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乳癌 - 乳癌病徵, 乳癌檢查, 乳癌化療



乳癌卻名列本港女性常見癌症首位,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顯示,患者平均年齡為四十至五十九歲,單在2011年已有三千四百多宗新症。過胖、高脂飲食、少運動、酗酒,減少生育及少用母乳餵哺等,均有機會引致乳癌。事實上,愈早發現乳癌,治癒機會愈高,若發現乳房有硬塊、形狀不同或乳頭凹陷、流血等,這可能是乳癌的先兆,應盡快求診,醫生會按照患者情況,安排合適治療方法。

 

乳癌治療方法
 
患者可透過臨床檢查、乳房X光造影或超聲波檢查,確診是否患上乳癌。乳癌共分0至4期,一般情況下,0期的癌細胞因沒有入侵血管,以外科手術割取便可;1至3期乳癌,則需在手術後配以化療或電療,並視乎癌細胞性質輔以荷爾蒙治療或標靶治療。

 
化療:透過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癌藥物,清除殘餘的癌細胞,如有需要,亦會在手術前進行化療,縮細癌細胞,方便進行手術。一般情況下,若癌細胞沒有擴散至淋巴,進行化療可減少50%復發機會。

 
電療:在手術後進行電療,透過放射的高能量擊退癌細胞,減少復發機會,一般療程約6星期,每星期5次。

 

荷爾蒙治療:屬輔助治療之一,醫生可抽癌細胞組織進行女性荷爾蒙染色化驗,若細胞帶有女性荷爾蒙受體,便可服用抗女性荷爾蒙,抑制腫瘤生長。此療法以攻擊導致乳癌的荷爾蒙受體為主,分隔雌激素與雌激素受體的結合,例如Aaromatase Inhibitor, AI(芳香酶抑制劑)。而新款荷爾蒙治療針劑Fulvestrant(氟维司群 ),則可控制更年期後雌激素受體呈陽性的原位復發或轉移性乳癌患者,藉著與雌激素受體給合,阻礙雌激素在癌細胞產生作用。

 

標靶治療:屬輔助治療之一,不會傷害其他正常細胞,透過阻截癌細胞訊息傳遞,令癌細胞不能成長。以乳癌復發或擴散的患者為例,單輔以荷爾蒙療法,可能未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因當中可能涉及細胞基因問題,若癌細胞帶有mTOR蛋白份子,此會有助血管細胞生長,故此配以標靶藥物mTOR抑制劑Everolimus,便可阻隔抗藥性荷爾蒙受體陽性的癌細胞傳遞訊息。若與荷爾蒙治療一併進行,患者存活期可大大提高,提升生活質素。

 

治療風險
 
化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倦、作嘔、脫髮及口腔潰爛等;電療的副作用則包括皮膚發紅,乾燥及色素轉淡等;標靶及荷爾蒙治療的副作用較少,當中荷爾蒙治療針劑,可能會令注射部位發炎及痛楚。


預防乳癌的方法
  • 定期自行檢查乳房是否有硬塊出現
  • 少吃高脂食物
  • 勤運動
  • 作息定時




考資料: www.cancerdoctor.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近三成癌症病人賣樓買藥

團體促大腸癌標靶藥納入資助冊 免再現「無錢無藥醫」慘況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袁楚雙)近年不少癌症均以標靶藥作為一線治療方法,不過標靶藥費用高昂及未列入政府的藥物資助名單,未必每個病人都得到治療機會。有病人組織調查發現,近三成受訪癌症病人及家屬需變賣物業套現支付藥費。有九成半醫生指出,曾有病人因藥物價錢問題,得不到最合適藥物,甚至停止治療。團體促請政府盡快更新藥物名冊,特別應該將近年最常見的大腸癌標靶藥納入安全網,杜絕「無錢無藥醫」的情況,讓病人得到適切治療。

四成公院醫生開靶藥挨罵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月前訪問了43名來自公立及私家醫院的專科醫生,有四成公院醫生表示曾經向癌症病人建議使用標靶藥,當告知需負擔昂貴藥費後,卻遭病人指罵;八成半公院醫生指,告知病人要有負擔能力才可選擇價格昂貴而有效的治療,令人感到難以啟齒;近九成醫生認為,政府有需要擴大資助藥物的選擇範圍。

該會還訪問120名癌症病人及家屬,約七成受訪者擔心藥費問題,近三成人稱需要將居住物業變賣套現以籌募醫藥費;有三成曾進行標靶藥治療的病人想過停止標靶治療,以免成為家人負累。

腫瘤科醫生陳亮祖指,單是大腸癌患者數目便在10年間上升36%,每名公院腫瘤科醫生每日要應付數十名病人,年均新增的患癌人士及舊症人數增加,令公院醫生工作量激增。不少病人因專科輪候時間長、有效標靶藥治療需自費,而向醫生發洩怨氣,「醫生要好專注,畀病人鬧完梗係唔開心,又擔心畀人投訴,變相會影響埋日常工作。」

病人去年初至今花90多萬購藥


有患大腸癌病人說,去年初接受標靶治療至今,已花費90多萬元,靠積蓄及變賣投資產品應付藥費開支,擔心要繼續變賣家當,以應付藥費及生活費。

負責調查的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認為,政府應加快更新藥物名冊,擴闊安全網範圍,包括涵蓋大腸癌標靶藥物,杜絕「無錢無藥醫」,讓病人得到更適切治療。

醫管局回應指,醫管局會為有臨床需要但有經濟困難的病人提供安全網,以資助購買經醫學證實及有顯著療效的自費藥物;而關愛基金醫療援助計劃亦會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經濟援助,以購買尚未納入撒瑪利亞基金安全網,但正迅速累積醫學實證及相對效益較高的特定自費癌症藥物。

醫管局表示,近年,醫管局藥物名冊、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的涵蓋範圍一直逐步擴大。

醫管局會繼續密切留意臨床和科研實證的最新發展,並透過既定機制,定期評估新藥物,並檢討藥物名冊和撒瑪利亞基金的涵蓋範圍。










參考資料:   http://paper.wenweipo.com/2014/11/19/YO1411190010.ht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罕見腎上腺分泌瘤 初期病徵不明顯

聰仔所患的「腎上腺惡性分泌瘤」十分罕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出,據外國醫學研究,每百萬人中才有一至兩人患上該病症,現時成因不明,部份可能與遺傳有關。腎上腺(adrenal gland)是腎臟上方的腺體組織,可分泌荷爾蒙如腎上腺素,以調節身體的電解質、血壓、男女性徵,以及讓身體反應突發狀況。



腎上腺素(Epinephrine)由腦下垂體控制分泌,當感受壓力,我們會感到不安、煩燥、而交感神經受刺激會分泌腎上腺素,出現心跳加速、呼吸加劇、肌肉繃緊等反應,同一時間生理機制亦自動調節令血壓上升、降低內臟血液量,並增加心臟和腦部血液量等,讓人體處於戒備狀態。


