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KRAS是甚麼?

對於第四期大腸癌的病友,醫生會提出做一個名為KRAS基因變異的測試。KRAS到底是甚麼?為甚麼要做這個測試呢?

KRAS是一種原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它會製造一個叫RAS的蛋白份子,對細胞的生長、增殖和血管生長等起「開關」的作用。正常的 KRAS基因(即無變異)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倘若KRAS基因發生突變(即有變異),它製造出的RAS蛋白會持續刺激細胞生長,打亂生長規律,形成癌 症。

事實上,六成五或以上的胰腺癌,三成六的大腸癌及兩成的非小細胞的肺癌,都跟KRAS基因變異有關。

                                                                                
       
根據○七年臨牀第三期的大型研究,第四期大腸癌病人使用CETUXIMAB(一種標靶藥物),與標準化療FOLFIRI一併使用,若患者的KRAS基因是無變異,能增強化療的功效,一年內腫瘤沒有惡化而繼續存活的機率,幾乎是那些只接受化療者的兩倍。


KRAS基因測試,已是第四期腸癌個人化治療方案中重要一環。在歐美國家,亦成為第四期腸癌患者的標準檢查。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news.stheadline.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香港醫學專家:精準療法已成為治療肺癌的新趨勢

中新網廣州11月19日電 (記者 唐貴江)中國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榜首,肺癌也是容易發生「癌細胞腦轉移」的癌症,香港專科醫護基金聯網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19日在廣州表示,精準療法已成為治療肺癌的新趨勢。

  
香港專科醫護基金19日在廣州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肺癌治療的新趨勢,陳亮祖醫生介紹,肺癌分類從以往組織學發展至分子生物標記(如EGFR,ALK,KRAS,BRAF等等)。生物標記有助醫護人員根據癌症患者個人特有的基因變異來選擇最合適的治療策略,以提高癌症治療效果。

  
根據中國癌症統計,中國2015年有73萬人患上肺癌,其中約58.4萬人為非小細胞肺癌個案。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16.47萬屬於EGFR基因突變肺癌、3.27萬屬於ALK基因突變肺癌、0.58萬BRAF基因突變肺癌。肺癌屬於最易發生「癌細胞腦轉移」的癌症,兩成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出現「癌細胞腦轉移」,而近一半ALK基因突變肺癌患者有機會出現「癌細胞腦轉移」,大大威脅患者的生命。

  
陳亮祖稱,精準療法針對基因突變肺癌,每當患者確診患上肺癌時,均應該接受生物標記檢測,檢驗出其腫瘤是源自哪組生物標記發生突變,引發癌症。精準療法就是指醫生透過患者的生物標記檢測結果,可以為患者選取最合適的治療策略。


香港專科醫護基金是由一批知名的高級專業香港專科醫生於2011年3月在香港創立的非盈利機構。基金的宗旨是希望通過公益性的渠道為民眾提供更多集合全球具醫學實證的最新信息,提高市民對醫學知識及疾病的認識;2013年3月,香港專科醫護基金在深圳設立了代表處。










參考資料: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1119/19454348.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真正免疫治療




若果你對醫療新知有所留意,應該不難發現近期不少傳媒報道「免疫治療」已獲美國食品及藥物局(FDA)批准使用,甚至形容它是癌症治療的突破、有望取代化療等等;但另一邊廂,早前一宗內地新聞卻指一名患有晚期滑膜肉瘤的青年,在搜尋網「百度」上得悉有醫院推廣所謂「生物免疫療法」,傾盡家財接受治療,最終卻發現此方案在國外早被淘汰,從未獲准應用......究竟此「免疫治療」與彼「免疫治療」有何分別?真正的「免疫治療」成效又如何呢? 西方醫學一直講求研究、實證,擁有科學數據支持才能獲批應用。

「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是全球腫瘤界熱議的話題,而且正在不少先進國家開始使用。而要了解免疫治療,必先了解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製造白血球來對付不同外來入侵,而腫瘤亦是外敵的一種。當少量腫瘤細胞出現時,身體多數能自行清除,但若數量增多,或腫瘤巧妙地「掩飾」自己的身份,腫瘤便有機會避過免疫系統的偵測,繼續發展成癌症。


腫瘤逃避偵測

過往醫學界曾嘗試利用免疫系統來對付癌症,採用的是干擾素(Interferon),主要用於皮膚黑色素瘤或腎癌,僅部分個案或有少許成效,但卻同時帶來許多副作用,包括發燒、骨痛等,始終未如理想。 近年,醫學界開始研究新的免疫治療。科研人員一直研究:腫瘤為何可以避開免疫系統呢? 原來,腫瘤會分泌PD-L1蛋白,它會「欺騙」免疫系統,逃避偵測。

研究人員針對這一點,以藥物抑制PD-L1,令免疫治療可回復免疫系統攻擊腫瘤的功能。 目前,醫學界已有多個大型研究證實免疫治療的成效,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及歐盟均已批准應用於皮膚黑色素瘤、肺癌(包括肺腺癌及鱗狀細胞癌)、腎癌等。黑色素瘤過往極為棘手,但研究顯示,末期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後,四分一到五分一病人存活期可長達10年,是重大突破;而美國腫瘤網絡(NCCN)亦於今年將免疫治療列入肺癌化療後的二線治療及第四期腎癌的二線治療,可見影響深遠。

