌症患者確診後都會特別注意日常起居飲食,當接收到聲稱可治療癌症的資訊後,更可能盲目跟從,希望藉此擊退癌魔。但坊間氾濫着似是而非的網絡資訊,及不少有關食物營養和治療的謬誤,以訛傳訛後,資訊孰真孰假,不能考究;有些人甚至誤信傳言,延誤治療,錯失治療黃金期。然而,治療時間對癌症患者十分關鍵,愈早接受正統醫學治療,愈能提升治愈率。有見及此,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編寫了《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一書,希望為大眾,尤其是癌症病人釋除疑慮,讓他們對癌症治療和營養吸收有正確及深入的理解

病人誤信謬誤,有可能延誤接受正統醫學治療

坊間與飲食有關的謬誤如過度戒口、斷食或沒有科學根據的療法等,病人誤信了可能引致抵抗力降低及身體出現炎症的機會增加,甚至會因白血球過低而需要暫緩治療,待白血球水平回升後才可繼續,嚴重的有機會被迫中斷治療,甚至因身體受感染而出現敗血症引致死亡。
白血球過低的預防,攝取營養尤為重要

預防勝於治療,陳醫生建議病人在確診癌症後應盡早攝取充足營養,有需要時還可以配合含有免疫營養的配方(尤其適合缺乏食欲的病人),提供高蛋白及高熱量,強化身體免疫力,為治療做好準備。

註冊營養師潘仕寶女士也指出:「高達八成晚期癌症患者會有營養不良問題,甚至有兩成癌症病人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死於患症本身。癌症可導致身體新陳代謝異常及營養攝取不足,令病人營養嚴重不良而形成惡病質(Cachexia):肌肉耗損、脂肪流失、體重減輕、免疫力下降、厭食、疲倦等。」她建議治療前攝取足夠營養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增加身體儲備,為治療做好準備。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東網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醫療最前線 - 大腸癌年輕化

 大腸癌是香港十大癌症之首,最近中文大學發表研究,指近年腸癌有年輕化趨勢,55歲以下患者人數增加,55歲以上患者有所減少。臨床所見,年輕的腸癌患者的確越來越多,甚至有早於30多歲就出現確診者。


出現於年輕患者身上的腸癌一般侵略性較強,亦即坊間所謂「較惡」;臨床有近半腸癌患者確診時已屬第三及第四期,即晚期腸癌。


腸癌年輕化的成因複雜,除了不良飲食習慣外,遺傳因素及家族傾向都是成因之一。現時建議一般市民50歲後進行大腸鏡檢查,但如有近親於年輕時患上腸癌,應在近親確診年齡早10年開始檢查 。


即使不幸患上晚期腸癌也不必氣餒,現時治療腸癌的藥物眾多,壽命已非如以前般以月計,如積極配合治療,即使第四期的病人平均壽命已近3年。 以標靶藥為例,腸癌的標靶藥主要分為抗血管生長 (VEGF)標靶藥及抗表皮生長因子(EGFR)標靶藥,視乎腫瘤基因及位置不同而運用。而新一代的抗血管生長標靶藥更加可同時阻截VEGF-A-VEGF-B和 PLGF三個路徑,效力更全面,研究指如配合化療使用,對比傳統化療組合,三年總體存活率提升近一倍 。
癌症並不絕望,尤其是年輕的腸癌患者,更應積極抗病,延續美好人生。








參考資料:  http://www.cancerdoctor.hk/colon-cancer-hk.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卵巢癌病徵不明顯,標靶藥物配合化療抗癌魔 (下)

 





標靶藥物也可治療子宮頸癌
由此可見,現時卵巢癌的治療有不少進步,陳亮祖醫生建議卵巢癌患者確診後,應與醫生積極商討,尋找適合及有效的治療方案。事實上,抗血管增生的標靶藥物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除了卵巢癌,子宮頸癌也成為另一種可使用標靶藥物來提高治療效果的婦科癌症,臨床研究顯示,子宮頸癌患者接受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物配合化療的治療後,存活期中位數增加至17 個月,明顯較只使用化療為長,為患者增加存活機會。


卵巢癌的高危因素及病徵
高危因素

•    從未生育
•    從未哺乳
•    有家族病史
•    帶有遺傳基因,如BRCA1, BRCA2
•    肥胖

病徵
•    腹部或骨盆疼痛
•    便秘
•    腹瀉
•    小便頻密
•    陰道出血
•    腹脹
•    乏力



擴散至肝臟的卵巢癌
五十多歲的張女士(化名)因腹脹求醫,結果證實患上卵巢癌。手術雖然能夠完成切除位於盆腔的腫瘤,可是正電子掃描發現在她的肝臟有3粒腫瘤。經過與醫生商討後,張女士接受化療配合抗血管增生的標靶藥物。經過約3個月四次化療後,醫生再替張女士安排正電子掃描檢查,已發現她肝臟的腫瘤已經消失,再完成剩下的兩個周期治療後,她現在接受單獨標靶藥物的治療,以鞏固療效。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Wen Wei Po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卵巢癌病徵不明顯,標靶藥物配合化療抗癌魔 (上)

 據資料顯示,香港每年分別有五百多宗卵巢癌新症及二百多宗卵巢癌死亡個案。中國內地於2015年更估計有五萬二千宗新增的卵巢癌個案,而死亡個案更高達二萬二千宗,可見卵巢癌對華人女性構成不可忽視的健康威脅。近年卵巢癌的治療選擇新增了標靶藥物,以幫助提高治療效果,讓患者及醫生擁有更多武器對抗癌魔。

卵巢癌沒有特別病徵

卵巢癌是一種不容易被察覺的癌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指出:「卵巢位於盆腔深處,即使長出腫瘤也不容易產生明顯病徵;此外,卵巢雖然是女性生殖器官之一,但卵巢癌並不似其他婦科癌症般容易造成下體出血,反而,它所帶來的下腹痛與腸胃不適或經痛相似,容易被患者忽略。故此,當下腹不適持續兩星期,應找醫生進行檢查。」

儘管卵巢癌的病徵並不明顯,不過透過盆腔超聲波檢查,可清楚分辨卵巢囊腫的屬性—倘若囊腫屬清澈透明則多為良性,實心硬塊則屬惡性機會較大。

卵巢癌的主要治療方案是手術切除,醫生會為患者切除盆腔的腫瘤,即使未能完全移除,但如果能夠把腫瘤的直徑盡量減至5毫米以下,也對病情有莫大幫助。陳亮祖醫生指出,若醫生判斷腫瘤範圍過大,未能第一時間做理想清除手術(即殘餘腫瘤小於1厘米),可先進行化療縮小腫瘤,再進行手術。至於第四期,即出現肝臟、肺部等轉移,需要接受化療,以改善病情。

抑制腫瘤血管標靶藥物提高治療效果
近年,抗血管增生的標靶藥物開始被廣泛用於治療晚期卵巢癌,當它與化療一併使用時,可進一步提高病情的控制。研究發現,該標靶藥物與化療一併使用比單用化療更能延長對病情的控制,而且對於高危患者(完成手術後剩餘腫瘤大於1cm的患者)來說,加入標靶治療更可延長存活時間至39.7個月,較單獨使用化療的30.2個月長。陳亮祖醫生補充,有鑑於卵巢癌的惡性不低,所以高危患者於完成數個月的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的治療後,仍需接受為期12個療程的單獨標靶藥物治療,才能把治療效果發揮至最好。

此外,卵巢癌的復發率不低,約有五成第三期卵巢癌患者會在身體其他部位出現復發腫瘤。陳亮祖醫生表示,以手術切除腫瘤仍然是復發個案最理想的治療方法,但是大部份患者未必適合再次進行手術,她們需要以化療來控制病情,現在她們還可選擇在化療之上加入標靶治療來提升療效。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加入標靶藥物可以提高反應率一倍以上,協助患者延遲病情惡化。

.......續





















參考資料:  Wen Wei Po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藥不可亂服

 

古時帝王千方百計煉丹以求長生不老,結果事與願違。彈指之間到了廿一世紀,時間的長河並沒有改變生老病死的定律,但醫學的進步卻改寫了癌症治療的歷史。昔日被視為藥石無靈的第四期癌症,如今已可利用藥物將其控制成慢性疾病,患者的存活時間也由僅以月計延長至以年計。


藥廠巨額投資開發新藥

以肺癌為例,自十多年前第一代標靶藥物面世,至今已發展至第三代,不但為患者開拓了更多治療選擇,同時也為他們燃點了活著的希望。余作為腫瘤科醫生,欣見藥物推陳出新,讓更多病人受惠。然而,新藥價格高昂是不爭的事實,因為藥廠要成功研發出一種新藥,耗時長、耗資巨,必須經過無數次實驗室測試和反覆的臨床試驗,在不斷的挫折與修正中,計算出藥物的化學成分、劑量、劑型和適應症等,到最後安全地用在人類身上,過程可謂千錘百鍊,一仗功成萬骨枯。這種通過重重臨床考驗而成功上市的藥物,被稱為「原廠藥」(Branded Drug),一般享有十年專利期保護,其他藥廠不得在專利期內生產該藥物;同時,藥廠必須收回龐大的開發成本,才能投資開發更新的藥物,因此藥價在專利期內自然較高。


原廠藥與學名藥的差異

當專利期屆滿後,藥廠需公開當初申請專利時所提交的配方,其他藥廠就可以依照該配方生產具同樣療效和安全性的非專利藥物,這就是「副廠藥」,或稱「學名藥」(Generic Drug)。學名藥通常必須通過美國食物及藥品監管局(FDA)的嚴格審核,證實其與原廠藥具備相同的有效成分、劑量、藥性強度、服用方式和血中濃度,而血中濃度正是決定藥效的關鍵。「副廠藥」在香港使用,也必須經衛生處註冊。然而,藥物的賦形劑、外觀、顏色、味道及包裝等則不必跟原廠藥一樣。由於毋須經過漫長的臨床試驗和承擔巨額的科研費用,學名藥的生產成本比原廠藥低得多,故定價亦遠低於原廠藥,讓更多病人能夠負擔。