陳亮祖解釋,腎上腺分內外兩層,即皮質及髓質,皆有機會發現腫瘤,而腎上腺腫瘤分為良性及惡性,若是良性瘤有機會影響腎上腺荷爾蒙分泌,人體會出現面腫、癡肥、血壓高及糖尿,惡性瘤未必影響荷爾蒙分泌,但病變細胞會明顯擴散,但發病初期病徵不明顯,至癌細胞擴散時變大,或腹漲至有血管增生而成暗紅班及肚有硬塊時才發現。


陳亮祖補充,腎上腺腫瘤發病初期若及時發現,可施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但若腫瘤到末期擴散階段,患者需接受化療或服用藥物進行內輻射進行治療。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老年患大腸癌勿放棄

大腸癌已成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新增個案達四千多宗。由於大腸癌早期病徵不明顯,故一般病人病發時可能已屬中晚期。可幸的是,現時醫療科技發展迅速,即使已到了第四期,只要配合適當的治療,病情是可以控制。

筆者行醫多年,曾遇過不少年紀較大的第四期大腸癌病人。數年前,此類病人大多會選擇紓緩治療,因他們認為進取的抗癌療程只適合年輕病人。事實上,近年有不少新的大腸癌藥物面世,當中包括副作用(如作嘔、作悶等)較輕的化療藥物,即使是老年人亦可使用。

另外,標靶藥物可針對腫瘤生長的因素來殺滅腫瘤,令它不再生長,甚至凋亡;而由於標靶藥對正常細胞的傷害較小,因此副作用亦較輕微,同樣適合老年患者。有關於大腸癌的臨床研究顯示,超過八成的老年人在服用口服化療藥加上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西妥昔單抗」後,病情得以受控。

因此,接受大腸癌療程並不是年輕病人的專利;只要好好把握黃金治療機會,老年人患上第四期大腸癌也並不可怕。

陳亮祖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http://www.skypost.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嚇餐死!瑪麗醫院儀器出錯 掀癌復發恐慌


港島龍頭醫院瑪麗醫院化驗室儀器出錯,該院今年一月引入新的血液分析儀器,但懷疑軟件有問題,一直誤將「三酸甘油脂」數值當成「甲狀腺球蛋白」數值。「甲狀腺球蛋白」是判斷甲狀腺癌病人有否復發的指標,事件中十名病人受影響,部分人「嚇餐死」,誤以為癌病復發,無辜接受有放射性成分的碘核子掃描才知虛驚一場。

瑪麗醫院指出,該院化驗室技術員在十月廿八日覆檢一個分析結果時,發現一部血液分析儀器的軟件,在分析部分甲狀腺癌病人血液的「甲狀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時,錯誤用了「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的數值。有關儀器在今年一月引入,院方隨即翻查今年一月至今的紀錄,發現有十名來自瑪嘉烈及仁濟醫院的病人受影響,部分病人需接受額外檢查,如具輻射成分的碘核子掃描。院方拒透露實際有幾多病人需額外檢查,僅強調事件對病人的整體治療效果無影響。

瑪麗醫院表示,根據供應商的資料,醫管局並無其他醫院使用同樣設定的儀器。據悉,有關儀器分析血液樣本時,若醫生只揀選一個項目檢驗,並無出錯;但若揀選多於一個項目檢驗,便可能誤用數值,因此相信是軟件問題。涉事儀器投入服務逾十個月,據悉曾有醫生發現病人的「甲狀腺球蛋白」偏高,以為病人癌症復發,安排病人接受正電子掃描、磁力共振等檢查。

瑪麗醫院說,該儀器主要為已切除甲狀腺的癌症病人分析血液,以定期監察病人的康復進度。醫生若發現分析數據有顯著變化,將安排病人重複驗血及做其他掃描檢查,以進一步確定結果。院方已向醫管局總部呈報事件,亦要求儀器供應商跟進,並提交報告及後續跟進。

腫瘤科醫生陳亮祖表示,「三酸甘油脂」與「甲狀腺球蛋白」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檢查,「三酸甘油脂」測試血液中的脂肪,作用是預測中風、心臟病等的風險。他解釋,化驗「甲狀腺球蛋白」的數值通常簡寫為TG,懷疑由於「三酸甘油脂」的英文名稱亦有字母T及G,因而造成混淆。

腫瘤科醫生蘇炳輝說,「甲狀腺球蛋白」是檢查甲狀腺癌復發的指標。一般病人切除甲狀腺後半年,抽血檢驗有關指數,若合格,往後每半年至一年檢查一次,確保無復發,病人需終身檢查。他說,碘核子掃描含放射性,但檢查用的劑量一般不會危害人體健康。放射性碘亦用作治療甲狀腺癌,若人體攝用劑量過高,可增患血癌或其他腫瘤的風險。












參考資料: http://hk.on.cc/hk/bkn/cnt/news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Managing pain in a patient with pancreatic cancer (2)



Discussion
Pai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ymptoms experienced by cancer patients. It has been estimated that approximately 50 to 70 percent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experience some degree of pain, which usually progresses and intensifies as the disease progresses.¹ One study not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pai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tages of invasive cancer may be as high as 80 percent. The incidence can be as high as 90 percent for those with metastases in osseous structures.² However, more than half of cancer patients have insufficient pain control. Severe pain can significantly impair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interfere with their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nutrition and mobility. Furthermore, a large number of cancer patients suffer from depression.³

Sever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pain control have been formulated. The most widely used algorithm in the management of cancer pain is probably the one formulated by the WHO, called the WHO cancer pain treatment step ladder. These guidelines recommend the use of paracetamol or NSAIDs as an initial step in pain management, followed by opioid analgesic for mild to moderate pain, and strong opioids for moderate to severe pain. (Figure 2) However, some experts have stated that the WHO guidelines may be inadequate to address current needs and suggested the addition of a fourth interventional step in the form of nerve blocks, intrathecal delivery systems, or surgical procedures.

Oxycodone is a synthetic opioid metabolized to its active metabolite, oxymorphone, in the liver. A comparison of oxycodone CR and morphine demonstrated similar analgesic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drugs.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in control for patients with underlying renal or hepatic impairment receiving oxyvodone.⁶ although oxycodone is generally more expensive than morphine, it has proven efficacy in treating moderate to severe pain, and its CR formulation allows for the convenience of 12-hour dosing intervals.⁷

The use of opioids, though often perceiv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palliative care, plays and important role in pain management. In the case of our patient, it resulted in satisfactory pain control and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enabling him to undergo and tolerate subsequent chemotherapy, which can potentially control the disease and prolong survival.
Dr Leung-Cho Chan         

                                        
Specialist in Clinical Oncology Private practice Hong Kong


Reference information:  oncologytribune
The information aim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Anyone reading it should consult Oncologist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rely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Managing pain in a patient with pancreatic cancer (1)



Presentation and management
This is the case of a 53-year-old married male with children who sought consultation for progressive abdominal pain in April 2014. The pain had been present for 1 to 2 months prior to the consultation, and was previously diagnosed by other doctors as pain due to gastritis. 

