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掌握正確資訊 癌症患者營養補充不容忽視

根據醫院管理局數據顯示,2014年有29,618宗癌症新症,對比之前一年新症增682宗的數據高出2.4%。75歲前每4位男性及每5位女性,就會有一位患上癌症;每9位男性及每15位女性患者,就有一位死於癌症。眾多癌症患者確診後都會特別注意日常起居飲食,當接收到聲稱可治療癌症的資訊後,更可能盲目跟從,希望藉此擊退癌魔。但坊間氾濫着似是而非的網絡資訊,及不少有關食物營養和治療的謬誤,以訛傳訛後,資訊孰真孰假,不能考究;有些人甚至誤信傳言,延誤治療,錯失治療黃金期。然而,治療時間對癌症患者十分關鍵,愈早接受正統醫學治療,愈能提升治愈率。有見及此,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編寫了《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一書,希望為大眾,尤其是癌症病人釋除疑慮,讓他們對癌症治療和營養吸收有正確及深入的理解

病人誤信謬誤,有可能延誤接受正統醫學治療

坊間與飲食有關的謬誤如過度戒口、斷食或沒有科學根據的療法等,病人誤信了可能引致抵抗力降低及身體出現炎症的機會增加,甚至會因白血球過低而需要暫緩治療,待白血球水平回升後才可繼續,嚴重的有機會被迫中斷治療,甚至因身體受感染而出現敗血症引致死亡。
白血球過低的預防,攝取營養尤為重要

預防勝於治療,陳醫生建議病人在確診癌症後應盡早攝取充足營養,有需要時還可以配合含有免疫營養的配方(尤其適合缺乏食欲的病人),提供高蛋白及高熱量,強化身體免疫力,為治療做好準備。

註冊營養師潘仕寶女士也指出:「高達八成晚期癌症患者會有營養不良問題,甚至有兩成癌症病人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死於患症本身。癌症可導致身體新陳代謝異常及營養攝取不足,令病人營養嚴重不良而形成惡病質(Cachexia):肌肉耗損、脂肪流失、體重減輕、免疫力下降、厭食、疲倦等。」她建議治療前攝取足夠營養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增加身體儲備,為治療做好準備。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東網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癌痛何來?


一直以來,都市人聞癌色變,除了是被「癌症是不治之症」這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所影響之外,也是源於對癌症所引起的痛楚產生恐懼。


根據研究顯示,77%的晚期癌症病人患有癌痛。癌痛可以是由腫瘤本身導致的,當中以胰腺癌較常引起痛症。然而,癌痛最普遍的原因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引起骨痛。各種癌症當中,最常見發生骨轉移的是肺癌、乳癌及前列腺癌。另外,亦有部分癌症的腫瘤會導致腸塞,因而造成痛症。痛症大多於晚間發生,雖然一般不會持續疼痛,但無論如何也會影響病人作息及睡眠質素。


部份病人誤以為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會引起痛症,這其實是誤解。上述治療本身並不會直接引起痛楚,然而,倘接受放射治療期間,放射線觸及口腔或咽喉,會導致黏膜損傷而引起痛楚。


引導病人量化痛楚



相信每個人都曾經承受過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是主觀感覺,也是難以量化的抽象概念。醫生通常會引導病人為痛楚評分,以火燒的痛楚為十分,沒有痛楚為零分作標準,病人一般可以一至十分表達其疼痛程度。唯對於未能清楚表達其疼痛程度的少數病人,醫生仍可根據臨床診斷時病人的症狀和表情去估計病人所承受的疼痛程度。


紓緩癌痛,一般以處方止痛藥物為主,有時亦會輔以放射治療,以放射線集中照射疼痛位置,減輕痛楚。例如癌細胞轉移到骨骼所引起的骨痛,會以放射線集中照射骨骼;倘癌痛是由胰腺引起的話,放射線便會針對胰腺。


事實上,經過適當的治療後,大部份病人的癌痛是可以受到控制的。而病人的睡眠質素大部份能有所提升,生活質素亦可以得到改善。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癌症100問之卵巢癌篇

卵巢癌位列香港女性常見癌症第六位,每年新症約五百七十宗,復發率亦當高,是一種甚具威脅性的婦科癌症,然而大眾對它的認識不及另一婦科癌症一子宮頸癌,於是產生不少誤解。有見及此,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從病徵、高危因素到治療各方面,解答一般女性對卵巢癌的疑問。

問:卵巢癌有何病徵?會否帶來下體出血?哪些女士患上卵巢癌的機會較高?

答:不少人以為下體流血是卵巢癌的病徵之一,這乃是一大錯誤。反之,患者會感到下腹隱隱作痛、腹脹和腰痛 ,這些會令患者誤為以為是腸胃病或經期不適,容易掉以輕心。一般來說,超過四十歲、未曾生育和餵哺母乳、或帶有 BRCA1 或 BRCA2 基因變異的女士,都有較高機會患上卵巢癌。然而,不少卵巢癌患者並不具有上述風險因素,可見任何女士都需對卵巢癌提高警覺 。

問:一旦確診患上卵巢癌, 應如何治療?是否一定需要動手術?

答:倘若患者確診時腫瘤沒有出現大幅擴散的話,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案,也協助醫生在診斷上確定期數。手術需由接受相關專業訓練的醫生進行,先剖開盆腔切除卵巢及輸卵管,然後仔細檢查盆腔及腹腔,把其他可見的腫瘤切除,盡可能移除所有腫瘤。至於晚期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手術,則視乎情況而定。

問:完成手術後,是否代表治癒卵巢癌?

答:單靠手術,少部份患者可以痊癒,但大部份患者都有機會復發,特別是一些高復發風險患者,例如第二、第三期患者及未能透過手術清除所有腫瘤的女士。卵巢癌患者一旦復發,大多不能再接受手術,故此多數卵巢癌患者在完成手術後,會加上術後化療以降低復發機會。

問:晚期卵巢癌又如何治療呢?

答:過往晚期卵巢癌治療是以化療為主,現在則可在此之上加入抗腫瘤血管增生的標靶藥物。曾有一位五十多歲的第四期卵巢癌患者,確診時除了在卵巢發現主腫瘤外,還有腹膜擴散,腹股溝淋巴核更脹大至四厘米。她接受了化療聯合標靶藥物作為一線治療後,主腫瘤、腹膜擴散及腹股溝淋巴核均縮小了,顯示化療加上標靶藥物的聯合治療產生良好療效,與國際臨床研究結果相約。其後,她再接受外科手術把剩餘的腫瘤切除,她的癌指數由最初的三千多,下降至六十左右,病情進一步獲得改善。現時她繼續以標靶藥物單獨治療,病情持續受控。

問:同時接受化療及標靶治療,會否很辛苦?

答: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的患者有機會出現血壓偏高和蛋白尿,大多數患者沒有感到任何不適;有輕微機會出現血管栓塞、中風或腸道穿孔的情況等。事實上,上文提及的該位女士於治療期間,除了出現由化療帶來的手痺外,並沒有感到其他不適。相反,在治療前她因腫瘤緣故而食慾不振、出現腹水和腳腫,但完成兩個療程後,她食慾好轉,腹水消退,雙腿也因消腫而活動自如,生活質素明顯得到改善。

總括而言,由於卵巢癌的復發率高,手術後多數需要接受化療,以減低復發風險。近年化療的療效及安全性都有所提升,加上標靶藥物的出現,進一步加強對腫瘤控制,延長病情受控時間。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前列腺癌定時檢查,化險為夷

男士們聞之色變的前列腺癌,在短短十數年間,本港的發病率升幅高達七成,非常驚人,是眾癌症之冠,成為香港男士最常見的第三大癌症。但其實前列腺癌並非洪水猛獸,主動檢查,及早治療,就能提高存活率。

前列腺的惡性腫瘤生長緩慢,早期並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直至身體出現變化,尿頻、小便刺痛、盆骨痛楚等,病人才肯求醫。因此到真正確診時已是中後期,影響治療成效。

年長男士們可在出現任何症狀前,考慮進行前列腺特異抗原(PSA)血液測試,了解血液內PSA數值。一般來說,PSA數值越高,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越大。數值低於4,便屬正常水平;若高於4,則要加倍留意。

可是也不能盡信PSA數值,因有機會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的不準確結果。一旦PSA數值高於正常水平,也毋須太擔心,並不代表一定患上前列腺癌,因為尿道炎、前列腺發炎也能導致PSA數值飆升。病人可以先觀察,一至兩個月後再測試。若數值仍維持高水平,或身體出現可疑狀況,便需進一步檢查。

同樣,PSA數值正常,也不代表沒有腫瘤。曾有病人的PSA數值屬低水平,但他自覺身體出現異常,便進行磁力共振,發現前列腺真的有腫瘤,立即抽取組織化驗,最後確定為惡性腫瘤。

確診前列腺腫瘤,方法是經直腸作前列腺超聲波檢查及抽取組織。檢查當天需要放清大便,若要抽取組織,要服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檢查可在醫院或有相關設備的診所進行,整個過程只需半小時。

部分病人的PSA數值異常高,懷疑腫瘤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醫生便會為病人進行正電子掃描,把放射性顯影劑注射入病人體內,經過電腦掃描,是目前較有效評估腫瘤有否擴散的方法。大部分腫瘤使用18F-FDG顯影劑檢測癌細胞,但由於前列腺腫瘤生長較慢,吸收18F-FDG也較慢,數據並非最準確,所以近年已轉用另一種顯影劑C11-Acetate,而更為準確的技術,是使用68Ga-PSMA顯影劑,專用於前列腺癌的檢查。

前列腺癌成因不明,但相信較年長和長期進食高脂肪食物的男人,均是高危一族。男士們,不論你是高危還是低風險,只要定期檢查,及早發現便能扭轉病情,化險為夷。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適當治療 癌細胞知難而退

前文提及男士第三大癌症前列腺癌是生長緩慢的癌症,病發初期通常沒有明顯徵狀。若出現尿頻、排尿困難、盆骨痛楚等,代表腫瘤可能已增大或擴散至其他部位。其實前列腺腫瘤並不可怕,最怕太遲發現,一旦擴散了,則為時已晚。

不過,凡事沒有絕對,也有病人得到幸運之神眷顧。他被確診時,兩邊的前列腺已有腫瘤,並擴散至盤腔的一顆淋巴,算是第四期了。醫學上,被歸納為無法接受手術根治,只能使用荷爾蒙治療抑制腫瘤。

幸好病人的PSA數值並不算高,而正電子掃描結果顯示,僅得一顆淋巴發現腫瘤,其他部位完全沒事。我覺得應該給他一個機會,除了荷爾蒙治療外,還加上放射治療(電療),雙管齊下。一方面以荷爾蒙藥控制前列腺癌的生長及擴散,另一方面以較先進的螺旋電療機消滅主瘤及淋巴的癌細胞。

療程結束後,正電子掃描結果顯示癌細胞已完全死掉。之後的四至五年,病人一直使用針劑荷爾蒙藥,PSA數值均低於0.03,情況穩定,算是康復了。這例子說明了所謂的第四期,也可以是「好的第四期」。病人千萬不要灰心,不能輕言放棄。荷爾蒙藥加上技術愈趨成熟的電療,是一個較進取的治療方法,給我們更多空間對付難搞的腫瘤。

放射治療和荷爾蒙治療,主要針對中後期前列腺癌。若此階段,癌細胞擴散至骨,現時可採用「鐳223放射治療」,把鐳223同位素注射入體內,以抑制骨內的腫瘤。這方法能有效減低骨痛,降低PSA數值。不過,若前列腺腫瘤已擴散至淋巴、肝等部位,則起不了作用。至於早期腫瘤,仍未擴散,醫生多採用外科手術,或放射治療,均可達到根治的效果。

要預防前列腺癌,男士們應戒掉少菜多肉的飲食習慣。如果突然尿頻、排便困難、甚至出血,應立即向泌尿科醫生求醫。經檢查後發現PSA數值異常,便可能需要影像檢查及取組織檢驗,作出針對性的治療。緊記前列腺癌向來不難根治,一切視乎病人的心態。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螺旋刀 (Tomotherapy)



以360度螺旋式方法,及同步治療床移動,使放射線在人體內猶如螺旋般前進,就如同會轉彎的子彈,可避開正常組織並攻擊癌細胞,再加上斷層回旋式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IMRT),結合3D電腦反算式優化治療處理計畫系統、影像導引(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IGRT)、精確的病患位置定位系統、品質確認(QA System)系統及治療系統,使得螺旋刀可以準確地區分病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療的範圍、計算最佳的射束分佈和劑量、追蹤癌腫形狀和位置的轉變,將射束集中在癌腫的位置,並儘量減低對周圍組織的損害和副作用。

傳統IMRT劑量分佈

傳統直線加速器,進行治療時,治療床必須固定,其治療範圍最多長25cm,對於大範圍的照射,如醫治神經管胚細胞瘤(Medulloblastoma),又或於全身有多處的腫瘤病灶,必須分段,分部位個別治療,費時費力又較不精準;而螺旋刀治療床邊治療邊移動的特性,令治療範圍多至 160cm,能一體化完成多處腫瘤病灶,或大範圍的治療,一氣呵成,而且準確度非常高。

此外,由於螺旋刀無須使用等中心(ISO-Centric)的概念,以及360度全方位調強的特性,劑量均勻分佈,比傳統IMRT更加優勝,對重要器官影響也更少。以下圖的乳房治療為例,螺旋刀能造出更好的弧形劑量分佈,以適合胸部 / 乳房的形狀,而肺部,心臟的劑量更少,以減低後遺症。

除乳癌外,螺旋刀亦適合肺癌、肺膜腫瘤、前列腺癌、鼻咽癌、食道癌等。對於複雜外形腫瘤,多病灶轉移,腦及脊髓神經系統電療,或腫瘤復發需要作二次電療,尤為適合。






參考資料: http://cancerdoctor.hk/tomotherapy.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三維適形放射(3D-Conformal)技術及調強適形放射治療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




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劑量計算可以倚賴電腦進行。另一方面,電子機械技術的進步,三維斷層電腦掃瞄 ( CT Scanning ) 流行,促成新的放射治療機器與技術的進展。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能將較大劑量的輻射準確地射向腫瘤,同時對附近正常組織的破壞減到最少。治療前,病人需要接受電療設計專用的電腦掃描,其數據會匯入特定的劑量運算電腦,讓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以三維空間影像審視腫瘤位置,將腫瘤和附近最可能受影響的淋巴組織,及鄰近重要的器官準確定位。隨後,醫生、放射治療師或醫學物理學家利用電腦協助,用不同放射束的入射角度及劑量比例,以設計最佳的電療方案。

