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往往使病人感到徬徨無助,如能把握時機,接受適切的專業治療,就能大大提升治癒機會。陳亮祖醫生,會定期到非牟利團體,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專業意見,並緊貼醫學發展,出席國際性的醫學會議,了解最新的醫學資訊。除此之外,陳亮祖醫生亦會在健康講座擔任主講嘉賓,以及向其他醫生演講,分享醫學知識及經驗。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乳癌的高危因素
在香港,乳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由八十年代的每年 700 多宗新症,飆升至現時每年約 2,300 宗。現時已超越肺癌,成為婦女最常見的癌病。發病年齡方面,50 歲以上婦女患乳癌的機會較高,不過近年 40-50 歲的病人增幅顯著,情況令人關注。
高危因素
東方人乳癌的病發率一向低於西方人,不過近年很多亞洲地區婦女的乳癌個案卻不斷上升,飲食習慣改變相信是主要原因,而和基因變異等先天性因素關係不大。經多年研究所得,醫學界確定了一些患乳癌的高危因素,詳列於下:
相對高危因素
年齡→風險隨年齡增加
乳房組織密度→X-光造影顯現乳房組織廣泛性稠密
初經→第一次月經出現在11歲之前
絕經→更年期發生於54歲之後
生育→第一次生育在40歲以後
乳房良性腫瘤→曾患非典型乳腺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
曾患乳癌→另一側乳房患癌的風險增加
家族傾向、遺傳→直系親屬(母親、姊妹)曾患乳癌
過度肥胖→閉經後肥胖,風險更高
嗜飲酒→每天飲酒者風險更高
不必要的輻射、X-光→風險增加
餵哺人乳→從沒有母乳餵哺嬰兒
賀爾蒙補充療法→接受超過5年者風險增加
口服避孕藥→現正使用者風險增加
醫學界很早便察覺到女性賀爾蒙會刺激乳癌細胞的生長,因此很多高危因素都和女性賀爾蒙有關,例如早開始有經期,或遲收經的婦女,身體受女性賀爾蒙影響的時間便比一般婦女長。那麼與懷孕又有什麼關係呢?原來在懷孕期間,正常的女性賀爾蒙分泌受到干擾,在這段期間,月經亦會暫時停止。這麼大家亦不難想像,為什麼男性患乳癌的比率,連女性的百分之一也不到。(男性身體亦有女性賀爾蒙,不過份量很少罷了。)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乳癌和某些職業或工業化學品有關。上述很多因素,一般只會令患乳癌的風險輕微增加,而我們亦不大可能因而作出人為干預。因此,我們會集中討論一些我們能夠避免或干預的因素。
參考資料: www.cancerdoctor.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位置:
香港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運動可防癌絕對無呃你
運動可以防癌?是!已經有有力的科學證據顯示運動可以減少大腸癌及乳癌的發病率,很大機會可減少子宮內膜腫瘤、肺癌及前列腺癌。
英國癌症期刊在二○○九年發表一項整合分析,研究人員分析了過去有用的廿四個病例對照研究及廿八個隊列研究。發現適量的運動,可以減少患大腸癌的機 會達24%,而且愈多運動,愈能減低大腸癌的風險。一般相信,運動能協調身體能量的平衡,調節賀爾蒙的代謝,減少胰島素,增加腸蠕動時速度,以減少有毒物 質對腸臟的損害。此外,運動亦能增強自身免疫系統反應,清除形成中的腫瘤細胞。以上種種因素,解釋了為甚麼運動可以減少患上大腸癌的機會。
至於乳癌,二○○七年已有整合分析,總結出運動可以減少乳癌病發率達15—20%,而且,每周每多做一小時運動,平均可以多減6% 病發率。而最新一項由美國長島超過一千五百個個案作病例對照的研究顯示,女性在生殖年齡做運動,能減少患乳癌風險達33%;而在更年期後做運動能減少患乳 癌風險30%。要知道,脂肪是賀爾蒙的儲存庫,多做運動能減少脂肪,從而減少雌激素,亦能減低胰島素及類似胰島素的生長激素,故能減低患乳癌的機會。
呼籲大家,現在起為自己的健康着想,每天至少抽半小時做運動。
香港防癌會麥紹堅伉儷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顧問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位置:
香港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中西合璧化療中心 免藥物相沖
浸會大學中醫藥中心駐診醫生劉宇龍展示中心內煎藥的情況。
治療癌症,可以中西醫結合,香港防癌會為讓癌症病人獲得合適治療,去年開設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避免病人因錯誤服用中藥損害肝、腎功能,首次診斷費900元。
許多癌症病人為提升生存或紓減化療不適,也會中西醫同時求診。防癌會化療中心顧問醫生陳亮祖說:「很多癌症病人會私下選擇中西醫結合治療,卻沒告知醫生,往往待為病人覆診時,才發現他們白血球不足,肝及腎功能轉差。」
陳續指:「成立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讓中、西醫交換病人資料,按病情調配西藥分量,避免與中藥相沖,防止不當服用中藥致腎衰竭問題。」
作為非牟利抗癌機構,該會收費較一般私家醫院便宜。陳亮祖說:「由於醫治化療藥物昂貴,未能免費提供,但會主要以成本價收費,以達至收支平衡,首次中西醫結合診斷收費900元。」
首次診斷收費900元
該會亦設有浸會大學中醫藥中心及康服中心,康服中心由08年10月始開始提供住院照顧服務,設單人、三人及六人房間,110張病床,為病友提供療養或康服、短期護理及臨終前的紓緩治療。
中心護理主管鄧丹妮指,至今共服務600名病人,費用按不同房間收費,二萬多元至五萬元不等。
青年曬燈 未來恐患皮膚癌
防癌會癌症探測及預防委員會主席應志浩說,近年多了20多歲青年流行曬燈,估計10至20年後,中年人患皮膚癌機會有明顯上升趨勢。
應志浩說:「有曬燈中心的紫外綫指數強過正午12時的陽光,曬燈次數及強度高,會增加患皮膚癌機會;同時身體會累積長期吸收的紫外綫,有機會出現曬幾次就出事的危機。」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www.skypost.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新藥減頭頸癌治療副作用
香港每年有近1600宗頭頸癌(包括鼻咽癌)新症,大部分患者介乎40至59歲。頭頸部支配視覺、聽覺、嗅覺及味覺,而電療、化療和手術是傳統的治療方法,其副作用可影響病人的溝通及進食能力。因此須找出具療效治療方案,同時不影響其生活質素。
經 研究發現頭頸癌細胞有過多的表皮生長因子,而新標靶治療藥物——西妥昔單抗,能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有效殺死癌細胞。一項有424名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 細胞癌症患者參加的III期國際臨床研究證明,與接受電療的患者相比,接受西妥昔單抗與高劑量電療聯合治療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長近20至49個月,而且局 部控制延長9.5至24.4個月,避免化療的副作用。
曾有一名喉癌復發病人,因害怕傳統化療的副作用,拒絕接受治療。在我詳細解釋新標靶藥的療效和副作用,他完成兩至三個療程後,其症狀得到緩解,淋巴結轉移也消失。最重要是治療期間,除皮疹外,並沒有任何明顯副作用,可如常生活。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www.skypost.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悉心呵護 癌後康復
現代醫學昌明,若能早期發現癌症,根治的機會相當高。不過,經過一連串的治療抗戰,對患者的身心都會構成影響,治療後的康復期是重建生活的重要時間,就如 種子初萌芽,特別需要充沛陽光、足夠水分和愛心打理。除要按時覆診,以監察身體康復進度、提防復發外,最緊要保持積極態度,擁有像小草一樣的生命力,盡快 投入生活。
辛苦完成治療,癌症病人於身體和精神上都需要時間恢復狀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出,視乎不同腫瘤,復康護理可能會稍為 有異,不過,最重要是病人態度正面,情緒樂觀,有助鞏固各項治療效果。「隨着醫學進步,癌症若能及早發現,可以完全根治。患者接受治療後,應該明白自己的 病已經康復,與正常人無異。若身體情況許可,應該重拾患病前的工作,盡快投入正常生活。另外,家人和朋友應給予適當關心,康復後亦讓病者感到關懷,但切記 毋須過分緊張。」
均衡飲食為本
一些癌症,如腸癌和乳癌,於接受切除手術後,很多時候亦需要利用輔助化療,進一步消滅殘留癌細胞; 另有某些癌症,例如因為胃癌需要切除胃部,於吸收維他命B12的功能較差,容易引起貧血,因此醫生會按需要為病人注射維他命B12;而賀爾蒙受體呈陽性的 乳癌患者,亦需服用抗女性賀爾蒙5年,以減低癌症復發的風險。受病情影響,加上治療時容易食欲不振,令體重下降,身體感覺虛弱,一般認為病人需要多「進 補」,但陳醫生指出,除了要戒除吸煙、喝酒,癌症康復者飲食與一般人無異,以均衡為原則。
「癌症康復者飲食以均衡為本,多進食蔬菜,少食辛辣,避免油膩、高糖分、鹽分的食物。值得一提,一些被認為與癌症有關的食物,如紅肉、經煙熏、燒烤或醃製 的食物,亦應該避免食用。癌症康復者毋須特別『增磅』,只要將體重維持於正常BMI水平即可,東方人的健康指數是18.5至22.9之間,利用飲食和運動 將體重保持於指標之內,持續穩定即可。」