The patient described the pain as severe, giving it a score of 7 to 8 on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of 1 to 10. 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 was unremarkable, but CT scan revealed a pancreatic tumor with liver metastasis and mild ascites, which was inoperable due to celiac plexus infiltration and secondary lesions in the liver. Pain management was initiated using oxycodone 10 mg controlled-release (CR) tablets twice daily and oxycodone 5 mg capsules as needed. 

The patient was informed of possible side effects such as dizziness, nausea, vomiting and constipation. Metoclopramide and a senna-based laxative were prescribed for nausea and vomiting, and constipation, respectively.
The patient then underwent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receiving 3.0 Gy per fraction at the tumor area, 2.8 Gy at the 0.7 cm tumor margin, and 2.5 Gy at the 1.0 cm tumor margin for a total of 15 fractions given over 3 weeks. (Figure 1)
Pain intensity improved from a score of 7 to 8 initial consultation to 4 after 3 to 4 days of treatment with oxycodone. Two weeks after radiotherapy, pain intensity further reduced to a score of 2. The dose of oxycodone was reduced to one 10 mg CR tablet daily at night time. Oxycodone 5 mg capsule was discontinued and replaced by an NSAID taken as needed during daytime.
During follow-up visits every 1 to 2 months, the patient reported only mild pain. He is now receiving gemcitabine as single-agent chemotherapy at a public hospital.

Dr Leung-Cho Chan                                                 
Specialist in Clinical Oncology Private practice Hong Kong





Reference information:  oncologytribune
The information aim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Anyone reading it should consult Oncologist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rely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手臂淋巴水腫 治乳癌常見



部分乳癌病人手術後需接受放射治療,減低局部復發的風險。療程約五至六星期,每星期五次,每次二十至三十分鐘,毋須住院。照射部位的皮膚會發紅、乾燥甚至脫皮,皮下組織會腫脹,腋下毛髮也會暫時脫落,病人會感到疲倦。療程完畢後,短期副作用會漸消退。

不過,某些病人或出現長期副作用,例如放射部位皮膚硬化或色素轉變,二至四成患者會有手臂淋巴水腫,尤其已切除腋下淋巴結的人士會較顯著。肺組織也可能會有輕微纖維化,但對整體肺功能影響很小。

避免用含香料護理產品

治療期間,可用蘆薈啫喱或水分潤膚霜滋潤發紅和乾燥的皮膚,於接受治療前以溫水洗掉便可,切勿擦掉照射部位紋點或刺線定位。

避免使用含香料、酒精或刺激性成分的皮膚產品,如香水、止汗劑等。穿着質地柔軟透氣和剪裁寬闊的上衣,會較舒適方便;避免穿緊身胸圍,以防擦損皮膚。皮膚必須保持乾爽,尤其是腋下皺摺位置。

已切除腋下淋巴結的病人,休息時可用軟墊承托上肢,並按物理治療師的指示進行適當運動,如爬牆運動、拉繩運動等,避免用患病一側的手臂提重物,亦盡量避免在該手臂量血壓或抽血,減低上肢水腫的機會。

歡迎病者或家人致電3921 3777,向本會「癌症家庭支援計劃」的註冊護士或社工諮詢放射治療期間的護理。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
腫瘤科及紓緩科專科護士朱嘉麗
香港防癌會






參考資料:  http://www.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410/00176_063.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鼻咽癌上眼 螺旋電療保視力(下)

 

損聽力視力 反應遲鈍

病人都會擔心電療很多副作用、後遺症。

陳﹕電療有一定副作用。電療第一二周,感到口乾,味覺轉變;至第三四周出現口瘡,吞嚥困難;到第五六周,電療範圍的皮膚被灼紅灼傷,像太陽曬傷;最後兩周嚴重口腔潰瘍和喉嚨腫痛,並會持續至療程後一兩周。但這些不適大都會逐漸減退,口腔潰瘍、皮膚損傷會康復。

然而,有些後遺症會出現,口水腺和鼻黏膜分泌減少,容易有鼻竇炎,頸部活動和牙骱開合拉緊,亦有病人因而聽力下降,若是較後期的鼻咽癌,腫瘤接近視神經或顱底骨,可能導致一隻眼失明,反應遲鈍,記憶力衰退。

 

如何避免這些後遺症?

陳﹕電療不斷改進,傳統是二維,只用兩張X光片做電療設計,80年代開始利用電腦掃描三維設計,90年代引入調強放射治療,可以增加放射線的劑量,副作用已大大減低,最新的螺旋放射治療,進一步控制放射線的劑量。

第三四期鼻咽癌,傳統的電療容易影響腦葉和視神經,新的螺旋放射治療,可以針對腫瘤釋放高劑量,而減少周邊主要器官的劑量,減低各種後遺症,保住視力。

 

痊癒機會 五至八成

 

接受治療後,多少病人可以痊癒?

陳﹕第一二期鼻咽癌,痊癒機會相當高,達七成半至八成,第三四期也有一半機會。

 

癌症治療,經常需要手術,鼻咽癌是否需要手術?

陳﹕鼻咽癌對電療相當敏感,所以治療首選是電療,不會考慮手術;另外,因為鼻咽位於鼻腔最後方,相當隱蔽,手術相當困難;加上鼻咽癌特性是喜歡「捐窿捐隙」,容易擴散至頸淋巴、顱底骨,手術創傷面大,亦無法切除。不過,當鼻咽癌局部復發,就會考慮手術。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Lif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鼻咽癌上眼 螺旋電療保視力(上)

癌症標靶藥愈來愈多,微創手術也愈做愈精細,但對付頭頸腫瘤如﹕鼻咽癌和喉癌,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仍是首選;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殺死癌細胞。 然而,電療範圍與眼耳口鼻、大腦、呼吸道等重要器官接近,副作用和後遺症最令病人憂慮。短暫副作用,如﹕喉嚨疼痛,口腔潰瘍,失去味覺;長遠後遺症,如﹕ 口鼻分泌減少,記憶力減退,甚至失明,影響日常生活。

拆解謬誤

謬誤:經常流鼻血,可能是鼻咽癌。

陳﹕最早期的鼻咽癌,未必有徵狀;當病情發展至中期,病徵不單是流鼻血,病人還會感到頸淋巴核脹大,耳鳴,聽力下降,吞口水時感到吞下酸稠的痰液或鼻痰等,當病情到了後期,病人會感到頭痛、重影、面部麻木等徵狀。
當懷疑是鼻咽癌,如何確診?

陳 ﹕必須做鼻咽內窺鏡檢查,將一條幼軟的纖維鏡伸入鼻腔,觀察有沒有腫塊,當懷疑有不正常細胞,就要抽取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和診斷。 一旦確診鼻咽癌,需要進一步檢查有否擴散,包括磁力共振、全身正電子掃描,看看癌細胞有沒有擴散至頸淋巴,甚至肺、膀胱和骨,尤其當頸淋巴偏大,擴散可能 性較高。
知道第幾期,如何治療?