至於調強適形治療,是在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基礎上演進而來。在每個放射束(照射野)內分為許多子野,子野的放射強度是不一樣的(故稱為調強)。過程中劑量的計算,採用逆向設計治療計畫,全部由電腦負責,使腫瘤劑量適形性更好,特別對於不規則形腫瘤或腫瘤附近有重要組織器官需要保護的病例,調強適形放射治療比三維適形放療有更好的優勢。

以上為鼻咽癌治療的劑量分佈圖為例,二維和三維適形治療的高劑量區未能很好地覆蓋目標腫瘤區堿(紅色部份),而二維治療中,腮腺受到很高的劑量,而調強適形治療既能將高劑量準確地投放在目標腫瘤區堿,也能減少腮腺的劑量。

調強適形放療主要適合於前列腺癌、鼻咽癌、頭頸癌、甲狀腺癌、腦癌、乳腺癌、肺癌、胰腺癌等。應用調強適形放射治療能夠進一步提高腫瘤內劑量,降低附近正常組織的劑量,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和後遺症,提升病人治療後的生活質素。如調強適性放射治療前列腺癌,可使病灶劑量由68Gy提高到81Gy,3年控制率由48%提高到94%,直腸副作用由57%降為2%;調強適形治療鼻咽癌可保護腮腺避免口乾,對於接近眼睛或視神經的鼻咽瘤,則能避免輻射線對視力的影響。






參考資料: http://cancerdoctor.hk/intensity-modulated-radiotherapy.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放射治療小知識

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 (Roentgen)發現了X射線,就是今天醫學診斷用的X光( X-Ray),揭開了現代醫學的新篇章。次年Gruber就應用X射線作第一例 (乳癌) 放射治療。同時期,貝克勒(Becquerel)發現天然的放射性物質,居禮夫婦 (Curie)又發現了鐳,並用鐳治療惡性腫瘤。


其實,無論是倫琴發現的X射線,或貝克勒發現天然物質放出的射線,其性質一樣,都是電磁波的一種,與無線電波、微波、可見光、紫外線一樣,只不過它頻率很高,內含的能量較高,穿透性強。

1922年Regaud和Coutard用X射線成功治癒了一例喉癌,並提出連續分次放射治療方法。可以說從那個時候開始誕生了臨床放射治療學,放射治療成為腫瘤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



“深層”X射線治療機
放射治療可分為遠距離放射治療(Teletherapy)和近距離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兩大類。倫琴發現的X射線,是通過高速的電子撞擊重金屬所產生,其原理應用於上世紀 30 – 40年代,使用的“深層”X射線治療機及當今廣泛使用的直線加速器。上世紀初,由於技術的限制,只能產生大約 500 KV的X光能量,只可治療4 – 6厘米深的腫瘤,但以當時來說,已達到“深層”的級別。可是,對於身體深處的腫瘤,例如肺癌、腹腔癌等,就無能為力了。及至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於核能技術的發展,鈷60 (Co-60)機器,漸漸取代了“深層”X光機。鈷60機,是以鈷60同位素作為放射線的源頭,它的能量有 1.25MV,能治療更深入的腫瘤。而且高能量的射線,對皮膚的傷害較少。可是,鈷60機器對輻射防護有一定要求,而且其半衰期約為五年,需定時更換鈷60源。至上世紀60 - 70年代,鈷60機器漸漸被直線加速器取代。




直線加速器
首部醫學用的直線加速器於1953年在 London Hammersmith醫院使用,直線加速器是利用微波加速電子,能產生4 – 25 MV的能量。高能量的射線更能應付深層的腫瘤。而且,直線加速器輸出較為穩定,在機器關閉時,也不會有任何輻射。現今的直線加速器,通常有兩種能量的X光線和多種能量的電子線選擇,可應對不同位置及類型的癌症。香港現時所有的遠距離治療機器,包括螺旋治療機(Tomotherpy)、數碼導航刀(Cyberknife)、TrueBeam機等,都是直線加速器。 “深層 ”X光機,鈷60機及直線加速器治療時因其放射源頭與病人距離都有 10cm 以上,射線經皮膚進入體內,故稱為遠距離放射治療,(又稱體外電療)。現時絕大部份的放射治療,都是遠距離放射治療。



至於近距離放射治療,是指放射源頭與治療靶區的距離為 5mm-5cm 以內的放射治療,近距離放射治療通常將放射物質擺放到體內一段時間,以高劑量近距治療癌症。由於近距離放射治療其劑量分佈有“平方反比”的特性,故能以最高的劑量對付腫瘤細胞,而鄰近的正常組織的電劑量隨距離以平方反比大大減少,副作用得以減低。近距離放射治療,主要用於子宮頸、子宮體、鼻咽、氣管、食道等腫瘤作主要或輔助性治療。




參考資料: http://www.cancerdoctor.hk/radiotherapy-cancer.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患第四期淋巴腺癌症獲根治 醫生:癌症並非絕症

癌症並非絕症?過來人張女士憶述,2016年7月,她因喉嚨不適向中西醫求診,不過病情卻一直沒有好轉。直至有天,她發現頸部右側有兩粒硬核,於是向耳鼻喉專科醫生求診,醫生開了抗生素,但硬核卻有擴大之勢。

她做了骨髓化驗及全身正電子掃瞄後,被確診患上第四期淋巴腺癌。

不過,經過4個月、6次化療及標靶治療後,再加上免疫營養配方增強免疫力,白血球指數回到理想水平。她最想說的是:

癌症不是絕症,有新的藥物幫助我們重燃希望,最重要是放開心懷,無須懼怕,那麼明天一定會更好!

癌症並非無法根治的絕症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癌症一般可分為一至四期,早期(即第一及第二期)癌症若接受適當的治療,根治的機會相當高。隨著醫學進步,現時即使第三期仍有根治機會。

至於第四期癌症,即癌細胞已經擴散,仍有多種藥物及治療方法,使病情達到長遠的控制,例如新的化療藥、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等。對於部分癌症,例如大細胞淋巴癌,即使病情到了第四期,甚至已經侵蝕骨髓,都仍然有根治的機會。

醫學界利用TNM系統對大部分的癌症作出分期:

    T(Tumour):腫瘤的大小
    N(Lymph Node):腫瘤有否擴大至鄰近的淋巴結及其位置和數量
    M(Metastasis):腫瘤有否出現遠端轉移

癌症的期數,是因應不同的TNM組合而釐訂。






參考資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77276/%E6%82%A3%E7%AC%AC%E5%9B%9B%E6%9C%9F%E6%B7%8B%E5%B7%B4%E8%85%BA%E7%99%8C%E7%97%87%E7%8D%B2%E6%A0%B9%E6%B2%BB%E3%80%80%E9%86%AB%E7%94%9F%EF%BC%9A%E7%99%8C%E7%97%87%E4%B8%A6%E9%9D%9E%E7%B5%95%E7%97%8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陪伴癌症病人走過康復路 腫瘤科醫生:知悉病情是病人的權利

陳亮祖醫生著的新書《癌症謬誤100解》,內容貼地、筆觸顯淺易明,解答了不少對癌症的一些誤解。掃除謬誤十分重要,他述說行醫中這一個難忘癌症個案:

「這個案『好唔抵』。病人是約60歲的乳癌患者,賀爾蒙受體ER、PR呈陽性,已摸到有腫瘤,看我時已屬晚期,並擴散至肺部,已出現氣喘。好難才游說到她在腫瘤裏抽組織化驗。」陳醫生勸她打化療針,因大部分病人打化療針後2至3星期後氣喘會改善,並處方口服抗女性賀爾蒙藥。

   
 惟她極信中醫,中醫指會幫她醫好,用中草藥敷在主瘤上。囑她一個月後來看我,沒有來,直至3個月後她嚴重氣喘求醫,入院後見她的主瘤已流晒血。血液報告尚可,這一刻都可以做化療,以及服用賀爾蒙藥「㩒一㩒住」。

但對方依然堅持不肯,只好給她氣管擴張藥物、減輕她吸氧氣的辛苦。兩星期後氣喘加劇,連平躺都不能,陳醫生建議可使用少許嗎啡紓緩,她仍堅拒服用任何西藥。

「我對她說,這些藥對你有何壞處?你現在連命都可以賠上,情況已一路差,這些藥不會攞你命,仲可以幫你,連命都可以唔要,你還有甚麼可以輸呢?」病人捱多兩個星期,最後在床上喘氣至死亡。


我好想幫她,但她一直拒絕,我做不到任何事,見她死得好慘好心翳。就算她不打化療藥,以我經驗,食賀爾蒙藥可起碼延長6個月。

向病人直陳事實

人們聞癌色變,如何向病人道出患癌的現實?他主張直接與病人及家屬直言。

   
有不少家人都希望我向病人隱瞞病情,或不要直接說,年長患者更不要如實告知,怕打擊患者醫病的諗法。

   
這不過是錯覺,根本是呃唔到,要做電療、化療,電療過程中會甩頭髮,病人不是儍的,會見到其他病友,去到醫院見到腫瘤科,無可能呃到。

他說欺騙病人只會造成病人對醫生、病人對家人互相不信任的局面,反而不及如實相告。「講時會正面點,癌症對很多人來說是禁忌,像判了死刑,但部分癌症早期有斷到尾的機會,好返重新做人,香港人平均壽命,女的88;男的82、83,好得返理論上亦可去到這年紀。」

若不幸地屬於晚期腫瘤,痊癒的機會無異「差得遠」,但毋須灰心。

「我初入行(1999年),當時確無較好的藥物治療,只有傳統的化療藥,見到第4期患者,普遍8成病人一年內會過世,現在進步多了,如常見的第4期肺癌,有標靶藥能延長壽命2至3年,副作用少,化療無以前咁毒,輔助藥物如止嘔藥已進步很多。」

化療沒以前般辛苦,甚至老人家都可以接受化療,治癌的躍進,和以前是差天共地。

 
年長患者看得開


生命將燃盡,還有多久壽命?是病人最常問陳醫生的問題。

   
病人問我,我一定會講,這是病人的權利,你不知病人有何打算,如財產的分配,一些事情交帶,最弊是大家隱瞞住他,病人有些事情好想去做,突然間唔係度是一個遺憾。

有些家屬怕年長患者接受不到,陳醫生表示反而愈是年長,見慣風浪,仔大女大,反為更加接受死亡這件事。

陳醫生認為,最緊要患者仔女出晒身,毋須他照顧,反為好安心。既成事實(患癌),(餘下日子)不辛苦就得。


見盡死亡,問陳醫生是否仍有深刻感受?

   
我最大感受是病人醫得好,大家都開心,病人會感激醫護人員;部分病人明明是醫不好,只要陪到他行最後的時間,可以安詳、唔痛地離開。

   
很多人錯覺是,長腫瘤到臨死一刻都好痛好辛苦,骨痛到典床典蓆、透不到氣。

   
其實現今的止痛藥好好,有需要使用一些嗎啡,唔痛苦安詳離去。

病人離世,家人難免傷心,但會致電或寄卡給他,感謝他這期間對病人無微照顧。「這滿足感比起醫好病人更大。」






參考資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91982/%E9%99%AA%E4%BC%B4%E7%99%8C%E7%97%87%E7%97%85%E4%BA%BA%E8%B5%B0%E9%81%8E%E5%BA%B7%E5%BE%A9%E8%B7%AF%E3%80%80%E8%85%AB%E7%98%A4%E7%A7%91%E9%86%AB%E7%94%9F%EF%BC%9A%E7%9F%A5%E6%82%89%E7%97%85%E6%83%85%E6%98%AF%E7%97%85%E4%BA%BA%E7%9A%84%E6%AC%8A%E5%88%A9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肌肉癌會隨血擴至肺和腦



俗稱肌肉癌的軟組織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屬本港較少見的惡性腫瘤,根據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每年平均有191宗新個案,發病率為每10萬人中兩人患此病。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肉瘤常見手腳原發,呈微熱但不感痛楚,多隨血管擴散至肺部及肺膜,他指如邱旻誼般擴散至腦部已屬末期,根治機會接近零,若有效控制病情,存活時間預計約半年至一年半。

陳亮祖表示,傳統電療及化療對軟組織肉瘤的治療效果均不理想,最有效是以手術切除惡性腫瘤,涉及範圍為肉瘤周邊最少3厘米的組織,以防擴散復發,但若肉瘤太大及接近血管或神經,或需於手術前進行前置電療或化療,縮小肉瘤,個別肉瘤倘接近關節部位,甚至需要折肢。而有別於一般癌症大多隨淋巴擴散,軟組織肉瘤多數隨血管擴散,常見擴散部位為肺及腦。


免疫治療屬研發階段

早發性的軟組織肉瘤可能與基因缺憾有關,陳亮祖指一旦復發或擴散,死亡率高,若擴散至腦部則屬末期,情況絕不樂觀。至於邱旻誼接受的免疫治療,陳指屬進取治療方式,透過治療鞏固病人免疫系統,引導白血球攻擊癌細胞,由於仍屬研發階段,對軟組織肉瘤的治療效果,現時仍未有確切及足夠的數據支持。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1006/2017399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積極才是最好的藥


很多癌症病友證實患病都會問 「點解」。癌症的成因至今仍未有一個確實的解答,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直有很多學者和醫生都為病人不斷研究,尋求醫治癌症的方法。

臨床腫瘤科,是以非手術方式治療癌症,治療方法包括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藥物治療和免疫治療。放射治療是以高能量X-光射線破壞癌細胞,而何鴻超教授可謂 這個專業首屈一指的專家。早年,他熱心鑽研當時被視為不治之症的鼻 咽癌,是醫治鼻咽癌的祖師,「鼻咽癌之父」榮譽當之無愧。何教授貢獻良多,除了制定鼻咽癌「何氏分期法」,還致力發展香港放射診斷學 、放射治療學及腫瘤學,及後更成立香港防癌會,造福社群。

化學治療,一般簡稱化療,是利用藥物來破壞癌細胞,由於藥物會 隨血管到達身體各部位,因此它可以對抗已擴散的癌細胞。雖然化療有 副作用,但它能有效抑制腫瘤,令末期病人壽命延長。癌症是難以治愈的疾病,癌症復發在臨床上實屬普遍,而手術後輔助化療針對高危復發 患者可以減低復發率達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

藥物對癌症病友固然非常重要,同時,心理關顧亦不容輕視,樂觀積極某程度真的可以延長壽命。作為臨床腫瘤科醫生,除了用藥協助病人延長總體生存時間,我亦會為他們開導心靈,紓緩抑鬱,陪伴他們走 過抗癌的路。我有一個病人,正當他退休,以為可以享福之際,他確診患上末期肺癌。當時他女兒才剛上大學,他很渴望三年後可以見證女兒畢業,因此他十分積極接受治療,很聽話地定期覆診,適量運動,堅持 進食,務求有充足營養對抗病魔。雖然病情反覆,但我仍盡力診治,而 他亦沒有放棄,日復日的努力,眨眼便三年,病人歡喜地參加女兒的畢業禮,到現時仍在覆診。