早前,在一個國際大型學術會議上,更有專家預言免疫治療可望在未來數年間取代化療。事實上,醫學界正積極研究將免疫治療應用到其他癌症上,期待第三期臨床研究結果為更多患者帶來新希望。 當然,免疫治療並非完美,與其他藥物一樣,也有其副作用,主要因為免疫系統受刺激,有可能出現肺炎、腎炎、疲倦等,但這些副作用已被研究人員發現,好讓醫生及早預防,即使出現,也有法可治。

說到這裏,相信各位已對免疫治療的原理有所認識。那文首提到於內地相當流行的「生物免疫治療」又是什麼呢?「生物免疫治療」指的是「DC-CIK免疫細胞治療」,即「Dendritic Cell (DC)『樹突狀細胞』結合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CIK)『細胞因子激活的殺手細胞』」。其主要原理是,由醫生先將患者的DC細胞提取出來,在體外與經手術切除的腫瘤組織,或者是腫瘤相關抗原,進行培育,誘導DC細胞成熟。


臨床試驗失敗

與此同時,將患者的淋巴細胞提取出來,注射刺激白血球生長激素,在體外將腫瘤抗原誘導成熟的DC細胞及CIK細胞共同培養,激活腫瘤抗原相應的殺手淋巴細胞(Killer Cell),再將之注射入病人體內,希望這些特殊培植的細胞能控制腫瘤。 不過,這類DC-CIK療法雖已在歐美經歷多年研究,但相關臨床試驗基本上全告失敗,無一能繼續第三期大規模臨床研究,亦因此一直無得到應用許可。在本港,早前便曾有個案懷疑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將有關療法用於美容之上,最終導致病人因細菌感染而併發敗血症身亡。 如此一來,各位應該明白此「免疫治療」不同彼「免疫治療」吧。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提及的內地青年是於搜尋網「百度」上的廣告,得悉有關DC-CIK療法,卻未有向腫瘤科專科醫生徵詢意見。 病人在選擇治療方案時,必須確認有關方案已經過大型研究,尤其是第三期臨床研究,證實其療效,而且治療是由腫瘤科專科醫生進行。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新標靶藥成肺癌患者曙光


肺癌是本港頭號癌症殺手,不少人以為患者必定是吸煙一族,但事實上,不煙不酒的人士,也有機會成為肺癌的「襲擊目標」。

近年,基因突變型肺癌逐漸開始受到注視,因為此類肺癌也會發生在非吸煙人士身上,更有研究顯示亞洲人患此類肺癌的數字遠高於歐美國家人士。對於治療基因突變型肺癌,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的出現確實為患者帶來曙光,既能縮小腫瘤,又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亞洲多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

大眾對肺癌或許毫不陌生,但卻不知道肺癌可再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及小細胞肺癌,當中前者約佔85%,並以肺腺癌出現EGFR基因突變的情況較多。在亞洲地區,約有五至六成肺腺癌患者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而且大多為非吸煙女性;而在歐美國家,只約有一成多是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患者。

近年已出現治療基因突變型肺癌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Afatinib,在縮細腫瘤方面的療效有所提升,有效減慢病情惡化。事實上,10多年前標靶藥物的出現,在治療肺癌上是一大突破。以前第四期基因突變型肺癌患者大多只能接受化療,惟在治療效果及病情控制時間上未如理想,平均約4個多月便會出現惡化。當口服標靶藥物出現後,患者的受藥性大大提升,無惡化時間平均延長至9到10個月,而且副作用相對化療亦較少,因此成為另一理想的治療選擇。

曾有一名50多歲的非吸煙女士,確診患上第四期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腫瘤細胞已擴散至骨及肝臟。當她服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一個月後,病情現已穩定下來,而且副作用相對較少,只是長暗瘡及輕微腹瀉,情況之後亦會慢慢改善。


第二代口服標靶藥效顯著

為何標靶藥物能有效針對肺腫瘤細胞?隨着科技進步,醫學界找到導致基因突變型肺癌的主要原因。由於EGFR基因突變,產生錯誤訊息刺激細胞及不斷分裂,從而形成癌症。而現時的標靶藥物正正是專門針對變異的基因蛋白,不讓它傳遞訊息給細胞核,令腫瘤細胞未能生長並死亡。

若比較第一代及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前者只針對ErbB蛋白家族其中一員,而後者則針對蛋白家族所有成員,效果更勝一籌。研究顯示,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物縮小腫瘤有效的機會只有56%,而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則有70%。患者服藥後兩年內,腫瘤受控的機會更由第一代的8%升至第二代的18%,因此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現已被醫學界採用作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一線治療。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Capital Health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HER2型 乳癌標靶藥 新突破 提升生活質素 患者佳音