陳﹕鼻咽癌治療,主要是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以高能量的射線,照射鼻咽和頸部,每日電一次,一星期電五天,整個療程電33至35次,約七星期;一期以上的病人,還要輔以化療,鞏固電療的效果。

.......續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Lif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腸癌病人 減痛有法


在2011年,腸癌已經取代肺癌,成為本港頭號癌症。統計指出,多達五分一的患者確診時已達第四期,屆時腫瘤可能已擴散到附近器官。肝臟是最常受影響的部位、若腫瘤在近肝膜位置,或發大,會令患者感到劇痛。患者呼吸時,會感到一種悶痛感,若深呼吸更會感到刺痛,苦不堪言。


在部分個案中,腫瘤更會延伸至骨骼例如尾龍骨或至神經線,引起劇痛,不單令患者寢食難安甚至日常活動也構成困難,對他們的情緒、生活質素造成很大打擊,甚至失去抗癌鬥志。


幸而,近年醫學界已有一些針對癌痛的新方案,可以大大減低痛楚,留住理想的生活質素。過往,醫生主要利用撲熱息痛、消炎止痛藥、弱嗎啡、強嗎啡等為患者 「減痛」。為提升效果,醫生不單會以「雞尾酒」式的方法處方藥物,亦會考慮選用其他新引入的鎮痛藥。有別於現時的嗎啡類鎮痛藥,新的鎮痛藥能同時抑制兩個 導致痛感的感受體,對軀體性疼痛及神經痛均有療效。最新研究顯示,若採用強嗎啡,可減少七成痛楚,大大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患者一聽到「嗎啡」便感到憂慮,甚至抗拒醫生處方,事實上,我們希望在患者感到痛楚時,根據痛楚程度及早採用適合及適量的鎮痛藥,維持 患者的身體狀況於一個較理想的鎮痛水平,才能令他們樂觀、積極地接受癌症治療。因此,各位患者及家屬,千萬不要少覷減痛在癌症治療上的角色。


陳亮祖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考資料: http://www.metrohk.com.hk/pda/pda_detail.php?section=daily&id=237869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Continuum of care for colorectal cancer: Finding the optimal treatment course (2)







Discussion

The continuum-of-care approach in CRC emphasizes individualized therapy that exposes patient to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cytotoxic and targeted agents. Physicians can utilize, discontinue, or re-use agents across several lines of treatment, according to factors such as: treatment goals; patient preference; patient’s general condition;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profiles of the drugs. However, the choice of first-line treatment affects which subsequent treatment options can be used, and physicians often undergo an intensive discussion of benefits and risks with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before each treatment decisio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disease but without other tumour-related symptoms are generally offered a doublet cytotoxic regimen, such as oxaliplatin with a fluoropyrimidine, and a targeted agent, for disease control. Current clinical evidence favours bevacizumab in the first-line setting, but KRAS wild-type tumours may benefit from an anti-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tibody. Upon progression, oxaliplatin or irinotecan may be offered in a sequential manner, along with a targeted biological agent. As second-line treatment, the clinical benefit of the antiangiogenic agent aflibercept was demonstrated in VELUR, a phase III,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Aflibercept with 5-fluorouracil, leucovorin and irinotecan (FOLFIRI)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verall survival (13.50 versus 12.06 months; hazard ratio [HR] 0.81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713-0.937; p<0.0032)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6.90 vs 4.67 months; HR 0.758; 95% CI 0.661-0.869; p<0.0001) in patients with mCRC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an oxaliplatin-based regimen, including those who had received bevacizumab. In the present case, the distinct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irinotecan and aflibercept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patient’s good response. Her regimen appears effective and is also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patients who have a preference for convenient outpatient treatment.





Reference information: www.cancerdoctor.hk
The information aim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Anyone reading it should consult Oncologist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rely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Continuum of care for colorectal cancer: Finding the optimal treatment course (1)

Introduction

Treatment for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CRC) has evolved over the years, particularly recently with the addition of novel targeted agents to chemotherapy. There are now several treatment combinations and treatment sequences from which patients can benefit under a continuum of care. This case describes a patient with metastatic CRC (mCRC) who initially received upfront capecitabine-oxaliplatin with bevacizumab. Due to poor disease response, she was switched to another cytotoxic combination with a targeted agent and has demonstrated a response.

Presentation and disease course

The patient is a 63-year-old female, with good functional status, who presented to the clinic in February 2014 with right upper quadrant pain. Upon further investigation, she was found to have stage IV CRC with multiple metastatic liver lesions. The tumour tested positive for KRAS mutation.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the tumour was deemed unsuitable for resection and, consequently, the patient was offered combination cytotoxic chemotherapy with the targeted biological agent bevacizumab. The patient initially requested foregoing bevacizumab treatment to avoid the potential side effect of bleeding. She also requested foregoing a convenient regimen and consequently underwent three cycles of capecitabine with oxaliplatin, or XELOX (capecitabine, 1,400 mg twice a day from days 1 to 14; oxaliplatin, 170 mg given every 3 weeks) as an outpatient.

A follow-up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 scan showed only minimal tumour response (Figure), and her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level had increased from the pretreatment level of 130 ng/mL to 190 ng/mL. The patient agreed to add bevacizumab (350 mg/cycle, given every 3 weeks) to XELOX at the fourth cycle. After a total of six cycles of XELOX, however, only a small decrease in CEA was seen, Second-line treatment options with other chemotherapy combinations were discussed with the patient, and she continued to stipulate a preference for outpatient treatment. From July 2014, the patient received irinotecan (260 mg) with the addition of the targeted agent aflibercept (200 mg/cycle, given every 2 weeks) to optimize tumour response. Capecitabine was not used because she had thrombocytopenia during the XELOX regimen.

The CEA level decreased to 30 ng/mL at the third cycle of second-line therapy, and to 13.3 ng/mL after the sixth cycle. Furthermore, following the sixth cycle, her tumour responded with marked decrease in size and in fluorodeoxyglucose (FDG)uptake of liver lesions (Figure). The patient developed neutropenia (but no fever); otherwise, she tolerated her treatment well. She had earlier received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 for chemotherapy support.