癌症雖然可怕,但不要因為患病而失去生存的信心。積極求醫,樂觀生活,相信雨過就是晴天。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




參考資料: 大公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水蛭吸血養命?恐怖療法現灣仔

水蛭吸血「連癌都唔會生」?揚言以「蜞乸奇功」治病的阿伯近期在灣仔街頭擺檔,以俗稱「蜞乸」的水蛭「吸血養命」,聲稱只要放水蛭在患處吸出瘀血,打通血管醫病,甚至防癌。為揭開這種恐怖療法真面目,東網記者就實地追訪這名阿伯。

「蜞乸可以通血管、排壞血,癌都唔會生。」鬢髮斑白的魯伯(化名)在灣仔鬧市街頭擺檔,其檔口寫上「蜞乸奇功、治病養命法」等字眼,又展示多幅他本人和其他人接受水蛭治療的相片,吸引不少人駐足觀看。

東網記者佯裝病人向魯伯詢問詳情,他稱水蛭是「血管清道夫」,可醫治和預防多種疾病,包括風濕關節炎,甚至是鼻咽癌、乳癌、柏金遜症、中風後遺症,「點解會生癌,啲毒血積喺入面發炎,所以要搵蜞乸吸,將壞血溶化排出嚟。」又指現年75歲的他曾中過兩次風,頭顱内大塊瘀血和疼腫難當的雙膝雙肩,全賴水蛭「吸好」。

他取出裝有水蛭的膠袋,示範可放於小腿足腱處、腳板、手背等身體部位吸血,「一個禮拜吸一次,每次7、8條。」至於水蛭來源,他聲稱由廣西山區兒童到後山抓、再運到深圳親自取貨,每條售100港元,平日可放金魚膠箱內飼養,載隔夜水和塘泥,每兩個月再吸血一次,即可循環再用。

不過,中西醫均對水蛭療法存疑。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表示,歷史記載過水蛭可治病,有去瘀作用,惟非任何人適用,如用於孕婦及有血小板過低的病人,可能有大量出血的風險。「癌症係惡性細胞,唔係血塊,唔係吸完就好番。」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用水蛭來防癌或治癌是沒有科學根據,市民應找專業人士求診,否則誤信無牌行醫者或偏方,隨時有性命危險。

衞生署表示會跟進有關個案,如發現有人無牌行醫,會轉介警方調查。該署又呼籲市民若身體不適,應徵詢合資格醫護人員的意見,切勿延誤診治。








參考資料: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70914/bkn-20170914060057348-0914_00822_001.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掃除癌症誤解 (下)




年長患者看得開

生命將燃盡,還有多久壽命?是病人最常問陳醫生的問題。「病人問我,我一定會講,這是病人的權利,你不知病人有何打算,如財產的分配,一些事情交帶,最弊是 大家隱瞞住他,病人有些事情好想去做,突然間不在是一個遺憾。」

有些家屬怕年長患者接受不到,陳醫生表示指愈是年長,見慣風浪,仔大女大,反為更加接受死亡這件事。 [最緊要仔女出晒身,毋須他照顧,反為好安心。既成事 實,(餘下日子)不辛苦就得。」

見盡死亡,問他是否仍有深刻感受?「我最大感受是病人醫得好,大家都開心,病人會感激醫護人員;部分病人明明是醫不好,只要陪他行到最後的時間,可以安詳、唔痛地離開。很多人錯覺長腫瘤到臨死一刻都好痛好辛苦,骨痛到典床典蓆、透不到氣。其實現今的止痛藥好好,有需要使用一些嗎啡,唔痛苦安詳離去。」病人離世,家人難免傷心,但曾有致電或寄卡給他,感謝他這期間對病人無微照顧,「這滿足感更大。」

陳亮祖醫生撰寫《癌症謬誤 100 解》是因為在診症中,不同病人都有類同疑問,諸如可不可以食雞?要不要戒口?多食甜會令腫瘤增大加快?可否用自然療法?可不可服用中藥?不做化療得嗎?... 「大部分的問題極相似。 其實答案簡單,自然療法醫不好腫瘤, 純中醫醫不好腫瘤,至少在第一及第二期未能斷尾,自然療法更加斷不到尾。 我會很替病人不值,他們寧接受另類治療,結果病人由第一、二期惡化為第四期,失去了黃金治療時間、根治的機會,也掉了性命,這是用生命來交換, 很可惜。」他覺得有需要給公眾知道正確的觀念,很多事情是以訛傳訛,無科 學根據,例如吃某些食物能防癌、磁石治療毋須看西醫,應以科學根據去解釋癌症種種。

他指癌症3大常見謬誤:1,發現腫瘤後不能食雞是首選,最多人問。2可否用中藥或自然療法治療癌症: 3 化療是否很辛苦。

無單一食物可防癌

坊間不時指某些食物可防癌,陳醫生直言無一種食物可防止腫瘤發生的機會。「大腸癌、子宮體癌都有研究證實食少脂肪、不肥膩食物、多蔬果可減低這些腫瘤的機會,不是預防而是減低,也不是減到零。日日食好多都未必能阻止腫瘤的發生。」腫瘤的形成原因眾多,絕大部分因素,醫學界仍未解釋得到,理論上是一個隨機的現象。

「食好嘢的人會生腫瘤、長期食齋的也有機會生腫瘤,做人要開心反而最緊要,與同事偶然食好啲一餐,或者曳啲食肥膩一點,講真一年俾你食得幾多次?話就話 BBQ會致癌,但我其實一年只是一、兩次而已,開心反而最緊要。 有些人凡事謹小慎微,睇報纸呢樣致癌哪樣致癌,樣樣不敢食,心裏常想著負面事情,我覺得對人的影響,分分鐘大過食物本身。」

頭痛的成因

上期分享一個因感冒而頭痛的案例,其實頭痛的情況比比皆是,幾乎所有人都有過頭痛經歷。話雖如此,但有些人頭痛的時間短暫,只需休息一會便可紓緩;有些人的情況則反覆間斷發作而不癒,所以頭痛的成因可以是各有不同。

從西醫角度,可分為原發性頭痛及繼發性頭痛。原發性頭痛良性的經常性頭痛,不是因潛在的疾病或是其他結構性問題而造成,故沒有危險性,例如偏頭痛。繼發性頭痛是因為其他頭部或頸部的疾病而造成的,其中有些是無害的,例如頸源性頭痛、因服用過量止痛藥產生的反彈式頭痛;有些則伴隨嚴重傷害,甚至有生命危險,如青光眼、腦膜炎、顱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動脈瘤、腦動靜脈血管畸形,甚至腦腫瘤等。

頭痛因應不同的成因,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對付。一般來說,輕微至疲勞、頸椎病、普通感冒、鼻敏感、牙痛、扁平足都可能引起頭痛,嚴重的有可能是偏頭痛、腦腫瘤、中風、腦膜炎、頭部創傷所引起的。

另外生活環境及情緒亦可以是引發頭痛的其中一個因素。當一個人產生緊張、焦慮時,都會引起頭痛。亦有不習慣在空調環境生活,或從潮濕地區搬往乾燥地區生活的人,每當環境變得乾燥時,會感到頭部有一種被扯著的痛感。

有些人習慣每當頭痛便會即時服食止痛藥,其實患者應要知道頭痛只是一種症狀,而在很多患病的過程中,都有可能出現頭痛這個病徵。頭痛有可能是情緒緊張或過度疲勞的反映,亦可以是身體內部患有嚴重疾病的訊號,所以一點也不容忽視,應是找出身體






參考資料: 經濟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掃除癌症誤解 (上)

 提起癌症,聞之色變,正因為是重症,道聽塗說的謬誤多不勝數:

有關療法的、有關手術的、有關起居飲食致癌的等等。臨床腫瘤科醫生陳亮祖,與癌症打交道凡二十載,由他道出癌的真相,絕對有說服力。

陳亮祖醫生著的新書《癌症謬誤100解》,內容「貼地」、筆觸顯淺易明,解答了不少對癌症的一些誤解。

掃除謬誤十分重要,他述說行醫中這一個難忘個案: 「這個家好晤抵。病人是約60歲的乳癌患者,賀爾蒙 受體ER、PR呈陽性,已摸到有腫瘤,看我時已屬晚期,並 擴散至肺部,己出現氣喘,好難才游說到她在腫瘤裏抽組織 化驗。」陳醫生勸她打化療針,因大部分病人打化療針後2 至3星期後氣喘會改善,並處方口服抗女性賀爾蒙藥。

 「惟她極信中醫,中醫指會幫她醫好,用中草藥敷在主瘤上。囑她一個月後來看我,沒有來,直至3個月後她嚴重氣喘求醫,入院後見她的主瘤已流晒血。血液報告尚可, 這一刻都可以做化療,以及服用賀爾蒙藥素禁一禁住。」但對方依然堅持不肯,只好給她氣管擴張藥物,減輕她吸氧氣的辛苦。兩星期後氣喘加劇,連平躺都不能,陳醫生建議可使用少許嗎啡舒緩,她仍堅拒服用任何西藥。

 「我對她說,這些藥對你有何壞處?你現在連命都可以賠上,情況已一路差,這些藥不會攞你命,仲可以幫你, 連命都可以唔要,你還有甚麼可以輸呢?」病人捱多兩個星期,最後在床上喘氣至死亡。

「我好想幫她,但她一直拒絕,我做不到任何事,見她死得好慘好心翳。就算她不打化療藥,以我經驗, 食賀爾蒙藥可起碼延長6個月壽命。」

部分早期癌症可治癒


腫瘤科與悲字掛鈎, 陳醫生說並不盡言:「婦產科生小朋友常然開心, 但若婦產科出事「悲」的程度,可以更加嚴重, 例如小朋友和媽媽一齊出事。各科都有喜有樂。無錯,有部分腫瘤是醫不好,但腫瘤早期發現,相對能較大機會可斷尾,如鼻咽癌、乳癌和腸癌能早期發覺,醫得返也是好開心的。」

若部分病人發覺是末期,根治或斷尾的機會甚微,陳醫生説做法有二:ー、幫助病人延長存活時間:二、同時保持病人的生活質素。「陪住病人對抗癌症的時間裏,走到最後一步,能舒服、安詳、有尊嚴的離開,也是很幫到病人的, 家人也明白到病人現實裏醫不好。生老病死是自然的過程, 人到最後的時間,唔好痛唔好辛苦已經覺得好滿足。加上家人可以陪伴行完這段路,已經安樂。」

向病人直陳事實

人們聞癌色變,如何向病人道出患癌的事實?他主張對病人及家屬直言。「有不少家人都希望我向病人隱臟病情,或不要直接說,年長患者更不要如實告知,怕打擊患者醫病的診法。這不過是錯覺,根本是呃唔到,要做電療、化療,電療過程中會甩頭髮,病人不是蠢的,會見到其他病友,去到醫院見到腫瘤科,無可能呃到。」他說欺騙病人只會造成病人對醫生、病人對家人互相不信任的局面,反而不及如實相告。

「講時會正面點,癌症對很多人來說是禁忌, 像判了死刑,但部分癌症早期有斷到尾的機會,好返重新做人,香港人平均壽命·女的88;男的82、83"好得返理論上亦可去到這年紀。」

若不幸地屬於晚期腫瘤,痊癒的機會無異「差得遠」,但毋須灰心。「我初入行(1999年),當時確無較好的藥物治療,只有傳統的化療藥,見到第4期患者, 普遍8成病人一年内會過世。現在進步多了,如常見的第4期肺癌,有標靶藥能延長壽命2至3年,副作用少,化療無以前咁毒,輔助藥物如止嘔藥已進步很多。」 化療没前般辛苦,甚至老人家都可以接受化療,治癌的躍進,和以前是差天共地。

.......續










參考資料: 經濟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把握治療黃金期 腫瘤科醫生拆解癌症謬誤 (下)

4. 接受放射治療後,會將輻射帶回家,影響家人健康?

絕大部份的放射治療屬「體外」形式,一旦離開放射治療機器範圍,患者體內便不存在輻射。部份患者需要接受「體內放射」的治療,例如放射性同位素治療 — 口服放射碘131治療,或將放射源植入體內。

接受「體內放射」治療的患者在一開始輻射水平較高的時期,會看隔離3至4天,直到輻射水平回落至安全標准。隔離之後,患者身體會帶有微量輻射,但對家人的影響有限,無須過份憂慮。

5. 化療期間不可外出,要在家中「閉關」?

化療療程通常以三星期為一個周期,白血球數量一般在第7至第14天開始下降至偏低。患者應避免到人煙稠密或烏煙瘴氣的地方,以免在身體抵抗力低時受細菌感染。

但這並不代表要足不出戶,患者可到空氣清新的公園或戶外地方散步,舒展身心;同時少食多餐盡量攝取營養,提升身體抵抗力,維持生活質素。






參考資料: topick.hket.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把握治療黃金期 腫瘤科醫生拆解癌症謬誤(上)





坊間有不少聲稱可對抗癌症的方法,如不進食可「餓死」癌細胞、不吃牛肉雞肉以免刺激腫瘤等。但其實很多所謂的方法都只是以訛傳訛,並無科學根據,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花大半年時間,收集了許多坊間傳言,撰寫成《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一書,希望為大眾,尤其是癌症病人釋除疑慮。以下為5個有關癌症的常見謬誤:






1. 吃鹼性食物、飲鹼性水可改變體內的酸鹼度,防癌治癌?


其實人體血液的酸鹼值界乎7.35至7.45之間,屬弱鹼性。當體內的酸鹼平衡有變,腎髒及呼吸系統會自行調節,讓身體回復酸鹼平衡的正常狀態。而血液酸鹼值若超出正常指標,代表身體調節功能出了問題。



   可是人體不會因為進食酸性食物,令血改變成酸性,更沒有證據顯示鹼性物質有防癌及治癌效果。


2. 牛肉太毒、雞肉有激素,癌症患者應避免進食?


癌症患者極需攝取足夠蛋白質,幫助身體細胞修復。治療中的癌症病人每天需要蛋白質的份量為每公斤體重1.2至1.5克,比一般成年人多。肉類含豐富蛋白質,因為建議多吃優質肉類,包括牛肉和雞肉。陳亮祖指,


    很多人覺得牛肉很燥,我自己都認同,不過「燥」只是感覺,與刺激腫瘤沒有關系。牛肉除了有蛋白質,更有豐富鐵質,可幫助身體造血。


至於有指雞肉有激素,他表示現時入口的雞只必須經過嚴格檢疫,確定激素和抗生素含量合格才准許入口,故無須過份憂慮。如要避免吸收過多動物脂肪,可先去皮和避免吃翼尖及腳。


3. 營養豐富的食物會為癌細胞「進補」,助其生長?