「水貨藥」無保障 當心弄巧反拙

近年,不法商人瞄準市場需求透過不同途徑銷售「水貨藥」。這些聲稱產地是印度和孟加拉等國家的水貨藥,價格低至原廠藥的十分一。根據香港法例第138章《藥劑業及毒藥條例》,銷售水貨藥屬刑事罪行,有關藥物沒有在本港衛生處註冊,其生產過程、品質、儲存及運輸均無監管及認證,藥效和安全性成疑;倘儲存的溫度和濕度稍有偏差,便可能令藥物失效和發霉。再者,水貨藥當中可能攙有雜質,甚至沒有真正藥物成份或成份不足,患者服用後不但沒有療效,影響病情,甚至有機會中毒或因細菌感染而引起敗血症,危及性命。事實上我曾遇過一位肺癌患者,在服用「標靶藥」一段時間後,病情不但沒有好轉,腫瘤反而愈長愈大,遂來我診所問診。我向他查問之下,他表示該藥是他「以自己的渠道」購得;同時,我發現藥盒上註明的產地是孟加拉,我便恍然大悟。我向他解釋此藥來歷不明,未經註冊,故藥效和安全性成疑。最終他服用我處方給他的正廠藥,腫瘤隨即迅速縮小。奉勸市民便宜莫貪,以免弄巧反拙,得不償失。


藥物沒有最好 只有最合適

目前,不少藥廠提供藥物資助計畫,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以肺癌為例,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的專利期屆滿後,公立醫院已為患者提供免費的副廠藥。雖然藥物有很多種,但並非最貴的就最好,也不是最新的就最好。治病的初衷是對症下藥,即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藥物,最穩妥的做法是聽取醫生的專業意見,平衡藥效、副作用和個人經濟負擔能力來選擇最合適的治療,避免陷入「最新、最貴的藥才是最好」的迷思。


最後,要提防並打擊水貨藥和假藥,市民若需要到藥房配藥,建議到信譽良好及有藥劑師監售的註冊藥房,購買時應檢查藥物是否有香港衛生處註冊編號及包裝是否完好無缺。如發現害群之馬兜售水貨藥和假藥,應挺身作出舉報,由海關嚴正執法,保障市民健康。


話說回來,古時帝王為求長生不老找來江湖術士煉丹,直至現代考古學家從古墓中發現的所謂「仙丹」或「丹藥」,才破解了讓人驚悚的真相——「仙丹」其實是超級大毒藥,主要成分是硫、砷和汞(水銀)等重金屬,不但不能令人長生不老,長期服用甚至會慢性中毒。史書也有記載,歷代不少帝王均死於丹藥中毒。由此可見,亙古通今,藥不可亂服。

 

 

 



參考資料:https://cancerdoctor.hk/target-drug.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愈癌愈痛 新嗎啡減少副作用

 隨着醫學進步,各種癌症也有不同治療方法,惟癌痛卻令病人難以忍受,需要使用嗎啡類的鎮痛藥物止痛。然而,嗎啡在紓緩癌痛患者不適的同時,亦有逾半患者在 用後會出現便秘副作用,需同時使用通便劑,嚴重者甚至需要放便。有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新一代嗎啡類鎮痛藥物降低患者出現便秘的機會,有效提高癌痛患 者對藥物的接受程度及依從性。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出,癌細胞較易擴散至骨骼,引起劇烈癌痛,常見出現骨轉移的癌症包括肺癌、乳癌及前列腺癌。另外,腸癌及卵巢癌患者或會出現腸塞,亦會造成痛楚。此外,胰腺癌容易直接侵入腹腔神經叢,引致劇痛。

傳統上,醫生會為上述嚴重癌痛患者處方嗎啡止痛,但嗎啡較常導致作嘔作悶及便秘等副作用。相對而言,作嘔作悶等副作用較易使用藥物解決,惟獨是便秘問題最為「棘手」,醫生一般會為患者處方通便劑,若便秘問題沒有改善,則可能要降低嗎啡劑量,影響癌痛控制。

便秘副作用持續,可影響癌病患者的情緒及食慾,若因此未能吸收足夠營養,更可能影響整個療程,特別是接受化療的患者,他們健康的細胞會於療程中受到破壞,所以特別需要充足的營養作修復。

考慮到以上情況,現時醫生在處方鎮痛藥物時,可視乎患者需要,處方新一代嗎啡類藥物,既有助紓緩癌痛不適,亦較傳統嗎啡類藥物較少引起便秘問題,較易為病人接受。


癌痛問題可由不同原因引發?

• 癌細胞較易擴散至骨骼,引起劇烈癌痛,常見出現骨轉移的癌症包括肺癌、乳癌及前列腺癌等。
• 腸癌及卵巢癌患者有機會因腸塞而引發癌痛。
• 胰腺癌容易直接侵入腹腔神經叢,引發劇痛。

陳亮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参考资料: Metro
以上所提供的资讯仅作为教育及参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医疗问题,
应向自己的肿瘤科专科医生查询,而不应单倚赖以上提供的资料。

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三餐不定時、精神壓力大等增加患胃癌風險

 

胃癌是十分普遍的癌症,雖然近年在全世界的發生率有逐年降低的趨勢,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胃癌仍為全世界排名第五常見的癌症,死亡率更高居第三。

有醫生表示,不少人誤以為胃癌一定會嘔血,但其實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都市人常見的胃痛,已可能是胃癌的警號。三餐不定時、精神壓力大等,均有機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胃痛屬病症之一

香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胃癌的病症不明顯,患者發現時可能已是後期,部分人誤以為胃癌一定會嘔血,但其實未必,即使是都市人常見的胃痛,已可能是患胃癌的跡像,或要做胃鏡來確定是否患病。

此外,不少都市人的生活問題都有影響,例如三餐不定時有機會導致慢性胃炎,而精神壓力則有機會導致胃酸倒流、胃潰瘍等,均可能間接引致胃癌。

胃部的腫瘤有很多種,陳亮祖表示,常說的胃癌是胃腺細胞癌,此外常見的還有在胃部肌肉的腸胃基質瘤,以及在胃壁的胃淋巴瘤。他指出,幾種腫瘤有不同症狀,胃癌患者常會感到飽滯、胃痛,容易出現貧血,大便呈黑色,症狀與胃炎相似;胃淋巴瘤的症狀與胃癌類似,會出現胃痛及胃炎症狀;至於腸胃基質瘤,患者的胃、腹部感覺不明顯,大便亦未必有血。

三種腫瘤的成因及治療亦有不同,腸胃基質瘤成因不明,胃淋巴瘤可能與幽門螺旋杆菌有關,至於胃癌的高危因素則較多,例如長期吃太鹹、腌制食物,少吃菜,有吸煙習慣,體重過重,或遺傳因素等,都可能與胃癌有關。在治療方面,胃淋巴瘤以化療針為主,胃癌及胃腸道基質瘤則主要以手術切除。


食素無助防病

坊間對胃癌有不少謬誤,例如有指因少吃蔬菜容易有胃癌,有人卻稱全素可以預防胃癌;但亦有指食素容易缺乏維他命B12,反而容易導致胃癌。陳亮祖說,兩種做法都是誤解,未有資料顯示食素可以防止胃癌,部分患者是因為遺傳因素,無法吸收維他命B12而導致貧血,而非因缺乏維他命B12而導致胃癌,所以也不能說食素就會導致胃癌。

此外,坊間亦有說法指,吃太熱的食物會燙傷消化道黏膜,長此以往有機會演變成癌症。陳亮祖指理論上確是如此,但實際上應該是喉嚨和食道首先出事,其實食物到達胃部需要一段時間,通常都已冷卻。





參考資料: http://med.china.com.cn/content/pid/215035/tid/1026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放射治療期間的皮膚護理

 




  •      食物切忌過熱或太冷。
  •     避免辛辣、太酸及油膩之食物。
  •     如吞嚥有困難,可先將食物攪碎,製成糊狀,方便吞嚥。
  •     多喝飲料,補充水份。
  •     少食多餐,以利消化。
  •     額外飲營養奶以補充熱量。
  •     若同時需接受化學治療之病人,可能會有味覺改變的情況,可吃略帶酸味的糖果以刺激食慾。
  •     香薰治療亦可增加食慾,可在進餐前吸入檸檬精油,或以新鮮檸檬刨皮後吸入,亦可獲得相同效果。
  •     戒煙,避免酒精類飲品。









參考資料: http://www.cancerdoctor.hk/radiotherapy-nutrition.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白血球過低礙癌症治療

 正常人體的血液內的白血球細胞,主要用作抵抗疾病及外來物。患癌、手術、電療及化療均會削弱患者的抵抗力,而化療藥亦會影響正常細胞。不同的化療藥物組合,對骨髓細胞的影響各異,產生白血球急降等副作用,令癌症患者增加身體受感染,甚至需要暫緩治療,影響病情。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化療期間發燒或受感染的風險高達20%以上,故癌症患者可在化療後數天開始接受白血球生長激素「升白針」,剌激骨髓製造白血球,維持白血球的數量,減低感染風險。

英國及澳洲註冊營養師潘仕寶指,癌症可導致身體新陳代謝異常及營養攝取不足,有八成晚期癌症患者會有營養不良問題。若體重下降10%或以上,體重指標(BMI)低於18.5,便應約見註冊營養師。

潘仕寶建議確診癌症患者應盡早開始攝取充足營養,增加身體儲備,進食高熱量、高蛋白質的家常菜,如蛋花肉碎粥、雞蛋牛油果三文治、番茄薯仔三文魚湯等。亦可進食含有免疫營養的精氨酸及奧美加三脂肪酸,增強抵抗力。














參考資料: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7月23日 星期五

【免疫治療】二至四成有療效 副作用致死1% 免疫治療不是治癌神藥

 

對付癌症,化療是毒死癌細胞,標靶治療是點擊癌細胞「死穴」;近年最火熱的免疫治療,不是直接打擊癌細胞,而是激發自身免疫系統消滅腫瘤,賣點是療效高、副作用少,但藥費高昂。