........cont'
















Reference information: www.cancerdoctor.hk
The information aim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Anyone reading it should consult Oncologist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rely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鼻 咽 癌

鼻咽癌屬頭頸部癌,香港每年約二萬宗癌病新中,屬頭頸部癌症有一八百多宗,佔全部癌症的一成,而鼻咽癌更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鼻咽癌的發病率每年都頗為平均,每年約有一千多宗新症,而男性的發病率比女性高出兩倍多。



鼻咽癌最特別的地方是患者的發病年齡不像其他癌症如肺癌般,年齡愈大發病率愈高,鼻咽癌的發病年齡則比較早,發病率最高的年齡介乎40至50歲,尤以男性為明顯。這正是一般男性人生的盛年,剛剛事業有成,又是家庭的支柱。可以想像到,患者病發時,對整個家庭的影響有多大。



鼻咽

在什麼位置?鼻咽其實是鼻腔盡頭,喉嚨上端。自己無法檢查到,普通科醫生若無特別的儀器,亦不能檢查到這個位置。因此,早期鼻咽癌不易察覺,病人往往較遲 才發覺。再者,由於鼻咽的位置隱蔽─癌腫藏在頭顱中間,後面是脊髓神經,上面是腦幹和腦下垂體,前面有眼睛,兩側是耳,施行手術不容易,放射治療是主要的 治療方法。





參考資料: www.cancerdoctor.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細說私乳

乳癌自94年已成為本港女性頭號癌症,現時每年新症約3000宗,且更有年輕化趨勢,發病年齡以40歲左右為高危,較外國的50歲以上年輕10年。

乳癌個案由94年起一直上升,增長速度較其他腫瘤更快。按照現時趨勢,估計至2016年,每年新症會增至4000多宗,升幅近八成。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
 


早發現增治癒可能

及早發現是戰勝乳癌的最大關鍵。香港防癌會麥紹堅伉儷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指出第 一期乳癌患者五年存活率接近90%,但4期患者則只有約20%,可見愈早發現,便愈有治癒希望。「乳癌個案雖不斷上升,死亡數字卻維持平穩,每年約為 500多宗。這跟市民對乳癌認知程度提高,能及早接受檢查有關。乳癌患者中,有一半均於一、二期發現,再加上現代醫學技術進步,故能大大降低死亡率。」



 不同療法各施各法
不幸患上乳癌,治愈機會頗高,醫生會視乎期數、患者體質等選用合適療法。陳醫生指出:「0至3期乳癌,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而術後多會以輔助化療減低 復發可能;3期患者而腫瘤較大者,會於術前以化療縮小腫瘤,以方便手術切除;4期患者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理論上根治機會低於5%,故會以舒緩性治療控 制腫瘤,避免惡化。乳癌患者中約有七、八成荷爾蒙受體呈陽性反應,可接受荷爾蒙治療;1/4帶有HER2受體者可使用標靶治療;餘下10-15%不帶任何 受體者則可使用化療。」


手術可分為全乳切除及保留乳房兩類。研究證實,兩者存活率相同,只是局部復發可能性,保乳會較全乳切除為高,故保乳手術需輔以術後電療,以將其復發風險降 至等同全乳切除。莊醫生指出:「但如腫瘤大於5厘米、生長於乳頭附近、屬多發性腫瘤等,便不適合保留乳房,但這類患者仍可於切除後接受整形手術,以背肌、 肚部脂肪、矽膠等重整乳房。患者須緊記全乳切除並非唯一選擇,接受切除前亦應即時考慮所有重整乳房的可能。」

 
藥物延緩骨骼併發症
如腫瘤不幸轉移至骨,因會引起骨骼細胞不正常新陳代謝,患者會有骨痛及骨折可能。陳醫生解釋:「骨轉移最嚴重情況是;腫瘤擴散至脊椎骨,令該部分骨骼脆弱 易斷,折斷時一旦壓住脊髓神經線,便會引致下半身癱瘓。骨轉移引起的骨骼併發症,還包括令患者血鈣過高、胃口不佳、便秘、作嘔,甚至神志不清。末期乳癌患 者有七成均有機會出現骨轉移,其生活質素及生存率亦會一併降低。」


雙磷酸鹽為其中一種能增強骨質、控制血鈣及降低骨骼併發症風險的藥物,其中唑來磷酸(Zoledronic acid)只需靜脈滴注15分鐘,每4星期一次,較每次需靜脈滴注4小時的舊藥更方便,而且成效相同。研究顯示,沒接受唑來磷酸治療的乳癌患者平均七個月 便會出現骨骼併發症,而接受治療者,骨骼併發症則可延遲五個月出現




考資料:  http://www.healthaction.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抗肺癌更重生活品質 口服化療成趨勢

聞癌色變!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2012年資料統計,肺癌死亡率高居港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肺癌每年造成超過3000位患者死亡。陳亮祖醫生表示,癌症病人最怕的就是化療。早期的癌症治療着重於效果,專注在於縮小癌症或是延長壽命,但隨着癌症治療技術日新月異,癌症已經非不治之症,現代癌症治療不再只注重療效,更開始注意生活質素。

陳醫生表示,許多患者聽到癌症第一直覺就想到傳統化療,擔心強大的副作用 – 落髮、嘔吐、疲倦,還需要不斷往返醫院,覺得沒有生活質素,失去了尊嚴,甚至放棄治療。

隨著藥物科技進步,有越來越多兼具療效又兼顧生活質素的治療選擇,以肺癌來說,早已有較溫和的口服化療藥物可以選用,副作用較低,比較不易落髮,外觀改變比較小,且不需要經常往返醫院打針,在家就可以治療,幫助癌症患者找回對抗癌症的尊嚴,對於年長者的身體負擔也比較小。

舉例,曾有一位76歲的肺癌患者發現得了晚期肺癌,由於年事已高,同時也擔心身體無法負荷傳統化療的副作用而拒絕治療,經醫生解釋,決定先用放射治療,再以口服化療藥物控制腫瘤,用藥期間老先生沒有產生強烈的副作用,也不需要經常往返醫院,生活就跟常人沒什麼不同,後來腫瘤縮小,讓這位老先生重拾治療信心。

許多病人害怕治療的副作用,經常逃避正規的治療,甚至尋求偏方,例如來歷不明的中藥材或是特殊的飲食療法,日前台灣就出現類似個案,患者試圖挨餓想要餓死癌細胞,後來因延誤治療而喪失生命,相當遺憾。

肺癌為港人頭號殺手,陳亮祖醫生表示雖然肺癌不全然與吸煙有關,但是吸煙確實會讓肺癌的罹患機會大幅提升,戒煙能夠降低罹患肺癌的風險,不吸煙的民眾也應遠離二手煙,避免暴露於肺癌的高風險因子中。









參考資料: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基因變異肺癌標靶藥促列藥物名冊

部分肺癌由ALK基因變異引起。病人組織調查指,72%患者或家人不知ALK基因測試,更全部不知有治療新藥。組織指ALK療法可增存活至50個月,呼籲醫管局將藥物列入藥物名冊。

「癌 症資訊網」上月至本月訪問102名確診擴散性肺癌患者或其家人,兩成為ALK患者;全部102人中,51%不知名冊外有其他治療藥物。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指,患者晚期才確診,五年存活率最低僅1%。使用標靶藥物如克唑替尼,存活期中位數為7.7個月,較傳統化療3個月多1.6倍;最新數據指存活可達 50個月。資訊網發起人吳偉麟指,ALK藥物獲衞生署批准使用,但未納入名冊內的自費藥物,醫生不會主動講解療程;病人等候審批治療也需時一個月,盼當局 將藥物列入名冊。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晴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KRAS是甚麼?