癌症治療,包括電療及化療都能殺死癌細胞,但同時亦會傷害正常細胞,因此患者在治療期間更需要攝取足夠的營養,幫助細胞修復。若癌症患者能保持體重,其根治疾病或成功控制病情的機會會顯著提高。


相反,有醫學研究指若患者營養不良,正常細胞就無法對抗癌細胞,亦會加速癌細胞不正常分裂,加重病情。因此建議患者多吃有營養的食物,如肉類、海鮮、奶制品、黃豆制品及果仁等。


    有人說應該不進食「餓死」癌細胞,但其實會餓死你自己先!


...........續



參考資料: topick.hket.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乳癌患者罨草藥延誤治療不治 醫生拆解乳癌謬誤 (下)




隆過胸更容易患上乳癌?

理論上不會。從前一種用作胸部整形手術的物料「矽膠」,因安全問題被回收;另外,某些物料因其化學物質容易滲入乳腺組織,增加乳腺發炎的機會,長久的慢性發炎會增加致癌風險。如使用一些通過國際品質認可的胸部整形物料,一般是安全的。


患上胸癌一定要切除整個乳房?


不一定,主要視乎腫瘤大小、數量及分布位置。一般而言,全乳房切除適合腫瘤較大或接近乳頭,或癌細胞出現於不同部位,或已影響皮膚的患者。醫生會將整個乳房,連同腋下的淋巴腺一併切除。

至於乳房保留手術,則適合腫瘤較小及生長在乳房外圍的患者,醫生會將腫瘤及周邊組織切除,並作腋下前哨淋巴取樣檢測,手術後輔以放射治療。

另外,部分患者可於手術前進行前置化療,縮小腫瘤後才以手術切除,可增加保留乳房的機會。

《癌症謬誤100解 ─ 把握治療黃金期》


癌症患者不可吃雞肉?鹼性體質可防癌?治療期間不可做運動?輻射跟著你回家?

市面上大量的癌症謬誤模糊了大眾對癌症的了解,甚至延誤了病人治療的黃金時間。因此癌症資訊網推出 2017 新作《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請來臨床腫瘤科陳亮祖醫生拆解 100 個常見的癌症謬誤,釐清各項相關資訊,讓病人不再錯過治療黃金期。此外,書中亦請來 8 位癌症同路人分享抗癌經歷,為一眾同行患者打打氣。本書收益將不扣除成本全數捐贈予香港防癌會。




參考資料: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60550/%E4%B9%B3%E7%99%8C%E6%82%A3%E8%80%85%E7%BD%A8%E8%8D%89%E8%97%A5%E5%BB%B6%E8%AA%A4%E6%B2%BB%E7%99%82%E4%B8%8D%E6%B2%BB%E3%80%80%E9%86%AB%E7%94%9F%E6%8B%86%E8%A7%A3%E4%B9%B3%E7%99%8C%E8%AC%AC%E8%AA%A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乳癌患者罨草藥延誤治療不治 醫生拆解乳癌謬誤 (上)

乳癌是繼肺癌和大腸癌之後,本港女性第三位致命的癌症。不過不少人對乳癌有疑問,如有傳穿戴不合適胸圍會增加患癌風險,或以為患癌就一定要切除整個乳房。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花大半年時間撰寫《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一書,希望為大眾,尤其是癌症病人釋除疑慮。


陳亮祖醫生指,曾有一名病人被診斷患上乳癌第一期,手術切除9成可根治,但她卻不願接受西醫治療,堅持看中醫及自然療法。

   
罨草藥幾個月,她的腫瘤由小於2cm增大至穿過皮膚,已擴散至第4期,最後一年多後就過身了。

因此把握時機接受治療十分重要,否則癌症擴散後就更難根治。以下為書中提及有關乳癌的迷思:


穿戴不合適胸圍會增加患癌風險?


這是沒有根據的說法,穿戴不合適胸圍只會令人不舒適,但不會增加患乳癌風險。患乳癌風險因素包括:

    近親中有50歲以下的乳癌患者,如母親、姊妹或女兒
    初經發生在12歲前、更年期停經出現在55歲後
    從未生育或35歲後才首次生育
    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達5年以上
    有吸煙或嗜酒習慣
    運動不足(每周少於3小時)
    帶有遺傳性的BRCA1或BRCA2基因變異

............續








參考資料: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60550/%E4%B9%B3%E7%99%8C%E6%82%A3%E8%80%85%E7%BD%A8%E8%8D%89%E8%97%A5%E5%BB%B6%E8%AA%A4%E6%B2%BB%E7%99%82%E4%B8%8D%E6%B2%BB%E3%80%80%E9%86%AB%E7%94%9F%E6%8B%86%E8%A7%A3%E4%B9%B3%E7%99%8C%E8%AC%AC%E8%AA%A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何俊仁不吸煙患肺癌 辦公室空氣污染可致肺部細胞變異 (2)




肺癌病徵

    久咳不癒
    咳嗽或深呼吸時,出現胸口隱隱作痛
    氣喘
    胸部或肩膊疼痛
    骨痛

根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中心的資料顯示,2014年本港共有逾3800人因患上肺癌而去世,死亡率達28%,成頭號殺手。

本港10大癌症殺手(死亡率)

1. 肺癌(28%)
2. 大腸癌(14.7%)
3. 肝癌(11.5%)
4. 胃癌(4.8%)
5. 乳腺癌(4.4%)
6. 胰腺癌(4.2%)
7. 前列腺癌(2.9%)
8. 非霍奇金淋巴瘤(2.6%)
9. 食道癌(2.4%)
10. 白血病(2.3%)





參考資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6706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何俊仁不吸煙患肺癌 辦公室空氣污染可致肺部細胞變異 (1)


現年65歲的民主黨前主席、支聯會主席何俊仁患初期肺癌,上周接受肺部癌組織切除手術,現已出院回家休養。據指,何俊仁並沒吸煙習慣,事前亦無病徵,身體檢查時無意中發現患病。有醫生估計,他所患的是肺腺癌,近年發病數字增,而且趨年青化,疑與空氣污染有關。

何俊仁的民主黨黨友單仲偕透露,何的左肺下方患癌,正在康復中。單透露何俊仁驗出肺癌的經過:

他(何俊仁)有一個朋友book(預約)了做磁力共振,不知什麼原因沒去做,於是他就代朋友去做,一做完就發覺肺部有影,再去照肺,然後先檢查到初期肺癌。

單仲偕形容,何俊仁「好好彩」,若非碰巧做磁力共振,根本不會發覺患癌,他不諱言:

 不(及時)發現到的話,可能過多半年就出事。

被形容為「無聲殺手」的肺癌是本港頭號殺手,死亡率達28.5%;也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癌症,僅次於大腸癌。

臨床腫瘤科醫生岑信棠接受TOPick訪問指,一般患肺癌病者都是吸煙人士,近十多年國際間愈來愈多非吸煙人士確診患上肺癌,原因未明,估計與空氣污染有關。在原因不明下,未有預防方法。

吸煙人士所患的肺癌一般屬肺鱗癌,非吸煙人士所患的肺癌則為肺腺癌。兩者患病初期都未必有病徵,至嚴重時會出現咳嗽、胸痛和氣喘等症狀;若腫瘤惡化,則或會出現骨痛等副作用。

本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早前接受TOPick記者訪問時亦指,肺腺癌屬非小細胞肺癌之一,最新統計數字顯示,本港平均每年有約3000宗肺腺癌新症確診個案。

陳亮祖亦指,肺腺癌的起因有機會與環境污染,空氣內出現放射性氣體有關。他解釋,經常待在辦公室,空氣不流通,空調內的「氡氣」會釋放幅射,市民吸入太多,會有可能引起肺部細胞變異造成癌症。

岑信棠指,由於肺癌初期可以毫無徵兆,故一般在患病晚期才會發現。由於何的的癌細胞沒擴散,故預料何的肺癌屬最早期,估計是透過驗身發現。

岑稱,非吸煙人士患上肺癌與年齡無關,但多在40至50多歲便患上,相對屬於年輕。

80年代於《神雕俠侶》飾演黃蓉的本港資深女演員歐陽佩珊,也是沒吸煙習慣下患肺腺癌,本月上旬離世,享年63歲;曾經出演電影「赤壁」的44歲日本歌舞伎男星中村獅童今年5月確診患上初期肺腺癌,上月已完成相關手術。

.......續





參考資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6706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白血球過低礙癌症治療

正常人體的血液內的白血球細胞,主要用作抵抗疾病及外來物。患癌、手術、電療及化療均會削弱患者的抵抗力,而化療藥亦會影響正常細胞。不同的化療藥物組合,對骨髓細胞的影響各異,產生白血球急降等副作用,令癌症患者增加身體受感染,甚至需要暫緩治療,影響病情。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化療期間發燒或受感染的風險高達20%以上,故癌症患者可在化療後數天開始接受白血球生長激素「升白針」,剌激骨髓製造白血球,維持白血球的數量,減低感染風險。

英國及澳洲註冊營養師潘仕寶指,癌症可導致身體新陳代謝異常及營養攝取不足,有八成晚期癌症患者會有營養不良問題。若體重下降10%或以上,體重指標(BMI)低於18.5,便應約見註冊營養師。

潘仕寶建議確診癌症患者應盡早開始攝取充足營養,增加身體儲備,進食高熱量、高蛋白質的家常菜,如蛋花肉碎粥、雞蛋牛油果三文治、番茄薯仔三文魚湯等。亦可進食含有免疫營養的精氨酸及奧美加三脂肪酸,增強抵抗力。












參考資料: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腫瘤科醫生拆解 癌症5大謬誤

坊間有不少聲稱可對抗癌症的方法,如不進食可「餓死」癌細胞、不吃牛肉及雞肉以免刺激腫瘤等。但其實很多所謂的方法都只是以訛傳訛,並無科學根據。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花大半年時間,收集了許多坊間傳言,撰寫成《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一書,希望釋除癌症患者疑慮。

1. 問:吃鹼性食物、飲鹼性水可改變體內的酸鹼度,防癌治癌?

陳:其實人體血液的酸鹼值介乎7.35至7.45之間,屬弱鹼性。當體內的酸鹼平衡有變,腎臟及呼吸系統會自行調節,讓身體回復酸鹼平衡的正常狀態。而血液酸鹼值若超出正常指標,代表身體調節功能出了問題。可是人體不會因為進食酸性食物,令血改變成酸性,更沒有證據顯示鹼性物質有防癌及治癌效果

2. 問:牛肉太毒、雞肉有激素,癌症患者應避免進食?


陳:癌症患者極需攝取足夠蛋白質,幫助身體細胞修復。治療中的癌症病人每天需要蛋白質的分量為每公斤體重1.2至1.5克,比一般成年人多。肉類含豐富蛋白質,建議多吃優質肉類,包括牛肉和雞肉。陳亮祖指,很多人覺得牛肉很燥,但其實「燥」只是感覺,與刺激腫瘤沒有關係。牛肉除了有蛋白質,更有豐富鐵質,可幫助身體造血。至於有指雞肉含有激素,他表示,現時入口的雞隻必須經過嚴格檢疫,確定激素和抗生素含量合格才准許入口,故毋須過分憂慮。如要避免吸收過多動物脂肪,可先去皮和避免吃雞翼尖及腳。

3. 問:營養豐富的食物會為癌細胞「進補」,助其生長?

陳:癌症治療,包括電療及化療都能殺死癌細胞,但同時亦會傷害正常細胞,因此患者在治療期間更需要攝取足夠的營養,幫助細胞修復。若癌症患者能保持體重,其根治疾病或成功控制病情的機會會顯著提高。相反,有醫學研究指,若患者營養不良,正常細胞就無法對抗癌細胞,亦會加速癌細胞不正常分裂,加重病情。因此,建議患者多吃有營養的食物,如肉類、海鮮、奶製品、黃豆製品及果仁等。

4. 問:接受放射治療後,會將輻射帶回家,影響家人健康?


陳:絕大部分的放射治療屬「體外」形式,一旦離開放射治療機器範圍,患者體內便不存在輻射。部分患者需要接受「體內放射」的治療,例如放射性同位素治療-口服放射碘131治療,或將放射源植入體內。接受「體內放射」治療的患者在一開始輻射水平較高的時期,會隔離3至4天,直到輻射水平回落至安全標準。隔離之後,患者身體會帶有微量輻射,但對家人的影響有限,毋須過分憂慮。

5. 問:化療期間不可外出,要在家中「閉關」?


陳:化療療程通常以3星期為1個周期,白血球數量一般在第7至第14天開始下降至偏低。患者應避免到人煙稠密或烏煙瘴氣的地方,以免在身體抵抗力低時受細菌感染。但這並不代表要足不出戶,患者可到空氣清新的公園或戶外地方散步,舒展身心;同時少食多餐,盡量攝取營養,提升身體抵抗力,維持生活質素。






參考資料: 晴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嶄新藥物加手術 全方位打擊大腸癌 (下)



醫療團隊商討治療方案

及早接受檢查很重要,若是癌症,大家都希望在癌症擴散之前發現並且醫治。受惠於檢測技術愈見先進,即使是細小的癌前病變或早期大腸癌,不但可憑大腸鏡檢查偵查出來,而且可運用大腸鏡工具割除瘜肉或抽取組織化驗,既可診斷亦有治療成效。「大腸鏡拍攝檢查取出組織化驗,是目前確定大腸癌的黃金標準。」黃博熙醫生解釋。

不管是何種癌症,都須按照患者癌症期數、症狀、身體狀態及意願來制定個人化方案;以公立醫院為例,便有專責負責大腸癌的團隊,當中包括不同範疇的醫生,他們須定時開會,商討個別患者的療程方案。「例如是年老患者,身體比較孱弱,並有其他慢性疾病,便要針對其體質是否可以承受治療來決定治療方法。醫生亦有責任向患者及其家人講解潛在風險,以及提醒在治療前後有所準備,例如申請金錢援助等。」黃博熙醫生說。至於在私家醫院,則由患者先向主診醫生求診為主,再由該醫生尋找其他專家共同合作。

以化療縮小腫瘤

臨床腫瘤科陳亮祖醫生經常處理大腸癌個案,他指自己必須與外科醫生緊密合作,才可為患者提供最適切的幫助。腫瘤科醫生的角色是了解患者症狀及需要;從各種檢查如影像檢查,包括磁力共振和正電子掃瞄等,以及病理報告,包括腫瘤細胞基因特性等,為患者提供最貼切的治療。「大腸癌治療的第一步是抽取組織化驗,以獲得病理報告。若是早中期癌症患者,很大機會能以手術根治。即使是已有擴散的晚期患者,憑藉現時的醫學亦有機會可做手術,但需要術前或術後輔助治療。」陳亮祖醫生表示,只要情況許可,治療大腸癌的首要目的是根治,將所有已知的癌細胞消滅,並將腫瘤連同周遭淋巴組織取走。