到底免疫治療能否徹底清除癌細胞?是否癌症病人的靈丹妙藥?有臨牀腫瘤科醫生指出,免疫治療具風險,有1%病人因副作用而死亡,病人切忌過度迷信。


免疫治療是近幾年新興的治癌方法,透過激發自身免疫力消滅腫瘤。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清淟解釋,「正常細胞透過PD-1蛋白與身體免疫系統溝通,『是自己人,不要攻擊我』。」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統中的淋巴細胞能辨識敵人並作出攻擊,而淋巴細胞表面有PD-1蛋白,可保護正常細胞免受攻擊。但癌細胞利用此機制來瞞騙免疫系統,扮作「自己人」逃過免疫系統的攻擊,「免疫治療藥物就是希望糾正這個弊端」。


治黑色素瘤 較化療效果理想


免疫治療針對PD-1、PD-L1、CTLA-4等不同的免疫檢查點,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蔡清淟解釋,透過藥物抑制癌細胞表面的PD-L1蛋白與PD-1受體結合,淋巴細胞便可以辨認癌細胞,繼而將它消滅;而CTLA-4抑制劑可以令癌細胞周邊有更多淋巴細胞,「就算身體認出哪些是癌細胞,不夠兵也打不了。說得俗一點,CTLA-4抑制劑是call人來」。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目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黑色素瘤的第一線治療。對付黑色素瘤,以往化療效果不理想,「免疫治療是一個突破,五分之一黑色素瘤病人的病情受到控制,存活期達10年」。


混合標靶藥 晚期腎癌療效佳


另外,免疫治療還可以與化療或標靶治療一起使用。以腎癌為例,蔡清淟表示,組合式治療方案效果較理想,同時使用標靶藥及免疫治療,互相有加強作用。腎癌之中,以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最為常見。

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今年發表研究報告,發現同時採用標靶藥(阿西替尼/Axitinib)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匹博利組單抗/Pembrolizumab),對治療晚期腎細胞癌效果非常理想。861名病人分成兩組作對照實驗,對照組採用舊有標靶藥,實驗組接受阿西替尼及匹博利組單抗。結果發現,實驗組病人的12個月整體存活率為89.9%,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為15.1個月;至於採用傳統治療,12個月整體存活率為78.3%,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則為11.1個月。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在今年4月批准了匹博利組單抗和阿西替尼,作為晚期腎細胞癌一線治療。


免疫治療目前還可用於治療肝癌、肺癌、膀胱癌;陳亮祖說,概括比較化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的抗藥性時間,對免疫治療奏效的病人,平均接受治療1年後才出現抗藥性,標靶治療平均9個月,化療平均5至6個月便出現抗藥反應。





參考資料:https://cancerdoctor.hk/hormonal-therapy.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7月16日 星期五

掃除癌症誤解 (下)






年長患者看得開

生命將燃盡,還有多久壽命?是病人最常問陳醫生的問題。「病人問我,我一定會講,這是病人的權利,你不知病人有何打算,如財產的分配,一些事情交帶,最弊是 大家隱瞞住他,病人有些事情好想去做,突然間不在是一個遺憾。」

有些家屬怕年長患者接受不到,陳醫生表示指愈是年長,見慣風浪,仔大女大,反為更加接受死亡這件事。 [最緊要仔女出晒身,毋須他照顧,反為好安心。既成事 實,(餘下日子)不辛苦就得。」

見盡死亡,問他是否仍有深刻感受?「我最大感受是病人醫得好,大家都開心,病人會感激醫護人員;部分病人明明是醫不好,只要陪他行到最後的時間,可以安詳、唔痛地離開。很多人錯覺長腫瘤到臨死一刻都好痛好辛苦,骨痛到典床典蓆、透不到氣。其實現今的止痛藥好好,有需要使用一些嗎啡,唔痛苦安詳離去。」病人離世,家人難免傷心,但曾有致電或寄卡給他,感謝他這期間對病人無微照顧,「這滿足感更大。」

陳亮祖醫生撰寫《癌症謬誤 100 解》是因為在診症中,不同病人都有類同疑問,諸如可不可以食雞?要不要戒口?多食甜會令腫瘤增大加快?可否用自然療法?可不可服用中藥?不做化療得嗎?... 「大部分的問題極相似。 其實答案簡單,自然療法醫不好腫瘤, 純中醫醫不好腫瘤,至少在第一及第二期未能斷尾,自然療法更加斷不到尾。 我會很替病人不值,他們寧接受另類治療,結果病人由第一、二期惡化為第四期,失去了黃金治療時間、根治的機會,也掉了性命,這是用生命來交換, 很可惜。」他覺得有需要給公眾知道正確的觀念,很多事情是以訛傳訛,無科 學根據,例如吃某些食物能防癌、磁石治療毋須看西醫,應以科學根據去解釋癌症種種。

他指癌症3大常見謬誤:1,發現腫瘤後不能食雞是首選,最多人問。2可否用中藥或自然療法治療癌症: 3 化療是否很辛苦。

無單一食物可防癌

坊間不時指某些食物可防癌,陳醫生直言無一種食物可防止腫瘤發生的機會。「大腸癌、子宮體癌都有研究證實食少脂肪、不肥膩食物、多蔬果可減低這些腫瘤的機會,不是預防而是減低,也不是減到零。日日食好多都未必能阻止腫瘤的發生。」腫瘤的形成原因眾多,絕大部分因素,醫學界仍未解釋得到,理論上是一個隨機的現象。

「食好嘢的人會生腫瘤、長期食齋的也有機會生腫瘤,做人要開心反而最緊要,與同事偶然食好啲一餐,或者曳啲食肥膩一點,講真一年俾你食得幾多次?話就話 BBQ會致癌,但我其實一年只是一、兩次而已,開心反而最緊要。 有些人凡事謹小慎微,睇報纸呢樣致癌哪樣致癌,樣樣不敢食,心裏常想著負面事情,我覺得對人的影響,分分鐘大過食物本身。」

頭痛的成因

上期分享一個因感冒而頭痛的案例,其實頭痛的情況比比皆是,幾乎所有人都有過頭痛經歷。話雖如此,但有些人頭痛的時間短暫,只需休息一會便可紓緩;有些人的情況則反覆間斷發作而不癒,所以頭痛的成因可以是各有不同。

從西醫角度,可分為原發性頭痛及繼發性頭痛。原發性頭痛良性的經常性頭痛,不是因潛在的疾病或是其他結構性問題而造成,故沒有危險性,例如偏頭痛。繼發性頭痛是因為其他頭部或頸部的疾病而造成的,其中有些是無害的,例如頸源性頭痛、因服用過量止痛藥產生的反彈式頭痛;有些則伴隨嚴重傷害,甚至有生命危險,如青光眼、腦膜炎、顱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動脈瘤、腦動靜脈血管畸形,甚至腦腫瘤等。

頭痛因應不同的成因,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對付。一般來說,輕微至疲勞、頸椎病、普通感冒、鼻敏感、牙痛、扁平足都可能引起頭痛,嚴重的有可能是偏頭痛、腦腫瘤、中風、腦膜炎、頭部創傷所引起的。

另外生活環境及情緒亦可以是引發頭痛的其中一個因素。當一個人產生緊張、焦慮時,都會引起頭痛。亦有不習慣在空調環境生活,或從潮濕地區搬往乾燥地區生活的人,每當環境變得乾燥時,會感到頭部有一種被扯著的痛感。

有些人習慣每當頭痛便會即時服食止痛藥,其實患者應要知道頭痛只是一種症狀,而在很多患病的過程中,都有可能出現頭痛這個病徵。頭痛有可能是情緒緊張或過度疲勞的反映,亦可以是身體內部患有嚴重疾病的訊號,所以一點也不容忽視,應是找出身體






參考資料: 經濟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7月9日 星期五

掃除癌症誤解 (上)

 提起癌症,聞之色變,正因為是重症,道聽塗說的謬誤多不勝數:

有關療法的、有關手術的、有關起居飲食致癌的等等。臨床腫瘤科醫生陳亮祖,與癌症打交道凡二十載,由他道出癌的真相,絕對有說服力。

陳亮祖醫生著的新書《癌症謬誤100解》,內容「貼地」、筆觸顯淺易明,解答了不少對癌症的一些誤解。

掃除謬誤十分重要,他述說行醫中這一個難忘個案: 「這個家好晤抵。病人是約60歲的乳癌患者,賀爾蒙 受體ER、PR呈陽性,已摸到有腫瘤,看我時已屬晚期,並 擴散至肺部,己出現氣喘,好難才游說到她在腫瘤裏抽組織 化驗。」陳醫生勸她打化療針,因大部分病人打化療針後2 至3星期後氣喘會改善,並處方口服抗女性賀爾蒙藥。

 「惟她極信中醫,中醫指會幫她醫好,用中草藥敷在主瘤上。囑她一個月後來看我,沒有來,直至3個月後她嚴重氣喘求醫,入院後見她的主瘤已流晒血。血液報告尚可, 這一刻都可以做化療,以及服用賀爾蒙藥素禁一禁住。」但對方依然堅持不肯,只好給她氣管擴張藥物,減輕她吸氧氣的辛苦。兩星期後氣喘加劇,連平躺都不能,陳醫生建議可使用少許嗎啡舒緩,她仍堅拒服用任何西藥。

 「我對她說,這些藥對你有何壞處?你現在連命都可以賠上,情況已一路差,這些藥不會攞你命,仲可以幫你, 連命都可以唔要,你還有甚麼可以輸呢?」病人捱多兩個星期,最後在床上喘氣至死亡。

「我好想幫她,但她一直拒絕,我做不到任何事,見她死得好慘好心翳。就算她不打化療藥,以我經驗, 食賀爾蒙藥可起碼延長6個月壽命。」

部分早期癌症可治癒


腫瘤科與悲字掛鈎, 陳醫生說並不盡言:「婦產科生小朋友常然開心, 但若婦產科出事「悲」的程度,可以更加嚴重, 例如小朋友和媽媽一齊出事。各科都有喜有樂。無錯,有部分腫瘤是醫不好,但腫瘤早期發現,相對能較大機會可斷尾,如鼻咽癌、乳癌和腸癌能早期發覺,醫得返也是好開心的。」

若部分病人發覺是末期,根治或斷尾的機會甚微,陳醫生説做法有二:ー、幫助病人延長存活時間:二、同時保持病人的生活質素。「陪住病人對抗癌症的時間裏,走到最後一步,能舒服、安詳、有尊嚴的離開,也是很幫到病人的, 家人也明白到病人現實裏醫不好。生老病死是自然的過程, 人到最後的時間,唔好痛唔好辛苦已經覺得好滿足。加上家人可以陪伴行完這段路,已經安樂。」