對於第四期大腸癌的病友,醫生會提出做一個名為KRAS基因變異的測試。KRAS到底是甚麼?為甚麼要做這個測試呢?

KRAS是一種原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它會製造一個叫RAS的蛋白份子,對細胞的生長、增殖和血管生長等起「開關」的作用。正常的 KRAS基因(即無變異)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倘若KRAS基因發生突變(即有變異),它製造出的RAS蛋白會持續刺激細胞生長,打亂生長規律,形成癌 症。

事實上,六成五或以上的胰腺癌,三成六的大腸癌及兩成的非小細胞的肺癌,都跟KRAS基因變異有關。

                                                                                
       
根據○七年臨牀第三期的大型研究,第四期大腸癌病人使用CETUXIMAB(一種標靶藥物),與標準化療FOLFIRI一併使用,若患者的KRAS基因是無變異,能增強化療的功效,一年內腫瘤沒有惡化而繼續存活的機率,幾乎是那些只接受化療者的兩倍。


KRAS基因測試,已是第四期腸癌個人化治療方案中重要一環。在歐美國家,亦成為第四期腸癌患者的標準檢查。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http://news.stheadline.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ALK肺癌標靶藥存活增至50個月 團體促列藥物名冊



肺癌屬頭號癌症殺手,本港每年有約3,400宗非小細胞肺癌新症,6成即約2000個肺腺癌患者中,其中約7%因ALK基因變異引起。癌症資訊網本月訪問102名確診擴散性肺癌患者或其家人,當中2成為ALK患者。調查發現72%受訪者不知道ALK基因測試,51%不知道醫管局「藥物名冊」藥物外,有其他肺癌藥物可供選擇。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ALK肺癌患者往往到第三b期至第四期才確診,但5年存活率最低僅1%。使用ALK針對性標靶藥物如克唑替尼,存活期中位數為7.7個月,較傳統化療增1.6倍,而最新數據顯示,最高可達至50個月存活期。

資訊網發起人吳偉麟指,過去2年有14種癌症藥物獲衞生署批准使用,包括ALK藥物等,但未獲納入自費藥物名冊,因此醫管局醫生也不會主動講解ALK療程; 即使病人提出欲接受治療,等候審批也需時約一個月,阻礙治療黄金時間,他期望當局盡快將藥物加入自費名冊內。





參考資料: topick.hket.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冇錢冇藥醫 患者:見死不救

2005年,醫管局於公立醫院全面推行藥物名冊,多年來爭議聲不斷,因大部份昂貴治癌標靶藥,並不包括在內,造成「無錢無藥醫」的不公現象,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於2000年成立「醫療專戶」以來,共協助逾3400多名病患者,合共籌得7100多萬元。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認為,長遠而言,當局應取消藥物名冊。


目前,醫管局藥物名冊內,只包含十多種治癌標靶藥,當中部份納入撒瑪利亞基金的安全網內,病人若需申請資助,必先通過嚴格資產審查,往往出現病人治病致一貧如洗,才獲資助的情況。

52歲的Raymond,去年5月確診淋巴癌第4期,曾注射藥物名冊內的化療藥,惟兩個月後,醫生認為成效不彰,建議Raymond轉用自費的抗癌標靶藥,首次療程藥費高達十萬,由鋼琴教師轉職保安的Raymond,積蓄不多,最終須向親友借貸支付藥費。

Raymond自患癌後隨即停工,一家三口依靠任職教學助理的妻子,每月一萬多元過活。數月後,成效仍不理想,醫生再建議他用更貴的藥物,費用達36萬元,對生活已捉襟見肘的他們來說,絕對乃天文數字。Raymond曾打算申請當局的撒瑪利亞基金,無奈不符合要求,「醫生話要證明隻藥有明顯療效先申請到,點解連試都唔畀我試?」Raymond最終向蘋果基金求助,現時已完成一半療程,進展良好,「醫生話我嘅骨髓,已經可以生產血液,唔駛輸血喇!」連原本腫脹的雙腿亦已消腫。

臨床腫瘤科醫生陳亮祖
解釋,標靶治療就是針對基因突變的蛋白細胞,緩減腫瘤生長速度,甚至令癌細胞凋謝,療效遠比傳統化療藥顯著,而且副作用亦大為減低,「化療令到病人作嘔作悶、甩頭髮同免疫力減低,標靶藥通常只會令皮膚發黑。」由於傳統化療藥對身體攻擊性強大,故一般進行6個療程後便要暫停,標靶藥則可連續服用9個月左右,再審視療效。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不少基層病患者,因為難以負擔昂貴的標靶藥,又申請不到醫管局資助,有末期肺癌病患者,曾申請關愛基金,卻限制多多,只能向其他團體求助,「關愛基金批核時有條件,就係一生人只能申請一次,批咗都只會提供6次注射,過咗6次,即使有療效都唔可以再申請。」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多年來皆促請當局,取消藥物名冊,「呢個完全係醫療系統嘅倒退!」郭批評,現時制度本末倒置,「係相當不近人情,政府態度係『你有錢咩?用晒先!我再資助你,結果佢真係用到一蚊都冇!』」郭又指,藥物名冊需時有更新,但過程冗長,不少癌症末期患者,等不到名冊更新便離世,「目前情況係『冇錢就冇藥醫』,佢其實係有藥醫,但係佢冇錢!」








參考資料: 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腫瘤長血管 奪營養生長

俊仔所患的侵略性腫瘤(Desmoid Fibromatosis),又稱硬纖維瘤,本港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硬纖維瘤多屬良性,生長速度較慢,多數生長於四肢,但這類腫瘤變為惡性較罕見,而且若是生長於腹部又生長速度快,極可能已變成惡性腫瘤,估計電療及化療成效不大,最有效做法是施手術切除。

陳亮祖醫生又稱,這類生長於腹部的腫瘤十分霸道,因為腫瘤長出大量血管連着腹部吸取病者營養迅速生長,加上腫瘤擠壓病者胃及肺部等內臟,患者往往因胃部被擠壓致食不下嚥,加上身體養份被腫瘤吸取致暴瘦。

他指出,這類巨型腫瘤因有大量血管連着腹部,施手術切除可能流血不止,加上手術切除面積太大,手術後可能失去大幅皮膚覆蓋傷口,因此存有極高風險,現時一般做法是服標靶藥縮小腫瘤,然後動手術切除。


施手術或流血不止


另一名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陸凱祖指侵略性腫瘤成因未明,多年醫療生涯只處理過數宗病症,這類腫瘤一般生長速度慢,短短3個月間由拳頭激增幾倍並不尋常。

對於冷凍治療法是否適宜治療,外科專科醫生梁金豐拒絕評論,但指冷凍治療一般用於皮膚表層、體積較小的病變,如皮膚疣,其原理是利用零下196℃的液態氮噴射患處,待細胞冷死後自然脫落。