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據2013年香港最新統計數字顯示,新個案達3,524宗,當中約四分之一的個案屬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二型)型乳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
指出,HER2型乳癌病情進展較為急和惡,復發率及擴散機會也較高。幸而,一種針對HER2型乳癌的標靶藥「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於十多年前面世,療效相對理想。倘結合化療藥物使用,不但能減低早期患者的復發風險達40%,更能提升晚期患者的整體存活期。自此,「曲妥珠單抗」結合化療藥物這治療方案,便成為過去十多年來對付HER2型乳癌的標準治療。「曲妥珠單抗」副作用溫和,但對心臟或有輕微影響。大部分患者於停藥後,心臟機能均可自行恢復。

過往,「曲妥珠單抗」以靜脈滴注形式進行,首次需使較大劑量(即速效劑:Loading Dose),隨後每隔一週或三週注射一次。倘用於早期乳癌輔助性治療,患者需接受為期一年的注射;倘用於擴散性HER2型乳癌,患者則需長期接受靜脈滴注。

長期的靜脈注射不免令患者的血管受損,醫護人員在患者的四肢找到合適的靜脈穿刺位漸形困難,這不但延長了每次治療的時間,同時也增添了患者的痛楚。近年,「曲妥珠單抗」的使用方法出現了新突破,由傳統的靜脈滴注改良為皮下注射。陳醫生稱,一般人認為藥物透過靜脈滴注較為直接及療效較佳,其實只是誤解。陳醫生強調,已有研究指出,「曲妥珠單抗」皮下注射與靜脈滴注二者的療效與副作用相若。

乳癌並不可怕!

傳統的靜脈滴注,每次治療時間一1小時,而皮下注射則僅需二至五分鐘,這縮短了患者逗留在醫院或診所的時間,生活質素得以改善;同時,皮下注射大大減輕患者因靜脈穿刺所引起的痛楚和恐懼,更避免了部份患者因找不到合適的靜脈而需要以外科手術設置中樞靜脈導管的情況,這無疑是患者的福音。

陳醫生給患者的話

乳癌並不可怕!過往,HER2型乳癌在治療方面的選擇較少,但隨着醫學的進步,藥物推陳出新,患者的選擇增加;新藥物有不同的用藥方法,提升了治療的方便度與患者的生活質素。因此,患者應積極面對治療,與醫生坦誠溝通,共同訂下最佳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參考資料: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癌症病人腫瘤指數

腫瘤指數又稱癌症指數,是一種評估及追蹤癌症的一項指標。醫生會為病人抽取血液,透過血液中的特定蛋白數量來評估腫瘤的活躍程度。因為癌細胞會多分泌一些特別的物質,當中大部分是蛋白質,使腫瘤指數高於正常數值。而較常見的癌症指數包括癌胚抗原指數(CEA)、甲胎蛋白指數(AFP)、前列腺特定抗原指數(PSA)、癌抗原CA15.3、CA125及CA19.9,適用於監察不同癌症。

癌胚抗原指數(CEA)主要為大腸癌、肺腺癌和乳癌的腫瘤指標,其正常值不多於5ug/L;若病人已確診癌症而指數超過10ug/L時,病人的腫瘤出現惡化的機會很大。

懷孕女士甲胎蛋白指數會升高,這是正常現象,而大部分肝癌病人的甲胎蛋白也會出現上升的現象,透過AFP能監測肝癌病人的情況。而癌抗原CA15.3及CA19.9則分別為乳癌及胃腸道、胰腺癌的指標,一般CA15.3的正常值少於26.5 IU/ml;而CA19.9的正常值則少於37 IU/ml。要注意不同化驗所所用的儀器及試劑可能不同,標準值會有分別。

前列腺特定抗原指數及癌抗原CA125,是前列腺癌及卵巢癌的指標;前列腺特定抗原指數的正常值少於4ug/L,而CA125應少於35IU/ml。腫瘤指數上升也不代表確診罹患癌症,因為一些炎症如尿道炎也有機會導致腫瘤指數出現短暫過高的情況,出現假陽性的結果。故醫生一般不會建議市民在沒有病徵或未經醫生指示的情形下,自行進行一些包含腫瘤指數的檢查項目,以免出現誤解,白擔心一場。

其實,腫瘤指數只適用於已有癌症病徵而需確診的病人、治療癌症過程中用作監測治療成效的方法,以及癌症病人康復後的監測以評估復發的風險,絕非篩查的指標,不應為體檢項目之一。再者,指數的高低亦不代表病人的病情嚴重程度,一切均須由醫生解讀並建議診治方案,所以姑勿論是否患有癌症,市民亦不應該自行解讀癌症指數,以免自製恐慌。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復發性卵巢癌的治療

45歲的Amy早前被確診患上第三期卵巢癌,令她大受打擊。醫生建議先進行手術切除卵巢,希望達到根治效果,但由於病情屬較後期階段,所以需要術後化療,以減低復發機會。可惜,Amy在完成化療後4個月左右,便發現腫瘤有擴散跡象,檢查結果更顯示肺膜、肝臟均出現腫瘤細胞,令Amy非常擔心。