勤覆診監察病況
積極完成治療,最怕就是癌症復發,故遵循定期覆診,並作自我觀察和檢查尤其重要。陳醫生指癌症的復發率,受癌症類型和期數影響,任何癌症都有機會復發,當中以腸癌、肺癌等風險較高;而愈早發現的癌症,根治的機會愈高,復發風險亦較低。
陳醫生解釋:「比如第1期乳癌在5年內復發率約為10%,第2期復發率則達20%至30%,而屬晚期患者復發率可高達6至7成,故遵循覆診時間尤其重要。 病愈後頭兩年,需要每2至3個月覆診1次,第2至5年則約4個月覆診一次,而逾五年後,情況較為穩定,延至約半年1次。」陳醫生又提醒,除覆診以外,自我 檢查亦重要。癌症康復者應留意病灶部位有否長出新生腫塊、破潰等,如乳癌患者應觀察胸部,以及頸項、腋下的淋巴核等。同時,亦要注意全身變化,例如身體疲 累、骨痛、氣喘、乏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而腸癌患者亦要留意大便習慣有否再次轉變、感覺腹脹、肚痛等,統統可能是癌症復發的警號,一旦出現上述情況應 及時去醫院檢查,以防萬一。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太陽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位置:
香港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服雲芝、靈芝 礙癌症化療 (二)
3.抽血驗癌不準確
坊間不少體檢套餐會提供「腫瘤指數」血液測試,標榜可評估患癌風險,陳亮祖提醒市民不要盲目相信各式各樣的癌症測試,強調「唔會抽一次血,就可以了解自己有無患癌」,部份早期癌症患者的腫瘤指數更是完全正常,易出現假陰性情況,所以此指數不能完全反映有否患癌。
臨床上醫生主要運用腫瘤指數的測試,監察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的病情變化,常用的腫瘤指數,包括CEA(大腸癌及肺癌)、AFP(肝癌)、CA125(卵巢癌)、CA15.3(乳癌)及CA19.9(胰腺癌)。這些測試並非用作癌症篩檢,一般市民做上述測試沒有效用,建議如出現懷疑症狀,應及早求醫。
4.標靶藥治癌延壽
在10多年前,癌症病情若步入晚期或出現擴散,病人如同被判死刑一樣,平均生存期約一
年。隨著醫療技術發達,如標靶藥物推出,令晚期病人的生存期可延長到兩至三年。以腸癌為例,即使擴散至肝臟,若肝臟的病情不太嚴重,進行部份肝臟切除手術,約有三分一病人在手術後可康復。
陳亮祖表示,標靶藥物、免疫治療都是較新治癌方法,其中標靶藥專門針對腫瘤的變異基因作治療。免疫治療更新,可令身體培養免疫抗體,有效殺死腫瘤,本港正逐步應用免疫治療,主要以黑色素瘤為主,對有關晚期病人來說,治療成功率由過往幾乎零增至25%。外國正研究針對各種癌症的免疫治療,當中針對肺癌的藥物已成功研製。
5.服中藥小心相沖
諱疾忌醫為癌症病人大忌,不少人因害怕化療副作用,誤解「開刀會令腫瘤擴散」,拒求助
西醫,寧選擇抗癌偏方,或尋找神醫治療,致錯失治療最好時機。陳亮祖稱,西醫治療為癌症的最佳治療方法,中醫治療只屬輔助性質,其他治療如自然療法,或進食阿麻籽油、茅屋芝士等抗癌,皆無科學證據,市民須留意。
香港防癌會現有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癌症病人做化療期間,可服用中醫處方的中藥,舒緩化療帶來的不適。同時,病人至少每三星期進行驗血,測試肝、腎功能有否受中藥影響。他建議癌症病人化療或電療期間要服用中藥,應同時告知中西醫,讓西醫監察身體狀況,中醫可避免處方毒性高的中藥,以免出現藥物相沖情況。
陳亮祖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028/1891520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服雲芝、靈芝 礙癌症化療 (一)
有人每日服用健康產品或中成藥希望防癌長壽。究竟坊間的防癌方法是否有效?腫瘤指數測試評估患癌風險、勤運動、少吃肉有用嗎?晚期癌症有得救嗎?種種癌症謎思由腫瘤科醫生逐一拆解。
1.健康產品勿亂服
市面聲稱有抗癌功效的健康產品及中成藥眾多,如雲芝、靈芝、多種維他命及魚油,惟效用成疑。香港防癌會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醫學界暫沒有系統研究,證實上述產品具抗癌功效,病人服用後感覺良好,多因心理作用造成,情況如安慰劑一樣,實際並無效用。維他命、魚油等營養補充劑,一般可從正常飲食中吸收,市民無必要額外服用。
癌症病人在化療、電療間服用雲芝、靈芝等產品,認為舒緩不適。但臨床約一成病人因而影響肝、腎功能,或令白血球、血小板數目減少,須暫停治療,影響康復,曾有病人暫停近三個月化療,雖無危及性命,但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建議病人勿胡亂服用健康產品。
與其上網尋找防癌偏方,不如站起來,走出戶外做運動抗癌。原來進吃太多加工精製或糖份食物,身體會產生胰島素,同時釋放「類胰島素生長因子」。若此因子數量太多,可增加患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岑信棠表示,都市人生活繁忙,其實每日抽空急步行30分鐘,也是運動,癌症病人多做運動也可加快康復。陳亮祖引述多項外國研究指,每日運動至少30分鐘,可將乳癌風險降低15%至20%;大腸癌風險減低24%,市民可每日能運動一小時更佳。
陳亮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028/1891520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位置:
香港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放射源包裹神秘失蹤
衞生署接獲醫療物資供應商Global Medical Solutions通知,遺失六十粒由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付運的一個載有用於治療前列腺癌的碘-125放射源包裹。包裹於本月二十三日從上海運港,擬轉運菲律賓,醫療公司昨提貨準備付運時未能尋獲,已將事件報告警方。機場空運貨站並無收到該包裹紀錄。衞生署呼籲任何人發現該包裹切勿打開並立即通知警方。臨床腫瘤科醫生指若包裹未開封,人體接觸後不會有影響,但若將該物質吞下則會致命。
包裹內有兩個共載有六十粒碘-125放射源的鉛製容器,這批總放射性活度為818兆貝可的碘-125放射源屬於國際原子能機構《放射源分類》第五類的放射源,按照國際安全規定,須放在密封的容器內,但若意外暴露在此強度的放射源,應不會對健康造成傷害。
用作醫治前列腺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出,碘-125放射源每粒約長半厘米,像原子筆芯粗幼的放射物,將它注射入前列腺瘤內,可釋出放射物質殺死癌細胞,但本港已沒有使用此方法治療前列腺癌。
他稱,此類放射性物質須使用鉛製盒包裹,以防放射物質洩漏。若鉛盒密封,一般人接觸不會有影響;若包裝已拆開,皮膚直接接觸,皮膚即時「好似被太陽曬紅咗」,甚至「甩皮」。若長時間暴露在該物質下,會令骨髓不能造血;如吞下該物質,腸胃會受傷,甚至死亡。
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客席教授曹宏威表示,放射性碘可經毛孔入侵皮膚,若誤服更可破壞身體正常細胞,但強調有關物質應妥善包裝及儲存,「唔拆開,危險性應該唔大」。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the-sun.on.cc/cnt/new/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位置:
香港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已擴散大腸癌的二線治療
時至今日,由於藥物及治療技術有大幅進步,癌症並非絕症,即使大腸癌已擴散,仍是有治瘉的機會。以往,當第一線治療藥物控制不了病情,患者只有等待病情惡化。可是現在藥物的選擇增加,當第一線治療失敗後,可選用第二線藥物,病情仍可有望逆轉,挽回生機。
現 時大腸癌的第一線治療是化療配合標靶藥物。標靶藥物是一種生物製劑,它專門針對與腫瘤有關的基因變異,從而令癌細胞縮小甚至凋萎,對正常細胞傷害較少。大 腸癌患者的基因變異主要和「Ras」基因有關,醫生會因應病人「Ras」基因的敏感度來決定使用甚麼標靶藥物。如沒有「Ras」基因變異的,可以選用抗表 皮生長因子(EGFR)標靶藥或抗血管生長標靶藥。若有「Ras」基因變異(K-Ras或N-Ras基因變異),則只可選用抗血管生長標靶藥。
現時,抗血管生長標靶藥亦有新一代藥物面世,打破了以往有「Ras」基因變異患者一線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失敗即無標靶藥物可用的困局。
而且新一代的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可以抑制兩種誘發血管生成因子(VGEF-A&VGEF-B)及一種胎盤生長因子(PLGF),從三方面阻截腫瘤生長,比舊一代藥物只能抑制誘發血管生成因子(VGEF-A)有很大進步。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s/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297211§ion_name=wtt&kw=3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我還可跟老友飲茶嗎?