陳亮祖醫生以直腸癌為列,若腫瘤體積太大,便要先做前置治療,將腫瘤縮小後,再由外科醫生進行手術。「腫瘤位於直腸,靠近肛門,以前就要連肛門切除,患者須造一個永久人工造口來排便,對往後生活帶來大大不便。但現時透過術前化療及電療的幫助,可將腫瘤縮小,令安全邊緣加闊,手術時能避免影響肛門,同時又可確保將癌細胞徹底取走,這全賴腫瘤科醫生和外科醫生通力合作。」

新標靶藥阻截腫瘤生長
中期大腸癌患者在完成手術後,需作術後化療,確保清除剩餘的癌細胞。如果是直腸癌,則需化療加電療;已擴散到其他器官的話,亦可用化療加標靶藥。「病情已屆晚期的話,儘管不能根治,但仍可用化療減慢癌細胞生長速度,有助紓緩症狀,延長壽命。」陳亮祖醫生表示,昔日的晚期大腸癌個案,大多難以治療,但今天藥物愈來愈先進,如果病情尚可,例如只在肝臟局部擴散,使用化療加標靶藥後,依然有望達致根治目的。

十多年前,標靶藥仍未面世,晚期大腸癌患者只有約一年多的存活率;但自從有標靶藥後,現時他們的存活率已大大提升至三十個月,足足兩年有多,進步十分大。陳亮祖醫生指,大腸癌有兩類標靶藥物,一類是抗表皮生長因子(EGFR)標靶藥,另一類是抗血管生長標靶藥,患者接受KRAS/NRAS基因測試後,如無基因變異,兩類藥物可選擇其中之一;若出現K-RAS或N-RAS基因變異,則只可接受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四成患者可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其餘只可用抗血管生長標靶藥。現時亦有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研究指出,新藥配合化療,與單用化療比較,總體治療反應可上升一倍,縮小腫瘤機會亦增加一倍。」

舊有的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只可針對腫瘤表面的VEGF-A受體,從一個路徑阻止血管生成;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能夠同時截擊VEGF‐A、VEGF‐B及PLGF三個路徑,令癌細胞更難生長。「以前有患者因無法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只得轉用化療加上第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現在他們便可有多一個選擇。」陳亮祖醫生表示,假使患者在使用一線藥物時出現抗藥性,亦可在二線藥物中採用新一代抗血管新增標靶藥。「有位70歲的婆婆,她的大腸癌病已擴散到肝臟,使用標靶藥及化療一線治療後,腫瘤縮小的效果不顯著,而且產生抗藥性,腫瘤變大。」陳亮祖醫生遂建議婆婆使用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終能將腫瘤縮小,黃疸及肝功能亦有所改善。「婆婆可以恢復活動能力,能自行綁鞋帶,毋須子女幫助,療程期間仍可每天飲茶,跟朋友見面,保持開朗心情,更有利對抗惡疾。」

大腸癌治療新技術︰新電療與金屬支架

藥物以外,日新月異的醫療科技,亦令治療大腸癌的難度降低。陳亮祖醫生說,雖然電療可以針對局部癌細胞位置,但由於技術限制而不能使用太高劑量,怕令腸道穿破。猶幸現時技術推陳出新,例如有螺旋放射治療機(TOMO HD),可將能量集中在腫瘤上,而周遭部位影響大減,療效得以提升。

黃博熙醫生亦指,若患者有腸塞而致難以進食,或因腫瘤已在身體多處擴散,卻因有較高手術風險或對手術抗拒,醫生會考慮以金屬支架來張開該位置,原理就像心臟病的「通波仔」手術,可提升整體生活質素並舒緩徵狀。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嶄新藥物加手術 全方位打擊大腸癌 (上)

早前學術期刊雜誌《科學》(Science)刊登了一項研究,引起醫學界激烈爭論——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癌症專家指出,六成以上的癌症成因是基因複製時出現「不可避免」的錯誤而引起,至於因環境及遺傳因素導致的癌症只佔29%及5%。一時之間,各大報章紛紛以「癌症是運氣不好所致」來作標題。不過,很多學者並不認同上述研究結果,研究團隊亦承認,外在環境與生活習慣亦可誘發基因突變。即如香港最普遍的癌症大腸癌,儘管有一定的遺傳因素,但近年確診數字持續上升,幾可肯定與外在因素有關。提高市民對大腸癌的警覺性固然重要,同時亦要有先進的藥物及手術輔助,才可讓患者的生
活回到正常軌道。

根據醫管局2014年的數字,該年大腸癌新症個案共4979宗,已超越肺癌成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殺手;相比10年前即2004年,本地大腸癌個案為3500宗,10年後已上升1000宗,可謂驚人。在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畫中,68至70歲接受檢查的長者中,每100人發現有6人有大腸癌,比政府原先估計每100人有3人為高。

死亡率非最高

外科黃博熙醫生表示,個案上升或許與日常生活習慣改變有關。「香港人的飲食習慣日漸西化,例如多吃脂肪類及醃製食物,少攝取植物纖維,加上吸煙惡習,都令大腸癌確診數字日益攀升。儘管大腸癌最為常見,但死亡率並非最高,即醫生仍能拯救很多生命。」目前絕大多數患者都可以進行治癒性手術,進行微創手術亦令患者較滿意手術效果及復元進度。

部分大腸癌有遺傳因素,黃博熙醫生指,若有近親患大腸癌,家屬罹病風險可比一般人高出超過三倍。「政府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接受大腸鏡篩查,如有家族遺傳風險者,應該早至40歲起便要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如能找到瘜肉,可在其演變成腸癌之前割除,預防大腸癌發生。

症狀重疊延求醫
近年來,政府及香港癌症基金會等組織,均大力在社區推廣大腸癌教育,冀增加市民的認知,然而由於其症狀不一,患者求診時,可能已過了早期階段。黃博熙醫生曾遇上一位60歲的男士,他因為肚痛而前往急症室,經檢驗下發現有直腸癌,已經出現腸塞。「患者有痔瘡及肛門流血等症狀,而且長期便秘,使用痔瘡藥及甘油條不果。然而其他為他診治的醫療人員,查問過是否排出鮮血後,便理所當然以為是一般痔瘡問題。」猶幸黃博熙醫生為患者進行肛門檢查,摸出腫瘤,繼而進行術前及手術治療,再加上輔助化療,將病患根治。如果患者一早接受正確的檢查,便可盡早治療。「他有這些症狀多年,本身飲食亦多肉少菜,難免易被誤認僅為生痔瘡和便秘。其實大腸癌症狀可與其他病症近似,醫生要審慎評估,盡速治理。」
.......續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乳癌擴散不足一年可奪命 FDA突破性治療標靶藥煞停癌細胞

乳癌,女性的頭號癌症。早期乳癌患者的存活率較高,但若不幸擴散,治療難度大大增加。以本港確診時已屆第四期的患者為例,存活時間可短至不足一年。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香港已引入首個適用於雌激素受體呈陽性(ER+)患者的一線標靶藥物,猶如煞車系統,煞停失控癌細胞。配以傳統荷爾蒙療法可以「前後夾擊」癌細胞,無惡化存活期較只服用傳統荷爾蒙藥組別延長7成。

本港乳癌患者病發年齡早美國10年

乳癌是本港女性的頭號癌症,近年新增個案不斷上升, 1993至2014年間,本港女性確診乳癌的個案由每年1,152宗增至3,868宗。

同時,本港乳癌患者確診年齡中位數為51.3歲,較美國及澳洲等地患者年輕約10年。「本港乳癌個案增加,相信與人口老化、飲食轉趨西化有關。不過,目前醫學界仍然未找到本港患者較年輕病發的成因。」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道。

雖然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9%,但若病情惡化至第四期,五年存活率急跌至15%。陳醫生指出,擴散性乳癌治療難度較高是因為癌細胞已走到身體不同器官,因癌細胞數目眾多,容易出現抗藥性。

近7成乳癌患者屬於ER+及HER2-


雖然標靶藥物近年被視為癌症患者的「救命草」,然而並非每個乳癌患者都適合使用標靶藥物。乳癌分為不同生物特徵,早年僅第二型人類上皮因子受體呈陽性(HER2+)的患者有一線標靶藥可用,然而這只佔入侵性乳癌患者約兩成。全港有三分二入侵性乳癌患者屬於雌激素受體呈陽性(ER+)及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呈陰性(HER2-),這些患者過去並沒有一線標靶藥選擇,大多接受荷爾蒙療法或化療。

「近年大眾對標靶藥物治療認識加深,但當被告知並不適合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時,病人難免會失望。」陳醫生說。

針對CDK 4/6蛋白酶 煞停失控癌細胞

猶幸,在ER+及HER2-的一線治療發展停滯十多年後,終有新的標靶藥面世。帕博西尼(palbociclib)原理與其他藥物不同,猶如煞車系統般,煞停導致癌細胞失控的CDK 4/6蛋白酶。配以傳統荷爾蒙療法可「前後夾擊」癌細胞。

一項臨床研究將ER+及HER 2-乳癌患者分為兩組,每天服用帕博西尼+傳統荷爾蒙藥來曲唑(letrozole),或安慰劑+傳統荷爾蒙藥來曲唑。結果發現,帕博西尼+傳統荷爾蒙藥組別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達24.8個月,較只服用傳統荷爾蒙藥組別14.5個月延長達7成。
以「突破性治療」批核首種 ER+及HER2-一線標靶藥物治療

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 2015年以「突破性治療」(breakthrough therapy)批核帕博西尼Palbociclib,為首個適用於ER+及HER 2-擴散性乳癌的一線標靶藥物治療。

「ER+及HER 2-擴散性乳癌患者過去十多年的一線治療發展停滯不前,不少患者用藥數月便需要轉用其他藥物。新的標靶藥物出現,可改善這群乳癌患者的治療成效及存活率。」陳醫生說。








參考資料: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劉曉波肝癌】消息稱用標靶藥索拉非尼 港醫生:平均延命3個月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指出,索拉非尼是標靶藥,一般用於肝癌擴散的病人,或不能以肝移植治療的病人。他指出,大概在2010至2011年,曾經有國際大型研究,發現晚期肝癌病人使用索拉非尼,平均可由7.9個月壽命,延長至10.7個月壽命,即大概延長3個月壽命。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亦表示,研究發現,使用索拉非尼治療晚期肝癌,用藥後平均有5個半月時間可以控制腫瘤「唔再大」,但只有2%機會可以令腫瘤縮小,成效有限。

陳亮祖指出,大部分本港的肝癌癌人,如果癌症已擴散,都會使用索拉非尼。索拉非尼是口服藥物,病人通常每日食藥一次。藥物副作用相對輕微,例如血壓高、手腳脫皮及口腔潰瘍,少於1%會出現嚴重副作用,例如穿腸、肺炎或甲狀腺問題,如果出現嚴重副作用便要停用。


港屬自費藥物 關愛基金涵蓋


索拉非尼在本港公立醫院屬自費藥物,孔繁毅透露,價錢大約2至3萬元一個月。索拉非尼現時是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涵蓋的資助藥物。根據醫管局網頁,由2012年至今年5月底,共有1344個個案獲批關愛基金資助,涉4,728 萬港元。












參考資料:https://www.hk01.com/%E6%B8%AF%E8%81%9E/101718/-%E5%8A%89%E6%9B%89%E6%B3%A2%E8%82%9D%E7%99%8C-%E6%B6%88%E6%81%AF%E7%A8%B1%E7%94%A8%E6%A8%99%E9%9D%B6%E8%97%A5%E7%B4%A2%E6%8B%89%E9%9D%9E%E5%B0%BC-%E6%B8%AF%E9%86%AB%E7%94%9F-%E5%B9%B3%E5%9D%87%E5%BB%B6%E5%91%BD3%E5%80%8B%E6%9C%88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腸癌手術大躍進 95歲患者仍可切除

今時今日,腸癌的手術及藥物愈見先進,可針對患者特定需要而制定個人化方案,即使是昔日被認為不適合進行手術或化療的個案,例如患者年紀老邁或健康狀況欠佳,今天亦可有更多選擇,增加根治或延長壽命的機會。

腸癌一至三期患者均可接受根治性手術,臨牀腫瘤科陳亮祖醫生指出,確診腸癌的患者多是年長的一群,部分長者及其家屬以為已無法接受手術,但事實並非如此。「以我的外祖母為例,她於90歲時接受腸癌手術,十分成功,所以不應因年紀而放棄治療。」有賴進步良多的麻醉及手術技術,現時手術安全性已大大提高,有助減輕症狀帶來的痛苦。

95歲仍可動手術

外科專科黃博熙醫生認為,現時的手術限制已大大減低,術前醫生必須按患者的年齡、健康及營養狀況、腫瘤位置及大小等因素,來評估手術的成功率,並度身訂造治療方案。他指,曾有一名95歲的腸癌患者,因急性腸塞而被送進急症室,由於情況緊急,未有足夠時間作詳細檢查,幸好患者本身有運動習慣,體格較佳,經初步評估後,生理年齡為70歲,可立即進行紓緩腸塞手術,事後他順利出院。所以動手術與否,不能單純看年齡,而是要綜觀整體健康因素而定。

「以往沒有微創手術,手術屬開放式,傷口較大,失血較多,部分患者因年老、有其他疾病或出血風險高而無法做手術。但微創手術的出現,有助降低上述風險。」他指即使是晚期患者,無法根治,但在衡量風險後,仍可透過植入金屬支架,打通堵塞位置,紓緩腸塞帶來的痛苦。黃博熙醫生提醒,若患者心肺功能較差,未能接受腹腔充氣程序,便無法進行微創手術,但仍可選擇其他方式代替。

標靶藥加化療效果倍增

晚期腸癌主要以藥物為治療方案,陳亮祖醫生解釋,患者接受RAS基因測試而無發現變異,可選擇抗表皮生長因子(EGFR)標靶藥或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如有基因變異,則只能接受抗血管生長標靶藥。有研究指,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配合化療,比單用化療的治療反應上升一倍,縮小腫瘤機會更可增加一倍。

「此外,很多患者擔心化療藥帶來副作用,特別是長者;其實現時已有很多輔助藥物如止嘔藥及增加白血球的針劑等,可減輕副作用。」陳亮祖醫生表示,患者於手術後,一般要進行輔助治療如注射針劑化療藥,長者亦可選擇口服化療藥,醫生可將劑量減至七至八成,減少副作用之餘,同時降低復發風險,與較年輕患者的治療後效果相若。








參考資料: 都市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電腦掃描驗肺癌比X光準

短短三星期內,病人王永寬由無事到肺部出現大量肺積水,更確診肺癌末期,當初在聯合醫院肺部X光片卻未有任何發現,是否涉及人為錯誤?有專家指出,判斷肺癌最準確的方式是肺部電腦掃描。若肺片中未有發現病徵,公立醫院一般不會為病人安排電腦掃描。肺癌病徵不明顯,容易被忽視,發現時多數已是末期,返魂乏術。