卵巢癌是本港女性十大常見癌症之一,每年新症約四百宗。由於卵巢癌的早期病徵不明顯,許多患者病發初期大多只覺得腹部不適,或誤以為自己胃痛或消化不良,因而耽誤診斷與治療,到腹部摸到明顯腫塊時,病情時多已屬於較後期階段,增加治療後再復發的機會。

數據顯示,約一半晚期卵巢癌病人會再次復發,當中部份人的復發原因可能與抗藥性有關,舉例來說,如果患者在使用第一線輔助化療後6個月內再次病發,醫生便會界定有關個案為抗藥性個案處理,會嘗試透過其他新的化療藥去協助控制病情。

一提到「抗藥性」,各位讀者均想到一定十分「棘手」、甚至「無藥醫」。其實,現時醫學界已有多種新一代化療藥物能有效協助患者控制病情,並同時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舉例來說,現時最少有三種二線化療藥物,包括Liposomal-Doxorubicin、Paclitaxel、Topotecan等,當中又以Liposomal-Doxorubicin的成效較理想。

有大型研究顯示,使用Liposomal-Doxorubicin的患者,其整體存活率較其餘兩種二線化療藥為高,而患者的存活期相較Topotecan的平均70星期,再多37星期,即達107星期。此外其副作用較少,患者較少出現脫髮、白血球過低的情況,令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療,達到有效控制病情的效果。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出現病徵前做癌症篩查

都市人愈來愈注重健康,市民參與身體檢查亦較以往積極。除了基本的身體檢查外,癌症篩查亦不容忽視,尤其是有家族史和高危因素的市民,更應主動跟家庭醫生商量及制定合適的檢查項目,在未有癌症病徵時發現癌症,不但能大大減低死亡率,更可增加治癒的機會。

癌症篩查是指通過有系統的方法,向沒有癌症病徵的人士進行檢測,在沒有癌症病徵的人群中找出患癌的人,希望可以及早治療,從而減低某種癌症的死亡率。目前,子宮頸癌、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均有篩查工具助市民及早進行檢測,當中以子宮頸癌和大腸癌篩查的成效得到肯定。雖然乳癌及前列腺癌篩查的成效於國際間仍具爭議,但市民可聽從醫生的建議看看是否有需要篩查。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一,不論做哪種癌症檢測項目,也應先跟醫生多作了解及溝通,由醫生建議並安排適合自己的檢測。首次篩查的時間會因應不同的癌症種類和是否有家族史而有所不同。

以大腸癌篩查為例,若市民的近親曾罹患此癌症,便需於其罹患的年歲提早10年開始首次大腸癌篩查;健康且沒有高危因素的市民則可於50歲時首次檢測;就算檢測結果正常亦應在日後定期檢測,同時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出現癌症病徵,亦應立即求醫,不該等待下次篩查才一併檢測。

然而,面對癌症篩查,很多市民會有所混淆,以為「無病無痛」應進行基本身體檢查,身體感到不妥並懷疑患癌時才需要進行癌症篩查,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不論是基本身體檢查還是癌症篩查,其實也有需要,市民應自發跟醫生商量,並依從其建議再決定應否進行癌症檢測。

此外,其實大部分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建立健康的飲食模式、適量運動、戒煙戒酒等都可減少癌症的發生。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認識腸癌徵狀 及早殲滅腫瘤

最近衞生署推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為合資格人士提供大便隱血測試,實在是一大福音。大腸癌已成為本港第一大癌症殺手,每年奪去近2,000人性命。但其實大腸癌的形成相對緩慢,只要及早發現,可避免被癌魔奪去性命。


大部分大腸癌是由瘜肉演變而成,一般來說,瘜肉大約5-10年可發展為癌症,病人其實有很多機會及早發現。為此醫學界近年積極建議無家族大腸癌史的市民,50歲起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一方面觀察有否出現癌症,另外如發現有瘜肉,也可在檢查時一併摘除,斬草除根。如有家族史的病人,更應提早開始檢查。


留意大便狀況有助發現腸癌

要及早發現腸癌,除了照大腸鏡外,也要留意每天的大便狀況。很多香港人都有便秘、痔瘡等腸道問題,對於大便的異常往往不以為意,結果太遲發現,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腸癌的徵狀會因應腫瘤部位而有不同,亦非所有病人都有明顯便血。


大部分的大腸癌出現在直腸及乙狀結腸,如出現在遠離肛門的右結腸,即使有出血亦已和糞便混合,只會令糞便顏色變深(黑便)而沒有鮮血。如腫瘤出現在左結腸,由於離肛門較近,糞便帶鮮血的機會較大。


相對於便血,大便習慣改變是一個更好的指標。病人可能會出現便秘、時便秘時腹瀉、排便不清感、大便帶有黏液或腹痛等,每個人的表現都不盡相同,但只要持續一星期以上,便應求醫診治。如病人忽視這些警號,腸癌擴散至其他器官如肝臟,則會引起右上腹(肝區)痛;長期出血亦會導致貧血,病人會氣喘、疲倦、冒冷汗等,但到出現這些症狀才求醫往往已太遲。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www.metrodaily.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黑色素瘤致命率高 免疫療法開啟治療新頁