72歲的張先生退休後雖然曾患腸癌,但仍過着愜意的生活,每天「游早水」後,便和老友飲茶聊天。去年初,他腸癌復發,採用一線針劑藥物後,出現抗藥 性,須考慮二線治療。他表示不願再入院吊針,因此醫生特別為他選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物,讓他一邊抗癌,一邊維持與老友飲茶聊天的習慣,保持理想生活質素。
近年腸癌治療進步許多,令患者能平衡抗癌與生活質素。手術方面,近年微創手術已取代開放式手術,兩者效果相同,但微創手術的傷口小、流血少、痛楚 減、住院時間短,即使對年紀較大的患者,也不會造成太大風險。近年電療的技術大大提升,如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可調校每點放射線的強度和角度,令 電療效果更理想,也減少副作用。
藥物方面進步更是明顯。以化療藥物為例,它主要用於手術後的輔助治療,以減低復發率,尤其是第三期的腸癌,是必須採用化療的。過往,大家對化療的印 象便是「好辛苦」,但其實隨着醫學進步,現在患者採用新一代針對腸癌的化療後,並不會脫髮,配合新一代止嘔藥,嘔吐亦大為減少。
對已擴散的腸癌,在80年代時可謂「無藥醫」,患者的存活期只有四至六個月。不過,現時藥物選擇增加,患者的存活期已可超過兩年,是過往的約四倍。不少個案可以採用口服藥物,患者完全毋須住院,只須乖乖在家中服藥,減少「頻頻撲撲」,可好好珍惜與家人相聚時間。
陳亮祖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www.metrohk.com.hk/pda/pda_detail.php?section=daily&id=25090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肺癌︰本港頭號癌症殺手
肺癌一直是本港頭號癌症,直至最近,新症數字被大腸癌迎頭趕上,然而,不代表此症的威脅有絲毫減退︰肺癌仍是本港癌症殺手第一位,臨牀上,約六至七成個案在確診時,病情已屆晚期階段,無法透過手術作根治性治療,死亡率因此持續高企。
醫學界會根據各類肺癌的細胞形態,將肺癌概括分為兩大類,包括「小細胞肺癌」(SCLC)及「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再可被細分為鱗狀細胞癌、腺癌及大細胞癌等,兩大類肺癌的臨牀比例分佈約為八成五(非小細胞肺癌)與一成五(小細胞肺癌),當中又以腺癌的數量最多。
誘發肺癌的風險因素,可包括吸煙、輻射、長期接觸空氣中的工業污染物、以至家族遺傳因素等。值得一提的是,吸煙是傳統上大眾認知度最高的肺癌風險因素之一,但患上肺腺癌的個案,卻有不少屬非吸煙者,箇中原因尚待進一步考究。
肺癌的早期徵狀不明顯,惡化速度快,因此若有懷疑,應及早接受醫生詳細檢查,透過問診、臨牀檢查、一系列影像及組織檢驗,及早作出正確診斷。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
參考資料: 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癌病亂投醫,早期變晚期
過量服用靈芝、雲芝等防癌保健食品,肝臟無法分解
癌症是香港頭號殺手,病人為活命遍尋各類治療,甚至求助所謂「神醫」,有早期癌症病人接受另類療法,反致病情在數個月內迅速惡化至變晚期癌症;亦有乳癌患 者因服中藥致肝衰竭,無法接受化療,影響病情控制。有中醫指出,過量服用靈芝、雲芝等防癌保健食品,肝臟無法分解,令肝功能負荷過大而出事。 防癌會中 西醫結合化療中心顧問醫生陳亮祖表示,以往在工作的威爾斯醫院腫瘤科見不少病人在接受西醫治療時,沒有告訴西醫同時曾接受中醫治療,致可能中西藥物相沖而 影響各器官,繼而無法接受治療,每月至少也有1宗類似個案。
去年一名40多歲第3期乳癌女病人,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後本應要做化療,但當她要接受第1次化療時,卻發現有肝臟衰竭問題,無法注射化療藥,要待肝功能恢復 才可進行化療,但已錯過最佳治療時間。陳亮祖說,該女病人本身不是乙肝帶菌者,但知悉她在手術後曾服用過靈芝、雲芝和其他中藥,但沒有告知西醫,可能是因 而影響肝功能。
他指出,如患者因肝功能受損而無法在適當時間接受化療,錯過最佳治療時間,腫瘤便難受控制,「第3期乳癌如不接受化療,復發機會可達60%至70%,但如 接受化療則只有30%。」腫瘤專科的浸會大學中醫藥中心主任中醫師劉宇龍表示,當患者同時接受中西醫藥治療,尤其當患者接受化療時,中醫便不會同時處方都 是用來攻擊腫瘤的藥物,例如用來以毒攻毒或清熱解毒類的中藥,反而是處方較溫和、用來健脾開胃的中藥,且劑量亦不可過多,否則會弄巧反拙。
陳亮祖也指,部分早期癌症患者不相信或畏懼西醫治療方法,尋求另類療法,致病情失控。其中一名早期鼻咽癌患者,因接受坊間另類療法,反致腫瘤在數個月迅速 擴大,迫著眼窩位置致眼凸、流血,病情已達晚期。另一名患第一期的乳癌40多歲女子,以草藥敷著腫瘤位置幾個月,不但致乳房嚴重潰爛,且爛至腫瘤亦可見, 問題相當嚴重,病情已達晚期,本可根治,卻演變為無法治癒。
陳亮祖和劉宇龍均忠告患者,如希望同時利用中西醫的方法治療,應告知兩邊醫生,知悉同時服用兩類藥物,處方時可避免藥物出現相沖或毒理作用,否則不但不能 得到治療效果,反加劇病情。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復康中心去年9月增設中西醫結合的化療中心,病人求診時可獲中西醫同時會診,有助中醫處方藥物可避免與化療藥 物相沖,同時利用針灸、推拿等治療,助病人紓緩因化療出現的副作用。
成立半年的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已為約70名癌症病人提供治療,病人除了可在中心接受化療治療外,同時可獲一名西醫的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和一名腫瘤專科的 中醫師會診,西醫為病人進行檢查,中醫則會為病人把脈了解病情,以決定如何結合中西治療,令病人獲益。在中心提供中醫診症的浸會大學中醫藥中心主任中醫師 劉宇龍指,癌症病人接受化療時,中醫便要避免處方用來攻擊腫瘤的中藥,否則可能會令肝功能負荷過大。
位於港島南區黃竹坑的防癌會癌症康復中心,同時設有浸大中醫藥門診,主要為癌症病人提供服務。劉宇龍指,因不少患者電療或化療期間,會出現胃口差、嘔吐、 疲倦,或手腫麻痺等副作用,故利用中醫治療尤其針灸,有助患者紓緩疼痛等副作用。他早前研究發現,在該門診接受治療的40多名癌症晚期病人,在接受3個月 的針灸療程後,大部分達到治療效果。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香港經濟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化療作持效治療助穩病情
問:我媽媽今年六十多歲,確診為第四期肺腺癌,醫生更說她要接受化療,我們全家都極為擔心,如果化療後病情仍不理想怎麼辦? (朱小姐)
答:據讀者所描述,估計患者以患有非基因突變類型的肺腺癌居多,因此醫生以化療為主。目前的一線治療方案,大多採用以鉑金類化療藥物、配合新一代化療藥物「培美曲塞」(Pemetrexed),作為主要治療組合。臨牀研究發現,這種化療方案相較其他治療組合,在治療非基因突變的第四期肺腺癌腫瘤上具有較佳療效。此外,新一代的化療藥物在副作用方面亦較過去溫和,掉髮、強烈嘔吐、作嘔作悶等明顯不適已不多見,反之只會出現疲倦等較輕微副作用,使患者的生活質素大為改善。
以往當患者完成四至六周期的標準化療療程後,醫生的確會先暫停治療來觀察病情,以待發現腫瘤有復發跡像時才著手處理,因此對腫瘤控制較差。近年則陸續有研究發現,在標準化療療程後,繼續為患者施以藥效較佳、副作用較溫和的新一代化療藥物來作「持效治療」,可有助患者維持較佳生活質素,較長時間控制腫瘤,並穩定病情。最新臨牀數據指出,接受「持效治療」的患者,其一年及兩年的總體生存率達58%及32%,比沒接受「持效治療」的患者,增加百分之十以上。
因此,晚期肺癌患者就算在完成標準化療療程後,其實仍可有治療選擇,建議家人應多加鼓勵患者,積極與醫生討論治療方案,並時常保持樂觀心境,對病情有一定幫助。
解答專家:陳亮祖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www.metrohk.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隱瞞醫生亂服中藥礙治療 中西會診助癌患者
部分癌症患者需要接受化療,但因化療產生的副作用而令他們卻步;亦有患者因抗拒西醫,單獨尋求中醫治療,但最終病情惡化。有臨床腫瘤科醫生指出,西醫是目前抗癌的最佳方法,而中藥治療一般是舒緩症狀或治療時的不適,故建議患者在服食任何中藥前,應先諮詢醫生,或尋求中西醫會診的服務。
香港防癌會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顧問醫生陳亮祖表示,只要及早發現及治療,西醫是可根治腫瘤,但暫時未有研究顯示,中藥可根治癌症。不過,部分癌症患者因擔心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而非常抗拒接受西醫治療,因此隱瞞醫生自行尋求中醫及服食中藥,往往令病情惡化不能再接受有效的治療。
曾在公立醫院服務的陳亮祖表示,見過不少隱瞞服食中藥的病人,曾有一名已接受切除手術的乳癌患者,本來要接受8次化療,以減低復發機會。惟化療一次後,再檢查時便發現其肝功能極差,甚至無法再接受化療,追問下始知她有服食中藥,卻沒有告知醫生。另外一些較嚴重的患者,因鼻咽癌向一名「神醫」求診,但幾個月後,卻已出現流血、腫瘤脹大至眼凸,西醫檢查後已屬第四期,這些嚴重個案數月便有一宗。
陳亮祖稱,明白癌症患者對化療有憂慮,擔心會出現副作用,故會服食中藥治療,但必須尋求合格中醫師,並需要向主診醫生表明,讓醫生了解病人正服食的藥物,會否與化療或其他西藥相互影響,避免因亂服中藥引致肝、腎衰竭,而錯失化療的好時機。
防癌會於去年9月成立了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至今已協助60至70宗新症,當中包括乳癌、肺癌、腸癌、腎癌及鼻咽癌患者;中心提供中西醫同時會診服務,讓藥物資料互通,減低藥物相互影響的機會,又可在兩方面的專業監督下,患者接受化療時亦服食中藥舒緩不適,提升生活質素。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14446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減輕化療副作用 中西醫增治療依從率
化療是癌症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但由於部分化療藥物會產生副作用,令患者願意繼續接受治療的意欲大減,繼而影響控制病情的效果。香港防癌會引入「中西醫結合治療」,為患者減低副作用,同時亦提升化療依從率,加強療效。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圖)表示,化療是透過干擾癌細胞的新陳代謝,以阻止癌細胞生長,同時會破壞體內的正常細胞,帶來副作用,如白血球或血小板低、脫髮、噁心、腹痛、食慾下降等,部分患者會因難以抵受這些副作用,而需要減低化療劑量或停止治療,療效有機會受到影響。
近年已有研究顯示,中藥可減輕西藥的副作用,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劉宇龍指出,中藥治療一方面是「祛邪」,穩定腫瘤情況,避免病情惡化;另一方面可「扶正」,有助恢復患者身體的正常機能,提高患者免疫力及生活質素,從而幫助提高化療效果。他續稱,據內地的研究比較中西醫結合治療與單一化療,發現患者的治療依從率可由74%提升至96%。他更建議,透過中西醫生的合作,為治療患者交換訊息,了解患者需要,相輔相成,為患者提供更個人化的治療。