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梁廣泉表示,病人在三星期內肺積水爆增是有可能的,病情急劇變差與其年紀大及急性肺炎有關,肺炎等細菌感染會導致病情急劇變化。他續說,肺癌病徵不明顯,一般表現為咳嗽、氣喘及胸口痛,容易被忽視,病情可以發展得很急,通常發現時已是末期。

另一名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丘德芬指出,判斷肺癌的最準確方式是透過肺部電腦掃描,解像度較X光片高,更能清晰地看到肺部情況。但由於公立醫院病人衆多,若未有明顯病徵時,未必能每個病人都可以做詳細的電腦掃描。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一般診斷肺癌的方法是先照肺部X光片、若發現白影,再做電腦掃描,若白影位置不近氣管則會選擇抽取組織化驗,若近氣管則照氣管鏡。
















參考資料: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70629/bkn-20170629001603718-0629_00822_001.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大腸癌徵兆易被忽略

早期大腸癌通常沒有症狀,到了第二、三或四期癌症,患者才會因為出現徵兆而求醫。不過,大腸癌的症狀並不明顯,常被誤為便秘或痔瘡而被忽略。如腫瘤位於直腸,靠近肛門,便會有大便帶血或大便有黏液的情況;若腫瘤距離肛門較遠,患者或只感到腹痛。倘若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臟,患者便會常感疲倦,並有黃疸、貧血及氣喘等症狀。因此,如身體突然出現變化,便應及早求醫;另外,接受大腸癌檢查亦有助於早期確診。


進行手術將腫瘤切除是根治大腸癌的最佳方法;部份第四期已轉移到個部分肝臟的患者亦可接受手術。不過,三期大腸癌患者於手術後,仍有四成至六成復發風險,須接受化療輔助。若確診時已達四期,不宜進行手術,便會使用化療加標靶藥物作治療。患者必須先進行KRAS/NRAS基因測試,如無基因變異,便可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EGFR)標靶藥。如有基因變異,則只能採用抗血管生長標靶藥。


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可抑制腫瘤細胞增生血管的路徑,從而切斷營養供應;上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可阻截VEGF-A路徑生長,新一代的藥物則能同時阻截VEGF-A、VEGF-B和PLGF三個路徑,可更有效抑制癌症生長。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已將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納入標準二綫治療中,現時香港已可使用。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袓







參考資料: 智富雜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韓星金宇彬患鼻咽癌不罕見 港一成病例唔夠40歲

演出韓劇《繼承者們》爆紅的韓國男星金宇彬,年僅27歲確診鼻咽癌,消息令不少fans嘩然。本港腫瘤科醫生表示,鼻咽癌並非與年輕人無關的疾病,以香港為例,發病高峰雖為40至65歲,但每年有逾一成人確診時未夠40歲。鼻咽癌初期病徵不明顯,部份如耳鳴、鼻涕帶血或頭痛易與感冒混淆,若加上頸側淋巴腫大、視力變差等,代表癌症已經擴散,應立即求診。


鼻咽癌為香港常見癌症第十位,2015年鼻咽癌新症有834宗,較之前數年確診人數相近,對比2000年以前,每年逾千宗新增病例則略減,近七成人在癌症一至三期確診,但仍有近三成人到四期才發現患病。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袓表示,鼻咽癌在東南亞較普遍,有「廣東癌」之稱,本港約六成病人在40至65歲確診,但年輕病人並不罕見,過去約20年行醫生涯,曾遇過兩名10多歲的鼻咽癌病人,現時每年平均有一宗不足30歲鼻咽癌病人求診。

鼻咽癌成因未明,以往研究發現與進食鹽醃食物包括鹹魚等相關,其餘風險因素包括家族遺傳及曾感染EBV病毒(Epstein-Barr Virus)。陳指,鼻咽癌患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如耳嗚、鼻塞、鼻涕帶血等,或以為自己患上普通感冒,但隨著腫瘤增大及擴散病徵會增加,如擴散到單邊淋巴的二期鼻咽癌,頸側淋巴會腫大;若癌細胞侵蝕顱底骨的三期癌症就會有嚴重頭痛。

陳指,要確診鼻咽癌,需接受鼻腔鏡檢查,儀器會由鼻孔進入到鼻咽位置,觀察是否有腫瘤並抽取組織化驗,其後再磁力共振掃描及正電子掃描等,斷定癌症期數及是否有擴散至鎖骨以下位置。雖然鼻咽癌可影響大部份頭頸部位屬較惡的癌症,但電療配合化療的治癒率相當高,如初期治療九成會康復,二期治療率逾七成,三期醫得好機會逾六成,但到四期擴散至鎖骨以下如肝、肺等,治療就較棘手。

預防勝於治療,大眾應維持良好飲食習慣,避免進食鹽醃食物、鹹魚及醃菜等,如出現徵狀又持續兩周以上未見痊癒,尤其頸部有淋巴脹大又不會痛,應立刻求診。至於直系親屬有鼻咽癌患者就要特別留意,因為他們患鼻咽癌的機率較高,陳建議有家族史人士應在親屬患癌的前十年開始,每半年進行檢查,包括檢血進行EBV病毒測試及進行鼻腔鏡檢查。

年輕的鼻咽癌個案間中會出現,陳稱,曾有29歲女士受頭痛困擾兩、三個月,期間求診家庭醫生未見好轉,後來連聽力也出現問題,找專科醫生檢查始確診鼻咽癌,病情更已達第三期,癌細胞入侵顱底骨,顱底骨下亦出現腫瘤。她隨即展開化療及電療,約4個月治療後癌細胞消失,只需定期監察,可回復正常工作及生活。

【鼻咽癌常見病徵】
●流鼻塞
●鼻涕帶血
●聽力減退
●持續耳鳴
●頸側淋巴脹大但沒有痛楚
●頭痛
●視力受影響如有重影
●吞嚥困難及有酸味
●面部麻痺
(症狀持續出現逾兩周未有好轉應盡快求醫)







參考資料: http://hkm.appledaily.com/detail.php?guid=56786984&category_guid=6996647&category=instant&issue=2017060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癌細胞侵顱底骨 OL頭痛耳鳴


年輕的鼻咽癌個案間中會出現,曾有29歲女士受頭痛困擾兩、三個月,其間求診家庭醫生未見好轉,後來連聽力也出現問題,找專科醫生檢查始確診鼻咽癌,病情更已達第三期,癌細胞入侵顱底骨,顱底骨下亦出現腫瘤。她隨即展開化療及電療,約4個月治療後癌細胞消失,只需定期監察,可回復正常工作及生活。

該女病人從事文職,出現頭痛病徵時仍可繼續工作,直至聽力出現問題,「左耳聽嘢矇,好似隔層聲」,檢查才確診患上癌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病人鼻腔及顱底骨也有腫瘤,頭痛問題是受顱底骨腫瘤影響,腫瘤脹大亦阻塞耳咽道,令中耳積水,聽力下降。


化療加電療 腫瘤消失

陳指,病人先進行兩至三次的前置化療將腫瘤縮細,之後再進行七周電療,完成治療後進行正電子掃描,發現已無腫瘤存在。不過治療過程很辛苦,因為病人會出現口腔潰瘍,痛到不能進食,其間只能飲用營養奶,平均體重更會下跌10%,情況會在電療完成後改善,這名女病人約一個月後能進食流質食物。鼻咽癌屬有可行治療又痊癒率高的癌症,病人不應諱疾忌醫。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08/2004819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復發性卵巢癌的治療

45歲的Amy早前被確診患上第三期卵巢癌,令她大受打擊。醫生建議先進行手術切除卵巢,希望達到根治效果,但由於病情屬較後期階段,所以需要術後化療,以減低復發機會。可惜,Amy在完成化療後4個月左右,便發現腫瘤有擴散跡象,檢查結果更顯示肺膜、肝臟均出現腫瘤細胞,令Amy非常擔心。

卵巢癌是本港女性十大常見癌症之一,每年新症約四百宗。由於卵巢癌的早期病徵不明顯,許多患者病發初期大多只覺得腹部不適,或誤以為自己胃痛或消化不良,因而耽誤診斷與治療,到腹部摸到明顯腫塊時,病情時多已屬於較後期階段,增加治療後再復發的機會。

數據顯示,約一半晚期卵巢癌病人會再次復發,當中部份人的復發原因可能與抗藥性有關,舉例來說,如果患者在使用第一線輔助化療後6個月內再次病發,醫生便會界定有關個案為抗藥性個案處理,會嘗試透過其他新的化療藥去協助控制病情。

一提到「抗藥性」,各位讀者均想到一定十分「棘手」、甚至「無藥醫」。其實,現時醫學界已有多種新一代化療藥物能有效協助患者控制病情,並同時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舉例來說,現時最少有三種二線化療藥物,包括Liposomal-Doxorubicin、Paclitaxel、Topotecan等,當中又以Liposomal-Doxorubicin的成效較理想。

有大型研究顯示,使用Liposomal-Doxorubicin的患者,其整體存活率較其餘兩種二線化療藥為高,而患者的存活期相較Topotecan的平均70星期,再多37星期,即達107星期。此外其副作用較少,患者較少出現脫髮、白血球過低的情況,令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療,達到有效控制病情的效果。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出現病徵前做癌症篩查

都市人愈來愈注重健康,市民參與身體檢查亦較以往積極。除了基本的身體檢查外,癌症篩查亦不容忽視,尤其是有家族史和高危因素的市民,更應主動跟家庭醫生商量及制定合適的檢查項目,在未有癌症病徵時發現癌症,不但能大大減低死亡率,更可增加治癒的機會。

癌症篩查是指通過有系統的方法,向沒有癌症病徵的人士進行檢測,在沒有癌症病徵的人群中找出患癌的人,希望可以及早治療,從而減低某種癌症的死亡率。目前,子宮頸癌、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均有篩查工具助市民及早進行檢測,當中以子宮頸癌和大腸癌篩查的成效得到肯定。雖然乳癌及前列腺癌篩查的成效於國際間仍具爭議,但市民可聽從醫生的建議看看是否有需要篩查。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一,不論做哪種癌症檢測項目,也應先跟醫生多作了解及溝通,由醫生建議並安排適合自己的檢測。首次篩查的時間會因應不同的癌症種類和是否有家族史而有所不同。

以大腸癌篩查為例,若市民的近親曾罹患此癌症,便需於其罹患的年歲提早10年開始首次大腸癌篩查;健康且沒有高危因素的市民則可於50歲時首次檢測;就算檢測結果正常亦應在日後定期檢測,同時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出現癌症病徵,亦應立即求醫,不該等待下次篩查才一併檢測。

然而,面對癌症篩查,很多市民會有所混淆,以為「無病無痛」應進行基本身體檢查,身體感到不妥並懷疑患癌時才需要進行癌症篩查,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不論是基本身體檢查還是癌症篩查,其實也有需要,市民應自發跟醫生商量,並依從其建議再決定應否進行癌症檢測。

此外,其實大部分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建立健康的飲食模式、適量運動、戒煙戒酒等都可減少癌症的發生。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鼻咽癌上眼 螺旋電療保視力(下)

 

損聽力視力 反應遲鈍

病人都會擔心電療很多副作用、後遺症。

陳﹕電療有一定副作用。電療第一二周,感到口乾,味覺轉變;至第三四周出現口瘡,吞嚥困難;到第五六周,電療範圍的皮膚被灼紅灼傷,像太陽曬傷;最後兩周嚴重口腔潰瘍和喉嚨腫痛,並會持續至療程後一兩周。但這些不適大都會逐漸減退,口腔潰瘍、皮膚損傷會康復。

然而,有些後遺症會出現,口水腺和鼻黏膜分泌減少,容易有鼻竇炎,頸部活動和牙骱開合拉緊,亦有病人因而聽力下降,若是較後期的鼻咽癌,腫瘤接近視神經或顱底骨,可能導致一隻眼失明,反應遲鈍,記憶力衰退。

 

如何避免這些後遺症?

陳﹕電療不斷改進,傳統是二維,只用兩張X光片做電療設計,80年代開始利用電腦掃描三維設計,90年代引入調強放射治療,可以增加放射線的劑量,副作用已大大減低,最新的螺旋放射治療,進一步控制放射線的劑量。

第三四期鼻咽癌,傳統的電療容易影響腦葉和視神經,新的螺旋放射治療,可以針對腫瘤釋放高劑量,而減少周邊主要器官的劑量,減低各種後遺症,保住視力。

 

痊癒機會 五至八成

 

接受治療後,多少病人可以痊癒?

陳﹕第一二期鼻咽癌,痊癒機會相當高,達七成半至八成,第三四期也有一半機會。

 

癌症治療,經常需要手術,鼻咽癌是否需要手術?

陳﹕鼻咽癌對電療相當敏感,所以治療首選是電療,不會考慮手術;另外,因為鼻咽位於鼻腔最後方,相當隱蔽,手術相當困難;加上鼻咽癌特性是喜歡「捐窿捐隙」,容易擴散至頸淋巴、顱底骨,手術創傷面大,亦無法切除。不過,當鼻咽癌局部復發,就會考慮手術。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Lif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鼻咽癌上眼 螺旋電療保視力(上)

癌症標靶藥愈來愈多,微創手術也愈做愈精細,但對付頭頸腫瘤如﹕鼻咽癌和喉癌,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仍是首選;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殺死癌細胞。 然而,電療範圍與眼耳口鼻、大腦、呼吸道等重要器官接近,副作用和後遺症最令病人憂慮。短暫副作用,如﹕喉嚨疼痛,口腔潰瘍,失去味覺;長遠後遺症,如﹕ 口鼻分泌減少,記憶力減退,甚至失明,影響日常生活。

拆解謬誤

謬誤:經常流鼻血,可能是鼻咽癌。

陳﹕最早期的鼻咽癌,未必有徵狀;當病情發展至中期,病徵不單是流鼻血,病人還會感到頸淋巴核脹大,耳鳴,聽力下降,吞口水時感到吞下酸稠的痰液或鼻痰等,當病情到了後期,病人會感到頭痛、重影、面部麻木等徵狀。
當懷疑是鼻咽癌,如何確診?

陳 ﹕必須做鼻咽內窺鏡檢查,將一條幼軟的纖維鏡伸入鼻腔,觀察有沒有腫塊,當懷疑有不正常細胞,就要抽取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和診斷。 一旦確診鼻咽癌,需要進一步檢查有否擴散,包括磁力共振、全身正電子掃描,看看癌細胞有沒有擴散至頸淋巴,甚至肺、膀胱和骨,尤其當頸淋巴偏大,擴散可能 性較高。
知道第幾期,如何治療?