皮膚癌可分為非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瘤兩類,病因皆與長時間接觸紫外線有關。非黑色素瘤在皮膚癌個案中佔多數,致命性甚低,通常手術或電療已可治瘉。黑色素瘤則毒性頗高,有較高機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白種人發病部位常分佈在臉、頸、頭部,東方人則多長在指甲、手掌、腳板。


皮膚癌的典型症狀包括長出新生腫塊、腫塊愈來愈大或流血,若是黑色素瘤色澤多數偏黑,非黑色素瘤從外觀看則多有角質層組織。診斷方式是手術後取增生組織,或以微針穿刺取活組織置於顯微鏡下診斷。早期黑色素瘤治療以手術或加術後電療為主,晚期則用免疫治療。免疫療法所運用的原理完全不同,其特別之處在於,可讓因着癌細胞透過表面的PD-L1蛋白與PD-1受體結合而失效的T細胞功能重新啟動,這時T細胞可再次識別並清除原先的癌細胞,整個過程並非直接攻擊癌細胞,而是透過PD-1抑制劑阻斷PD-L1蛋白與PD-1受體的結合,繼而激活免疫系統來抗癌。


對於癌細胞已擴散、化療無法發揮功效的黑色素瘤患者而言,免疫治療無疑是一個新的出路。目前美國腫瘤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已將免疫療法列入轉移性或不能切除的黑色素瘤的第一線治療方案。


免疫治療的成效高低視腫瘤類別而定,以黑色素瘤來說部份個案存活期甚至可達十年。從研究中看到,接受傳統化療的患者總反應率約百分之四,接受免疫療法的患者總反應率為兩成一,整體治療成效可說相當顯著。免疫療法的副作用相比傳統療法或較低,有機會提升病人生活質素。惟免疫治療有機會因身體反應而在不同器官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症,因此治療期間患者如果出現發炎情況或任何不適,必須盡快求醫。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425/20160915/49352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獲贈肺部者患癌風險相對高

威爾斯親王醫院發現死者腎髒有初期惡性腫瘤時,已經將心髒及雙肺分別捐贈給兩位受助者。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昨日接受《成報》訪問時表示,癌細胞有可能轉移到肺及心髒,「獲贈肺部的受助者的風險比獲贈心髒者高」,但總體而言,兩位受助者在移植後患上癌症的風險較低。

感染癌細胞的機會極微

陳亮祖表示,如果人體內出現癌細胞,癌細胞會在體內不斷游走轉移,未必能在器官內落地生根。整體來說,他認為兩位受助者接受器官移植後,感染癌細胞的機會都是極微。「如果說相對上,腎的癌細胞極少轉移到心髒,所以獲贈心髒病人的風險相對較低。相比起心,癌細胞較多在肺部落地生根,如果患病初期,便有機會未檢驗到出來,故獲贈肺部的受助者的風險相對較高。」

陳亮祖又指出,撇除今次有可能接受移植了有問題的器官,就算接受沒有問題的器官,獲贈器官的人都要服用抗排斥藥,期間他們的抵抗力會較低,免疫系統受壓,無法殺滅剛形成的癌細胞。他形容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是「癌症高危分子,但到時可能不是肺癌、腎癌,而是其他癌症,如淋巴癌」。

無暇檢驗是否有腫瘤

談及有器官移植前,一般程序會否檢測該器官有沒有腫瘤,陳亮祖坦言醫護人員不會檢驗器官有沒有腫瘤。他解釋:「一般器官移植都是十萬火急的情況,找到一個都已經是萬幸,未必有時間去查看器官有沒有腫瘤,最主要都是看受助者血型等情況,看看適不適合器官移植,評估移植後會不會被他的免疫系統攻擊。」

而香港移植學會前會長周嘉歡表示,如果器官有腫瘤未必不能移植。她表示外國有一些較進取的醫院,有時會在移植器官之前,先切除留在器官的腫瘤,然後再進行移植手術。













參考資料: www.singpao.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肺癌病人需補益肺脾

西醫的手術、放療、化療擔負了主要及重要的治癌工作,早期癌症經過西醫治療,大多獲得治愈,中期和部分晚期癌症的腫瘤得到有效控制,晚期癌症患者經過西醫的各種紓緩治療減輕了痛苦。中醫藥長於整體調理,扶正固本,可增強腫瘤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有助延長患者生存期及改善癌症患者生存質素。

放射治療「火熱毒邪」

肺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時會感到作悶、疲倦及食欲下降,放射治療部位的皮膚出現紅腫及皮膚脫落等。期間切勿塗含有果酸及刺激性之護膚品,外出時可戴絲巾或打傘遮擋陽光,免紫外線曬傷頸部、前胸皮膚。如有惡心,可吃略帶酸味的糖果以刺激食欲。

中醫認為放射線是一種「火熱毒邪」,耗氣傷陰,損傷脾胃肝腎等,應養陰潤肺。「參蓍鯽魚湯」有補益肺脾之氣的功效。材料:黨參20克,黃蓍20克,淮山15克,鯽魚250克,香菇10朵。生薑2片。先把鯽魚起鍋煎香後,加入藥材等,水適量,大火煮沸,改小火煮30分鐘,吃肉飲湯。

為強化肺癌患者的抗癌能量,香港防癌會特別邀請腫瘤專科醫生陳亮祖於11月12日(六)下午假灣仔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講解如何監測復發徵兆及減低復發機會。歡迎肺癌患者及家人出席。除此,物理治療師還教導復康伸展運動,社工帶領同路人分享經歷。










參考資料: https://hk.news.yahoo.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患大腸癌不可吃雞?