現年63歲的鳳儀於1987年首次確診乳癌,曾接受手術治療;直至09年,再次發現骨、肺及眼均有癌細胞,故開始接受化療;初時會出現嘔吐、失眠及疲倦的副作用,但同時輔以中藥治療後,化療副作用明顯減少,目前活動能力與正常人無分別。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171393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中西合醫 互補治癌更佳 (下)
中醫可以通過針灸紓緩化療、電療帶來的多種副作用。(曾明攝)
中藥針灸 對付副作用
另外,化療還會導致周圍神經病變,手腳麻痹是常見副作用之一,嚴重者甚至可能演變為永久問題,西醫暫無有效藥物,中醫則可通過針灸、藥水浸 腳等紓緩麻痹;而鼻咽癌病人做完電療出現的頸緊、口乾等長久副作用,亦能通過針灸改善;胃腸道基質瘤病人服用標靶藥後,有機會出現嚴重皮疹,西醫雖可處方 類固醇,但劑量太高會引起嚴重副作用,中醫可使用中藥和針灸配合治療,將類固醇的劑量減低。
話你知﹕西醫治急症 中醫主調理
中醫對抗癌症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攻擊腫瘤,如處方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結的中藥;二是從整體調理入手,根據病人體質開藥,提升其 免疫力及身體機能,幫助更好接受抗癌治療。不過劉宇龍博士指中藥見效較慢,當病情急速惡化時,未必能在短期內抑制腫瘤發展,應轉介西醫,以免耽誤治療。 「例如肺癌、乳癌及前列腺癌的病人,有兩三成機會腫瘤擴散至脊椎骨,侵蝕神經線,導致病人下肢無力、失去感覺,嚴重可導致半身永久癱瘓,中醫無法治療,要 立即轉介西醫,通過緊急電療或手術放鬆神經線。」另外,病人有頑固性的重度疼痛時,使用中藥及針灸都難以解決問題,西醫就能通過藥物、電療等手段有效紓緩 痛症。
一站式治療免奔波
陳亮祖醫生認為,除提升療效,中西醫一站式治療還能節省病人時間,免去分別看中西醫、四處奔波的勞累。現時中心主要採取西醫為主、中醫配合 的治療方案,但具體執行時必須從病人病情出發,全盤考慮,看究竟什麼樣的治療方案更能幫助病人。劉博士舉例,當化療對病人是必須時,中醫可相應停藥;而若 病人身體差得根本接受不了化療,就要考慮以中醫為主,用中藥、針灸、敷膏藥等將病人身體調理好,才繼續接受化療。
治癌以外﹕乳腺增生 療效顯著
中西醫結合治療的運用範圍並不局限於癌症,東華三院王澤森中西醫藥治療中心亦開設有中西醫結合治療門診,處理乳腺科、痛症科及腫瘤科病人。中心主任李捍東教授表示,中心去年共為232名病人提供中西醫結合會診服務,當中以治療乳腺增生成效尤其顯著。
九成病人減八成痛楚
當病人因乳房脹痛求診時,西醫會先通過乳房造影和組織檢查等,排除惡性疾病如乳癌,過往逾八成病例均屬良性,主要是由周期性荷爾蒙引起乳腺 增生導致的疼痛、腫脹。西醫只能處方鎮痛藥和月見草油緩解痛症,療效有限;中醫則可通過中藥及針灸治療調理身體,能減輕近九成病人的八成痛楚,療效較以往 西醫單獨診治好得多。惟現時病例較多,新症或需輪候六至九個月。
中心計劃於年尾新設20張以中醫為主導的中西醫結合病脇,針對中醫療效顯著的病症提供服務,包括中風,糖尿足,以及長期痛症腫瘤病人的術後治療等。
陳亮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http://www.mingpaohealth.com/cfm/feature3.cfm?File=20130325/mefe/yda1.txt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中西合醫 互補治癌更佳 (上)
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可互相取長補短,減低副作用的同時提升療效。(曾明攝)
【明報專訊】癌症是香港頭號「殺手」,化療、電療是大多末期患者的必經之路,惟療程副作用多多,嘔吐、脫髮、失眠、疲倦……不少病人「偷偷」向中醫求助,希望開兩劑藥退病強身。自以為「雙管齊下」,怎知中西醫互不清楚對方用藥,藥物相畄,反而影響病情。
治療癌症,中西醫真的水火不容?有無途徑可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呢?
「我任職公立醫院時,曾經診治一名乳癌病人,幫她做完第一期化療後,白血球數目突然變少、肝功能轉差,一般而言不應惡化得那麼快,排除其他原因後,懷疑她服食了別的藥物而受影響。病人一開始不肯承認,後來才說自己看中醫食中藥,但不敢告訴我,怕我因此不醫治她。」香港防癌會臨脇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憶述,當時發現後勸病人停服中藥,白血球和肝功能慢慢好轉,病人最終能如期完成化療。
倘欠溝通 用藥或相畄
陳醫生強調不是否定中藥療效,並相信中西醫結合治癌,本可互補不足,療效更好;但目前較少地方提供類近服務,市民往往如該名乳癌病人般自行「結合」,問題因此衍生,中醫不了解西醫治療方案,或開出相畄藥物影響治療,提醒大家不應邊看西醫,邊「偷偷」找中醫。
香港防癌會—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中心主任中醫師劉宇龍博士解釋,正接受西醫治療的癌症病人同時向中醫求診時,若中西醫缺乏溝通,的確可能引致相畄,最常見是病人白血球數量下降及肝腎功能受影響。「病人做化療時常見口腔潰瘍等副作用,中醫會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抗癌藥物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治療。但病人做化療時本身白血球數目已不理想,再用這些藥物會導致白血球加速下降,肝腎功能過差而不能接受化療,得不償失。」
白血球減少 肝腎受影響
常見相畄例子還包括:病人服用標靶藥物時,不宜同時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藥如三棱、莪術、丹參等,除影響標靶藥效,更可能增加病人消化道出血的問題;化療前後48小時內亦應避免服食中藥,以免中西藥物發生反應影響療效,中醫若不了解病人做化療的時間,就很難配合。
劉博士認為,只要中西醫溝通清楚,上述問題大多可避免,同時互相取長補短,提高療效並減低副作用,對病人利大於弊。防癌會於去年9月開辦的麥紹堅伉儷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西醫和中醫同時會診,至今收症八十多個病人。陳醫生指出,西醫通過手術切除、電療、化療等手法治癌,行之有效,針對早期腫瘤效果尤佳,有較大機會根治,是不可取代的治療手法;不過病人在接受化療及電療期間會產生多種副作用,西醫未必能有效治療,此時就要靠中醫出手。
劉博士舉例:「病人做化療時常見嘔吐、腹瀉、胃口差、周身勞累、失眠等副作用,中醫可以根據病人體質以中藥調理,例如處方健脾開胃的藥物。」另外,大部分接受化療的病人都會出現「骨髓抑制」,即白細胞(白血球)、血小板及紅細胞(紅血球)等數目下降,導致病人疲乏無力及併發出血,中醫可以開些補氣養血的藥物改善情;當病人肝腎功能太差,根本無法接受化療時,亦可以藉服食中藥、敷膏藥加針灸慢慢調理,提升身體機能後再繼續化療。
陳亮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www.mingpaohealth.com/cfm/feature3.cfm?File=20130325/mefe/yda1.txt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乳癌成澳門婦女頭號殺手 專家教病人正確飲食之道
為幫助澳門市民進一步認識乳癌疾病,並積極推動婦女癌症防治宣傳工作,開心樂園協會特別於母親節前夕假萬豪軒舉辦一場醫學專題講座,邀請香港乳腺外科陳亮祖醫生講授「乳腺癌手術治療前後的知識」及營養師林若恆女士,講解「癌症病人正確飲食常識健康講座」,吸引超過100位市民以及鏡湖護理學院學生參與。
陳亮祖醫生表示,乳癌為澳門婦女的頭號癌症,然而乳癌愈早期發現,治癒成功的機會就愈大,婦女們除每月定期進行乳房自我檢查外,年過40歲的婦女更應每年定期由專科醫師進行乳房檢查,而日常亦要培養健康飲食生活習慣,進一步降低患病機率。
陳亮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http://www.exmoo.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c=index&a=show&catid=17&id=4448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癌症新論 - 無謂「估估吓」
肺癌「霸佔」香港癌症排行榜首位多年,在2011年,終於被腸癌取代。其實,近年不少人對腸癌的警覺性已有所提高,會特別留意自己的大便習慣,但原來不少腸癌患者的大便習慣沒有改變,而是出現其他病徵,甚至是沒有病徵,令他們容易忽略,未能及早接受治療。
腸癌個案持續上升,相信與我們飲食西化、少做運動、排便習慣不佳有關。不少人因為工作忙碌,或應酬多,而須要外出進食,過著多肉少菜的生活;有人更忙碌得連上廁所的時間也沒有,大便積聚在體內,增加大腸受毒素影響的機會。凡此種種,都會令腸癌風險上升。
不少人以為,只要時刻留意大便狀況,如有否出血、大便習慣或形狀有否不同等,便能得知腸癌是否「上身」。其實,腸臟很長,腫瘤生長在不同位置,會導致不同的病徵。
舉例說,倘若腫瘤生長在腸臟開端位置(遠離肛門的地方),患者未必會便血,也可能沒有任何其他病徵。在這類個案中,不少患者直至病情後期,已經逐漸消瘦、精神不佳時,才發現患病,但當時腫瘤可能已經頗大,甚至擴散至肝臟。
若腫瘤生長在肛門附近,則有較大機會出現便血的情況。不過,不少患者卻誤以為那是痔瘡,未有多加理會,同樣令病情被拖延。
其實,我們不應單靠病徵「估估嚇」。踏入50歲的人士,應及早接受腸鏡檢查,有助在早期、甚至是瘜肉階段便能移除病灶,避免腸癌發生。
陳亮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http://www.metrohk.com.hk/pda/pda_detail.php?section=daily&id=24730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中西醫治癌 化療成效高
醫生稱,中西醫結合治療有助提升癌症患者的治療效果。圖為劉宇龍(左一)、鳳儀(左二)及陳亮祖(右)
癌症患者接受化療有機會出現口腔潰瘍、免疫力下降等多種副作用。本身是臨床腫瘤科醫生的香港防癌會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顧問醫生陳亮祖昨日稱,副作用情
況嚴重時,患者需暫停化療治療,本港化療患者有30%人無法依時完成整個化療療程。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劉宇龍稱,內地研究顯示,中西醫
結合治療癌症,可令化療通過率由74%提高至96%。從中醫角度,中醫藥治療可「祛邪」,穩定腫瘤避免病情惡化,同時可「扶正」,協助恢復患者身體的正常
機能,提高患者免疫力及生活素質。
63歲的鳳儀是中西醫結合治療成功案例之一。她於1987年發現患第二期乳癌,手術切除右邊乳房後基本康復,但四年前骨痛難止,掃描確定癌病已達第四
期,癌細胞擴散到骨骼、肺部等部位。她在主診醫生同意下,接受中醫治療,邊吃中藥邊做化療,效果理想。她說當時看到同房病人接受化療時出現的苦況,自己卻
一直感覺輕鬆,保持原有生活質素,和正常人無異,一直與乳癌共存至今。