梁醫生補充,冷凍治療過往曾治療肝癌,醫生會將儀器插入體內凍死患處附近數厘米的細胞,但冷凍治療會將健康細胞一併殺死,現較少應用,至於巨型腫瘤亦不宜用這方法醫治,因可能凍傷其他細胞組織。






參考資料: 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接受放射治療 保持正常社交


放射治療(電療)是醫治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病人毋須住院,每天到腫瘤中心接受治療。其主要功用包括:

1.根治性:療程多於六星期,一星期五日,每日一次,每次約二十至三十分鐘。療程不會引起疼痛,病人治療後即可回家;可能需同步進行化療,提高治療效果。

 
2.輔助性:是綜合性治療的一環,可於手術前或後進行,配合其他療法如手術切除或化療,以達更佳效果。通常為期五至六星期,電療廿五至三十次。


3.紓緩性:用以減輕癌症帶來的各種不適。多作短期性放射治療,療程通常不多於兩周,劑量較低。

易覺倦可小睡

體外放射治療不會令病者帶有輻射,與家人同住同食均沒問題,故不應將病人隔離,以免病人有被離棄感覺。病人在電療期間會感疲倦,每天除正常睡眠外,也可在下午小睡一會,補充體力。

病人可按照身體狀況,調節及適應新的生活節奏,保持適量運動,如柔軟體操、氣功或步行等。另一方面,病人應保持正常社交,多與家人朋友閒聚,抒發感受。看電影、聽音樂也有助放鬆心情,緩解焦慮。若有宗教信仰,可通過祈禱及聚會,加強靈性寄託。

病人如欲了解放射治療期間的護理常識,歡迎致電39213777,與本會「癌症家庭支援計劃」的護士、社工詳談,助您走出困境,費用全免。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 腫瘤科及紓緩科專科護士朱嘉麗

香港防癌會

THE HONG KONG ANTI-CANCER SOCIETY




參考資料:  http://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拆解胃癌棘手之處




同樣是華人,但原來中國內地及香港的常見癌症排行榜,有頗大差別。其中一個例子,便是在香港排行第六的胃癌,在內地卻高居第二位,每年新症患者約有40多萬人,數字驚人。胃癌的成因主要與幽門螺旋菌感染及飲食習慣有關。醫學界相信,內地胃癌數字高企,與內地人常吃高盬份食物及常飲烈酒有關。要對抗胃癌,良好飲食習慣是不二法門,而亞洲醫學界亦積極研究如何改善手術及藥物,以提升治療成效,幫助患者擊退胃癌。

胃癌在亞洲地區十分常見,如日本、韓國,中國內地亦不例外。醫學界相信,亞洲各地的「共通點」,主要是幽門螺旋菌感染頗為常見,此外飲食習慣亦類似,包括常吃高鹽份食物、愛喝烈酒等,令亞洲人的患病率較白人高出許多。

胃癌的「棘手」之處,在於大部分早期胃癌病徵,即使出現病徵,大多是胃部不適、胃痛、有消化不良之感,與一般都市病的症狀極之相似,令患者誤以為自己不過是壓力過大或欠缺休息等,無從及早發現患病,拖延病情,因此目前大部分患者都是於三期時才被確診,令治療難上加難。

現時,一至三期胃癌的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一般分為全胃及半胃切除;而有研究指出,二期以後的胃癌個案,應於手術後進行輔助化療,有助減低日後復發風險達一半,十分理想。

不過,另一「棘手」之處是,胃部是人體消化及攝取營養的重要器官,胃部一旦出現癌變,又或被切除,患者便難以攝取營養,身體會特別虛弱,而且即使少量進食,也會有為胃脹、噁心之感,容易嘔吐。因此,若要他們採用傳統高度致嘔的化療藥物,他們可能嘔個不停,對復原進度及生活質素造成嚴重影響,令患者對化療極之抗拒。

64歲的周先生便是其中一個例子。他早前被確診患上三期胃癌,癌細胞已擴散至附近淋巴,需要進行全胃切除手術。手術後,他食慾大減,足足消瘦了10多公斤,正因如此,當醫生向他提出進行手術後輔助化療時,他感到非常擔憂,害怕體重進一步下降。

事實上,有臨床研究指出,高達三成胃癌患者因無法承受傳統化療的副作用,而被迫中斷治療,等於白白失去降低復發風險的黃金機會。

因此,近年醫學界積極研究如何改善化療方案,其中一大進步之處,是採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物。新一代化療副作用較少,「傳說」中的副作用如脫髮、嘔吐等,極少機會出現,患者一般可以順利完成整個化療療程。

此外,由於患者只需口服藥物,無需頻繁來往醫院接受注射,對身體虛弱的患者而言,相對方便、輕鬆得多,更不會引致因注射所衍生的血管炎、針口發炎等問題。

醫生與周先生幾經商討後,決定採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物,為期一年。在療程期間,周先生從未出現嘔吐症狀,食慾亦慢慢回復。完成輔助化療後至今1年,各項指數正常,亦沒有任何復發跡像。

在多種癌症之中,胃癌頗多「棘手」之處,但是隨著醫學進步,醫學界已能逐一拆解,提升患者存活機會之餘,亦能確保他們的生活質素。






參考資料: 香港商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標靶藥物治療晚期腸癌



大腸癌近年高踞本港癌症發病和死亡率第二位,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病發時已屬晚期。不過,末期不等如末路。晚期患者仍能透過化療配合標靶藥治療,令腫瘤縮小,延緩病情惡化。新一代標靶藥更能有效抑制癌細胞,晚期患者雖無法以手術根治癌症,卻能透過藥物延長壽命。

60歲的張女士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於去年年初確診末期腸癌,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兩邊肝臟有多粒大大小小的腫瘤,無法用手術切除。張女士接受第一代抑制抗血管增生的標靶藥再搭配化療後,最大的腫瘤只由13釐米縮小至11釐米,成效不大。經評估後,決定改用第二代抑制血管增生標靶藥Aflibercept。

張女士接受Aflibercept和化療三個多月後,最大的腫瘤迅速縮細至6釐米,癌指數也不斷下降。直至現時,張女士的腫瘤仍然控制得很好,病情對她的生活沒有構成太大影響,她可以如常「行得走得」,活得多姿多彩。

腸癌標靶藥主要分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和血管生長因子兩種。只有約四成病人適合使用抑制表皮生長因子的標靶藥,而抑制血管生長的標靶則大部份患者適用。第一代抑制血管增生標靶藥只能對抗一種血管新生因子,但新一代卻能對抗3種,因此可更有效抑制腫瘤生長。臨床結果顯示,相對於單用化學治療,晚期腸癌患者在接受Aflibercept配合化療後,整體存活期率由平均12.06個月增加至13.5個月;疾病控制時間也延長2.5個月,整體死亡風險更降低兩成。新藥的常見副作用有高血壓,罕有的副作用包括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穿腸的風險,但較傳統化療藥物引發的副作用少。