問﹕70歲父親早前證實患大腸癌,經治療後大致算已康復。請問日常飲食有何注意地方?有說雞肉有打針雞,會含有過量激素,所以癌症病人不應吃雞肉。另有說癌症康復期多吃燕窩可補身。這兩個說法對嗎?

答﹕大腸癌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化療後,都會比較消瘦,因此在康復後必須為身體補充正常的營養。西醫並不主張有哪些食物需特別戒口,患者最重要的是有均衡飲食,包括肉類、澱粉質食物、纖維等,尤其是纖維,可使腸的蠕動正常,有助降低復發風險。

避免高脂飲食


另外,有些食物不一定要完全戒吃,但應注意少吃,例如高膽固醇和高飽和脂肪的食物。高飽和脂肪食物其實是引致腸癌病發的高危因素之一,若患者飲食偏向高脂肪,有可能增加復發的風險。其他如醃製食物應盡量少吃,而紅肉不需全戒,但應適可而止。

至 於雞,暫時還沒有證據顯示吃雞會增加腫瘤復發的風險,但可考慮烹調前先去掉雞皮,因為雞皮除了高脂肪,也有機會帶有殘餘的激素或藥物。燕窩之中可能含有一 些未明的生長激素,是否會刺激細胞生長暫時沒有證據,但腸癌康復者肯定毋須吃太多燕窩,其實只要每餐有菜、魚、肉、飯,已有齊患者需要的各種營養和微量元 素。

運動調節身體激素

患者反而應注意,在飲食均衡之餘多做運動,因為運動可使身體某些激素的分泌得到調節,例如類胰島素,這種激素有刺激細胞生長的作用,對腫瘤患者未必有利。做運動可減少類胰島素分泌,也有助大腸的蠕動,減少糞便停留在大腸內產生毒素的機會。

最後提提讀者,腸癌病人康復後應定期接受腸鏡檢查,通常兩至三年一次,以及應定期覆診,若患者出現特別的症狀,如異常疲累或大便再度有血等,就應立即諮詢醫生。

陳亮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癌痛何來?


一直以來,都市人聞癌色變,除了是被「癌症是不治之症」這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所影響之外,也是源於對癌症所引起的痛楚產生恐懼。


根據研究顯示,77%的晚期癌症病人患有癌痛。癌痛可以是由腫瘤本身導致的,當中以胰腺癌較常引起痛症。然而,癌痛最普遍的原因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引起骨痛。各種癌症當中,最常見發生骨轉移的是肺癌、乳癌及前列腺癌。另外,亦有部分癌症的腫瘤會導致腸塞,因而造成痛症。痛症大多於晚間發生,雖然一般不會持續疼痛,但無論如何也會影響病人作息及睡眠質素。


部份病人誤以為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會引起痛症,這其實是誤解。上述治療本身並不會直接引起痛楚,然而,倘接受放射治療期間,放射線觸及口腔或咽喉,會導致黏膜損傷而引起痛楚。


引導病人量化痛楚



相信每個人都曾經承受過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是主觀感覺,也是難以量化的抽象概念。醫生通常會引導病人為痛楚評分,以火燒的痛楚為十分,沒有痛楚為零分作標準,病人一般可以一至十分表達其疼痛程度。唯對於未能清楚表達其疼痛程度的少數病人,醫生仍可根據臨床診斷時病人的症狀和表情去估計病人所承受的疼痛程度。


紓緩癌痛,一般以處方止痛藥物為主,有時亦會輔以放射治療,以放射線集中照射疼痛位置,減輕痛楚。例如癌細胞轉移到骨骼所引起的骨痛,會以放射線集中照射骨骼;倘癌痛是由胰腺引起的話,放射線便會針對胰腺。


事實上,經過適當的治療後,大部份病人的癌痛是可以受到控制的。而病人的睡眠質素大部份能有所提升,生活質素亦可以得到改善。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癌痛的治療方法

疼痛是癌症病人很常見的症狀,然而如能對症下藥,疼痛是可以受控的。


醫生會因應個別病人的情況處方不同的止痛藥。一般而言,簡單的有阿士匹林(Aspirin)、Paracetamol等消炎止痛藥;如較嚴重,醫生會處方嗎啡類止痛藥。同時亦可能會處方如類固醇及抑制神經痺痛的藥物,以加強止痛效果。