陳亮祖稱,曾有病人接受西醫治療期間,自行另看中醫,因為「唔好意思」而不敢告訴西醫,結果中西藥藥性相沖,導致肝腎功能受損,化療被迫暫停。他稱患者應主動向醫生交代用藥情況,令中西藥雙方可利用各自優勢,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個體化治療。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3/0906/1886900.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3/0906/1886900.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屯院斷錯乳癌 18人誤服標靶藥險死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雅艷)屯門醫院有病理學專科醫生對乳癌病人斷錯症,令18名病人接受毋須的標靶藥物輔助治療。醫管局昨日公布,屯門醫院已聯絡及通知所有有關病人,安排專科醫生為她們提供評估及解釋事件,並會向病人致歉及商討賠償方案。
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是次事件屬「斷錯症」,除了令病人花巨額購買標靶藥物,更要在治療過程中承受不必要的風險,包括心臟功能衰退、心律不正及肺炎。
醫管局昨日發出聲明指,今年初新界西聯網病理學部進行定期稽核時,發現2012年全年的HER2型乳癌的測試結果為「強烈陽性」的比率較往年為高。
醫生去歲出事 今年初揭發
其後,屯門醫院為去年49名接受「曲妥珠單抗」治療的乳癌患者覆檢,經調查揭發,屯門醫院一名病理學專科醫生在進行檢驗及作出臨床判斷時,錯誤判定18名乳癌病人屬「強烈陽性」的病況,令病人服用原本毋須服用的標靶藥物「曲妥珠單抗」,作輔助治療。
患HER2型乳癌病人的病情是較非HER2型的嚴重及難處理。醫管局表示,醫院會為確診乳癌的病人提供「免疫組織化學染片(IHC)」病理組織化驗,以測試乳癌組織樣本的「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活躍程度。若IHC染片顯示強烈陽性(即HER2過度活躍),醫生會建議病人在接受常規治療時,同時使用一種標靶藥物「曲妥珠單抗」,作為輔助治療。而是次事故中18名病人的IHC測試HER2活躍指標,根本未達至「強烈陽性」,故毋須使用上述的標靶藥物。
院方與病人商賠償方案
屯門醫院日前已聯絡及通知所有相關的病人,安排專科醫生為她們提供評估,並適當調整治療方案。目前,檢查證實她們的身體狀況並沒有因這次事件出現不良反應或影響。院方已向病人解釋今次事件及致歉,現正與病人商討賠償方案,而病人亦表示理解。新界西聯網表示,事後後已即時檢討HER2測試的過程,並加強監督及覆核該項測試。
但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出,服用標靶藥物「曲妥珠單抗」的療程需時1年、共17劑,費用逾20萬元。「除了金錢損失,最重要的是,事故令病人承受不必要的風險,包括心臟功能衰退、心律不正、藥物敏感及肺炎,嚴重者可致命。不過,醫生治療期間,會定時檢查病人之心臟功能。」
無不良反應屬「不幸中大幸」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應志浩表示,肇事醫生「的確斷錯症」,而病人並無出現不良反應實屬「不幸中之大幸」。他續指,IHC病理組織化驗可分為「1+」、「1++」及「1+++」三個程度,「坦白說,結果是靠醫生的主觀判斷。若化驗結果顯示『1+++』,即屬強烈陽性,院方會相信結果而不會覆檢。反之,『1+』、『1++』的結果,則會再作進一步的基因化驗,以確定病情」。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5/04/YO1305040016.ht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乳癌術後化療不可怕
復發是乳癌患者的噩夢,為了減少復發機會,現時除了部分第一期的乳癌患者,或年過七十而身體虛弱的人士,均須於手術後接受化療。對於七十歲以下,同時有淋巴結擴散的病人來說,術後化療更是必然選擇。
現時術後化療一般都可減少50%復發機會,乳癌化療的用藥有很多選擇,療程亦有長短。如沒有淋巴結擴散的,一般4個療程已足夠(以三星期為一療程),否則就需要6-8個療程。現在的化療十分簡便,病人於日間門診已可完成。除非病人擔心療程後有強烈不適而要求住院觀察,否則一般毋須入院。
標靶藥宜配合使用
有些人往往把標靶藥物和化療混淆,以為標靶藥物是較優質的化療藥。其實乳癌標靶藥物是一種生物製劑,專門針對呈HER2受體陽性的乳癌,而且單獨用效果並不理想,必須配合化療才可達到最佳效果,並不可取代化療。
乳癌患者接受化療後多數會出現疲倦、作嘔作悶、口腔潰瘍、肚瀉、脫髮,同時亦會令白血球下降,較易引起感染。很多病人都對化療副作用十分恐懼,不過現在的化療藥物副作用已大大減少,而且醫生亦會處方適當的藥物來減輕不適感。
以化療一般以三星期為一療程計,副作用多在首個星期出現,之後副作用就會慢慢減低。很多女士都擔心化療時脫髮會影響儀容,其實化療停止後半年,頭髮就會慢慢長出來,而且比以前更柔軟更美麗呢!
臨腫瘤科
專科醫生陳亮祖
參考資料: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3-08-07/hongkong1375861164d4633141.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腸癌病人 減痛有法
在2011年,腸癌已經取代肺癌,成為本港頭號癌症。統計指出,多達五分一的患者確診時已達第四期,屆時腫瘤可能已擴散到附近器官。肝臟是最常受影響的部位、若腫瘤在近肝膜位置,或發大,會令患者感到劇痛。患者呼吸時,會感到一種悶痛感,若深呼吸更會感到刺痛,苦不堪言。
在部分個案中,腫瘤更會延伸至骨骼例如尾龍骨或至神經線,引起劇痛,不單令患者寢食難安甚至日常活動也構成困難,對他們的情緒、生活質素造成很大打擊,甚至失去抗癌鬥志。
幸而,近年醫學界已有一些針對癌痛的新方案,可以大大減低痛楚,留住理想的生活質素。過往,醫生主要利用撲熱息痛、消炎止痛藥、弱嗎啡、強嗎啡等為患者「減痛」。為提升效果,醫生不單會以「雞尾酒」式的方法處方藥物,亦會考慮選用其他新引入的鎮痛藥。有別於現時的嗎啡類鎮痛藥,新的鎮痛藥能同時抑制兩個導致痛感的感受體,對軀體性疼痛及神經痛均有療效。最新研究顯示,若採用強嗎啡,可減少七成痛楚,大大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患者一聽到「嗎啡」便感到憂慮,甚至抗拒醫生處方,事實上,我們希望在患者感到痛楚時,根據痛楚程度及早採用適合及適量的鎮痛藥,維持患者的身體狀況於一個較理想的鎮痛水平,才能令他們樂觀、積極地接受癌症治療。因此,各位患者及家屬,千萬不要少覷減痛在癌症治療上的角色。
陳亮祖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考資料: http://www.metrohk.com.hk/pda/pda_detail.php?section=daily&id=237869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晚期肺癌 希望仍存
作為腫瘤科醫生,當收到檢查結果,要向病人宣佈其患上晚期肺癌的壞消息時,都會感到心情沉重。
不少患者在得知結果的一刻,便即時恍如被判「死刑」般,意志消沉甚至情緒崩潰,根本聽不進醫生的一言一語。想趁此機會,分享一個晚期肺癌個案,讓大家知道,即使罹患惡疾,其實亦應保持正面心態,嘗試與癌共存。
五十歲的Kevin任職會計,平日不煙不酒的他,數月前出現咳嗽氣喘,最初他以為只是一般傷風感冒,但徵狀持續兩個多月,他接受醫生檢查後,驚覺已患上第四期肺癌,且肺積水情況嚴重。
面對這種狀況,不少患者可能已感到非常灰心,但Kevin仍積極與醫生了解更多關於他的病情進度。原來,其肺腺癌屬EGFR基因突變類型,可安排他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最後他選擇了使用「吉非替尼」作針對性治療。
年半過去,Kevin的治療效果理想,肺積水在開始標靶治療後短時間內已告消退,而且副作用亦相對溫和,現時他能夠一邊服用口服標靶藥,一邊繼續工作,他的家人也說,沒想到一位晚期肺癌患者,仍能從容維持日常生活。
現時醫學界對肺癌的基因突變種類、以至相關的標靶治療,已有更成熟的認知與發展,新一代的標靶藥物亦已出現。在此再次為各位晚期肺癌患者打打氣,希望在明天。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
參考資料: http://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s/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301615§ion_name=wtt&kw=13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同時同地診症 避免藥物相沖 防癌會設中西合璧治療
由南朗醫院改建而成的香港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去年九月增設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服務,由中西醫在同一個診症室、同一時間為病人診治。中心指很多癌症病人服用化療藥同時偷偷服用中藥,但又不敢告知醫生或中醫師,最終藥物相沖也不知道,曾有病人因此未能完成化療療程,故此主動提出中西結合治療。
香港防癌會去年九月,於香港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設立「麥紹堅伉儷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提供中西醫結合會診治療,開業至今接收新症人數超過七十人,癌症病人分別有乳癌、肺癌、鼻咽癌、腸癌和腎癌等。
服化療藥不會處方中藥
化療中心顧問醫生陳亮祖是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他指不少癌症病人,因擔心接受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如脫髮、作嘔等,同時選擇中醫藥治療,不過病人未必向主診醫生坦誠自己同時接受中醫藥治療。
曾有病人服用化療藥物後,出現肝、腎功能衰竭、白血球細胞下降,不能繼續療程,錯失治療的黃金機會,他一再追問下才發現,該病人偷偷看其他中醫師,而他又隱瞞中醫師他正服用化療藥,如此錯誤結合中西治療,導致「兩頭唔到岸」。
為病者針灸減輕痛症
香港防癌會浸大中醫藥中心主任中醫師劉宇龍,本身是腫瘤科專科中醫師,他表示,如果中醫師知道病人正在服用化療藥物,不會處方中藥,以免影響療程成效,但療程期間,中醫師可以為病人進行針灸,減輕痛症,而病人完成化療後,中醫師可處方中藥幫助病人康復。
陳亮祖表示,防癌會主動提出中西結合治療,希望避免中西藥相沖的情況,西醫和中醫師會在同一個診症室一同診症,診金每次九百元,化療藥物額外收費,以收回成本為原則。
此外,香港防癌會於康復中心內設有可媲美私家醫院病房的癌症病人住院服務,設有六人房、三人房和獨立房,費用由二萬元至五萬元一個月不等,防癌會設有愛心病牀,經濟困難病人可以公立醫院價錢使用病牀。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3-03-01/hongkong1362125437d4374177.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KRAS 是甚麼 ?