向病人直陳事實

人們聞癌色變,如何向病人道出患癌的事實?他主張對病人及家屬直言。「有不少家人都希望我向病人隱臟病情,或不要直接說,年長患者更不要如實告知,怕打擊患者醫病的診法。這不過是錯覺,根本是呃唔到,要做電療、化療,電療過程中會甩頭髮,病人不是蠢的,會見到其他病友,去到醫院見到腫瘤科,無可能呃到。」他說欺騙病人只會造成病人對醫生、病人對家人互相不信任的局面,反而不及如實相告。

「講時會正面點,癌症對很多人來說是禁忌, 像判了死刑,但部分癌症早期有斷到尾的機會,好返重新做人,香港人平均壽命·女的88;男的82、83"好得返理論上亦可去到這年紀。」

若不幸地屬於晚期腫瘤,痊癒的機會無異「差得遠」,但毋須灰心。「我初入行(1999年),當時確無較好的藥物治療,只有傳統的化療藥,見到第4期患者, 普遍8成病人一年内會過世。現在進步多了,如常見的第4期肺癌,有標靶藥能延長壽命2至3年,副作用少,化療無以前咁毒,輔助藥物如止嘔藥已進步很多。」 化療没前般辛苦,甚至老人家都可以接受化療,治癌的躍進,和以前是差天共地。

.......續













參考資料: 經濟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黑色素瘤致命率高 免疫療法開啟治療新頁

 皮膚癌可分為非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瘤兩類,病因皆與長時間接觸紫外線有關。非黑色素瘤在皮膚癌個案中佔多數,致命性甚低,通常手術或電療已可治瘉。黑色素瘤則毒性頗高,有較高機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白種人發病部位常分佈在臉、頸、頭部,東方人則多長在指甲、手掌、腳板。


皮膚癌的典型症狀包括長出新生腫塊、腫塊愈來愈大或流血,若是黑色素瘤色澤多數偏黑,非黑色素瘤從外觀看則多有角質層組織。診斷方式是手術後取增生組織,或以微針穿刺取活組織置於顯微鏡下診斷。早期黑色素瘤治療以手術或加術後電療為主,晚期則用免疫治療。免疫療法所運用的原理完全不同,其特別之處在於,可讓因着癌細胞透過表面的PD-L1蛋白與PD-1受體結合而失效的T細胞功能重新啟動,這時T細胞可再次識別並清除原先的癌細胞,整個過程並非直接攻擊癌細胞,而是透過PD-1抑制劑阻斷PD-L1蛋白與PD-1受體的結合,繼而激活免疫系統來抗癌。


對於癌細胞已擴散、化療無法發揮功效的黑色素瘤患者而言,免疫治療無疑是一個新的出路。目前美國腫瘤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已將免疫療法列入轉移性或不能切除的黑色素瘤的第一線治療方案。


免疫治療的成效高低視腫瘤類別而定,以黑色素瘤來說部份個案存活期甚至可達十年。從研究中看到,接受傳統化療的患者總反應率約百分之四,接受免疫療法的患者總反應率為兩成一,整體治療成效可說相當顯著。免疫療法的副作用相比傳統療法或較低,有機會提升病人生活質素。惟免疫治療有機會因身體反應而在不同器官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症,因此治療期間患者如果出現發炎情況或任何不適,必須盡快求醫。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425/20160915/49352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免疫細胞療法|亡妻曾接受涉嫌非法天價療程 林子博開腔呼籲警惕

 林子博太太董燕君,2020年10月因為罕有的「平滑肌肉瘤」癌症病逝,她生前曾接受「免疫細胞療法」。她做的療程,是《香港01》揭發過的老人科醫生楊斌負責,當中涉嫌用非法藥劑制品、走私、非法輸入血制品、非法器官買賣等多宗罪。

報道刊出時,董燕君已經離世,林子博近日接受《香港01》獨家專訪,坦言已無法回頭判斷是否應該接受療程,但希望其他人有所警惕,勿錯失正常治療的機會。他稱寧願是一包鹽水,只是謀財不會害命,又說太太當時打針後精神跌得很快,並無起色,並在同月離世。

記者進一步追查,發現注射液,是從深圳實驗室先運到文錦渡口岸附近的一個舊式屋苑,而送到香港診所時,更是從有乾冰、類似「冰皮月餅袋」的保溫袋中取出。

斥謀財害命 擔心其他病人

林子博的太太董燕君,接受過老人科醫生楊斌負責的「免疫細胞療法」,他看完《香港01》的偵查報道後,接受訪問講述療法經過。「看完報道的第一反應是有點嬲,其次是擔心之後找他們的病人。我不知道不合法,更不知道去到走私那麼嚴重。」

醫生無講解風險 絕望邊緣不想等死嘗試療法

林子博說當初經朋友介紹,認識到中介人馮小姐和醫生楊斌。他指醫生有解釋細胞來自深圳,但無講解副作用或排斥風險,亦指醫生說有人用此療法做「回春」、「保健」。

林子博說,當時在絕望邊緣,抱住試一試的心態,太太決定接受療法,每個療程四針,要50萬元,在2020年10月6日打了第一針。

打完針後精神跌得很快

記者早前放蛇的時候,楊斌和馮小姐亦用林子博太太的病例講解和招攬生意,馮小姐更說董燕君情況不太好,歸咎其飲食有問題。

林子博回憶說,當時董燕君打針時不舒服,「對我太太來說是辛苦的,一邊做一邊覺得不舒服。打完針後,我覺得她的精神跌得很快。」他說醫生曾指出這是正常反應,並游說他太太繼續打,「但我見我太太沒有好轉,就不再試了。」

太太同月病逝 無法回頭判斷

打了幾針之後半個月後,2020年10月21日,董燕君不敵癌魔病逝。到底當日接受療法決定是對是錯,林子博說現在無法回頭判斷,今日站出來現身說法,希望大眾求醫時有所警愓。

林子博亦坦言,當時面對很大壓力。

記者獲得針劑圖片 注射醫院為文錦渡旁屋苑

究竟這個醫生幫患者打了什麼針呢?記者獲得一張同樣在楊斌診所接受免疫細胞療法患者提供的相片,他當時注射的「NK細胞懸液」,注明要用2至8度的冷鏈運輸。「回注醫院」寫的「錦星花園」,是深圳近文錦渡口岸的舊式屋苑。

深圳公司只准培養體外診斷用細胞

記者早前放蛇已揭發,內地當局規定這間「深圳中佳生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免疫細胞,培養後只可用於體外診斷,執行董事曲壽康更說,不認識楊斌,不負責如何將制品運到香港,但亦說運送細胞制品對溫度、儲存要求嚴格,若走私會很危險。

冰皮月餅保溫袋乾冰運送

到底有多嚴格呢?林子博憶述,太太打針時要預計好時間,「醫生說要新鮮運過來,當日早上找人去深圳拿」。他更是過在診所等待針劑運到,「類似冰皮月餅袋的銀色袋裝著,裡面放乾冰,從裡面拿出來。」

現時香港衛生署唯一批准的免疫細胞療法,是港大或中大做的「CAR-T」療法,嚴格要求免疫細胞,要以液態氮冷凍及空運,規格與「冰皮月餅袋」、經文錦渡運送有天淵之別。






參考資料: https://cancerdoctor.hk/immuno-oncology.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免疫治療 (下)

免疫治療以靜脈注射進行,一般情況下,免疫治療大約為4至6個療程,療程每隔2至3週進行,每次注射時間約30-90分鐘。患者可選擇於腫瘤科專科診所或醫院內接受療程,並定期復診。進行療程期間,醫生會緊密監察患者的身體情況,藉此調配合適的注射劑量,故此絕對不會允許患者自行以靜脈注射進行療程。部分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後,可能會出現輕微副作用例如疲累,但在罕有情況下,會引致嚴重肺炎、腸炎等。








相比香港的免疫療法,近年大陸流行採用的免疫治療CIK,在醫學上明顯跟香港有別。它是透過提取患者身上的白血球細胞,在實驗室環境下,利用刺激白血球的生長素及干擾素,再加上腫瘤的抗體,從而培養出可用作攻擊腫瘤的白血球細胞,然後注射至患者體內,達至控制腫瘤目的。然而,這些「殺手細胞」,至今仍未有確實臨床證據顯示可有效控制腫瘤。


CIK免疫療法帶有一定風險,嚴重甚至會致命。由於需要從患者體內抽取白血球細胞作培植之用,當中的消毒過程非常重要,故此實驗室的規格十分嚴謹,否則會令患者感染細菌;過去香港便曾有美容中心因實驗室感染而導致患者死亡的個案。另方面,此方法是否可真的培養出針對癌症的殺手細胞,仍然成為疑問,因為至今連英美的高規格實驗室,也未能成功培植。過去曾有一名肝癌患者,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後,初期療效不錯,惟隨後病情惡化,他自行到大陸花費約40萬元進行免疫療程,腫瘤卻依舊生長。




參考資料: http://cancerdoctor.hk/immunotherapy-hong-kong.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6月10日 星期四

免疫治療 (上)

醫學進步下,癌症的治療方法不斷推陳出新,近年獲歐美醫學界證實其療效,以靜脈注射進行的「免疫療法」,在香港已被應用於第四期黑色素瘤的一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二線治療,以及其他癌症療程。免疫治療是透過針對腫瘤細胞發出的特別訊號,使被抑制的免疫系統恢復攻擊及控制腫瘤的功能。不過,在大陸同樣被採用醫治癌症的另一種免疫療法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CIK) “細胞因子激活的殺手細胞”,則至今仍未有臨床研究證實可控制腫瘤,且帶有不少風險。因此,癌症患者宜小心選擇。






在香港使用的免疫治療,是針對腫瘤細胞發出的特別訊號,包括PD-L1及CTLA-4,由於這兩種特別訊號路徑會抑制免疫系統對腫瘤發出攻擊,令腫瘤不斷增長,因此免疫治療專門針對這兩個路徑,藉此重新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使免疫細胞活躍,恢復攻擊腫瘤的功能,達到控制腫瘤的目的。