雖然止痛藥會有一定副作用,但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不同體質的病人會對藥物產生不同的反應。病人不宜隱瞞痛症情況,應直接告訴醫生身體的痛楚情況,提供足夠的資訊予醫生權衡利弊,採用合適治療方案。


正確服用,止痛藥不會上癮



坊間對止痛藥物存在不少誤解,最常聽聞的就是擔心病人會對止痛藥產生倚賴,甚至上癮。事實上,只要用得其所,配合醫生的指導和監察,止痛藥是不會上癮的。相反,正確使用止痛藥能幫助病人戰勝疼痛,提高生活質素。倘若腫瘤病情減輕,疼痛會隨之而減少,屆時或可調低止痛藥的劑量,甚至停用。



嗎啡可紓緩嚴重痛症


也有傳聞指出,服用止痛藥會因為疼痛緩解而掩蓋了病情的進展、模糊了病況。其實,病人不必太過杞人憂天。疼痛程度只是病情進展的指標之一,但並非唯一的根據,醫生會同時依據其他症狀,了解病人的情況,以整體來判斷病情的進展。


一般病人對嗎啡存在一定的恐懼,認為使用嗎啡會令病人神智不清,過早使用更會在癌痛後期再沒有合適的止痛藥物可用。事實上,嗎啡確實用於比較嚴重的痛症,但早期的癌痛亦有可能會使用。醫生會處方及按情況調整嗎啡的劑量,病人只要依足醫生指示按時按量服用,便無需過份擔心3。








參考資料: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年長女性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較高 兩醫療組織提倡女性防癌意識

對不同年齡女性來說,乳癌都是頭號健康威脅,但不說不知,原來乳癌可細分為多類,其中最常見的荷爾蒙受體陽性型乳癌,年長女性患者占比例較高。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表示,這類腫瘤生長較慢,但不少患者仍須面對復發問題,幸而近年醫學界引入最新口服標靶治療,幫助患者面對復發挑戰。為提升女性對乳癌的認知,香港臨床腫瘤科學會及香港乳癌基金會合作推出電視教育短片,將於各大電視台播放。

女性荷爾蒙促進乳癌腫瘤生長

陳醫生表示,所謂荷爾蒙受體陽性型乳癌,是指腫瘤細胞表面有女性荷爾蒙受體,「它的生長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即是說,當這些受體接觸到女性荷爾蒙,便會導致癌細胞增生、分裂。」這類個案在更年期後女性更為常見。

陳醫生指出,一至三期乳癌患者應須接受手術,「乳癌患者手術後可接受化療,減低復發風險,但如果是荷爾蒙受體陽性型乳癌,我們則會安排患者接受5年荷爾蒙藥物治療,目的是抑制女性荷爾蒙,預防復發。」

荷爾蒙受體陽性型乳癌預後較好

這類個案的復發率相對較低,但仍有機會復發。「復發風險與發現患病時的期數有關,第一期個案的復發機會當然較低,三期的自然較高。至於真的不幸復發時應如何處理呢?這主要要看復發位置、患者的身體狀況、復發所帶來的不適等,來決定進行化療抑或荷爾蒙治療。」

為了提升治療成效,過往醫生會使用化療,「但不少患者對化療十分恐懼,擔心出現嚴重副作用,如脫發、嘔吐、白血球過低等,甚至憂慮得拒絕接受治療。幸而,近年醫學界引入了口服標靶藥物,可配合荷爾蒙藥物使用,同樣取得理想效果,而不會出現化療的副作用。」
新鏢靶藥物打擊mTOR蛋白份子 加強療效

陳醫生解釋,新的標靶藥物主要是抑制一種名為mTOR的蛋白份子,「mTOR本身會促進腫瘤生長、血管生成等,令腫瘤進一步惡化,因此只要抑制了它,再加上原有的荷爾蒙藥物,便可加強療效,打擊復發的乳癌腫瘤。」研究顯示,相比起單用荷爾蒙藥物,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延長了6個月,而副作用多為口腔炎、疲倦、食欲下降等,相比化療起,輕微得多。
薛家燕演繹乳癌患者真實故事

為提升本港女性對乳癌的認知,香港臨床腫瘤科學會及香港乳癌基金會首次合作推出電視教育短片,並邀得知名影星薛家燕女士,與患者對談後,演繹她們的真人真事,一方面讓市民了解乳癌患者心聲,另一方面則令本港女性對乳癌更為警惕。教育短片將於多個電視台播出,敬請留意。











參考資料: www.cancerdoctor.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腫瘤長血管 奪營養生長

俊仔所患的侵略性腫瘤(Desmoid Fibromatosis),又稱硬纖維瘤,本港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硬纖維瘤多屬良性,生長速度較慢,多數生長於四肢,但這類腫瘤變為惡性較罕見,而且若是生長於腹部又生長速度快,極可能已變成惡性腫瘤,估計電療及化療成效不大,最有效做法是施手術切除。

陳亮祖醫生又稱,這類生長於腹部的腫瘤十分霸道,因為腫瘤長出大量血管連着腹部吸取病者營養迅速生長,加上腫瘤擠壓病者胃及肺部等內臟,患者往往因胃部被擠壓致食不下嚥,加上身體養份被腫瘤吸取致暴瘦。