陳亮祖 顧問醫生
對於第四期大腸癌的病友,醫生會提出做一個名為KRAS基因變異的測試。KRAS到底是甚麼?為甚麼要做這個測試呢?
KRAS是一種原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它會製造一個叫RAS的蛋白份子,對細胞的生長、增殖和血管生長等起「開關」的作用。正常的KRAS基因(即無變異)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倘若KRAS基因發生突變(即有變異),它製造出的RAS蛋白會持續刺激細胞生長,打亂生長規律,形成癌症。
事實上,六成五或以上的胰腺癌,三成六的大腸癌及兩成的非小細胞的肺癌,都跟KRAS基因變異有關。
根據○七年臨牀第三期的大型研究,第四期大腸癌病人使用CETUXIMAB(一種標靶藥物),與標準化療FOLFIRI一併使用,若患者的KRAS基因是無變異,能增強化療的功效,一年內腫瘤沒有惡化而繼續存活的機率,幾乎是那些只接受化療者的兩倍。
KRAS基因測試,已是第四期腸癌個人化治療方案中重要一環。在歐美國家,亦成為第四期腸癌患者的標準檢查。
香港防癌會
麥紹堅伉儷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s/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213667§ion_name=wtt&kw=1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是香港常見癌症之一。根據醫院管理局○九年的統計數字,它是第二常見的癌症,共有四千三百三十五宗新症,約佔同年所有新增癌症的百分之十七。相對一九九九年的三千零二十四宗新症的總體數字,升四成有多。究其增長原因有三:一為香港總體人口增加;二是人口老化;三是香港人生活方式改變,趨向西方的飲食習慣。
要減少大腸癌的發病率,前兩因素我們不能控制。然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意大腸癌的病徵,加上定期普查,正是關鍵所在。
何謂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包括:
1.每天進食蔬菜和水果;
2.減少吃紅肉、燒烤、煙燻的食物;
3.少吃高脂肪食物;
4.每日運動;
5.保持體重:體重指標(BMI)應在18.5與22.9之間;
6.切勿吸煙及避免飲酒。
大腸癌的病徵,包括大便帶血、帶潺、變幼及大便習慣改變、腹痛,裏急後重(即感覺急需大便而無法排出)、貧血、體重減輕等。很多人以為大便帶血是痔瘡問題、怕麻煩或諱疾忌醫,因此錯過及早診斷及醫治的機會。倘若出現上述病徵,應盡早求醫。
陳亮祖醫生
香港防癌會化療中心臨牀腫瘤科顧問
參考資料:http://news.h1.com.hk/dailynews/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203799§ion_name=hit&kw=1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中西結合減痛抗癌
鳳儀(右二)指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有助她
輕鬆完成化療。左起為劉宇龍、香港防癌會
主席朱楊珀瑜、陳亮祖。
化療是癌症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案之一,但癌症令患者體質變差,加上化療的副作用使免疫力下降,以致需要推遲治療甚至停藥,影響治療效果,患者的生活質素亦受影響。因此,近年患者開始接受中醫輔助治療,對抗副作用,以提高免疫力。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說,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爭奪營養,令體質變差,同時化療在干擾癌細胞生長時,又會破壞正常細胞,雙重打擊身體。故部分患者需要暫停治療或降低化療劑量,未能按計劃完成化療療程。
中西醫應同時了解病情
浸大中醫藥學院臨牀部高級講師劉宇龍稱,中醫藥治療除可「祛邪」,穩定腫瘤情況,避免病情惡化;另一方面可「扶正」,有助恢復患者身體的正常機能。他提醒有意接受中西醫治療的患者,應讓中醫和西醫同時清楚病人情況,若雙方醫生不能完全了解對方用藥情況,則可能降低治療效果。
63歲的鳳儀87年確診患上第二期乳癌,通過手術切除右邊乳房後,已基本康復。09年發現癌細胞擴散到骨骼、肺部甚至眼部等,並確診第四期癌症。她共接受了6次化療、兩次電療及1年荷爾蒙治療,並問准主診醫生,不反對她同時接受中醫治療。
鳳儀說,開始時醫生認為她不可能完成整個化療,但因同時接受中醫的治療,令她輕鬆地完成化療。她現時除了服用口服化療藥外,亦會繼續接受中醫治療。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219236&search=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中西合醫抗癌有依
陳亮祖表示,結合中醫治療能紓緩副作用
帶來的不適。(曾雁翔攝)
癌症病人接受化療後,通常都有嘔吐、脫髮、手腳麻痹等副作用,利用中醫治療可以減輕不適。不過,有部分病人同時向中西醫求診,卻沒有讓雙方醫生了解全部病情,嚴重影響治療。有專科醫生建議,病人應向主診醫生講清楚曾接受其他療法。
香港防癌會麥紹堅伉儷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去年9月開業,西醫服務由專科西醫提供;中醫服務則與浸會大學合作,開設中醫藥中心,提供中醫藥服務。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啟用至今,新症人數超過70人,包括乳癌、肺癌等。
該中心顧問醫生陳亮祖表示,不少病人都會同時看西醫及中醫,但主診醫生和中醫未能全面掌握病況,個別患者甚至有不良反應,如肝、腎功能衰竭、白血球細胞下降等,導致不能繼續接受化療,錯過治療的機會。
中西醫交流病人情況
陳亮祖強調,中西醫各有所長,部分西醫治療可能有副作用,中醫藥治療則可紓緩西醫治療過程中帶來的不適。他說,中心提供中西醫會診服務,中、西醫可交流病人的情況,更有助掌握病情,令治療效果更理想。另外,中醫藥中心腫瘤專科醫師劉宇龍強調,針灸或中醫藥治療可紓緩副作用,但患者接受化療前後48小時內不宜服用中藥。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20614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合併治療對抗鼻咽癌復發
「癌症復發,我還有希望嗎?我下個月還要看着孫女出嫁呢……」張伯絕望地說。
張伯早前確診患上鼻咽癌,於是接受鉑類化療及電療,治療後情況也受到控制。可是好景不常,約兩年後張伯經常流鼻血,檢查後證實鼻咽癌復發,而癌細胞更擴散到肝臟和肺部。鼻咽癌於亞洲較為常見,與一般的頭頸癌不同,鼻咽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相對敏感;因此,要治療復發的鼻咽癌,在一線用藥時便會採用較進取的合併化療。無奈張伯在接受合併化療後不久就開始產生抗藥性,當時主診醫生建議他接受紓緩治療,善用餘下的時間以藥物、社交活動、心靈輔導等方式改善生活質素、減輕身心痛楚,並享受餘生。然而,張伯並不畏懼密集式化療,只是擔心看不到自己的孫女成家立室,故毫不猶豫的向我求診。
隨着近年標靶藥物的面世,醫學界也嘗試研究各種標靶藥物對治療鼻咽癌的可行性。最近有本地及外地臨牀研究顯示,八成半的鼻咽癌細胞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過度增生的情況,而使用針對EGFR的標靶藥物加上傳統化療,對復發的鼻咽癌有很好的療效。今年美國臨牀腫瘤醫學會發表的研究更指出,這種合併治療可令超過七成患者的腫瘤明顯縮小,其毒性不會比單用化療高,而且普遍病人對此治療的接受程度為良好。
找到合適的方案,便為張伯展開治療。接受治療後,張伯的腫瘤明顯縮小,也能高興地看着孫女出嫁。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headline 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290905§ion_name=wtt&kw=1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肺癌與個人化治療
常說近年醫療技術進步,放諸癌症治療上,醫療技術與藥物得到顯著改良,對癌症患者來說,亦是一大喜訊。以肺癌為例,一直以來此「頭號癌症殺手」在治療上總是困難重重,過往病情一旦出現擴散,醫生只能一概通過傳統化療,嘗試減慢病情惡化速度,但實際上,腫瘤明顯縮細機會僅三至四成,在用藥一段時間後,病情亦很快會出現反覆,而且舊式化療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多,對病人生活質素帶來負面影響。
隨着醫學界對肺癌基因突變的種類與形態日漸掌握,相關的「個人化治療」亦逐漸興起,所指的就是針對病人肺癌的基因突變種類,安排針對性的標靶藥物。舉例,對有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使用口服標靶藥物如「吉非替尼」,有助縮小腫瘤,延長無惡化存活期。研究發現,此類肺癌患者適當使用口服標靶藥物後,其無惡化存活期可增長一倍甚至更多,臨牀上亦有一些患者,在十年前此類藥物推出時開始使用,至今仍能維持一定程度的健康狀態。由於口服標靶藥物的副作用較溫和,病人在用藥後仍能維持理想生活質素,為晚期癌症患者,繼續保存治療希望。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