目前在香港可採用的三種免疫治療藥物,包括Pembrolizumab、Nivolumab、Ipilimubab及Atezolizumab,根據第三期臨床研究,主要作為第四期黑色素瘤的第一線治療、非小細胞末期肺癌(鱗狀細胞肺癌或肺腺癌)及腎癌的第二線治療。而免疫治療亦可應用於其他腫瘤,惟目前尚要等待臨床第三期的研究結果。

.......續




 參考資料: http://cancerdoctor.hk/immunotherapy-hong-kong.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5月14日 星期五

廖啟智奮戰胃癌3個月病逝 腫瘤科醫生:胃痛可能已是患癌迹象

 資深演員廖啟智(智叔)昨日(28日)不敵胃癌,在家人陪伴下,於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離世,終年66歲。智叔由去年12月發現患癌,到昨日病逝,抗病時間前後僅約3個月。胃癌作為常見癌症,每年新症近千宗,是本港10大「癌症殺手」之一。究竟胃癌初期是否無跡可尋?原來許多人以為只是尋常都市病的胃痛,其實可能已是胃癌警號。


胃癌VS胃淋巴瘤VS腸胃基質瘤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曾表示,胃部腫瘤有很多種,常說的「胃癌」是胃腺細胞癌,此外常見的還有:在胃部肌肉的腸胃基質瘤,以及在胃壁的胃淋巴瘤。

胃癌:

  •     常感飽滯胃痛,容易貧血,大便呈黑色,徵狀與胃炎相似。
  •     高危因素較多,飲食及吸煙習慣,體重過重或遺傳因素等。
  •     以手術切除。



胃淋巴瘤:

  •     徵狀與胃癌類似,會出現胃痛及胃炎徵狀。
  •     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
  •     以化療為主。



腸胃基質瘤:

  •     患者的胃、腹部感覺不 「明顯,大便亦未必有血。
  •     成因不明。
  •     以手術切除。



陳亮祖指出,都市人生活習慣如三餐不定時,可致慢性胃炎,而精神壓力則有機會導致胃酸倒流及胃潰瘍等,均可間接引致胃癌


"部分人誤以為胃癌一定會嘔血,但其實未必,即使是都市人常見的胃痛,已可能是患胃癌的迹象,或要做胃鏡來確定是否患病。"

胃癌徵狀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曾偉光亦曾稱,胃癌初期病徵容易被誤會成消化不良而經常被患者忽略,所以大多患者在確診時病情已達3期或以上,部份人更已擴散。因此,如病徵突然持續出現約1個月,就要有所警覺,因為腫瘤愈大,病徵就愈多。但如果病徵僅出現一星期就自然消退,則毋須擔心。


胃癌7大常見徵狀

  •     消化不良
  •     上腹疼痛
  •     噁心
  •     嘔吐出混有血液的嘔吐物
  •     食慾不振
  •     體重下降
  •     身體疲倦



胃痛成因

胃痛是常見都市病之一,背後成因眾多。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姚志謙就指出,胃瘜肉以至胃癌,都會引起胃痛。但胃癌早期徵狀不明顯,直至癌細胞深入侵蝕胃部或擴散,才會導致食慾不振、消瘦、胃出血、排黑色糞便。

    

成因1:肝臟腫瘤 「雞心位」對下有痛,除了 由胃部引起,亦可以是十二 指腸潰瘍或胃酸倒流至食道尾引發。胃部周邊如肝臟左葉,位處 上腹正中心,有病人曾以為 有胃痛,但經檢查發現,痛 楚來自肝臟左葉有腫瘤。
    

成因2:肝炎 可由膽石、膽囊引起;胃後 面胰臟有毛病,有機會產生 上腹痛;上腹痛跟心臟問題 亦有關係。
    

成因3:功能性胃病 臨床上有60%至70%胃痛人 士,患的是功能性胃失調 (又稱胃焦慮或胃敏感)。 功能性胃病 成因不明,與生活壓力、焦 慮、抑鬱、失眠等情緒問題 有關。症狀一般持續數星期 至數個月不等。
   

成因4:幽門螺旋菌 第二類常見胃病是胃炎、胃潰瘍。這些病產生的痛由黏 膜破損引起,成因多與幽門螺旋菌相關。


胃癌高危一族

胃痛成因眾多,姚志謙強調,不論是胃痛、胃氣脹、飯後胃部不適或是上腹不適,只要持續發生2周或以上便需接受徹底檢查,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胃癌6類高危人士

  •     男性 發生胃癌機會是 女性的兩倍。
  •     50歲以上 年紀越大, 患胃癌機會越高。
  •     飲食不健康 長期進食高鹽、醃製和燻製食物會增強加患胃癌危險性。
  •     患有胃病 胃部息肉、進行過胃部切除 手術及患有惡性貧血的人士, 患胃癌機會較高。
  •     吸煙 吸煙人士患上胃癌的機會 較非吸煙人士高
  •     家族遺傳 家族近親曾患有胃癌的人士, 較其他人患上胃癌的機會高兩倍以上。


對患者而言,可以做些甚麼幫自己減輕胃痛?姚醫生表示,要視乎是哪一類胃痛,基本上少食多餐、規律作息、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都有助減輕胃酸過多及功能性胃病所造成的胃部不適感。




參考資料: HKET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無聲癌症殺手】前女主播從不吸煙確診肺腺癌 腫瘤科醫生拆解病徵+成因

肺腺癌早期徵狀並不明顯,故被形容為「無聲殺手」。台灣前女主播蕭彤雯近日在社交媒體發文,指自己患上肺腺癌0期,即俗稱原位癌,目前已經接受手術。不過,她自問從不吸煙,亦沒有家族遺傳等因素,沒料到會患上此病。有本港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肺腺癌未必與吸煙有關係,患者相對較年輕,有個案僅30歲便確診。

現年46歲的前女主播蕭彤雯22日於Facebook專頁發文,指今年1月到醫院進行身體檢查,未料竟發現左肺葉有一個0.9厘米大小的陰影,屬於「毛玻璃狀結節」,惡性機率偏高,經病理檢驗確認為肺腺癌0期,俗稱「原位癌」,即癌細胞僅存於肺腺,無淋巴結轉移,也無遠處轉移。

蕭彤雯被轉介至另一間醫院,並安排在2個月後進行手術。所幸她在本月16日順利完成手術,目前已經出院。不過,她自問生活習慣良好,不解為何癌症會找上她。


從不抽菸、沒有家族病史、沒有明顯二手菸危害、不焚香拜拜、也不是天天下廚...這東西到底為什麼會來找我?

她又提到,確診肺腺癌後,自己對空氣污染、鄰居的油煙都比較注意,盡量選擇蒸煮方式煮食,並在廚房放置空氣清淨機。

腫瘤科醫生拆解病徵+成因

「肺腺癌」被形容為「無聲殺手」,本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接受TOPick訪問時指出,肺腺癌屬非小細胞肺癌之一,據統計數字顯示,本港平均每年有約3000宗肺腺癌新症確診個案。

陳亮祖指出,肺腺癌與一般肺癌略有不同,肺腺癌未必與吸煙有關係,患者相對較年輕,他曾接觸有患者僅30歲便確診;他直言,肺腺癌的起因至今未能確認,有機會與環境污染,空氣內出現放射性氣體有關。
    

經常待在辦公室,空氣不流通,空調內的「氡氣」會釋放幅射,市民吸入太多,會有可能引起肺部細胞變異造成癌症。

陳亮祖表示,肺腺癌早期徵狀並不明顯,確診時大多已達末期,並擴散至身體其他地方。患者的徵狀,亦已超越持續咳嗽和氣喘等一般肺癌的情況:
    

患者會感到骨痛或頭痛,四肢乏力,但其實當時癌細胞已由肺部擴散至肝﹑骨或淋巴。








參考資料: Topic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廖啟智病逝|年增千人患胃癌男性死亡率高1倍 拆解6大高危因素留意2大習慣

 資深演員廖啟智早前傳出不幸患上胃癌,需全面停工並入院接受治療。至昨晚(28日)廖啟智終不敵癌魔離世,終年66歲。綜合資料,胃癌主要由飲食習慣及吸煙引致,其中男性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出女性約1倍,年屆70歲的男性尤其高危。有醫生表示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有時會被誤以為單純胃痛,每每令患者延誤治療,到確診時已屆末期。

常見癌症中排第6 年增千人患病男性高危

綜合衞生署及醫管局資料,胃癌屬本港常見癌症之一,2017年共錄得1314宗新症,於常見癌症中排第6,佔當時癌症新症總數約4%。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2018年本港共有1277人患上胃癌,同時有687人因胃癌身亡,而按每十萬標準人口計算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則分別為男性的5.7及女性的3.2,男性患上胃癌及死亡比率約為女性2倍。

病徵不顯著易延誤治療

由於初期病症不明顯,不少患者誤將胃癌當成胃部不適而掉以輕心,延誤診治,因此過半患者到察覺患病接受治療時通常已擴散到其他組織,病情已到達中晚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早前接受《晴報》訪問時指胃部腫瘤有很多種,一般所指的胃癌為胃腺細胞癌,患者通常會感到飽滯、胃痛,容易出現貧血,大便呈黑色,徵狀與胃炎相似,主要以手術切除治療。

2大生活習慣增胃癌風險

醫管局資料指出,胃癌成因主要有6項,排除性別年齡及遺傳等先天因素外,主要高危風險屬飲食及吸煙習慣。資料指出,長期進食高鹽、醃製和燻製食物會增加患胃癌危險性,同時吸煙人士患胃癌機會亦較非吸煙人士為高。


要預防胃癌,醫管局建議應從飲食著手,包括少肉多菜,以及儘量少食油炸及醃製、燻烤類食物,避免攝取有關食物製作過程中形成的致癌化合物。




參考資料: 晴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拆解胃癌棘手之處

同樣是華人,但原來中國內地及香港的常見癌症排行榜,有頗大差別。其中一個例子,便是在香港排行第六的胃癌,在內地卻高居第二位,每年新症患者約有40多萬人,數字驚人。胃癌的成因主要與幽門螺旋菌感染及飲食習慣有關。醫學界相信,內地胃癌數字高企,與內地人常吃高盬份食物及常飲烈酒有關。要對抗胃癌,良好飲食習慣是不二法門,而亞洲醫學界亦積極研究如何改善手術及藥物,以提升治療成效,幫助患者擊退胃癌。