他指出,這類巨型腫瘤因有大量血管連着腹部,施手術切除可能流血不止,加上手術切除面積太大,手術後可能失去大幅皮膚覆蓋傷口,因此存有極高風險,現時一般做法是服標靶藥縮小腫瘤,然後動手術切除。


施手術或流血不止


另一名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陸凱祖指侵略性腫瘤成因未明,多年醫療生涯只處理過數宗病症,這類腫瘤一般生長速度慢,短短3個月間由拳頭激增幾倍並不尋常。

對於冷凍治療法是否適宜治療,外科專科醫生梁金豐拒絕評論,但指冷凍治療一般用於皮膚表層、體積較小的病變,如皮膚疣,其原理是利用零下196℃的液態氮噴射患處,待細胞冷死後自然脫落。

梁醫生補充,冷凍治療過往曾治療肝癌,醫生會將儀器插入體內凍死患處附近數厘米的細胞,但冷凍治療會將健康細胞一併殺死,現較少應用,至於巨型腫瘤亦不宜用這方法醫治,因可能凍傷其他細胞組織。







參考資料: 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乳癌治療及飲食禁忌 (下)



保持體重免降治療成效


治療期間,為免減低治療成效,乳癌患者應注意日常飲食。註冊營養師劉立儀指出,癌症引起的營養不良並不罕見。研究發現,它除了增加住院日數,減低治療效益,更會提升死亡率。「體重是癌症病人抗病的本錢。患病期間,患者應盡量保持體重。」


乳癌患者飲食策略

  • ·         減少刺激性食

  • ·         少食多

  • ·         多選易消化之食

  • ·         多選高蛋白高熱量食

  • ·         避免加工食

  • ·         增加抗氧化營養


至於坊間流傳的一些乳癌患者禁吃食物如雞、黃豆類製品等,她指出:「目前並沒任何證據證實患者需禁止吃雞,但如擔心的話,可選吃脂肪相對少的嘉美雞。留意盡量別吃雞皮,亦應少吃雞翼,因為它較雞的其他部分高脂,而脂肪層最容易積聚殘餘毒素。

黃豆類食品則較具爭議性。有指其所含的「大豆異黃酮」,能發揮猶如人體雌激素的刺激作用。「曾有動物研究指黃豆蛋白質攝取60克或以上,可能會提升動物致癌風險。但一杯豆漿及一塊豆腐分別只含8克及20克黃豆蛋白,只要不是大量攝取,並不會增加風險。患者反而需小心別自行服用黃豆補充劑。因為一粒補充劑所含的異黃酮分量很容易達危險水平,故從食物中攝取大豆蛋白,始終是較理想的做法。」



 陳亮祖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乳癌治療及飲食禁忌 (上)



乳癌位列本港十大癌症第三位、女性常見癌症首位。據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顯示,2011年本港共有3440宗乳癌新症,當中女性患者佔3419宗。根據乳癌發病的走勢預測,至2020年,乳癌新症將多達4300多宗,升幅驚人。

乳癌共分四期。踏入第一期前,有一種稱為0期的原位癌狀態。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解釋:「0期乳癌,癌細胞只局限在乳腺管內或小葉內,未侵食基膜,惡性細胞理論上不會入侵附近的淋巴及血管。經手術治療後,擴散機會亦不高。」乳癌踏入第一期,患者總體生存率約為八成五以上,十年存活率相當高;及至第四期則只有8%患者十年仍生存,反映愈早治療,治癒可能愈大。


輔助治療降復發風險






治療乳癌,外科手術為唯一根治方法,視乎情況會輔以化療、電療,亦會視乎癌細胞性質而加入荷爾蒙或標靶治療。陳醫生舉例:「治療零至三期乳癌,手術是必須的,另會加上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機會。乳房組織經切除後會進行女性荷爾蒙染色化驗,如驗出腫瘤細胞帶有女性荷爾蒙受體,可以服用抗女性荷爾蒙藥物進一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以降低復發機會。」

對於癌細胞已擴散至身體其他地方,或復發患者,現時的治療目標為減少腫瘤體積,緩解徵狀,盡量延長整體存活期。有個別患者接連使用不同的荷爾蒙藥物,病情仍會慢慢惡化,這是因為藥物抑制雌激素的路徑慢慢出現擴藥性。「不同細胞因子尤其是mTOR蛋白份子在作怪,令荷爾蒙藥物失效。mTOR蛋白能刺激細胞內蛋白合成,增加細胞、血管生長,從而刺激腫瘤細胞生長。最近醫學界研究出專門對付mTOR蛋白的標靶藥物 ─ mTOR激酶抑制劑Everolimus。它能阻截抗藥性荷爾蒙受體陽性之癌細胞的生長訊息傳遞,臨床上具一定成效。」研究發現,以Everolimus及荷爾蒙藥物雙管齊下,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患者無惡化存活期可由4.1個月增至10.6個月。
  ...................續



 陳亮祖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