參考資料: http://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headline 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300732§ion_name=wtt&kw=13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肺癌與基因分類
肺癌的可怕之處,在於其早期徵狀並不明顯,及至患者出現氣促、咳血等病徵而求診時,病情往往已屆晚期,只能透過相關的治療,減慢病情惡化速度。過往,醫學界所掌握的肺癌資訊有限,但隨着近年的科研發達,肺癌個案亦可透過適當的基因測試,細分為不同類型,有助醫生安排針對性的治療,即使是晚期個案,仍能保存治療希望。
以肺癌中較普遍的「非小細胞肺癌」為例,醫學界發現,其生長機制常與不同的基因突變拉上關係,當中較常見的肺癌腫瘤細胞突變基因,包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及「ALK」兩類,臨牀上又以EGFR基因突變的比例較高,約佔肺腺癌案例的百分之五十。
在肺癌的基因分類未普及時,醫生處理肺癌個案的方式單一化︰早期以手術切除腫瘤,配合相關的輔助治療;晚期則只能以化療處理。隨着上述的基因分類方式成熟,醫生可安排患者使用針對性的標靶治療藥物,療效較傳統化療理想之餘,所引起的副作用通常較溫和,讓患者接受治療之餘,仍能維持相當的生活質素。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
參考資料: http://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s/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299868§ion_name=wtt&kw=13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癌的啟示︰放射治療護理 多認識少恐懼
放射治療(電療)是使用高能量放射線治療癌症的方法。高能量放射線能破壞癌細胞的染色體,使癌細胞死亡。正常細胞的染色體也會受影響,但它有自我修復能力,而癌細胞卻缺乏這能力。
宜花灑浴 水溫忌過熱
若照射部位有紋點或刺繡定位,切勿擦掉或自行加深顏色。如顏色變淡,應立即通知放射治療師。治療進入第二周後,照射部位的皮膚會發紅乾燥, 病人可塗上醫生或護士處方的蘆薈啫喱或水分潤膚霜作護理,治療前以溫水洗掉便可。切勿在照射部位塗抹含果酸及香水等刺激性成分的護膚品。病人宜選質地柔軟透氣兼剪裁寬鬆的衣物,避免擦損皮膚,女士可穿長袍或鬆身裙。每天以花灑浴代替浸浴,水溫切忌過熱。皮膚要保持乾爽,尤其腋下、腹股溝的皺摺位置。沐浴後以軟毛巾拭乾,忌大力擦皮膚。
若皮膚破損或潰瘍,應告知護士作無菌換症以防感染。放射部位的毛髮會脫落,治療完成後會再生長。外出時,可戴絲巾或打傘遮擋陽光,免紫外線曬傷放射部位的皮膚。電療期間,病人要採取避孕措施,以免對胎兒構成傷害。治療完畢後,上述副作用會漸消退。
病人如欲了解更多放射治療期間的護理,歡迎致電39213777,與本會「癌症家庭支援計劃」的註冊護士、社工詳談。多一分認識,少一分恐懼。服務費用全免。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
腫瘤科及紓緩科專科護士朱嘉麗
香港防癌會
參考資料: http://www.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403/00176_093.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手臂淋巴水腫 治乳癌常見
部分乳癌病人手術後需接受放射治療,減低局部復發的風險。療程約五至六星期,每星期五次,每次二十至三十分鐘,毋須住院。照射部位的皮膚會發紅、乾燥甚至脫皮,皮下組織會腫脹,腋下毛髮也會暫時脫落,病人會感到疲倦。療程完畢後,短期副作用會漸消退。
不過,某些病人或出現長期副作用,例如放射部位皮膚硬化或色素轉變,二至四成患者會有手臂淋巴水腫,尤其已切除腋下淋巴結的人士會較顯著。肺組織也可能會有輕微纖維化,但對整體肺功能影響很小。
避免用含香料護理產品
治療期間,可用蘆薈啫喱或水分潤膚霜滋潤發紅和乾燥的皮膚,於接受治療前以溫水洗掉便可,切勿擦掉照射部位紋點或刺線定位。避免使用含香料、酒精或刺激性成分的皮膚產品,如香水、止汗劑等。穿着質地柔軟透氣和剪裁寬闊的上衣,會較舒適方便;避免穿緊身胸圍,以防擦損皮膚。皮膚必須保持乾爽,尤其是腋下皺摺位置。
已切除腋下淋巴結的病人,休息時可用軟墊承托上肢,並按物理治療師的指示進行適當運動,如爬牆運動、拉繩運動等,避免用患病一側的手臂提重物,亦盡量避免在該手臂量血壓或抽血,減低上肢水腫的機會。
歡迎病者或家人致電3921 3777,向本會「癌症家庭支援計劃」的註冊護士或社工諮詢放射治療期間的護理。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
腫瘤科及紓緩科專科護士朱嘉麗
香港防癌會
參考資料: http://www.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410/00176_063.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乳房敷藥潰爛 惡化至第四期 治癌搵「神醫」易冇命
【本報訊】癌症病人迷信坊間神醫或亂服中藥,隨時賠命。香港防癌會化療中心顧問醫生陳亮祖指,病人多因不信西醫、怕化療副作用,轉以中藥治療。曾有早期乳癌病人以中藥敷乳房,至潰爛才求診西醫,惟病情已惡化第四期癌症。他強調抗癌治療以西醫為主,籲患者病向淺中醫。
記者:梁麗兒
記者:梁麗兒
陳亮祖過往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10多年,他總結過往臨床經驗指,當時平均每月都接獲一至兩名化療病人,因肝、腎功能轉差;白血球及血小板數目下降,要暫停化療療程,部份人透露曾看中醫、吃過雲芝、靈芝;部份人則隱瞞曾接受另類治療,其間有病人因而令病情惡化及過世。
停止化療 復發風險高
近年曾接獲有第3期乳癌病人,接受腫瘤切除術後須作八次化療,惟完成首次化療後,便懷疑因服下中醫處方中藥致肝衰竭,要暫停化療,幸好其後情況好轉。
他指,乳癌病人停止化療,復發風險可高達70%,把握最佳時機作治療極重要。
他 說:「病人唔信西醫,誤解中醫可醫治癌症斷尾,但我從未見過有病人食完中藥,會令個腫瘤唔見咗。」曾有40多歲的第一期乳癌女病人,用中藥「噏」乳房數個 月,誤以為可控制病情,直至「噏爛乳房」才返院求診,惟癌細胞已擴散惡化至第四期乳癌。另有40多歲男病人,確診第一期鼻咽癌,連續服中藥數月,腫瘤變大 至壓着眼球,出現凸眼、流血等症狀才向西醫求診,同樣惡化成第四期癌症。
他提醒癌症病人或化療病人要看中醫,應向有註冊的中醫師求診;並要將服用西藥及病情清楚告知中醫,了解獲處方中藥會否與西藥相沖。防癌會轄下的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由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包括陳亮祖,以及中醫師共同為病人會診,去年9月成立至今,共約70名病人曾接受服務。
參與化療中心會診的香港防癌會──浸大中醫藥中心主任劉宇龍表示,該會 的中醫服務主要為癌症病人提供中藥、針灸及推拿治療,以協助調理身體,紓緩作嘔、無胃口及手腳麻痹等化療副作用。肺癌引起的咳嗽及氣喘、消化道腫瘤引起的 腹痛及腹瀉,都可靠中藥紓緩。為免中西藥相沖,中醫師只安排病人在化療前後服中藥。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301/18180772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中醫藥祛邪 減化療副作用
【本報訊】化療醫治癌症易產生強勁副作用,令病人抗拒治療,減低存活機會。香港防癌會倡議推動中西醫結合治療,藉中藥療法舒緩西藥副作用,又調理身體以增 加西藥成效。該會又呼籲患者切忌向醫生隱瞞曾求診中醫,否則容易藥物相沖,加劇副作用。
63歲的鳳儀,20多年前確診第二期乳癌,經手術切除右邊乳房後基本康復。直至2009年初她察覺到骨痛,頸部淋巴結腫大,才發現癌細胞復發並已擴散至骨骼、肺部以至眼球等部位,確診達癌症末期,「醫生話得返四個月命」,體質虛弱,「巴士都搭唔到」。
結合治療效果理想
不過她沒放棄,詢問主診醫生意見後開始「中西醫合璧」抗癌,其間接受六次化療、兩次電療及一年荷爾蒙治療。醫生本擔心她能不能完成療程,但她卻非常輕鬆地 完成,「冇嘔、冇攰,好多人哋有嘅副作用我都冇」,她認為是因同時接受中醫治療。鳳儀已中氣十足,活動能力已和常人無異。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化療藥物抑制癌細胞生長,但同時破壞正常細胞,引起掉髮、口腔潰瘍、嘔吐及皮疹等副作用;癌細胞又與正常細胞爭奪營養,令患者更虛弱。患者若無法承擔化療副作用,而減藥甚至暫停療程,會影響治療效果。
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劉宇龍表示,中醫藥可「祛邪」穩定腫瘤情況,又可「扶正」助患者恢復身體機能,緩減副作用,助患者接受化療。他補充,現時患者多分別向中、西醫求診,兩方醫者無法完全理解對方用藥情況,會降低療效。
陳亮祖說,中西醫師結合治療,可共同制訂治療組合,避免雙方的藥物相沖,也減少患者分別求診的奔波。防癌會主席朱楊珀瑜鼓勵癌症病人接受結合治療,達至更理想療效。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www.skypost.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接受放射治療 保持正常社交
放射治療(電療)是醫治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病人毋須住院,每天到腫瘤中心接受治療。其主要功用包括:
1.根治性:療程多於六星期,一星期五日,每日一次,每次約二十至三十分鐘。療程不會引起疼痛,病人治療後即可回家;可能需同步進行化療,提高治療效果。
2.輔助性:是綜合性治療的一環,可於手術前或後進行,配合其他療法如手術切除或化療,以達更佳效果。通常為期五至六星期,電療廿五至三十次。
3.紓緩性:用以減輕癌症帶來的各種不適。多作短期性放射治療,療程通常不多於兩周,劑量較低。
易覺倦可小睡
體外放射治療不會令病者帶有輻射,與家人同住同食均沒問題,故不應將病人隔離,以免病人有被離棄感覺。病人在電療期間會感疲倦,每天除正常睡眠外,也可在下午小睡一會,補充體力。病人可按照身體狀況,調節及適應新的生活節奏,保持適量運動,如柔軟體操、氣功或步行等。另一方面,病人應保持正常社交,多與家人朋友閒聚,抒發感受。看電影、聽音樂也有助放鬆心情,緩解焦慮。若有宗教信仰,可通過祈禱及聚會,加強靈性寄託。
病人如欲了解放射治療期間的護理常識,歡迎致電39213777,與本會「癌症家庭支援計劃」的護士、社工詳談,助您走出困境,費用全免。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 腫瘤科及紓緩科專科護士朱嘉麗
香港防癌會
THE HONG KONG ANTI-CANCER SOCIETY
參考資料: http://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癌症康復者宜適量運動
最近一位朋友不幸患上前列腺癌,需接受七個多星期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他問我電療期間可否照常做運動。「你做甚麼運動?」我問。「打高爾夫球,每星期一次。」他告訴我。
我反問他:「為何不可以?」
不少病友,甚至是癌症康復者,都有一個想法:盡量多休息,不做任何運動,希望保存體力對抗癌魔。其實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恰恰相 反,接受癌病治療期間,只要身體許可,更應保持適當活動,甚至是運動。根據美國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所的研究,適量運動對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病人和癌症 康復者是絕對安全的。病者可因應自己的身體狀況,與主診醫生商量,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例如,我的病人只接受放射治療,身體應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打高 爾夫球自然可以,一星期一次運動量不夠,我鼓勵他,其他日子可以踩單車、游泳等。
至於要接受化療的病友,通常化療後的第一個星期會較為疲倦,可以在早上空氣清新時晨運,做一些舒展筋骨的動作,待化療副作用紓緩後,增加運動的強度,例如快步走、踩單車等。
接受癌症治療期間保持適量的運動,有多方面好處:第一,運動可以增加肺活量,減少患上肺炎的機會;第二,可以調節身體免疫系統,增強抵抗力;第三,在心理上,可以分散注意力,減少化療或電療期間身體不適的感受,令病者有豁達的心境對抗癌魔。
陳亮祖醫生 香港防癌會
麥紹堅伉儷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顧問醫生
香港防癌會
THE HONG KONG ANTI-CANCER SOCIETY
參考資料: http://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延長大腸癌患者生存期
根據2010年醫管局統計顯示,大腸癌新症數目逾四千宗,有機會超越肺癌成為頭號癌症。
約四分一病人在確診時已屆第四期擴散性大腸癌,如60多歲 的梁先生被診斷為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臟,是最常見的轉移位置,切除受影響的肝臟是最佳治療方法。
因梁生的肝轉移已惡化至不能以手術切除,醫生先用化 療,輔以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藥物縮小腫瘤,才進行根治性切除手術。國際臨床CELIM研究顯示,跟梁生相同的病例中,33%病人接受了手術,存活期中 位數可達47個月,比沒有接受手術的27個月大大提升。
其實,大部分大腸癌都可避免。按香港防癌會指引,50歲以上人士應接受一次腸鏡檢查,如沒 有發現息肉,就可在十年後再檢查。因大部分腸癌都是由瘜肉演變而成,及時切除能有效阻止大腸癌出現。梁生手術後聽從醫生吩咐,盡量少吃紅肉和高脂食物,每 天運動及戒酒,希望可遠離癌魔,讓他有機會看着小女兒出嫁和長孫成長。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www.skypost.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運動可防癌絕對無呃你
運動可以防癌?是!已經有有力的科學證據顯示運動可以減少大腸癌及乳癌的發病率,很大機會可減少子宮內膜腫瘤、肺癌及前列腺癌。
英國癌症期刊在二○○九年發表一項整合分析,研究人員分析了過去有用的廿四個病例對照研究及廿八個隊列研究。發現適量的運動,可以減少患大腸癌的機 會達24%,而且愈多運動,愈能減低大腸癌的風險。一般相信,運動能協調身體能量的平衡,調節賀爾蒙的代謝,減少胰島素,增加腸蠕動時速度,以減少有毒物 質對腸臟的損害。此外,運動亦能增強自身免疫系統反應,清除形成中的腫瘤細胞。以上種種因素,解釋了為甚麼運動可以減少患上大腸癌的機會。
至於乳癌,二○○七年已有整合分析,總結出運動可以減少乳癌病發率達15—20%,而且,每周每多做一小時運動,平均可以多減6% 病發率。而最新一項由美國長島超過一千五百個個案作病例對照的研究顯示,女性在生殖年齡做運動,能減少患乳癌風險達33%;而在更年期後做運動能減少患乳 癌風險30%。要知道,脂肪是賀爾蒙的儲存庫,多做運動能減少脂肪,從而減少雌激素,亦能減低胰島素及類似胰島素的生長激素,故能減低患乳癌的機會。
呼籲大家,現在起為自己的健康着想,每天至少抽半小時做運動。
香港防癌會麥紹堅伉儷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顧問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中西合璧化療中心 免藥物相沖
浸會大學中醫藥中心駐診醫生劉宇龍展示中心內煎藥的情況。
治療癌症,可以中西醫結合,香港防癌會為讓癌症病人獲得合適治療,去年開設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避免病人因錯誤服用中藥損害肝、腎功能,首次診斷費900元。
許多癌症病人為提升生存或紓減化療不適,也會中西醫同時求診。防癌會化療中心顧問醫生陳亮祖說:「很多癌症病人會私下選擇中西醫結合治療,卻沒告知醫生,往往待為病人覆診時,才發現他們白血球不足,肝及腎功能轉差。」
陳續指:「成立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讓中、西醫交換病人資料,按病情調配西藥分量,避免與中藥相沖,防止不當服用中藥致腎衰竭問題。」
作為非牟利抗癌機構,該會收費較一般私家醫院便宜。陳亮祖說:「由於醫治化療藥物昂貴,未能免費提供,但會主要以成本價收費,以達至收支平衡,首次中西醫結合診斷收費900元。」
首次診斷收費900元
該會亦設有浸會大學中醫藥中心及康服中心,康服中心由08年10月始開始提供住院照顧服務,設單人、三人及六人房間,110張病床,為病友提供療養或康服、短期護理及臨終前的紓緩治療。
中心護理主管鄧丹妮指,至今共服務600名病人,費用按不同房間收費,二萬多元至五萬元不等。
青年曬燈 未來恐患皮膚癌
防癌會癌症探測及預防委員會主席應志浩說,近年多了20多歲青年流行曬燈,估計10至20年後,中年人患皮膚癌機會有明顯上升趨勢。
應志浩說:「有曬燈中心的紫外綫指數強過正午12時的陽光,曬燈次數及強度高,會增加患皮膚癌機會;同時身體會累積長期吸收的紫外綫,有機會出現曬幾次就出事的危機。」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www.skypost.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新藥減頭頸癌治療副作用
香港每年有近1600宗頭頸癌(包括鼻咽癌)新症,大部分患者介乎40至59歲。頭頸部支配視覺、聽覺、嗅覺及味覺,而電療、化療和手術是傳統的治療方法,其副作用可影響病人的溝通及進食能力。因此須找出具療效治療方案,同時不影響其生活質素。
經 研究發現頭頸癌細胞有過多的表皮生長因子,而新標靶治療藥物——西妥昔單抗,能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有效殺死癌細胞。一項有424名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 細胞癌症患者參加的III期國際臨床研究證明,與接受電療的患者相比,接受西妥昔單抗與高劑量電療聯合治療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長近20至49個月,而且局 部控制延長9.5至24.4個月,避免化療的副作用。
曾有一名喉癌復發病人,因害怕傳統化療的副作用,拒絕接受治療。在我詳細解釋新標靶藥的療效和副作用,他完成兩至三個療程後,其症狀得到緩解,淋巴結轉移也消失。最重要是治療期間,除皮疹外,並沒有任何明顯副作用,可如常生活。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www.skypost.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