陳﹕鼻咽癌治療,主要是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以高能量的射線,照射鼻咽和頸部,每日電一次,一星期電五天,整個療程電33至35次,約七星期;一期以上的病人,還要輔以化療,鞏固電療的效果。

.......續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Lif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腫瘤長血管 奪營養生長

俊仔所患的侵略性腫瘤(Desmoid Fibromatosis),又稱硬纖維瘤,本港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硬纖維瘤多屬良性,生長速度較慢,多數生長於四肢,但這類腫瘤變為惡性較罕見,而且若是生長於腹部又生長速度快,極可能已變成惡性腫瘤,估計電療及化療成效不大,最有效做法是施手術切除。

陳亮祖醫生又稱,這類生長於腹部的腫瘤十分霸道,因為腫瘤長出大量血管連着腹部吸取病者營養迅速生長,加上腫瘤擠壓病者胃及肺部等內臟,患者往往因胃部被擠壓致食不下嚥,加上身體養份被腫瘤吸取致暴瘦。

他指出,這類巨型腫瘤因有大量血管連着腹部,施手術切除可能流血不止,加上手術切除面積太大,手術後可能失去大幅皮膚覆蓋傷口,因此存有極高風險,現時一般做法是服標靶藥縮小腫瘤,然後動手術切除。


施手術或流血不止


另一名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陸凱祖指侵略性腫瘤成因未明,多年醫療生涯只處理過數宗病症,這類腫瘤一般生長速度慢,短短3個月間由拳頭激增幾倍並不尋常。

對於冷凍治療法是否適宜治療,外科專科醫生梁金豐拒絕評論,但指冷凍治療一般用於皮膚表層、體積較小的病變,如皮膚疣,其原理是利用零下196℃的液態氮噴射患處,待細胞冷死後自然脫落。

梁醫生補充,冷凍治療過往曾治療肝癌,醫生會將儀器插入體內凍死患處附近數厘米的細胞,但冷凍治療會將健康細胞一併殺死,現較少應用,至於巨型腫瘤亦不宜用這方法醫治,因可能凍傷其他細胞組織。














參考資料: 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涉無牌行醫衞署跟進 「神醫」辯稱交換治癌心得

自稱「中國科學家」的張令玉,本身並非註冊醫生,卻夥同黃金富在香港接見病人,推銷聲稱可治癌的療法及口服製劑。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認為,有關行為可能已觸犯《不良廣告(醫藥)條例》及無牌行醫;衞生署指會跟進有關個案。


衞生署表示,《條例》禁止任何人發布涉及腫瘤等藥物或療法的廣告,違者可被判罰款5萬元及監禁6個月。該署又指,根據《醫生註冊條例》,任何人如不是註冊醫生,卻對其他人進行醫學診斷或施行醫藥治療(無牌行醫),導致該人受人身傷害,即屬違法,最高罰則為罰款20萬元或監禁7年。

記者早前與張令玉及黃金富會面時,2人多次強調奇力生不是藥物,只是「保健品」;事後又解釋指當日純屬朋友見面交換癌症心得,否認是行醫。郭家麒指,有關人士提供的療法指明是要處理癌症,更具體說出可將腫瘤纖維化等效果,或已觸犯上述《條例》,「佢就算話只係朋友分享心得都未必有用,你(記者)搵佢個陣都唔係佢朋友啦。」

過去坊間不時有人聲稱可以各種方法醫治癌症,藉此向病人收取巨額醫療費。去年「治癌」女博士趙淑儀,就聲稱能以活化大腦療法醫治癌症,安排病人到美容院接受紅外線、磁石及吸氧等療程,更要求他們簽署拒絕中西藥或電療化療同意書,趙最後被警方以涉嫌無牌行醫及串謀行騙拘捕。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70510/5667281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吹噓可治末期癌症 曾任長實「神醫」推騎呢療法掠水

 曾擔任長實集團研究所所長的「中國科學家」張令玉,近年夥同前上市公司主席黃金富,推廣聲稱可治癌的「生命信息療法」,吹噓其特製「奇力生製劑」可在一年內令腫瘤凋亡,惟服用期間不可接受西醫療程,每月收費則約數萬元;據悉,有病人服用製劑後停用西藥,最終病情惡化死亡。有腫瘤科醫生坦言從未聽聞有關療法,直斥二人的行為極不道德。

張令玉與黃金富兩人來頭不小。其中張在內地研發化肥起家,2002年長實旗下的長江生命科技(下稱長科)曾以近10億港元邀請他出任研究所所長,成為一時熱話;黃金富則以傳呼機起家,是上市公司星光傳訊創辦人。

查冊顯示,黃近年依然活躍,由2011年至今開設或持有最少8間以「生命信息」或「奇力生」命名的公司,部份與張令玉共同持有,全數以中環德成大廈辦公室單位作註冊地址。

記者親身到上址,佯稱欲找張令玉為患癌家人冶病,成功取得張、黃2人聯絡,並相約到酒店餐廳見面。期間記者單以口述描述虛構的病情,未提供任何病歷報告,張令玉已即時作結論,指化療、放療及標杷治療均沒有用,建議使用其研製的奇力生製劑,又稱「基本是百份之百(痊癒)...3個月(腫瘤)就鈣化、死掉,康復呢,一年就差不多」,叮囑病人不要接受西醫「亂七八糟」的治療,說「這種病在現代醫術是不治之症,在我們都是小病」。

問及製劑費用,在旁的黃金富指每月約2、3萬元左右,又即場派發卡片,卡背印有奇力生的樣式及「末期癌症患者也可得救」字句。張看到記者面露猶疑,即時說「我是有使命的,李嘉誠當時給我很多很多錢,我為甚麼不做呢?我要治病救人!」強調價錢很便宜,又稱黃金富可為記者安排購買,最後將數本有關生命信息療法的書籍轉贈,叮囑記者熟讀。

有關書籍名為《生命信息療法臨床指導》及《肺癌患者手冊》,作者為張本人,由信息醫學出版社出版,封面列出「醫生專用」等字眼。查冊顯示,出版社由黃金富持有,地址同樣是其中環辦公室。

書中指,人體細胞內含多條「生命信息」頻段,掌管生陳代謝,癌症就是因信息被干擾所致;而其口服製劑含有「信息調節因子」,可調節失衡的生命信息,患者只要每日服用,腫瘤便會纖維化、發炎、最後化成體液,一年內便可康復,書背更寫明「任何腫瘤都可康復」,而且「永不復發」。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看過有關書籍,坦言從未聽聞這種療法,「佢講嘅生命信息係咩?由咩份子組成?唔知佢講咩。」他批評不少人以「專家、科學家」身份阻止人接受西醫治療,令病人情況惡化,「我覺得係好唔道德」。他又質疑有關製劑未有進行完整的臨床研究,難以確認是否有效之餘,安全性亦成疑。

聲稱可治癌的奇力生製劑,原來早在2001年、即張、黃2人時任上市公司「星光生物科技」主席及副主席一職時已推出市場,更向癌症病人提供免費試飲作招徠,不過銷路一直欠佳,後來更要轉營救亡。

而生產奇力生的內地公司「北京德瑞堂生物健康制品有限公司」,在2008年亦因印製刊物,宣稱奇力生可調節癌症患者的免疫基因,被北京市工商局以發佈虛假廣告為由罰款。根據長科的年報,張令玉在加盟前正是負責德瑞堂的營運。

其後,記者向黃金富表露身份及查詢事件,惟對方即時掛線;張令玉則指奇力生是保健品,稱「沒說過可醫好癌症」,又指書中所聲稱的治癌效用是多年國內研究所得、是「出版自由」。問他有否做過國際認可的臨床研究,張則指「是否國際認可沒有關係」。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70510/5667270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癌症女病人昏迷入院 家屬轟:3周才有腫瘤科醫生照料

北區區議員黃宏滔收到病人家屬求助,指患有腦癌的冼太上月14日因昏迷送入北區醫院,但院方一直沒有安排腫瘤科醫生診治冼太。直至冼入院逾3周至本月8日,院方才安排威爾斯親王醫院的腫瘤科醫生到院為冼太治療,冼太目前仍昏迷,性命危在旦夕。丈夫冼先生今日(10日)在議員陪同下召開記者會,批評威院未有及時派專科醫生到診,拖慢妻子治療進度。

新界東醫院聯網發言人回應指,病人於2013年9月確診患有原發性中樞神經淋巴瘤,並出現腦膜病變。近日再次入院後,醫護團隊確認化療及手術都未能改善病情,強調「已盡力為病人安排積極治療及持續跟進」。

醫生一度稱「無事」 後確診癌症

現年58歲的冼太為食環署職員,於2013年4月工作期間撞到頭部,送往威爾斯親王醫院跟進,醫生懷疑其腦部出現腫瘤。惟其後在多次抽取組織、進行磁力共振等檢查後,均未能確認腫瘤位置,醫生於7月告知冼先生,太太已經「無事」。

不料其後冼太再次在工作中受傷送院,經檢查後確診患上癌症,她先後接受化療及電療,但仍未能痊癒,身體機能更逐漸衰退。威院醫生曾向冼先生表示,患上末期癌症,只能「等消息」,院方可安排寧養服務,但冼先生拒絕相關安排。冼太出院後,一直定期到威院覆診,期間亦曾獲處方類固醇及防抽筋藥物。

家屬批評威院未有及時安排專科醫生到診

至上月14日,冼太太服用防抽筋藥物後神智不清,丈夫將她送到北區醫院求診,她就一直昏迷至今。由於北區醫院沒有設立腫瘤科,冼先生多次要求威院派醫生到北區醫院跟進,但未獲正面回覆,要待至前日(8日),即入院24日後,才有腫瘤科醫生到場進行檢查,「但都只是叫我有心理準備」,認為院方跟進有欠妥善,並未及時為妻子提供適當治療。據醫院管理局消息指,患者的病情已到晚期,一直接受紓緩治療。

協助冼先生的工聯會北區區議員黃宏滔表示,醫院的做法難以令人接受,他將安排約見威院及醫管局聯網總監,要求交代事件。



新界東醫院聯網發言人:已盡力病人安排積極治療及持續跟進

新界東醫院聯網發言人回應指,病人於2013年9月確診患有原發性中樞神經淋巴瘤,並出現腦膜病變,其後接受化療及放射治療,但整體效果並不理想。發言人續指,病人在2017年初情況再度轉差,腦部電腦掃描顯示其腦內懷疑出現血塊梗塞,其後再證實為中樞神經淋巴瘤復發。

至4月14日,病人再次入住北區醫院內科病房,內科醫生再與威院腦外科及腫瘤科商討,確認化療及手術都未能改善病情。病人住院期間,北區醫院內科團隊一直就病情與其家人溝通及解釋,並提供一切可行的協助和纾緩。發言人總結指,威院臨床腫瘤科及北區醫院內科部已就病人情況,盡力為其安排積極治療及持續跟進,為其提供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及建議。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患有腦腫瘤的病人在接受電療、化療等治療後,其病況亦有可能惡化,坦言腫瘤科醫生在此階段可以進一步幫助病人扭轉病況的機會不大,但亦要視乎臨床判斷。










參考資料: 香港0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Continuum of care for colorectal cancer: Finding the optimal treatment course (2)








Discussion

The continuum-of-care approach in CRC emphasizes individualized therapy that exposes patient to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cytotoxic and targeted agents. Physicians can utilize, discontinue, or re-use agents across several lines of treatment, according to factors such as: treatment goals; patient preference; patient’s general condition;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profiles of the drugs. However, the choice of first-line treatment affects which subsequent treatment options can be used, and physicians often undergo an intensive discussion of benefits and risks with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before each treatment decisio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disease but without other tumour-related symptoms are generally offered a doublet cytotoxic regimen, such as oxaliplatin with a fluoropyrimidine, and a targeted agent, for disease control. Current clinical evidence favours bevacizumab in the first-line setting, but KRAS wild-type tumours may benefit from an anti-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tibody. Upon progression, oxaliplatin or irinotecan may be offered in a sequential manner, along with a targeted biological agent. As second-line treatment, the clinical benefit of the antiangiogenic agent aflibercept was demonstrated in VELUR, a phase III,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Aflibercept with 5-fluorouracil, leucovorin and irinotecan (FOLFIRI)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verall survival (13.50 versus 12.06 months; hazard ratio [HR] 0.81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713-0.937; p<0.0032)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6.90 vs 4.67 months; HR 0.758; 95% CI 0.661-0.869; p<0.0001) in patients with mCRC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an oxaliplatin-based regimen, including those who had received bevacizumab. In the present case, the distinct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irinotecan and aflibercept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patient’s good response. Her regimen appears effective and is also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patients who have a preference for convenient outpatient treatment.





Reference information: www.cancerdoctor.hk
The information aim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Anyone reading it should consult Oncologist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rely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Continuum of care for colorectal cancer: Finding the optimal treatment course (1)

Introduction

Treatment for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CRC) has evolved over the years, particularly recently with the addition of novel targeted agents to chemotherapy. There are now several treatment combinations and treatment sequences from which patients can benefit under a continuum of care. This case describes a patient with metastatic CRC (mCRC) who initially received upfront capecitabine-oxaliplatin with bevacizumab. Due to poor disease response, she was switched to another cytotoxic combination with a targeted agent and has demonstrated a response.

Presentation and disease course

The patient is a 63-year-old female, with good functional status, who presented to the clinic in February 2014 with right upper quadrant pain. Upon further investigation, she was found to have stage IV CRC with multiple metastatic liver lesions. The tumour tested positive for KRAS mutation.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the tumour was deemed unsuitable for resection and, consequently, the patient was offered combination cytotoxic chemotherapy with the targeted biological agent bevacizumab. The patient initially requested foregoing bevacizumab treatment to avoid the potential side effect of bleeding. She also requested foregoing a convenient regimen and consequently underwent three cycles of capecitabine with oxaliplatin, or XELOX (capecitabine, 1,400 mg twice a day from days 1 to 14; oxaliplatin, 170 mg given every 3 weeks) as an outpatient.

A follow-up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 scan showed only minimal tumour response (Figure), and her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level had increased from the pretreatment level of 130 ng/mL to 190 ng/mL. The patient agreed to add bevacizumab (350 mg/cycle, given every 3 weeks) to XELOX at the fourth cycle. After a total of six cycles of XELOX, however, only a small decrease in CEA was seen, Second-line treatment options with other chemotherapy combinations were discussed with the patient, and she continued to stipulate a preference for outpatient treatment. From July 2014, the patient received irinotecan (260 mg) with the addition of the targeted agent aflibercept (200 mg/cycle, given every 2 weeks) to optimize tumour response. Capecitabine was not used because she had thrombocytopenia during the XELOX regimen.

The CEA level decreased to 30 ng/mL at the third cycle of second-line therapy, and to 13.3 ng/mL after the sixth cycle. Furthermore, following the sixth cycle, her tumour responded with marked decrease in size and in fluorodeoxyglucose (FDG)uptake of liver lesions (Figure). The patient developed neutropenia (but no fever); otherwise, she tolerated her treatment well. She had earlier received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 for chemotherapy support.