胃癌在亞洲地區十分常見,如日本、韓國,中國內地亦不例外。醫學界相信,亞洲各地的「共通點」,主要是幽門螺旋菌感染頗為常見,此外飲食習慣亦類似,包括常吃高鹽份食物、愛喝烈酒等,令亞洲人的患病率較白人高出許多。

胃癌的「棘手」之處,在於大部分早期胃癌病徵,即使出現病徵,大多是胃部不適、胃痛、有消化不良之感,與一般都市病的症狀極之相似,令患者誤以為自己不過是壓力過大或欠缺休息等,無從及早發現患病,拖延病情,因此目前大部分患者都是於三期時才被確診,令治療難上加難。

現時,一至三期胃癌的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一般分為全胃及半胃切除;而有研究指出,二期以後的胃癌個案,應於手術後進行輔助化療,有助減低日後復發風險達一半,十分理想。

不過,另一「棘手」之處是,胃部是人體消化及攝取營養的重要器官,胃部一旦出現癌變,又或被切除,患者便難以攝取營養,身體會特別虛弱,而且即使少量進食,也會有為胃脹、噁心之感,容易嘔吐。因此,若要他們採用傳統高度致嘔的化療藥物,他們可能嘔個不停,對復原進度及生活質素造成嚴重影響,令患者對化療極之抗拒。

64歲的周先生便是其中一個例子。他早前被確診患上三期胃癌,癌細胞已擴散至附近淋巴,需要進行全胃切除手術。手術後,他食慾大減,足足消瘦了10多公斤,正因如此,當醫生向他提出進行手術後輔助化療時,他感到非常擔憂,害怕體重進一步下降。

事實上,有臨床研究指出,高達三成胃癌患者因無法承受傳統化療的副作用,而被迫中斷治療,等於白白失去降低復發風險的黃金機會。

因此,近年醫學界積極研究如何改善化療方案,其中一大進步之處,是採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物。新一代化療副作用較少,「傳說」中的副作用如脫髮、嘔吐等,極少機會出現,患者一般可以順利完成整個化療療程。

此外,由於患者只需口服藥物,無需頻繁來往醫院接受注射,對身體虛弱的患者而言,相對方便、輕鬆得多,更不會引致因注射所衍生的血管炎、針口發炎等問題。

醫生與周先生幾經商討後,決定採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物,為期一年。在療程期間,周先生從未出現嘔吐症狀,食慾亦慢慢回復。完成輔助化療後至今1年,各項指數正常,亦沒有任何復發跡像。

在多種癌症之中,胃癌頗多「棘手」之處,但是隨著醫學進步,醫學界已能逐一拆解,提升患者存活機會之餘,亦能確保他們的生活質素。






參考資料: 香港商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4月9日 星期五

打工仔壓力大致胃酸倒流 醫生拆解胃病成因

根據醫管局最新發布的數據,胃癌是本港第6大常見癌症,本港每年亦有逾千宗胃癌新症。有醫生表示,不少人誤以為胃癌一定會嘔血,但其實胃癌初期徵狀不明顯,都市人常見的胃痛,已可能是胃癌的警號。三餐不定時、精神壓力大等,均有機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胃痛屬病徵之一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胃癌的病徵不明顯,患者發現時可能已是後期, 部分人誤以為胃癌一定會嘔血,但其實未必,即使是都市人常見的胃痛,已可能是患胃癌的迹象,或要做胃鏡來確定是否患病。

此外,不少都市人的生活問題都有影響,例如三餐不定時有機會導致慢性胃炎,而精神壓力則有機會導致胃酸倒流、胃潰瘍等,均可能間接引致胃癌。









胃部的腫瘤有很多種,陳亮祖表示,常說的胃癌是胃腺細胞癌,此外常見的還有在胃部肌肉的腸胃基質瘤,以及在胃壁的胃淋巴瘤。他指出,幾種腫瘤有不同徵狀,胃癌患者常會感到飽滯、胃痛,容易出現貧血,大便呈黑色,徵狀與胃炎相似;胃淋巴瘤的徵狀與胃癌類似,會出現胃痛及胃炎徵狀;至於腸胃基質瘤,患者的胃、腹部感覺不明顯,大便亦未必有血。

三種腫瘤的成因及治療亦有不同,腸胃基質瘤成因不明,胃淋巴瘤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至於胃癌的高危因素則較多,例如長期吃太鹹、醃製食物,少吃菜,有吸煙習慣,體重過重,或遺傳因素等,都可能與胃癌有關。在治療方面,胃淋巴瘤以化療針為主,胃癌及胃腸道基質瘤則主要以手術切除。

食素無助防病

坊間對胃癌有不少謬誤,例如有指因少吃蔬菜容易有胃癌,有人卻稱全素可以預防胃癌;但亦有指食素容易缺乏維他命B12,反而容易導致胃癌。陳亮祖說,兩種做法都是誤解,

 
未有資料顯示食素可以防止胃癌,部分患者是因為遺傳因素,無法吸收維他命B12而導致貧血,而非因缺乏維他命B12而導致胃癌,所以也不能說食素就會導致胃癌。

此外,坊間亦有說法指,吃太熱的食物會燙傷消化道黏膜,長此以往有機會演變成癌症。陳亮祖指︰


理論上確是如此,但實際上應該是喉嚨和食道首先出事,其實食物到達胃部需要一段時間,通常都已冷卻。









 參考資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989089/%E6%89%93%E5%B7%A5%E4%BB%94%E5%A3%93%E5%8A%9B%E5%A4%A7%E8%87%B4%E8%83%83%E9%85%B8%E5%80%92%E6%B5%81%E3%80%80%E9%86%AB%E7%94%9F%E6%8B%86%E8%A7%A3%E8%83%83%E7%97%85%E6%88%90%E5%9B%A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大腸癌徵兆易被忽略

早期大腸癌通常沒有症狀,到了第二、三或四期癌症,患者才會因為出現徵兆而求醫。不過,大腸癌的症狀並不明顯,常被誤為便秘或痔瘡而被忽略。如腫瘤位於直腸,靠近肛門,便會有大便帶血或大便有黏液的情況;若腫瘤距離肛門較遠,患者或只感到腹痛。倘若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臟,患者便會常感疲倦,並有黃疸、貧血及氣喘等症狀。因此,如身體突然出現變化,便應及早求醫;另外,接受大腸癌檢查亦有助於早期確診。


進行手術將腫瘤切除是根治大腸癌的最佳方法;部份第四期已轉移到個部分肝臟的患者亦可接受手術。不過,三期大腸癌患者於手術後,仍有四成至六成復發風險,須接受化療輔助。若確診時已達四期,不宜進行手術,便會使用化療加標靶藥物作治療。患者必須先進行KRAS/NRAS基因測試,如無基因變異,便可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EGFR)標靶藥。如有基因變異,則只能採用抗血管生長標靶藥。


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可抑制腫瘤細胞增生血管的路徑,從而切斷營養供應;上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可阻截VEGF-A路徑生長,新一代的藥物則能同時阻截VEGF-A、VEGF-B和PLGF三個路徑,可更有效抑制癌症生長。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已將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納入標準二綫治療中,現時香港已可使用。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袓










參考資料: 智富雜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乳癌患者罨草藥延誤治療不治 醫生拆解乳癌謬誤 (下)




隆過胸更容易患上乳癌?

理論上不會。從前一種用作胸部整形手術的物料「矽膠」,因安全問題被回收;另外,某些物料因其化學物質容易滲入乳腺組織,增加乳腺發炎的機會,長久的慢性發炎會增加致癌風險。如使用一些通過國際品質認可的胸部整形物料,一般是安全的。


患上胸癌一定要切除整個乳房?


不一定,主要視乎腫瘤大小、數量及分布位置。一般而言,全乳房切除適合腫瘤較大或接近乳頭,或癌細胞出現於不同部位,或已影響皮膚的患者。醫生會將整個乳房,連同腋下的淋巴腺一併切除。

至於乳房保留手術,則適合腫瘤較小及生長在乳房外圍的患者,醫生會將腫瘤及周邊組織切除,並作腋下前哨淋巴取樣檢測,手術後輔以放射治療。

另外,部分患者可於手術前進行前置化療,縮小腫瘤後才以手術切除,可增加保留乳房的機會。

《癌症謬誤100解 ─ 把握治療黃金期》


癌症患者不可吃雞肉?鹼性體質可防癌?治療期間不可做運動?輻射跟著你回家?

市面上大量的癌症謬誤模糊了大眾對癌症的了解,甚至延誤了病人治療的黃金時間。因此癌症資訊網推出 2017 新作《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請來臨床腫瘤科陳亮祖醫生拆解 100 個常見的癌症謬誤,釐清各項相關資訊,讓病人不再錯過治療黃金期。此外,書中亦請來 8 位癌症同路人分享抗癌經歷,為一眾同行患者打打氣。本書收益將不扣除成本全數捐贈予香港防癌會。




參考資料: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60550/%E4%B9%B3%E7%99%8C%E6%82%A3%E8%80%85%E7%BD%A8%E8%8D%89%E8%97%A5%E5%BB%B6%E8%AA%A4%E6%B2%BB%E7%99%82%E4%B8%8D%E6%B2%BB%E3%80%80%E9%86%AB%E7%94%9F%E6%8B%86%E8%A7%A3%E4%B9%B3%E7%99%8C%E8%AC%AC%E8%AA%A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乳癌患者罨草藥延誤治療不治 醫生拆解乳癌謬誤 (上)

乳癌是繼肺癌和大腸癌之後,本港女性第三位致命的癌症。不過不少人對乳癌有疑問,如有傳穿戴不合適胸圍會增加患癌風險,或以為患癌就一定要切除整個乳房。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花大半年時間撰寫《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一書,希望為大眾,尤其是癌症病人釋除疑慮。


陳亮祖醫生指,曾有一名病人被診斷患上乳癌第一期,手術切除9成可根治,但她卻不願接受西醫治療,堅持看中醫及自然療法。

   
罨草藥幾個月,她的腫瘤由小於2cm增大至穿過皮膚,已擴散至第4期,最後一年多後就過身了。

因此把握時機接受治療十分重要,否則癌症擴散後就更難根治。以下為書中提及有關乳癌的迷思:


穿戴不合適胸圍會增加患癌風險?