醫療科技一日千裡,末期患者只要堅持接受治療,根治癌症不是天方夜譚。當然,腸壁瘜肉演變成惡性腫瘤要好幾年,高危一族最好及早接受大腸癌篩查。所謂病向淺中醫,早期腸癌的痊癒率高達九成三以上,第三期的五年存活率也有七成,但第四期只剩一成,因此及早治療是最為重要的。


陳亮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Lisa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年長女性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較高 兩醫療組織提倡女性防癌意識

對不同年齡女性來說,乳癌都是頭號健康威脅,但不說不知,原來乳癌可細分為多類,其中最常見的荷爾蒙受體陽性型乳癌,年長女性患者占比例較高。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表示,這類腫瘤生長較慢,但不少患者仍須面對復發問題,幸而近年醫學界引入最新口服標靶治療,幫助患者面對復發挑戰。為提升女性對乳癌的認知,香港臨床腫瘤科學會及香港乳癌基金會合作推出電視教育短片,將於各大電視台播放。

女性荷爾蒙促進乳癌腫瘤生長

陳醫生表示,所謂荷爾蒙受體陽性型乳癌,是指腫瘤細胞表面有女性荷爾蒙受體,「它的生長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即是說,當這些受體接觸到女性荷爾蒙,便會導致癌細胞增生、分裂。」這類個案在更年期後女性更為常見。

陳醫生指出,一至三期乳癌患者應須接受手術,「乳癌患者手術後可接受化療,減低復發風險,但如果是荷爾蒙受體陽性型乳癌,我們則會安排患者接受5年荷爾蒙藥物治療,目的是抑制女性荷爾蒙,預防復發。」

荷爾蒙受體陽性型乳癌預後較好

這類個案的復發率相對較低,但仍有機會復發。「復發風險與發現患病時的期數有關,第一期個案的復發機會當然較低,三期的自然較高。至於真的不幸復發時應如何處理呢?這主要要看復發位置、患者的身體狀況、復發所帶來的不適等,來決定進行化療抑或荷爾蒙治療。」

為了提升治療成效,過往醫生會使用化療,「但不少患者對化療十分恐懼,擔心出現嚴重副作用,如脫發、嘔吐、白血球過低等,甚至憂慮得拒絕接受治療。幸而,近年醫學界引入了口服標靶藥物,可配合荷爾蒙藥物使用,同樣取得理想效果,而不會出現化療的副作用。」
新鏢靶藥物打擊mTOR蛋白份子 加強療效

陳醫生解釋,新的標靶藥物主要是抑制一種名為mTOR的蛋白份子,「mTOR本身會促進腫瘤生長、血管生成等,令腫瘤進一步惡化,因此只要抑制了它,再加上原有的荷爾蒙藥物,便可加強療效,打擊復發的乳癌腫瘤。」研究顯示,相比起單用荷爾蒙藥物,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延長了6個月,而副作用多為口腔炎、疲倦、食欲下降等,相比化療起,輕微得多。
薛家燕演繹乳癌患者真實故事

為提升本港女性對乳癌的認知,香港臨床腫瘤科學會及香港乳癌基金會首次合作推出電視教育短片,並邀得知名影星薛家燕女士,與患者對談後,演繹她們的真人真事,一方面讓市民了解乳癌患者心聲,另一方面則令本港女性對乳癌更為警惕。教育短片將於多個電視台播出,敬請留意。









參考資料: www.cancerdoctor.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乳癌 - 及早發覺與診斷

對於一些完全沒有徵狀的婦女,每月一次自我檢查乳房是及早發現乳癌的第一防線。自我檢查乳房是一種容易掌握、不會引起不適、自己可以做得到的檢查方法。資 料顯示,有九成病人是自己首先發現乳房有硬塊而求醫的。如果婦女不肯定檢查方法是否正確,可以每年或隔年找醫生檢查一次;而在第一次接受醫生檢查前,先自 我檢查,然後與醫生的檢查結果印證,這樣可將自我檢查的技巧掌握得更好,信心自然會增強。






對於一些乳房比較豐滿的婦女,自我檢查或醫生檢查都不容易察覺到較小的腫塊,所以需要借助X-光造影或超音波檢查,使檢查結果更加準確。以前有人擔心X-光造影產生大量輻射,但現今科技發達,乳房X-光造影的輻射已降至很低和很安全的水平。

五十歲以上或有家族遺傳因素的較年輕婦女,可考慮每年接受一次造影檢查。婦女發現乳房有硬塊不應諱疾忌醫。事實上,自我檢查發現的腫塊,百分之九十是良性的,例如纖維瘤、囊腫(俗稱水瘤),或是乳腺曲張而形成的硬塊等,這些良性腫瘤日後變成惡性的機會甚低。

但婦女亦不要以為乳房硬塊多屬良性而置之不理,應請醫生檢查清楚。醫生進行檢查時,會憑臨床經驗判斷硬塊的屬性,如惡性機會偏高的話,必須抽取組織作化驗。常用的方法是幼針檢查法,在顯微鏡下分辨細胞是良性還是惡性。




參考資料: www.cancerdoctor.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如何防避乳癌 ?

我們是否可以更主動地防避乳癌呢?
 
(一)藥物─Tamoxifen 三苯氧胺

Tamoxifen 原本是用來醫治乳癌的抗賀爾蒙藥。近年一個在美國的研究顯示,長期服用Tamoxifen,有助減低乳癌的風險,不過,此藥卻增加患子宮癌和血管栓塞的風 險。婦女是否須選擇服Tamoxifen 作為預防,仍是一個複雜的決定,須與醫生詳細商量。事實上,香港婦女的乳癌病發率仍遠低於美國,因此,這種預防療法相信並不適用於大部分香港婦女。目前醫 學界正研究其他副作用較少的藥物,代替Tamoxifen 作為預防治療。 


(二)預防性乳房切除手術

只適用於極少數因遺傳基因導致的高危婦女。定期乳房檢查及服用Tamoxifen 作為預防治療相信較為容易被病人接受。

 
徵狀

所謂病向淺中醫,只要我們經常留意身體不正常的變化,並及早接受治療,便可大大提高痊癒的機會。早期的乳癌治癒率超過八成。

乳癌最常見的病徵是乳房出現硬塊。許多時候這些硬塊並無引起痛楚,而表皮亦沒有紅腫或破損,以致婦女誤以為是普通良性腫瘤而掉以輕心,這是十分危險的。在不少病例中,乳房硬塊是唯一的病徵。

早期乳癌表面看來可能只是輕微腫脹,再進一步發展或會有其他跡象例如乳頭有分泌物、破損或凹陷,這可能是腫瘤將乳頭拉下所引致。倘若婦女向來已有乳頭凹 陷,便毋須過分驚慌,若發覺最近才有此現象,則應盡快延醫檢查清楚。這些危險訊號不可忽略,否則癌細胞會迅速生長而充滿整個乳房,侵蝕皮膚和淋巴組織,令 皮膚變成橙皮樣,繼而開始潰爛,而腋下淋巴結亦會腫脹。




參考資料: www.cancerdoctor.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