........cont'











Reference information: www.cancerdoctor.hk
The information aim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Anyone reading it should consult Oncologist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rely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治療癌症也必須「投資」有道 (下)


化療月花過萬 非一般家庭可負擔

至於針對一些沒有基因突變的肺癌,現時醫學界會採用新一代化療,成效頗理想,「雖然化療較標靶藥物便宜,但若患者採用化療藥物,每月亦可能要花上過萬元,並須持續多月、甚至整年用藥,也非一般市民可以負擔。」

陳醫生坦言,隨著醫學進步,雖然不少癌症患者的存活期已大大延長,但其他問題卻伴隨而來,「在不少個案中,患者必須持續用藥,代表他們每月也要支付藥費,在他們未必能如常工作的情況下,必然造成很大財政壓力。」

新藥物延長存活期 卻須面對病情惡化的可能性


另 一問題是,對於晚期癌症,即使患者存活期延長,他們仍要面對病情惡化的問題,「在過去尚未有有效藥物的日子,患者可能只能存活數月便離世,但現在,部分患 者的存活期可以以年計。不過,腫瘤是很『狡猾』的,時間一久,它對起始有效的藥物產生抗藥性,患者須要採用其他藥物,進行二線、三線甚至四線治療!」

真實個案

60多歲的周先生有吸煙習慣,年多前出現久咳不癒、氣促的情況,經檢查後,發現他兩邊肺葉有多粒腫瘤,確診為第四期肺腺癌。

「當時,醫生說我的腫瘤並無出現基因突變,應該選用化療藥物。但原廠化療藥物並不便宜,前後共6個療程,每次療程2萬多元。雖然,接受治療後,病情明顯好轉,但數月間,存款便『蒸發』了不少,令我不禁感到憂心。」

按國際研究建議,周先生在病情好轉後,應繼續長時間用藥作為「維持治療」,以減低病情惡化的機會。不過,周先生擔心醫藥費會對自己及家人造成沉重負擔,因此對是否接受「維持治療」始終猶豫不決。

幸 好,周先生所採用的化療藥物專利期已過,本港剛引入美國藥廠所產生的非專利藥物,藥費僅為原先的約六成,經過醫生詳細解釋,周先生決定選用非專利藥物。 「正正因為這種非專利藥物的出現,減輕了我的負擔,也能多留一點錢旁身,所以我決定把握進行『維持治療』的機會,否則等於白白浪費穩定病情的希望。」

周先生至今仍然接受「維持治療」,進度良好,「我現在有一定信心,即使復發,我經濟上也有能力,採用其他藥物,繼續對抗肺癌。」



陳亮祖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Next Megazin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治療癌症也必須「投資」有道 (上 )

近年,提起癌症治療,不少人的第一個反應是:「很昂貴」。作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不諱言,近年藥物推陳出新,每月藥費動輒數千至數萬元,對低 收入甚至中產患者及其家庭而言,的確會造成沉重負擔,「正因如此,部分患者可考慮選擇採用高質素的非專利抗癌藥物,以節省部分藥費,同時也能預留作其他治 療用途。」

陳醫生透露,過去曾有患者在短時間內耗盡所有積蓄,甚至不惜賣樓、借貸,為的就是繼續治療,「但此種種肯定會對患者及其家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有些患癌的父母更對自己花掉留給子女的教育基金而萬分自責!」

積蓄孤注一擲 或致無法負擔日後治療

正 因如此,陳醫生表示,患者在選擇治療方案時,除了治療成效外,更必須以「投資」的角度出發,「我所說的『投資』,是指如何利用有限的積蓄,應付漫長的治療 過程。患者必須謹慎考慮是否把全副積蓄『孤注一擲』在首輪的治療上,因為一旦醫生日後判斷患者須要長期用藥,或者日後不幸復發,便可能無法承擔,等於白白 放棄了日後的治療機會。」

「因此患者在與醫生商討治療方案是,應行得更長遠,不僅為眼前的病情著想也要考慮日後可能出現的治療機會,所需花費,才能精明地對抗癌症。」

非專利抗癌藥物價格相宜 減輕患者負擔

幸 而,隨著一些原廠抗癌藥物的專利已過,近年醫藥界積極研究出一些高質素、有效、安全的非專利抗癌藥物,不論對患者抑或整體醫療系統,都帶來莫大裨益,「非 專利抗癌藥物一般較原廠抗癌藥物便宜約三至四成,患者可以把節省起來的積蓄,用於延長治療時間,或留待日後一旦不幸復發時使用。」

以現時肺癌患者最常用的化療藥物為例,近年已有非專利抗癌藥物出現,患者每個療程可減少數千元藥費,「雖說是非專利抗癌藥物,但很多均是由外國知名大藥廠製造,質素能夠得到保證。」

陳醫生最後提醒患者及其家人,面對癌症,應保持冷靜,為日後情況作出多方考慮,才能作出最精明的抉擇。

陳醫生以現時本港常見的癌症一肺癌為例,「隨著基因醫學的出現,肺癌已可分為不同類型,醫生可按基因測試結果,為不同類型腫瘤的患者,作出針對性的治療,從而提升療效。」

舉例說,若患者被診斷腫瘤出現一種稱為ALK基因突變,便須服用針對性的標靶藥物,「其成效相當理想,但問題在於,患者每月須支付約5至6萬的藥費,而且為控制病情,患者可能須要一直用藥,當中的負擔可想而知。」
.....續


陳亮祖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Next Megazine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癌痛何來?


一直以來,都市人聞癌色變,除了是被「癌症是不治之症」這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所影響之外,也是源於對癌症所引起的痛楚產生恐懼。


根據研究顯示,77%的晚期癌症病人患有癌痛。癌痛可以是由腫瘤本身導致的,當中以胰腺癌較常引起痛症。然而,癌痛最普遍的原因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引起骨痛。各種癌症當中,最常見發生骨轉移的是肺癌、乳癌及前列腺癌。另外,亦有部分癌症的腫瘤會導致腸塞,因而造成痛症。痛症大多於晚間發生,雖然一般不會持續疼痛,但無論如何也會影響病人作息及睡眠質素。


部份病人誤以為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會引起痛症,這其實是誤解。上述治療本身並不會直接引起痛楚,然而,倘接受放射治療期間,放射線觸及口腔或咽喉,會導致黏膜損傷而引起痛楚。


引導病人量化痛楚



相信每個人都曾經承受過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是主觀感覺,也是難以量化的抽象概念。醫生通常會引導病人為痛楚評分,以火燒的痛楚為十分,沒有痛楚為零分作標準,病人一般可以一至十分表達其疼痛程度。唯對於未能清楚表達其疼痛程度的少數病人,醫生仍可根據臨床診斷時病人的症狀和表情去估計病人所承受的疼痛程度。


紓緩癌痛,一般以處方止痛藥物為主,有時亦會輔以放射治療,以放射線集中照射疼痛位置,減輕痛楚。例如癌細胞轉移到骨骼所引起的骨痛,會以放射線集中照射骨骼;倘癌痛是由胰腺引起的話,放射線便會針對胰腺。


事實上,經過適當的治療後,大部份病人的癌痛是可以受到控制的。而病人的睡眠質素大部份能有所提升,生活質素亦可以得到改善。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紓緩癌症治療副作用有辦法

癌症治療方案包括手術、電療、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不少人一聽到化療,便覺得它比手術更可怕,因為化療會伴隨不少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往往令患者被迫中止療程。到底目前是否有方法減少癌症治療副作用?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2011年,本港共有26,998宗癌症新症及13,241宗死亡個案。癌症中以大腸癌最為常見,其次是肺癌、乳癌。此三大癌症個案數字相加,佔所有腫瘤個案逾一半比例。


癌症確實成因至今未明,肯定的風險因素包括吸煙、飲酒及長期進食高脂及醃製食物。亦有個別腫瘤由病毒引起,例如七成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突病毒引起。部分腫瘤亦與遺傳有關,即家族中有成員患癌,其他成員患癌可能會機會較高。
 

切除後仍會擴散


腫瘤是惡性細胞,經切除後,仍會擴散。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解釋:「單單一粒腫瘤細胞,已可沿著血管、淋巴,游走至身體其他地方,例如肝臟,肺部等,潛伏一段時間。手術未能將之切除,此腫瘤細胞處於休眠狀態,久而久之,待其甦醒後,便會再於身體其他地方重生,引起復發及擴散。」

常見癌症首位大腸癌,最常於乙狀結腸及直腸發病。「超過一半腸癌個案均在此發病,逾一半發現時為第二、三期,亦有逾1/5患者發現時已為第四期。」手術為目前根治腸癌的有效方案,主要針對一至三期,但二期以上患者單做手術並不足夠,需接受術後輔助治療,包括化療。


術後化療減復發
 
化療是利用抗癌藥物殺死癌細胞。陳醫生表示:「癌細胞的增殖會快於正常細胞,而抗癌藥的作用通常是阻斷細胞分裂機制,以抑制癌細胞生長。研究發現,單做手術而不作任何輔助化療,三年後不復發者僅為數一半,效果並不理想;但術後接受化療針注射,則有近六成患者沒有復發;而使用混合化療針,於術後進行為期半年的療程,則七成三患者並無復發。」
化療常見副作用包括噁心及嘔吐,口腔黏膜炎、肚瀉、脫髮、白血球低等,當中又以噁心嘔吐最令患者感不適,並因而抗拒治療。陳醫生解釋:「身體的保護機制如腦部的嘔吐中樞、腸胃等會將不適合身體的異物透過嘔吐逐離體內,故患者接受化療時會出現嘔吐等副作用。」


目前較理想的止吐方法為三合一止吐療法,即採用三種藥物 ─ 神經激素受體對抗劑、血清素受體對抗劑及類固醇聯合治療;而阿瑞呲坦(Apreitant)為新一代神經激素受體對抗劑,能透過直接阻擋會引起噁心或嘔吐的神經傳遞訊號在腦部發生效用,而達止吐功效。」

除了用藥,生活上的調節亦很重要。陳醫生提醒:「患者注射化療針前可吃點簡單食物、盡量多喝液體及慢慢進食。一感到噁心就用口深呼吸。另類方法如鬆弛法、引導性視覺意象等,對預防噁心嘔吐亦有幫助。」


陳亮祖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考資料: http://www.healthaction.com.hk/html/node/4204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卵巢癌病徵不明顯,標靶藥物配合化療抗癌魔 (下)





標靶藥物也可治療子宮頸癌
由此可見,現時卵巢癌的治療有不少進步,陳亮祖醫生建議卵巢癌患者確診後,應與醫生積極商討,尋找適合及有效的治療方案。事實上,抗血管增生的標靶藥物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除了卵巢癌,子宮頸癌也成為另一種可使用標靶藥物來提高治療效果的婦科癌症,臨床研究顯示,子宮頸癌患者接受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物配合化療的治療後,存活期中位數增加至17 個月,明顯較只使用化療為長,為患者增加存活機會。


卵巢癌的高危因素及病徵
高危因素

•    從未生育
•    從未哺乳
•    有家族病史
•    帶有遺傳基因,如BRCA1, BRCA2
•    肥胖

病徵
•    腹部或骨盆疼痛
•    便秘
•    腹瀉
•    小便頻密
•    陰道出血
•    腹脹
•    乏力

 

擴散至肝臟的卵巢癌
五十多歲的張女士(化名)因腹脹求醫,結果證實患上卵巢癌。手術雖然能夠完成切除位於盆腔的腫瘤,可是正電子掃描發現在她的肝臟有3粒腫瘤。經過與醫生商討後,張女士接受化療配合抗血管增生的標靶藥物。經過約3個月四次化療後,醫生再替張女士安排正電子掃描檢查,已發現她肝臟的腫瘤已經消失,再完成剩下的兩個周期治療後,她現在接受單獨標靶藥物的治療,以鞏固療效。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





參考資料:  Wen Wei Po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卵巢癌病徵不明顯,標靶藥物配合化療抗癌魔 (上)

據資料顯示,香港每年分別有五百多宗卵巢癌新症及二百多宗卵巢癌死亡個案。中國內地於2015年更估計有五萬二千宗新增的卵巢癌個案,而死亡個案更高達二萬二千宗,可見卵巢癌對華人女性構成不可忽視的健康威脅。近年卵巢癌的治療選擇新增了標靶藥物,以幫助提高治療效果,讓患者及醫生擁有更多武器對抗癌魔。

卵巢癌沒有特別病徵

卵巢癌是一種不容易被察覺的癌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醫生指出:「卵巢位於盆腔深處,即使長出腫瘤也不容易產生明顯病徵;此外,卵巢雖然是女性生殖器官之一,但卵巢癌並不似其他婦科癌症般容易造成下體出血,反而,它所帶來的下腹痛與腸胃不適或經痛相似,容易被患者忽略。故此,當下腹不適持續兩星期,應找醫生進行檢查。」

儘管卵巢癌的病徵並不明顯,不過透過盆腔超聲波檢查,可清楚分辨卵巢囊腫的屬性—倘若囊腫屬清澈透明則多為良性,實心硬塊則屬惡性機會較大。

卵巢癌的主要治療方案是手術切除,醫生會為患者切除盆腔的腫瘤,即使未能完全移除,但如果能夠把腫瘤的直徑盡量減至5毫米以下,也對病情有莫大幫助。陳亮祖醫生指出,若醫生判斷腫瘤範圍過大,未能第一時間做理想清除手術(即殘餘腫瘤小於1厘米),可先進行化療縮小腫瘤,再進行手術。至於第四期,即出現肝臟、肺部等轉移,需要接受化療,以改善病情。

抑制腫瘤血管標靶藥物提高治療效果
近年,抗血管增生的標靶藥物開始被廣泛用於治療晚期卵巢癌,當它與化療一併使用時,可進一步提高病情的控制。研究發現,該標靶藥物與化療一併使用比單用化療更能延長對病情的控制,而且對於高危患者(完成手術後剩餘腫瘤大於1cm的患者)來說,加入標靶治療更可延長存活時間至39.7個月,較單獨使用化療的30.2個月長。陳亮祖醫生補充,有鑑於卵巢癌的惡性不低,所以高危患者於完成數個月的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的治療後,仍需接受為期12個療程的單獨標靶藥物治療,才能把治療效果發揮至最好。

此外,卵巢癌的復發率不低,約有五成第三期卵巢癌患者會在身體其他部位出現復發腫瘤。陳亮祖醫生表示,以手術切除腫瘤仍然是復發個案最理想的治療方法,但是大部份患者未必適合再次進行手術,她們需要以化療來控制病情,現在她們還可選擇在化療之上加入標靶治療來提升療效。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加入標靶藥物可以提高反應率一倍以上,協助患者延遲病情惡化。

.......續



















參考資料:  Wen Wei Po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腫瘤科專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