這是沒有根據的說法,穿戴不合適胸圍只會令人不舒適,但不會增加患乳癌風險。患乳癌風險因素包括:

    近親中有50歲以下的乳癌患者,如母親、姊妹或女兒
    初經發生在12歲前、更年期停經出現在55歲後
    從未生育或35歲後才首次生育
    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達5年以上
    有吸煙或嗜酒習慣
    運動不足(每周少於3小時)
    帶有遺傳性的BRCA1或BRCA2基因變異

............續









參考資料: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60550/%E4%B9%B3%E7%99%8C%E6%82%A3%E8%80%85%E7%BD%A8%E8%8D%89%E8%97%A5%E5%BB%B6%E8%AA%A4%E6%B2%BB%E7%99%82%E4%B8%8D%E6%B2%BB%E3%80%80%E9%86%AB%E7%94%9F%E6%8B%86%E8%A7%A3%E4%B9%B3%E7%99%8C%E8%AC%AC%E8%AA%A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無聲癌症殺手】肥媽丈夫肺腺癌病逝 腫瘤科專科醫生:早期徵狀不明顯確診大多已晚期


肥媽(Maria Cordero)丈夫Rick2017年確診患上末期肺腺癌,抗癌3年至11月5日離世。肺腺癌有「無聲殺手」之稱,有本港腫瘤科專科醫生直言,肺腺癌徵狀不明顯,確診時大多已達晚期。


肥媽與Rick結婚21年,可是Rick在2017年確診患上末期肺腺癌。Rick因抗病要經常出入醫院,去年的1月至9月間已留院6次,私家醫院高昂的醫藥費亦由肥媽負擔,她曾透露已支出超過600萬元。在今年8月,Rick因肺炎與血管閉塞而要留醫。當時肥媽曾在社交網站上載老公入院影片,肥媽更搬到病房全天候照顧丈夫。詳情即睇【下一頁】


「肺腺癌」被形容為「無聲殺手」,本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接受TOPick記者訪問時指出,肺腺癌屬非小細胞肺癌之一,據統計數字顯示,本港平均每年有約3000宗肺腺癌新症確診個案。


陳亮祖指出,肺腺癌與一般肺癌略有不同,肺腺癌未必與吸煙有關係,患者相對較年輕,他曾接觸有患者僅30歲便確診;他直言,肺腺癌的起因至今未能確認,有機會與環境污染,空氣內出現放射性氣體有關。

    
經常待在辦公室,空氣不流通,空調內的「氡氣」會釋放幅射,市民吸入太多,會有可能引起肺部細胞變異造成癌症。


陳亮祖表示,肺腺癌早期徵狀並不明顯,確診時大多已達末期,並擴散至身體其他地方。患者的徵狀,亦已超越持續咳嗽和氣喘等一般肺癌的情況:

    
患者會感到骨痛或頭痛,四肢乏力,但其實當時癌細胞已由肺部擴散至肝﹑骨或淋巴。


肺腺癌與肺癌有何分別?



肺腺癌(Adenocarcinoma)是由氣管內壁分泌黏液細胞變異引致,基本上,肺癌主要按癌細胞大小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前者的癌細胞較小、後者較大,而肺腺癌屬「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種。


肺腺癌的病徵一般難以察覺,可能有骨痛或頭痛,若慢性咳嗽持續3週以上、痰中帶有血絲、易氣喘、胸痛、體重異常減輕,頸部有淋巴結硬塊等症狀,要盡速就醫。


第1期肺腺癌患者5年存活率高達8成,若已擴散、進入3B期或第4期,癌細胞出現遠處轉移時,平均存活時間跌至6個月,但情況因人而異,若能及早發現及治療,仍有機會治癒。至於治療方式則視乎不同情況,一般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化療、電療,以及「標靶治療」等。






參考資料: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794865/%E3%80%90%E7%84%A1%E8%81%B2%E7%99%8C%E7%97%87%E6%AE%BA%E6%89%8B%E3%80%91%E8%82%A5%E5%AA%BD%E4%B8%88%E5%A4%AB%E8%82%BA%E8%85%BA%E7%99%8C%E7%97%85%E9%80%9D%E3%80%80%E8%85%AB%E7%98%A4%E7%A7%91%E5%B0%88%E7%A7%91%E9%86%AB%E7%94%9F%EF%BC%9A%E6%97%A9%E6%9C%9F%E5%BE%B5%E7%8B%80%E4%B8%8D%E6%98%8E%E9%A1%AF%E7%A2%BA%E8%A8%BA%E5%A4%A7%E5%A4%9A%E5%B7%B2%E6%99%9A%E6%9C%9F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3月5日 星期五

掌握正確資訊 癌症患者營養補充不容忽視

根據醫院管理局數據顯示,2014年有29,618宗癌症新症,對比之前一年新症增682宗的數據高出2.4%。75歲前每4位男性及每5位女性,就會有一位患上癌症;每9位男性及每15位女性患者,就有一位死於癌症。眾多癌症患者確診後都會特別注意日常起居飲食,當接收到聲稱可治療癌症的資訊後,更可能盲目跟從,希望藉此擊退癌魔。但坊間氾濫着似是而非的網絡資訊,及不少有關食物營養和治療的謬誤,以訛傳訛後,資訊孰真孰假,不能考究;有些人甚至誤信傳言,延誤治療,錯失治療黃金期。然而,治療時間對癌症患者十分關鍵,愈早接受正統醫學治療,愈能提升治愈率。有見及此,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編寫了《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一書,希望為大眾,尤其是癌症病人釋除疑慮,讓他們對癌症治療和營養吸收有正確及深入的理解

病人誤信謬誤,有可能延誤接受正統醫學治療

坊間與飲食有關的謬誤如過度戒口、斷食或沒有科學根據的療法等,病人誤信了可能引致抵抗力降低及身體出現炎症的機會增加,甚至會因白血球過低而需要暫緩治療,待白血球水平回升後才可繼續,嚴重的有機會被迫中斷治療,甚至因身體受感染而出現敗血症引致死亡。
白血球過低的預防,攝取營養尤為重要

預防勝於治療,陳醫生建議病人在確診癌症後應盡早攝取充足營養,有需要時還可以配合含有免疫營養的配方(尤其適合缺乏食欲的病人),提供高蛋白及高熱量,強化身體免疫力,為治療做好準備。

註冊營養師潘仕寶女士也指出:「高達八成晚期癌症患者會有營養不良問題,甚至有兩成癌症病人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死於患症本身。癌症可導致身體新陳代謝異常及營養攝取不足,令病人營養嚴重不良而形成惡病質(Cachexia):肌肉耗損、脂肪流失、體重減輕、免疫力下降、厭食、疲倦等。」她建議治療前攝取足夠營養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增加身體儲備,為治療做好準備。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東網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2月1日 星期一

【免疫治療】5%病人有嚴重副作用 殃及好細胞 致肝炎腦炎心肌炎

免疫治療被捧為抗癌新星:療效高、副作用低,甚至可以消滅癌細胞!但陳亮祖直言:「不要過分神化免疫治療。」


3%至5%病人有嚴重副作用


雖然針對部分癌症,免疫治療效果較佳,也沒有像化療的副作用,令人疲勞、反胃、口腔潰爛、脫發等;但免疫治療具一定風險,死亡率達1%。陳亮祖表示,約3%至5%的病人接受免疫治療後,白血球不但攻擊癌細胞,也攻擊正常細胞,導致嚴重副作用,如肝炎、腦炎、心肌炎等,或需要送往深切治療。


陳亮祖又說,醫生不能預測什麼病人會出現副作用,以及何時出現,有病人甚至停藥後一段時間才出現副作用。一名肺癌患者接受兩個月免疫治療,在停止治療3至4個月後才出現嚴重氣喘,雖然嘗試給予高劑量類固醇減低免疫反應,但病人最終死亡。



即使醫生用好強的抗免疫反應藥物都不能救治,所以免疫治療不是神奇子彈,是有代價、有死亡風險


免疫治療除了具一定風險,療效亦非人人顯現,例如上述的黑色素瘤,只有五分之一病人有效。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表示,據過往研究,免疫治療只對二至四成患者有效,因癌細胞生長時,牽涉多項基因物質,即使抑制癌細胞表面的PD-L1,癌細胞亦可繼續生長,令免疫治療無法控制病情。


陳穎樂又引述研究指出,約一至兩成已服用其他藥物的末期癌症病人,接受免疫治療後能控制病情;但醫生提供治療前會先評估患者存活時間,若預計少於1至2個月,一般不會建議病人使用免疫治療,因病情嚴重,治療亦難以產生效果。


用藥經驗淺 或難分「真假惡化」


另外,接受免疫治療後,病人的腫瘤會出現「真假惡化」的情況。陳穎樂解釋,「真惡化」是病人用藥後癌細胞擴散,需要停藥;而約5%病人會出現「假惡化」,即用藥後活化的免疫細胞聚集於腫瘤表面或內部,讓腫瘤在短期內增大;但期後治療奏效,腫瘤漸漸縮細。她說在這情況下,病人可續用免疫治療,但須定期檢查腫瘤有否縮小,觀察期可長至半年。

免疫治療面世不足10年,陳亮祖強調,醫生用藥經驗尚淺,未必輕易分辨出真假惡化,而藥物長遠效果和副作用仍屬未知之數。




參考資料: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食道癌5年內40%機會復發! 長期食熱嘢增風險




屢與廉政公署交手、有「廉署剋星」之稱的大律師艾勤賢(Kevin Egan),因食道癌復發,昨晚在瑪麗醫院病逝,終年70歲。食道癌並非本港最常見癌症,亦不入本港十大癌症。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顯示,2015年有426宗食道癌新症個案,過去10年數字平穩;去年死亡個案則有299宗,當中242人為男性,為男性癌症死亡排名第8位。


食道癌可發生在咽喉到胃部任何一部份的食道位置,在上部、中部的癌症多為鱗狀癌,下部位的則多為腺癌。臨床腫瘤科醫生張寬耀表示,食道癌本身屬於較惡的癌症,內地患者較多,香港較少見,病人一般確診較遲,「好多時吞唔到嘢先發現,嗰時已經晚期,成個食道塞晒」。食道癌復發率亦很高,他指,如中期患者即使完成化療及做手術,5年內復發率仍達四成。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補充,食道癌與長期吸煙、飲酒及進食醃製和燙熱食物有關,而近胃部的食道癌則與胃酸倒流亦有一定關係。至於病者初期則徵狀不多,可能飲水會「哽住」,心口翳痛,之後會發現吞食物會有困難,如食菜食肉會咳出來,但流質食物仍能進食,但再後期會連飲水也不行。


陳指,若食道癌出現在近頸部食道上部份位置,只能以放化療治療;在中部至下部份近胃位置,則除放化療外,再加上手術切除部份食道治療。但他指,食道癌手術有一定風險,因為手術期間要暫停病人其中一個肺的功能,讓外科醫生能伸手入食道將腫瘤切除,若病人肺功能太差則會有危險,手術對麻醉的要求亦很高。


參考資料:https://cancerdoctor.hk/esophageal-cancer.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新藥截擊BRAF變異基因 肺癌治療現曙光

BRAF 基因突變可發生於不同腫瘤,包括黑色素瘤、甲狀腺癌、大腸癌、卵巢癌,以及本港第二常見的腫瘤-肺癌。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指出:「肺腺癌在肺癌中最為普遍,雖然吸煙人數下降,但肺腺癌患者卻有增加趨勢。」


研究顯示,目前由BRAF 基因變異引起的肺腺癌個案,占所有非小細胞肺癌或肺腺癌約1至2%,而當中約有70%為BRAF V600E型,即BRAF V600E位置出 現突變。「由BRAF基因變異引起的肺腺癌,與其他類別的肺腺癌,病理學上相差無幾。不論是吸煙還是非吸煙者,均有可能患上BRAE基因突變肺癌。」


BRAE肺癌愈後較差


BRAF基因變異肺腺癌一般愈後較差,在還未有針對此類癌症的標靶藥物面世前,只能依賴化療控制腫瘤,不過腫瘤對化療的反應並不佳,因此成效並不理想。「幸好現時有專門針對BRAF基因變異的新藥,根據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路(NCCN)最新指引,當確定患者的腫瘤帶有BRAF變異基因,便可應用。」


另亦有最新研究發現,將針對BRAF 基因變異及抑制MEK的標靶藥物合並使用,能提升存活期,成效亦更佳。「BRAF變異基因透過刺激連串通道去激發腫瘤生長,引起連串反應。除了針對 BRAF基因變異的藥物,亦有專門抑制 MEK的藥物,研究發現,兩種藥物雙管齊下,效力更佳之余,亦可延遲藥物抗 藥性出現的時間。」


合並用藥成效更佳

臨床研究數據證實,單獨使用針對BRAF基因變異的藥物治療BRAF V600E肺腺癌,總體生存可延長12個月,但合並兩種標靶藥物使用作二線治療,總體生存則增至18個月。「美國最新研究更發現,如一開始已確定癌症帶有BRAF基因變異,第一線就可使用兩種標藥物,患者的生存率可長達25個月。另外,此藥物組合對縮小腫瘤的效果亦非常好,臨床可見有2/3病人的腫瘤明顯縮小,效果比傳統化療更為優勝。」


不過副作用相信是不少患者擔心的問題,藥物組合同時應用兩種藥物,副作用會否因而增加,令患者不適?陳醫生解釋:「藥物組合的副作用亦不算太嚴重,亦有方法可以處理。常見副作用包括發燒、腹瀉、惡心、胃口減少,這類不良反應目前亦有很多藥物可以幫忙改善。」





參考資料:https://cancerdoctor.hk/BRAF-mutation.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藥不可亂服

古時帝王千方百計煉丹以求長生不老,結果事與願違。彈指之間到了廿一世紀,時間的長河並沒有改變生老病死的定律,但醫學的進步卻改寫了癌症治療的歷史。昔日被視為藥石無靈的第四期癌症,如今已可利用藥物將其控制成慢性疾病,患者的存活時間也由僅以月計延長至以年計。


藥廠巨額投資開發新藥

以肺癌為例,自十多年前第一代標靶藥物面世,至今已發展至第三代,不但為患者開拓了更多治療選擇,同時也為他們燃點了活著的希望。余作為腫瘤科醫生,欣見藥物推陳出新,讓更多病人受惠。然而,新藥價格高昂是不爭的事實,因為藥廠要成功研發出一種新藥,耗時長、耗資巨,必須經過無數次實驗室測試和反覆的臨床試驗,在不斷的挫折與修正中,計算出藥物的化學成分、劑量、劑型和適應症等,到最後安全地用在人類身上,過程可謂千錘百鍊,一仗功成萬骨枯。這種通過重重臨床考驗而成功上市的藥物,被稱為「原廠藥」(Branded Drug),一般享有十年專利期保護,其他藥廠不得在專利期內生產該藥物;同時,藥廠必須收回龐大的開發成本,才能投資開發更新的藥物,因此藥價在專利期內自然較高。


原廠藥與學名藥的差異

當專利期屆滿後,藥廠需公開當初申請專利時所提交的配方,其他藥廠就可以依照該配方生產具同樣療效和安全性的非專利藥物,這就是「副廠藥」,或稱「學名藥」(Generic Drug)。學名藥通常必須通過美國食物及藥品監管局(FDA)的嚴格審核,證實其與原廠藥具備相同的有效成分、劑量、藥性強度、服用方式和血中濃度,而血中濃度正是決定藥效的關鍵。「副廠藥」在香港使用,也必須經衛生處註冊。然而,藥物的賦形劑、外觀、顏色、味道及包裝等則不必跟原廠藥一樣。由於毋須經過漫長的臨床試驗和承擔巨額的科研費用,學名藥的生產成本比原廠藥低得多,故定價亦遠低於原廠藥,讓更多病人能夠負擔。


「水貨藥」無保障 當心弄巧反拙

近年,不法商人瞄準市場需求透過不同途徑銷售「水貨藥」。這些聲稱產地是印度和孟加拉等國家的水貨藥,價格低至原廠藥的十分一。根據香港法例第138章《藥劑業及毒藥條例》,銷售水貨藥屬刑事罪行,有關藥物沒有在本港衛生處註冊,其生產過程、品質、儲存及運輸均無監管及認證,藥效和安全性成疑;倘儲存的溫度和濕度稍有偏差,便可能令藥物失效和發霉。再者,水貨藥當中可能攙有雜質,甚至沒有真正藥物成份或成份不足,患者服用後不但沒有療效,影響病情,甚至有機會中毒或因細菌感染而引起敗血症,危及性命。事實上我曾遇過一位肺癌患者,在服用「標靶藥」一段時間後,病情不但沒有好轉,腫瘤反而愈長愈大,遂來我診所問診。我向他查問之下,他表示該藥是他「以自己的渠道」購得;同時,我發現藥盒上註明的產地是孟加拉,我便恍然大悟。我向他解釋此藥來歷不明,未經註冊,故藥效和安全性成疑。最終他服用我處方給他的正廠藥,腫瘤隨即迅速縮小。奉勸市民便宜莫貪,以免弄巧反拙,得不償失。


藥物沒有最好 只有最合適

目前,不少藥廠提供藥物資助計畫,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以肺癌為例,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的專利期屆滿後,公立醫院已為患者提供免費的副廠藥。雖然藥物有很多種,但並非最貴的就最好,也不是最新的就最好。治病的初衷是對症下藥,即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藥物,最穩妥的做法是聽取醫生的專業意見,平衡藥效、副作用和個人經濟負擔能力來選擇最合適的治療,避免陷入「最新、最貴的藥才是最好」的迷思。


最後,要提防並打擊水貨藥和假藥,市民若需要到藥房配藥,建議到信譽良好及有藥劑師監售的註冊藥房,購買時應檢查藥物是否有香港衛生處註冊編號及包裝是否完好無缺。如發現害群之馬兜售水貨藥和假藥,應挺身作出舉報,由海關嚴正執法,保障市民健康。


話說回來,古時帝王為求長生不老找來江湖術士煉丹,直至現代考古學家從古墓中發現的所謂「仙丹」或「丹藥」,才破解了讓人驚悚的真相——「仙丹」其實是超級大毒藥,主要成分是硫、砷和汞(水銀)等重金屬,不但不能令人長生不老,長期服用甚至會慢性中毒。史書也有記載,歷代不少帝王均死於丹藥中毒。由此可見,亙古通今,藥不可亂服。

 

 

 



參考資料:https://cancerdoctor.hk/target-drug.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註冊營養師倡接受癌症治療病人「大魚大肉」






坊間有不要進食營養食品,從而「餓死」癌細胞的傳聞。不過,澳洲註冊營養師林思為強調,至今沒有大型科學研究證實有關說法,並指癌症病人若營養不良,反而會造成免疫機能下降,增加感染,加速細胞分裂及生長,故「營養對癌症病人非常重要,要上好彈藥先可打仗!」  


 

她建議,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成年病人,每公斤體重所攝取的蛋白質,或卡路里熱量都要比一般人多50%,「他們每日需要攝取每公斤體重至少1.5克蛋白質,及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35卡路里熱量」。


有關病人從雞蛋、芝士、豆腐及果仁等食物攝取蛋白質,每日8至12兩,「相等於一日食3至4塊手掌大的豬扒」;至於高熱量食物,則可從甜品、雪糕、薑汁撞奶、麵包加花生醬、奶昔等攝取,「其實(接受癌症治療病人)唔洗食得太清淡」。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任何癌症的化療和電療都可致口腔黏膜炎,其中以頭頸癌病人居多,他們經高劑量的電療後患腔黏膜炎的機會達百分百,大部分情況嚴重,會感到口腔圴熱、紅腫和疼痛,還會出現咀嚼及吞嚥困難,甚至潰瘍,令病人食慾不振。他們若不能從正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營養,免疫力會因而下降,增加感染風險,甚至令治療被迫中斷,影響治療成效,「每延遲一周完成治療,復發率會增3至5%。」



參考資料:https://cancerdoctor.hk/cancer-diet.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